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食蘋果 讓醫生遠離我

  《蘋果日報》是香港人主要的報章,內容大眾化,用字通俗淺白,讀者容易理解。《蘋果日報》也是賣噱頭和反共意識的報章,賣點經常是性罪案頭版、粗糙的用詞、過度主觀的用語、政治和報導不分的新聞文字、指南式的風月消息等。

  路線受歡迎,在金錢主導的自由市場,不由得你不去繼續。露骨、煽動、低俗是路線問題,不是新聞報導的原則或本質問題。有人因案逮捕,只是疑犯,法庭未審,不能定以罪行,是普通法Presumed Innocent的重要精神。也是任何新聞從業員,不應犯錯的環節。

  2010年12月30日的《蘋果日報》頭版,標題為「殺毛妹愛徒 兇手落網」。不用多說,這是有違專業和法律精神的文字,只能說是「疑兇」,不能說是「兇手」。這是傳理系101課程學生,也不應犯下的過錯。香港傳媒人才是否凋零,不應以一個標題,蓋棺論定。但作為一份高銷量、主導港人意識形態的報章,這種疏忽是說不過去的。報章有社會責任去傳達恰當和符合法理的客觀資訊,報導太主觀、太偏激,很容易建構一個不能持平看事的社會。

  有時也真的不敢肯定,《蘋果日報》的言論屬非專業的疏忽,還是刻意的煽情。自己不否定《蘋果日報》的價值,但私下的格言是要看3份報紙才能得到平衡的言論和訊息。

  「每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是對的,因為腦袋很易毒發身亡,醫生也不用見,是今天的另類演繹。教曉我這道理的,是黃耀明,他的精緻小品《每日一禁果》,不是太多人聽得懂。若能明白內裡的所指,你會更欣賞黃耀明。

  面對一個個色澤漂亮而香甜的蘋果,明哥悠閒地唱著:

    園林內有個人 常常問我要什麼
    根本選擇不多 每日都只有蘋果
    人人話我太傻 完全沒有顧後果
    偏偏選擇芒果 我問芒果有毒麼
    別人那一個 並沒什麼吸引我
    是牛頓 自己想太多
    別人看不過 落力用心感化我
    食蘋果 讓芒果遠離我 

    葡提下有個人 言談類似哲學科
    說青春好像生果 種什麼得到什麼
    旁人望見幼苗 連忙問我種什麼
    假使不是一夥 我就等於怪物麼
    別人那一個 並沒什麼吸引我
    是牛頓 自己想太多
    別人看不過 落力用心感化我
    食蘋果 讓芒果遠離我 

    檸檬 西瓜也是禁果 橙 石榴受到折磨
    提子 香蕉控罪更多 都不妥

    別人那一個 並沒什麼吸引我
    是牛頓 自己想太多
    別人看不過 落力用心感化我
    食蘋果 讓醫生遠離我

2010年12月30日的《蘋果日報》頭版,犯下非常不專業的過錯。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返樸歸真 亞莉亞蒂

  在宮崎駿映畫下長大的一群,對久違了的大自然鄉間,有一份格外和諧親切的感覺。《借東西的小矮人 - 亞莉亞蒂》是一齣讓觀眾返樸歸真的電影,一份及時的聖誕和新年禮物。

  日本人的漫畫,題材豐富,不像香港那樣一面倒的打打殺殺。出色的漫畫家,彼彼皆是,自己喜歡的, 除宮崎駿外,有安達充、松本零士、手塚治蟲,為人普遍認識的,還有鳥山明、藤子不二雄、高橋陽一、臼井儀人。儘管自己對《Touch》、《銀河鐵道999》、《怪醫秦博士》等也有深刻印象,但自己始終認為宮崎駿才是最出色的一位日本漫畫家和映畫創作者,事實上,他的作品展示出無邊際的想像力和對世界的洞悉力。

  愛上宮崎駿的映畫,源於《龍貓》,一個簡單溫馨的故事,帶出一份對大自然的深愛,和人的無限潛能,簡潔得來,意境深遠,非一般漫畫所能及;《歲月的童話》揚溢一種反城市文明的情懷,反思忙碌刻板生活的意義;《夢幻街少女》送上一段很文藝和載滿毅力的初戀;這些電影皆讓人躺在一種逐漸消失的古典情懷。過去的一段時間,宮崎駿的作風有一點改變,較多從人類陰暗面帶出故事,《幽靈公主》、《千與千尋》、《哈爾移動城堡》戰爭味道濃厚,亦帶有一定暴力成份。批判人類劣根性的《千與千尋》或許是宮崎駿最出色的一部作品 ,亦是他創作的巔峰,但自己還是對恬靜、善良、正面、非暴力的生活態度情有獨鍾,我更愛可愛的龍貓和《歲月的童話》中的善良剩女妙子。可以的話,我不想長大和面對無情的競爭、世俗的欺詐、貪婪的人生,一大堆教人沉重的負荷。

  《借東西的小矮人 - 亞莉亞蒂》的原作者是 Mary Norton,宮崎駿是改篇者,但改動得很有他一貫的風格。鄉間養病,古老傳說,學習長大,充滿陣陣《龍貓》的氣息,也是近二十年來宮崎駿再次返回恬靜的鄉間,送上一份讓人舒坦的閒適。高個子但羸弱的翔,孤獨地生活,跟堅強的小矮人亞莉亞蒂,快樂地和家人生活,成為有意思的強烈對比。翔反映現代都市人,缺乏家庭氣息,沒有毅力地生活,也帶出社會上存在像亞莉亞蒂的一群,他們在隙縫中努力求生。宮崎駿還是那麼愛鄉間、愛耕種、反都市文明。

  借和偷有甚麼分別,宮崎駿沒有具體說清楚。當然,他不是試圖教曉小孩子一道新板斧,把偷說成借。同類視為偷,不同類可視為「借」,這不應混淆。你總不會把螞蟻搬走你的餅碎,說是偷,也不會說蚊子是偷了你的血。如果這算是偷的話,人類長期是小偷,他們偷蜂蜜、偷燕窩,偷到毫不掩飾,偷到拿來出售賺錢。人與大自然有很微妙的關係,像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卻並存互動。人平常察覺不到有另一個系統,跟自己一同生活,龍貓、煤炭屎鬼、亞莉亞蒂象徵著人類遺忘和疏忽的角度和價值觀。兩個世界和小矮人,也令人聯想起《1Q84》內的貓之村和Little People,宮崎駿和村上春樹骨子裡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宮崎駿的畫功,也許沒有現時Dreamworks的半立體畫面那麼搶眼,但平易近人,也讓人返回昔日的親切。高科技的演變,提升了的只是視覺,而不是文藝感覺。是老餅也好,是懷舊也好,宮崎駿那份濛濛的藝術美,才是自己看漫畫電影那杯茶。龍貓遠走了,送來了亞莉亞蒂,二十多年沒有變質的宮崎駿,返樸歸真,還是醇得令人回味。


《借東西的小矮人 - 亞莉亞蒂》,讓人想起《龍貓》。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巴塞球衣

  一件球衣,代表無邊際的自由主義,你相信嗎?

  巴塞隆拿宣佈來季球衣的胸口,將會歷史性印上贊助商的名字,引起巴塞死硬派人士的責備,高呼出賣了巴塞的精神。上週四(2010.12.16),蔡子強在《明報》寫了一篇題為《出賣巴塞》的文章,介紹何謂巴塞背後的自由主義,和反法西斯意義,球衣代表一種高尚的完美價值,不應投降予商業味濃的現實主義。足球和運動,從來都是充滿不同的意識型態,政治評論員也為一件球衣寫一篇文章,可見球衣的背後意義實在不簡單。

  巴塞的足球帶著浪漫式的華麗,是不爭的事實,反巴塞的球迷也不能反對這一點。對上一輪巴塞對皇家蘇斯達的比賽,看見一個可以在禁區打橫盤球,一個扭四個然後送球入網的美斯,說明了足球不是PS3的遊戲,而是有無盡漂亮的可能。以少勝多,以質素取勝,不投降予功利足球,的確是足球的崇高哲學,人生的完美指標。只是今天的巴塞,已不再走苦行之路。唐吉訶德的貧窮愚蠢,沉醉於純樸的自由主義,以高尚的人生目標,挑戰不公義的世俗倫理,不是現今的巴塞風味。巴塞仍有其足球藝術,卻不再是免費午餐,看美斯,要買球票,要安裝收費電視,就算用串流,都一樣要有電腦和寬頻。球員的高超技術,能換到的,是一疊疊的鈔票,不出賣球衣胸口,其實不難,只要巴塞球員肯減薪便可以。但現時巴塞的球員,有誰願意為保存這道自由主義而犧牲收入?我相信任何球員都不會,包裝在現代巴塞的自由主義內,只不過是一種世俗的心態,塞萬堤斯已死,唐吉訶德也只是一個虛構的影像而已。巴塞的自由主義早已變質,不再是崇高得令人敬仰。

  作為阿仙奴球迷的我,對個別巴塞球員,數月前以華麗足球和團聚為名,用巴塞球衣笠在法比加斯身上,「勾引」他回流,很反感。自由主義應是光明正大,尊重他人,不是利誘,不是脅迫,不是擾亂。數年前,已經有一個巴塞迷,不知為何可以跑進球場,把一件巴塞球衣,披在準備在歐聯決賽出戰巴塞的阿仙奴球員亨利身上。這也是在全不適合的環境下,製造挑動反叛的導引。濫用球衣的價值,巴塞球迷和球員已不是一次。在這些時刻,巴塞球衣上的自由主義象徵意義消失了,而換上的,是人性的庸俗和不擇手段,根本不值得人欣賞。

  蔡子強所提出巴塞球衣的自由主義價值,在現今巴塞的球員身上,一點兒也看不到。

  然而這份自由主義,卻出現在一齣獨特的韓國電影《我老婆要嫁人》(或譯《妻子結婚了》)裡面。電影巧妙地揉合了足球和愛情,帶出一名熱情的巴塞女球迷(孫藝珍飾演),一段令男士非常訝異的「愛情」故事,箇中充滿近乎極端的自由主義,挑戰父系社會,還配有 Bob Dylan 的 Don't Think Twice, It's Alright 作插曲。影片當年沒有在香港上映,但現在已經在 Now 的美亞電影台有得看,亦有放在自選台的菜單上。對電影有濃厚興趣的球迷或非球迷、男士或女士,都不應錯過。但先此聲明,這是一部很有爭議性的前衛電影,不保證令你看得開懷,男人不能接受之餘,女人亦不一定能接受。

  也許,《我老婆要嫁人》所展現的,才是真正無邊界的自由主義,現今巴塞標榜的,只是一種贗品而已。




巴塞球衣的自由主義,在《我老婆要嫁人》內,才真的被發揚光大。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十大公僕

  看見馬虎卸責的官員,經常都忍不住口,送他們兩句。他們不肯聽也好,不敢聽也好,地球上總會有人聽得到。但其實,這樣也不一定帶來甚麼改變,頑石點頭的確不易。

  調過頭來想想,老師對著學生,責罵那些頑劣之徒,效果可能反不及表揚好的學生,來得有效。與其從負能量埋手,倒不如從正能量出發,大力表揚一下那些值得香港市民支持的好公僕,讓一眾公僕們清楚知道市民的期望,令他們的行為,可以向好的那邊出發,不要再出現胡鬧的劇情。

  在時近年晚,甚麼十大金曲、十大新聞快將到來之際,自己也在這泉「十大」的潭水,開一項十大公僕。這是我的十大,沒有科學性可言,內裡看法,有一些說明,主要是談一下甚麼是好公僕的條件和本質。自己不能認識所有公僕,倘有失漏或其他看法,請提出你的分享。我認為的十大公僕如下:

1) 李明逵

  公僕中的典範。特別在前幾位退休一哥都去了當「顧問」,李明逵才是真正有風骨的硬漢子,一退便全退,享受人生,不為私人機構而折腰,很難得。一哥中的一哥,值得香港人的最高度尊敬。

2) 謝婉雯

  無私、盡責的精神,永為香港人紀念。相對鄰地的醫護人員在SARS時是試圖逃離醫院,謝婉雯的勇氣和付出,是純潔和漂亮。

3) 余志穩

  落寞派掌門人。一身好武功,而無用武之地。好幾次在收音機聽到余志穩的聲音,沉實、盡責、有內涵、有感染力,動聽過人肉MP3幾千倍。不能更上一層樓,實屬時也命也,但市民不應忘記這樣的好官。他是少有的官員,在上班最後的一天,有一眾向他道謝的市民和團體跟他說再見。

4) 姬達

  在香港奉獻了幾十年的二戰時期機師,由職位很低的公務員做起,成為首位廉政專員後,成功為ICAC建立了威信和運作框架,令全港的公務員走上廉潔之路。

5) 葉劉淑儀

  一位甚具爭議的官員,但是有確實的魄力和承擔感。有獨特的「消費風格」,不買煲呔,不買手袋,難得的獨行俠。孭起梁愛詩也不願孭的23條推銷,撞牆後亦不戀棧官位,另闢新路從政,能放能收,有性格的表現。

6) 彭勵治

  棄商從政的太古大班,果斷地為港元跟美元掛鈎,保住了80年代的經濟狀況,展示了現今官場所欠的膽色。退下來後亦沒有再返商界,原是好榜樣,可惜梁錦松和馬時亨都不懂學習。

7) 高永文

  落寞派副掌門人。SARS期間,何兆煒染病,高永文臨危授命任署理行政總裁,行政、發言、前線搵口罩,都一腳踢,一人力敵各自為政的分區聯網系統,事後一樣是被人放在一邊。官場黑暗,莫過於此。但香港人不應忘卻高永文那種全情投入的認真。

8) 張建宗

  現在的問責官員中,唯一值得上榜的一位。張建宗不是魅力型官員,但勤力和肯面對群眾。面對可能遭勞方和資方五馬分屍的壓力,上任3年已完成最低工資立法,是有心有力的表現。大家可能已忘記,公平競爭法攪了十幾年,還未有落實之期,由此可見,張建宗是做了不簡單的努力。

9) 王桂權

  梁展文事件中,唯一沒有放飛機的公僕,認真的態度,令公務員團隊未致於全軍盡墨。

10) 王永平

  任官時政職平平的王永平,退休後終於拾起了良知,直率地批評政府的施政。能否成為香港第一個高耀潔,揭露港人應該知的隱秘,還看明朝。


後記:上面的十位,當然不能包括所有好的公僕,當中,亦盡量帶出不同環境、不同際遇的公僕。性質相似的,只挑了一人,如殉職的蕭永方和陳兆龍跟謝婉雯相似,黃培儀跟王桂權相似,盧維思跟王永平相似。藉此,向以上幾位沒有放在十大的,也送上一份敬意。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我撐梁振英

  立法會調查梁展文事件的專責委員會,上週公佈了他們的報告。內裡對一眾政府官員及俞宗怡局長作嚴厲的譴責,並寫了一大堆水蛇春一樣長的建議,委員會副主席李永達更主張對梁展文的行為作刑事責任的調查。

  從表面看,報告客觀公正,應被譴責的,被譴責;應被調查的,被建議調查;可以想到的建議,都寫了在報告內;議員交到差,市民亦覺出口一氣。但實際上,報告真的那樣清脆利落嗎?

  政治事件的報告,向來都是先有結論,才倒轉頭找支持的理據,然後寫一大堆八股文式的文字,完成功課。民主黨早前有關政改談判過程的報告,便費盡心思,把事情的編排以黨的最大利益來撰寫,但及後也被不少時事評論員拆穿和質疑。這次梁展文事件,不是政府自己調查自己,而是立法會主動調查,亦是議員搶分和爭取表現的機會,照理不存在馬虎疏漏、砌詞造馬的可能。然而,一眾出事的官員,供詞難免自圓其說,互相掩護,事實的真相,多數是隨當時人日後長埋黃土,而不是從報告中反映出來,專責委員會說到要找出真相,只是空話一則而已。

  因此,報告的重點應該在於可能需要政治問責的俞宗怡,而不是早已誠信破產的梁展文。梁君早已成了是俎上之肉、甕中之鱉,需不需要刑事調查,不用立法會攪一場大龍鳳來決定,分分鐘委員會成員長毛自己都已經去了ICAC報案,File也開了,又何需李永達除褲放屁地作出一個普通市民都可以做出的行動。李永達和一眾委員不把關鍵放於討論俞宗怡是否需要落台,是捉錯用神的表現,做了一份數年後已經會鋪滿塵埃,兼且毫無震撼力的報告。沾沾自喜式以為交了功課,其實是正中曾蔭權和公僕黨的下懷,人家正是希望你拿梁展文來祭旗,為事件劃上句號。

  專責委員會的主席是李鳳英,李永達只是花瓶。建制派的成員在12位委員會成員中,佔了7位,因此報告的結論,絕對應是跟曾蔭權政府有商有量下的選擇。報告表面上做得很好看,犧牲了咎由自取的梁展文, 把他的名字送給ICAC,作出很多官樣模式的建議,但卻對一眾集體失職的公務員和俞宗怡輕輕放過,無疑是愛面子與及一直袒護公務員的曾蔭權最希望見到的結果。和民主黨那份可笑的報告一樣,這份專責委員會報告,將大眾應該聚焦的地方,作了移形換影的安排。水蛇春建議根本是多餘,因為原先制度的本身並不是破爛不堪,我們還見到在公僕團隊裡,有一位名叫王桂權的認真份子,他和黃培儀是唯一沒有放飛機的兩名公僕。如果審批梁展文申請的公僕,位位都像王桂權和黃培儀一樣認真,這宗風波根本沒有出現的機會,因此問題在於人,而不是在於原先制度的不足。警察懶惰不去捉賊,事後報告著重說賊輩們做得過份,並建議改善警員指引,是笑死人的理據。寫下長長的建議,無疑將問題歸咎於制度的不足,是本末倒置的想法,為一眾失職官員提供救命的下台階,令牢牢掌權的公僕黨得以「仙福永享壽與天齊」。

  我認為,這件事件可以跟楊永強的SARS事件作比較,因為兩件事件的本質上是相似的,皆是判斷錯誤。楊是對陌生的病毒,作出輕視的判斷,錯判形勢, 間接造成了 299 條人命的損失。楊的錯判是科學問題上的失誤,不完全是疏懶之禍。俞宗怡的判斷錯誤,是她過份依賴和相信她昔日公務員的同事,認為他們已做好審批決定的功夫,這是一種黨羽性質的依賴失誤,而不是科學問題上的失誤。楊永強的失誤是令人哀痛,但俞宗怡的失誤卻是絕對可以避免,因為那不涉及對大自然知識的判斷。人命損失,民間咬牙切齒,楊君的下台,在所難免。也許,這次梁展文和新世界的合約已取消,受爭議的聘任已不復存在,坊間怒氣降溫,製造了俞宗怡寬鬆處理的空間。但政治問責,從來應以本質來追究,不是單從事件的後果或坊間的溫度來決定。坊間的偏聞所載,報告放生了俞宗怡,只是譴責,而不是人頭落地式問責,或許是俞不像是昔日葉劉那種的驕橫,議員們覺得可以從輕發落。但這樣的定調,無疑也開了一項差劣的先例,把問責官員的責任,從個人的性格來作切入點,而不是從事件本質來作考慮,是明碼實價對人不對事的胡鬧準則。如果負責守龍門的俞宗怡,涉及委員會所言那樣重大利益輸送問題上的失誤,也不算是嚴重失職的話,相信香港日後也不會再出現失職的官員了。

  歸根究根,俞宗怡的失誤是人事上公僕黨掌政下的產物,官官相護,人之常情。曾蔭權的出身,令他更有偏袒公務員之心。這等低水平的失誤,還只望道歉了事,是攪錯了最低消費的價錢。如果俞宗怡不是公務員出身而建制派又不肯給曾蔭權面子,恐怕俞宗怡早已被放入烤爐,跟梁展文一同做燒豬。當李永達以為主持公義,把梁展文送上刑調之路,他卻無視原先制度內那種集體負責,變成無人負責的荒謬。這等疏忽,絕對不是個別事件,景賢里被破壞,大浪西灣被損毀,都是來自不認真的官僚,是不斷在重複的人禍。私人機構,一份文件,幾個部門一起閱覽給意見,到頭來就會是無人認真閱讀,而是互相卸膊式的依賴,這是人的本性。官僚也是人性的一種,不是出奇事。但集體失職到這個地步,都只是被人「話兩句」便收科,真是令人不禁要問,為何官員,特別是公務員背景的問責官員,會有這種免死金牌的待遇。

  李鳳英比李永達聰明,由她出面說出這樣的結論,肯定會被人質疑為政府護航,由李永達化身正義之師,來個對曾政府的小罵大幫忙,何樂而不為。骨子裡,全盤大勝的是公僕黨,他們又可以滴塵不染,等待問題完滿解決。董建華如此敦厚,尚且有斬倉的行徑,愚昧的梁錦松、失誤的楊永強、意興闌珊的葉劉淑儀,都相繼離去。這些前問責官員的離任,更顯得曾蔭權刻意包庇公僕黨的難看。

  民間大聲疾呼要打倒官商勾結,實在不明白為何議員們可以輕易放過一些不認真看待官商勾結問題的官員。當大家對官商勾結那麼痛恨之餘,香港人的民調還對既是商又是官的唐英年那麼抬舉,是反智不堪的思維。上週五 (2010.12.10) 鄭經翰在《信報》亦不避嫌疑地替(不知是雞蛋還是石春的)曾俊華搖旗吶喊,為的也許又是公僕黨的長遠利益。期望唐英年和曾俊華處理官商勾結的問題,如同勸幾十年煙癮的煙民戒煙一樣,簡直是浪費心機。

  梁振英在公務員及商界人士當中,口碑極差,支持度很低,大部份官商人士對他非常害怕。但正正就是這種被既得利益者所討厭的身份,才值得被痛恨官商勾結的人士所信賴。能真正對付官商勾結者,捨梁振英,真的別無選擇。天下無道,惟有迫上「梁」山。要我信曾蔭權、唐英年或曾俊華,我情願信官員商人皆厭怕的梁振英。

  信念不能純以數字來衡量,王桂權和黃培儀也只是芸芸公務員的少數,但卻保存了公務員僅有的尊嚴。梁振英不受歡迎,也不代表甚麼,世事就是這樣的歪斜。康熙晚年的政事鬆弛,也是由不受朝廷和貴族歡迎的雍正來收拾殘局,才再有乾隆時的經濟繁榮。雍正一身罵名,不少是來自官吏對他的仇恨,雍正時期的民生,查實十分良好。香港人讀歷史,只留意年份、人物、事件,而不去分析格局,不是讀史之法,可惜之極。由梁振英來對付官商勾結,也許會是不設實際的期望。不過人應該有自己的期望,所以我撐梁振英,撐打擊官商勾結。

  為免大家有誤會,特此聲明,我不認識梁振英。以上文字只是我的心聲,不是為梁說話。要說,也不到我這等無名之輩閒話一句。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奧斯陸的夏韶聲

  太陽在南回歸線游走,十二月的奧斯陸,還是那麼和平與恬靜,只是少見了和煦的陽光。光明與黑暗,只是太陽的足跡,不是人的精神面貌。少見陽光的奧斯陸,仍舊住著隱蔽的、善良的真理和公義,化走專橫和戾氣,孕育著人類文明史上一個個道德的光環。

  奧斯陸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地方,夏天時的湖光山色,如仙境般漂亮。然而,說起奧斯陸,很多人會直接想起60年代Beatles的歌曲Norwegian Wood,那是一份帶著嬉皮士式的輕視。之後很少人談起的,是內儉沉實的挪威,出口高價值的石油和味美的三文魚,擁有全球第2高的人均GDP,第5低的堅尼系數,高質素的人文生活,完全免費的大學教育。生活在奧斯陸的50多萬人口,享受著寬敞的國度,自由的空氣。二三十年前的挪威人,有不少藉投機在航運業而暴發起來,但其後獲得自由經濟的教訓。近年來,已沒多大聽過富裕的挪威人,炫耀自己的財富,收購甚麼甚麼或這個那個,來耀武揚威於四海。現在的挪威人,讓人感到一份民族的醇化含蓄,財富藏於民,文化殖於根。

  相比於其他國家的人民,需要不斷努力為自己的權利和自由鬥爭,奧斯陸是一片人類的樂土,那裡充滿尊重、友愛與和平。挪威人可以擁有言行思維的空間,與及提出意見的權利,而不會被迫跟家人分開或被囚禁。那裡有嚴肅的學府,獨立地鑽研學問。那裡也充滿關愛,是沒有貧富懸殊的土地,讓人安逸並有尊嚴地生活。多元文化的背景,沒有框架,是有夢想,有文藝抱負的人士,施展拳腳的好地方。

  總是在想,有性格的夏韶聲在奧斯陸式的文化環境闖蕩,沒有校長、哥哥等主流人物主導形勢,他可有更理想的發展、有愉快的人生。像囚鳥一樣,受困在小島,讓一顆另類但熱誠的搖滾之心,冷落得如寒露般孤寂,是不幸的際遇。一首真摰激昂的《空凳》,被三色電視台的頒獎禮,踢到台下,失去領獎的機會,是大台沒有氣量的行為。獎要贏到盡,風頭搶到尾,是高堅尼系數社會的病態。給予夏韶聲一點兒文藝隙縫,不會是這片土地的習性,而是奧斯陸的廣闊空間。

  在奧斯陸街頭,聽著夏韶聲的搖滾歌聲,是一種文化的釋放,它混合了多重的意義。當香港的電視台不把應得的獎項,送在夏韶聲的手裡,那個獎已無言地送到他的手中和眾人的心中。也許,當夏韶聲沙啞震動的聲音,真的有機會在奧斯陸唱到那句「聽我叫喊,只得一張空凳」的時候,不單挪威人低頭神傷,也教全球的知識份子來一句無語問蒼天。


2010.12.10
香港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俄卡超英趕美 失儀陪伴雙殺

  上週國際足協的委員選出俄羅斯和卡塔爾成為2018和2022年度世界盃的主辦國,爆出一個不小的冷門。精彩的地方,不在於爭取主辦的各國渾身解數的努力,而是結果宣佈後,落敗的英美兩國,那份狹隘的胸襟,英國拒絕祝賀俄羅斯,美國總統奧巴馬埋怨選擇卡塔爾是錯誤的決定。運動家的風度,不知丟在那裡,掛在兩個大國嘴臉的,是輸打贏要的面譜,比起北京當年千禧奧運會主辦權輸給悉尼時,中國代表團那塊僵硬的笑容和循例的拍掌,更形難看。

  大型運動賽事的主辦權,從來都是政治事情。從陰謀論來看,北京當日吃了一記奧運的悶棍,今日英美兩國吃了一記棒球上的雙殺,倒有點天理循環的味道。依公平平等的原則,英國曾經舉辦1966年的世界盃,美國亦曾舉辦1994年的世界盃,現在由未嘗舉辦的他國舉辦,倒不是甚麼難以接受的安排,也是一種普世認定輪流主辦的價值。嚥不下氣的,可能是英超自詡是世界最高吸引力的足球賽事,俄超只不過是冰天雪地下的煮飯仔玩意;而世界第一大國栽在一個百多萬人口的小國卡塔爾,更可說是其恥大辱。英美的雙失,不是運動場上的失敗,而是世界政治秩序的重整,霸權以外的勢力重新歸靠,與及不再受霸權政治影響的一段小前奏。

  當世界各地民眾對英美式民主制度趨之若鶩,一幕世界盃的政治翻車事件,令慣於以面具包裝的偽善政客,原形畢露,可說是意外的劇情。也教人明白,風度二字只是字典上的符號而已,沒有實用的空間。當臉子受到騷擾的時候,強權霸道還是老子袖口裡的第一道招數,那怕各位喜不喜歡。只是隨波逐流的世人,有多少能感受這份失禮的表態。國家大事,也是如此的氣道,可真是大國的風範乎?

=========

後記:文章發表後的一天,《蘋果日報》的盧峰在2010.12.08寫了一篇題為英美失落世界盃主辦權的啟示》的文章,部份內容轉引如下作補充:

..................

  從會前的頂頭大熱門到第一回合就出局,還要敗給事先張揚不會高調拉票的俄羅斯及小國卡塔爾,英美朝野各界心中有氣,要跟國際足協高層算賬也是人之常情。只是不忿歸不忿,兩國要報復也做不了甚麼,頂多明嘲暗諷國際足協辦事一團糟,內部腐敗貪污等。

  撇開報復問題,俄羅斯擊敗英國,卡塔爾擊敗美國(二○二二年一屆)反映的除了是國際體壇內部運作奇詭難明外,更顯示英美兩個傳統大國在國際組織內再沒有呼風喚雨的能力,再找不到一大班視她們馬首是瞻的跟隨者。一些「新發財」─新興經濟大國只要精心部署,隨時可以異軍突起,把老牌大國殺個措手不及。

  還記得一九五○年北韓大軍閃電出擊,短時間內殺得南韓軍片甲不留,協防的少量美軍被迫倉皇撤退。美國政府立時在聯合國提出議案,要求援用聯合國憲章第七章的權力,授權美國及盟友組成聯軍懲罰北韓。不到幾天,安理會就同意以聯合國名義出兵,美軍及盟軍成了代表國際社會的王者之師。當時的美國真可說是一呼百應,即使不涉及本身利益的國家如澳洲也踴躍參與軍事行動。

  在中國的聯合國席位問題上,儘管中華民國自四九年後退守台灣,在國際上日益孤立,但美國憑藉她在聯合國的巨大影響力,憑藉她眾多盟邦、附庸的支持,長期保住中華民國的席位,阻止中共進入聯合國;直到一九七一年才終於敵不過亞非拉新興小國的壓力及票源,讓中共取代中華民國的席位。即使在運動問題上,美國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北京失卻二千年奧運的主辦權,最後關頭敗給澳洲悉尼,背後發功拉倒北京的就是美國及她的西方盟友。

  但近十年來隨着美國經常採取單邊主義路線,隨着區域性強國如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興起,美國在國際組織內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三年美國就未能爭取到聯合國授權向伊拉克動武,以至整個軍事行動只能是美英聯合軍事行動。在國際金融經濟組織內,新興經濟體更是越來越敢言,越來越公然批評美國及她的西方盟友處事不公,犧牲其他國家的利益。前不久的 G20峯會美國就一事無成,既無法逼各國聯合逼人民幣升值,又未能促使各貿易盈餘國減少出口,改善國際貿易不平衡情況。

  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聯合國人權議會(UN Human Rights Council)居然把美國視為調查對象,要審視美國國內違反人權的情況!這樣的轉變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都是難以想像的。

  從這些迹象可以看到,國際情勢委實出現了很大變化,美英等老牌大國主導國際社會、國際組織的現象已一去不復返。她們要爭取甚麼,推動甚麼,必須真金白銀爭取其他國家支持,必須拿出實質好處換取人家的一票,再不能倚賴過往的老本、聲譽。不然像今次主辦世界盃的「滑鐵盧」還會繼續出現。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山楂樹之戀2》:離婚是戀愛的重新開始?

  沉醉在《山楂樹之戀》那股追尋唯美愛情的純樸,來看艾米這部現實的《山楂樹之戀2》,像是把一客香甜軟滑的梳乎喱,換上一杯味道濃烈的齋啡。無知的公主和專一的王子, 不再活在童話世界裡,男女角色間的交流,變得血肉般真實。清純單一的愛譜,拆換成好幾段苦澀的都巿故事,艾米探索在不幸的婚姻之中,試圖追尋完美愛情的心路和過程。

  藉著《山楂樹之戀》走紅的艾米,在《山楂樹之戀2》內,以楊紅延續《山楂樹之戀》中靜秋對愛情無知的探索,並以另一角色海燕告訴讀者,靜秋下半生的愛情經歷。 或許,對擁有純真愛情觀的靜秋有一份特別的憐惜,很自然地把這部《山楂樹之戀2》帶到家中,看看靜秋人生下半部的故事。

  除卻艾米告訴了讀者,海燕是靜秋的下半生故事,這部《山楂樹之戀2》也不是完全跟《山楂樹之戀》沒有關連,對男女交往一竅不通的主角楊紅和追求高層次戀愛交流的陳大齡,活像是靜秋和老三的翻版,不過這次是相逢恨晚的認識,他們之間隔了楊紅胡裡胡塗下嫁的丈夫周寧。艾米把這段心路上出軌事件,寫得很引人入勝,讓人同情楊紅的遭遇,因為她下嫁了一個將房事當成家庭生活首位,兼且終日只愛打麻將的低質素丈夫。離婚問題成為楊紅的掙扎,也成為可獲重新戀愛的開始。

  離婚或婚外情不是新鮮的小說話題,但寫得動人好看,不是容易。艾米以女性的角度,寫出一個很糟糕的周寧,帶出近乎完美的陳大齡和朱彼得,合理化女性出軌的緣由,或許有一種主觀的偏頗,但其實她並沒有性別的局限性。若果經常打麻將的,是低學歷的妻子,致令丈夫不能享受完美的家庭生活,艾米也是認同丈夫有再尋求真愛的權利。海燕下嫁的,是耐心等待她的再婚丈夫。善良的牛小明也是在離婚後,再期待另一段燦爛的愛火花。艾米把故事處理得很平衡,離婚成了重新戀愛的開始,男女皆適用,公平公正。

  婚姻使雙方有更深的認識,好的,不好的,都完全顯露。婚前沒有的壞習慣,婚後的性格轉變,俱是不能遮蔽。當心裡已經沒有再容納對方的空間,那應該是緣份走盡之時。但緣份背後還有責任,那是沉重得不可衡量的東西,這不單是東方人的枷鎖,也是西方人的一種本質。在電影《麥迪遜之橋》,家庭主婦梅麗史翠普,最終還是拒絕了浪漫的攝影師奇連伊士活,留在她不愛的丈夫身邊。艾米選擇的結局,也隱約地把從死去的婚姻復活了的楊紅,再度逼向她的戀愛墳墓周寧身邊,並埋葬了她從勇氣中釋放出來的真愛。這也是《山楂樹之戀》的喻意,真愛被埋葬在社會風氣之中,靜秋的愛埋在濃烈的政治泥土,楊紅的愛埋在沉重的責任土壤。離婚是一個再開始,但亦可是一個不設實際的選項。

  多元感情是人類生活的特質,離婚是再度戀愛的開始,也不一定是向第三者出發,這是人類感情一種的奇異。怨偶再度成密友,也不是稀奇的事。葉童的電影《婚姻勿語》、孫藝珍的韓劇《戀愛時代》,夫婦二人均是在離婚後,才更珍惜對方,令感情得以重新開始,戲味濃郁而又帶有陣陣的感性。艾米所談的,是一種感情的可能,但人的感情,就是可以在多元中尋求另類的多元。

  只是,把出軌合理化的《山楂樹之戀2》,為已婚男女,留下了一道反思的空間。情歸何處,與誰偕老,永遠是一條沒有科學答案的問題。

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請將「不准放屁」寫入校規

  由審計署引爆的直資學校「混賬」事件,上週下旬演變至直資學校校長們的反擊戰。直資學校議會主席林建華接二連三曝光在傳媒的鎂燈下,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兼且將責任推向教育局,力數局方指引模糊,引致出錯。在「欣賞」跑慣江湖、見盡風浪的孫公怎樣拆招之前,不如細味品嚐一下我們認為是知識份子的校長們,說話的邏輯和抗辯的理據。

  再說下去之前,實在值得把「知識份子」這個詞語,反覆思考一下。知識份子一詞,應該是來自五四運動時的衝擊,那時在中國的讀書人數比例很少,掀開書本,能讀能寫能辯能思考之人,自然地會被當成知識份子。及後在毛澤東的年代,社會十分反智,知識份子的身份被壓低,批判社會的聲音隨之消失。知識份子被改造後,已降格成為「識字份子」,對創造知識和批判社會毫不感興趣,只求生存在艱辛的裂縫之間。香港雖然沒有經歷文化大革命,但讀書的本質,已不再是創造知識、思考問題和批判社會,凡事都被社會風氣帶著走,讀書和學習只求賺錢,不從價值觀來看事情和事物。香港的所謂知識份子實質與識字份子無甚差異,跟英文Intellectuals所隱含的智慧意義,更是差天共地。

  自己沒有去做統計,但估計不少直資學校的校長應該擁有碩士或以上的程度,怎樣來說也算是知識份子。但林建華的抗辯解說,卻真教人嘆為觀止。他把教育局的模糊指引、中英文通告意義不相符等,說成是疏漏的原由,這是偷天換日的說法。把教育局比喻為班主任,直資學校是學生,老師沒有清晰指示,學生做錯事就不應受指責,是厚顏非常。我相信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學生,當老師的講學或指示有不清晰的地方時,應該直接請教老師,而不是妄自猜測或索性不去理會。如果有學生因為指示模糊,做錯了或忘記做功課,我相信現今高高在上、自尊心強的老師們必定會痛陳學生的疏懶,為甚麼不去釐清問題等等,更分分鐘將學生判罰留堂亦未可料。教育局的失策是先錯也好,直資學校不去就模糊的地方,尋求解釋必定是另一個錯誤。教育局出了錯,飽渴洋水、港水的校長們居然隻眼開、隻眼閉式、得過且過地胡混踩線運作,是侮辱了知識份子這四個字。

  再者,就那份據稱中英文有歧義的通告而言,林建華的解說也有值得商榷之處。Not recommended 不等如「不容許」,我很同意。投資是not recommended,做了不代表是違反規則,我也能同意。但學校的標準,是不是應該高一點,不應做一些 not recommended 的事情嗎?今日林建華理直氣壯地向公眾說,幹了一些not recommended 的事情,算不上甚麼差錯,就等於向公眾包括學生傳遞一個信息,沒有被禁止的事情,都是可以幹的,而箇中的道德問題或合理性問題無需再行考慮。這樣的抗辯,無疑是一個壞榜樣,令學校日後失去道德的光環。勸說學生不應去夜街、不應拍拖、不應早嚐禁果,都會變成廢話,學生沒有必要聽從,因為校長們都不尊重教育局的建議。其實,有一些事情,從來都沒有明文說明的,排隊不應打尖,男士小便時要掀起廁板,打噴嚏是用手掩著口鼻,不在人多的地方放屁,都是人的基本文明道德,不寫出來也應遵守。有真正教學理念的學校,應該做些甚麼,不應該做些甚麼,是有腦袋的知識份子都能說出的事情。林建華的話法,極其量只說得通直資學校未必有違犯教育局的敷衍規則,但若以更高道德準則來看事情的話,這些直資學校是有違家長和社會的期望。

  更令人失望的,是張文光在上週五 (2010.11.26) 的《明報》論壇,寫了一篇語調跟林建華相似的文章,口徑一致地對教育局發炮,也完全支持林建華班主任與學生的比喻,將直資學校問題收藏在教育局的戰盾之後。他說到:「……這也是香港的問責傳統,直資議會主席林建華的比喻很傳神:教育局是班主任,直資學校只是學生,誰應問責,一目了然……」

  首先,在現今學校裡的班主任,真有犯錯的話,有幾多需要問責,我不知道。我亦不相信會有班主任,肯公開問責地承認過失。但張文光作為一位經常挑戰不公義的知識份子,懂得追究六四屠城責任,懂得為打倒官商勾結而爭取雙普選,懂得批判政府的不是,卻在今天的歲月,把過失諉過予政府,是毫無道理的行為,也有失知識份子的身份。教育政策和規則有失當之處,理應挺身而出,澄清模糊混亂,而不是讓問題持續了一段時間。到今時今日,還跟林建華一致口徑,是連最基本的「自律」也不懂。學生若是一定要有班主任才能被指導的話,只好說這些學生是不懂自律的一群,老是要被人管才成。張文光的文過飾非,比起成龍那句「中國人是要管的」,來得非常不誠實。若果張文光那個論調是對的話,大家就錯怪了成龍,原來知識份子也甘心被人牢牢的管著,來生活和建設社會。成龍愚昧的誠實說話,張文光間接地也說了。

  既然林建華和張文光都認為條例和規則越清楚越合適的話,那麼為著校園內有清新的學習環境,請將「不准放屁」寫入校規。不然,有心向學的人必會被臭氣和歪理薰死。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再看《1Q84》:村上春樹筆下的罪惡和信仰

  反覆閱讀自己先前的一篇《1Q84》書評後,總覺得有很多觀點和看法還沒有寫出來。思路和構想重新整理一下後,再接再勵多寫幾段文字,來補充討論一下村上春樹這部最新的長篇作品。而自己亦相信,看完全書的讀者也多了,一些內容和情節,可以談得深入一點,而又不會打擾讀者閱讀的雅緻。

二戰時期所留下的傷痕

  村上幾年沒有撰寫過長篇小說,提起筆來,全力創作,應當有一些文學家的想法和觀點注入小說內,《1Q84》不應是一部普通的故事式長篇小說。在80 年代末期成名的村上,往後寫過的長篇小說只有《發條鳥年代記》、《海邊的卡夫卡》和這部《1Q84》。《發條鳥年代記》是村上第一部擁有格局既深又寬的小說。人物較以往的多,年代也比較久。村上開始嘗試把日本人的城市孤寂追溯至二戰時期,並藉間宮的描述和山本的慘烈故事引入大量血腥暴力的情節,來重新記錄戰爭的殘酷和傷痕,並以文字來帶出日本民間在戰事後所承受的苦痛,一種民族在不斷尋找出路的苦痛。這種深度遠比之前的小品式作品《挪威的森林》,來得成熟和具文化及民族視野。

  《海邊的卡夫卡》同樣有二戰的背景情節,聰穎的中田由於一次突如其來的飛機空襲事件,成了腦袋不好的孩子,但其他同學對此事件一概失憶,毫不記起來,那是村上對日本民間沒有反思戰爭的控訴。後現代出生的田村,則生活在伊底帕斯情結中,無法自拔和成長,最後由中田這位老人家解開田村與佐伯之間的情意結,令佐伯的事情得到解決,和田村得以重新開拓人生。

  《發條鳥年代記》的間宮與及《海邊的卡夫卡》的中田,都是二戰時期的人物,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二戰後無所是事,但卻像有心事未了。在 《1Q84》內,這人便是天吾的爸爸,川奈先生。川奈先生是為了生活,在二戰時期沒法選擇生活方式的一個普通日本人。戰後也只是擔當沒有特別生產技能的收款工作,他的一生就像間宮和中田一樣,過得無甚特別意義,但卻引導了天吾的點子。天吾的不快樂是來自父親,也就是間接來自殘酷的戰爭。村上沒有清楚說明川奈先生是否天吾的生父,但這或許不是重點,因為天吾的不快樂童年是來自沉悶的都市規律和環境,跟誰是生父沒有關係。《1Q84》是村上連續第3部長篇小說把故事從二戰時期,開始引領出來,這無疑是村上對戰爭予以否定的一種持續表態。戰爭令日本民間,像川奈先生一樣,刻板地工作至老退,也在毫無欣喜的生活下,步向死亡。而至死時,腦裡還不停地被生前的無聊規律所縈繞。追收NHK 費用,是川奈先生一生的工作。像擰發條鳥一樣以超現實的聲音向青豆追費,是表達川奈先生停不下來的精神。間宮、中田和川奈先生分別皆在書中死去,也是村上對於戰時的一代應該步入過去式的一種表達。

沒有宗教背景也可有信仰

  對戰爭的厭惡,不難理解。但村上在《1Q84》內借青豆來大談宗教,則是新穎的事情,有人會認為是村上受到奧姆真理教事件所影響,但也許是村上有心寫一部類似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的作品,談論信仰、宗教和原罪。再說下去之前,有一些東西應該先說清楚。我認為,信仰、宗教和組織,是不同的事項,大家不應混淆。「先驅」和「証人會」對參與者來說,是宗教組織。對外人來說,只是一個不易理解的組織。宗教是集合一群有共同信仰習慣的人,一起禱告、講道、靈修。宗教有很大的排他性,容納度很低。「先驅」的前身不是宗教背景,但發展下去而不依賴一種被追捧的精神信仰的話,是不能成功擴大的。但任何宗教組織能擴大,又不是代表它的信仰有合理性和善性,那只是信眾凝聚力強而已,邪教便是一種現實的例子。參與宗教組織活動的人,不一定懷有信仰;懷有信仰的人也不一定參與宗教組織活動;宗教組織可以是極端的信仰主義(如「証人會」),也可以是改良自非宗教為主體的世俗組織(如「先驅」)。

  村上帶出宗教組織是相對於喬治奧威爾的《1984》內所描述的那個極端封閉,由Big Brother來領導的國家機器「英社」。走在後現代的今天,能改變人類生活的節奏和生命的,可能是一些極端宗教組織,而它們已沒有Big Brother ,而是由Little People 來指導。「先驅」的深田保,是組織的Big Brother ,但實際的運作是由另一核心小組,像Little People 一樣在背後暗中操作。不單宗教組織是這樣,現代的政黨、企業、國家也是一樣,主席只是象徵,黨魁也只是象徵,實際操作的是後面的Little People ,這是現實社會的運作模式。不要被外表騙了,這是村上說的。

  青豆、天吾跟「先驅」的瓜葛,最終結束於有愛情信仰,而非「先驅」份子的青豆和天吾身上。無性事成孕,是信仰的一部份,像聖經一樣,它不存在客觀科學性,要麼就信,要麼就不會信。深田保、深繪里、小翼都有這份信仰,但不成事,沒有教友隔空成孕。天吾經過深繪里的身體卻成功了,是冥冥中的安排,而且天吾和青豆都相信這個匪夷所思的事實。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內說過,信仰是唯心的,不是靠眼所看見的,原有疑心的門徒多默之所以相信耶穌,不是由於他看見復活的耶穌而相信,而是他的心已決定了若果他能看得見便應相信。儘管青豆和天吾不是甚麼宗教組織的份子,他們的愛情信念和結晶品,不用取決於見證的事實或客觀的生理證據,而是在心中的信仰。村上是在說,宗教組織並不擁有甚麼特別的精神力量,有信仰的人,便能超越一切。

罪惡藏在每人的1Q84

  而以世俗的眼光而言,信仰是善的,它把人帶向美的境地。以宗教的基準,信仰是洗去罪惡的媒介。基督教視原罪為人的壞本質,村上在《1Q84》裡則把人的罪惡藏在人的陰暗面中,即每個人的1Q84。(就這觀點的詳細解說,可參考第1篇書評。)書中角色的1Q84,全是俗世間的罪惡,青豆殺人的絕技,天吾欺世的代筆,安田恭子的紅杏出牆,Ayumi的性沉溺,牛河的喪失律師資格等等。村上沒有直接用上原罪這兩個字,卻帶出人是充滿壞基因。在宗教主義薄弱下的後現代社會,原罪或許沒有市場,但人性陰暗面的邪惡,卻還是有可以被引入的反思空間。在村上筆下,青豆和天吾這兩名凡人主角,自不能倖免於罪惡,他們的行為,是違反了一些社會的原則和道德,犯下了罪。這等行為,亦可看成是後現代社會類似原罪的罪惡本質。沒有宗教約束下的人類,出現潛意式罪惡不是甚麼特別的一回事。要為罪惡救贖,逃離1Q84,像青豆和天吾一樣尋回信仰是必需的。

  1Q84內的罪惡本質扭曲了俗世的所見所感,所有東西都會改變,但那是一個不易察覺的國度,也是人不易感覺自己犯罪的原因。Little People也會以另一形式出現,他們不再是操縱世俗組織的傢伙,而是變成影響人性心術的貪念和性慾。當深繪里說Little People在行動時,那包括在「先驅」處理事務的Little People,和每個人的1Q84內的Little People。Little People不能被阻止,是因為人性的貪婪不能被阻止。出現兩個月亮和進入貓之村是需要反思的提示,有些人(像青豆和天吾)能察覺到而去尋找信仰和作出改變,有些人(像牛河)卻察覺不到而消失在罪惡之中。

等待的美

  尋找改變的過程,有不同的方法。二十多年前的村上,在《舞!舞!舞!》當中,是鼓吹人是要不斷地動,來幫助自己的前進。那位主人公是不斷主動地尋舊地、找舊友,來衝破人生的道道障礙,認定自己的目標和真愛。然而,和《發條鳥年代記》的岡田在家中等待,與及《海邊的卡夫卡》的田村在大島的小屋等待一樣,《1Q84》的青豆也是以等待來代替行動,也許是被動和消極,但卻是現今村上的另一觀點。牛河無疑更符合《舞!舞!舞!》中那股積極精神,但他魯莽的行動,反而落得慘痛的下場。時間的等待會否帶來所希冀的改變,沒有人能確實知道。每件事情的背景和複雜性,亦不一樣,是動還是等,沒有標準答案。觀點隨著歲月有所改變,亦不是甚麼出奇的事。金庸的男主角,也由正氣凜然、俠骨仁心的陳家洛,演變至市井滑頭、不學無術的韋小寶。只是從村上對岡田、田村和青豆的安排,可感受到村上對人生看法的轉變。也許是他年長了,不需要行動得那麼多,而是享受等待的美;亦可能是現在的社會節奏太快了,靜觀其變才能去蕪存菁,找到問題的精髓。

  是選擇青豆式的等待,還是進取式的積極行動,也許更視乎每人的個性。但世事從不應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分,世上也沒有不停的動,或完全的等。適當時候的動,及適當時候的等,是更高層次的人生管理。各人的人生,也不應是由村上春樹一本小說來定位,只是等待的美,是自己人生閱歷的一點感觸。太累和沒有停下步伐的人生,教人失去品嚐和回味的空間。拚命向前衝的現代人,也失去對自己反思的機會。

  其實,圍繞人生的,從來只有三樣東西,金錢、權力和性,也是每個人的空氣蛹內可能的東西。這是從希臘神話甚至乎《山海經》年代,到今天互聯網年代的電子世界或華爾街,從來都沒有改變過的現實。在宗教式微,罪惡感日漸薄弱的價值觀下,更能依靠的,是每個人的個別信仰。爭權逐利,尋覓肉慾,只是人性,不是罪過。但在豐富的人生,做出過界的行為,沉醉在自己的1Q84,只受Little People的擺佈,忽視個人信仰,終歸會受到不同形式的懲罰,這應是村上在《1Q84》中最值得記下的信息。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孫明揚的為官之術

  一直在想,為甚麼孫明揚能成為一棵政壇長青樹。

  醮滿火水的教育界,多宗事件一齊爆發,官校縮班,直資學校財政混亂,報章上的報導,卻不多見批評孫公的激烈文字,實屬少有。與孫公友情好的記者老友,相信為數不少。

  縮班、小班、還是殺校,一直圍繞不少中學校長的腦袋。之前寫過一篇《殺戮教場 卻無皇者》,闡述自己對中學教育和可能殺校的意見,這裡不贅。幾週前,孫公卒之提出建議,希望官校帶頭縮班,好讓一些學位回流至其他收生不足的中學,減輕需要殺校的殺傷力。官校反應一般,沒有很大的積極性。孫公於是上週發出「大我小我」論,呼籲官校主動帶頭縮班,成全全港學校的完整性。

  這道「大我小我」論,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想下去卻實在是歪理。孫公的「小我」是準備縮班學校的一班,「大我」是有殺校危機學校的老師們。孫公犧牲的,是學生就讀該些學校的利益,而成就的,是個別老師的利益。學生利益成了「小我」,老師利益成了「大我」,是荒唐不堪的邏輯和政策。教育不是以學生為「大我」,而是以老師為「大我」,孫公可真謂愧對香港的家長、香港的市民。更荒誕奇怪的,是媒體報章對此曠世奇論,淡然處之,一概採取「時運高」的態度,一於當作看不到、聽不見。出外靠朋友,在孫公麾下,演繹得出神入化。

  誰人都知道孫公是一塊老薑,是老練的談判家、拆局者。張文光多年來挾著幾萬位教師的利益,就殺校跟政府講數,然而,數是在密室講的,外人根本無從得知內容。一直要求凡事有高透明度的泛民,核心成員張文光也甘心玩密室談判,令家長和市民無從得知所討論的內容,這就是政治人物的心術。有事要死攬行業利益時,張文光一樣會摒棄公眾利益,明明知道「大我小我」論是狹隘非常的論點,不是以學生利益為出發,但既然能保著老師們的飯碗,來一次噤若寒蟬又算甚麼。公民黨不斷爭取小班教學,每班減2至3人,其他學生還算理論上獲益,今次的縮班行動,學生毫無好處,卻不見公民黨繼續堅持理念,大家大可猜到他們一直是以小班教學為原則,還是取悅教育界人士。難得孫公慷慨就義解決老師可能失業的問題,小班教學,放回抽屜又何妨。

  孫公拆局,藝術在於不令既得利益者失利,和不燃燒起民間的情緒,只要兩樣事情都在控制範圍以內,便不會出大事。整天忙於上班工作的家長們,那有時間鑽研和批評甚麼「大我小我」論。觀點破爛不要緊,因為被香港考試制度標準答案下培訓出來的人,從不會對觀點認真琢磨,孫公就是在胡混主義下生存的長青樹,攪政策,重點是不被既得利益者痛斥,減低磨擦便萬事大吉,而不是去把事情做對。地產的孫九招如是,教育的大我小我論如是,這便是孫公的戰績。

  這種與既得利益者拍拖般關係的手法,在直資學校財政混亂一事,尤為明顯。資助金額是公帑,是納稅人的錢,那家直資學校辦得不好,絕對是公眾利益。孫公還有包庇之心,拒絕直接說出校名,把責任推回審計署署長鄧國斌頭上,是不道德的。鄧國斌近乎即時的反駁孫公,說公開權在教育局手上,實叫孫公無地自容。只是孫公竟然還三緘其口,實在是是非顛倒,本末倒置,把社會和市民利益置之不理,讓這些被審計署批評的直資學校,在市民不知情下仍繼續收生,繼續賺取學費。

  其實,任誰都知道這道火是紙包不住的,立法會已快將召開委員會聆訊,孫公自己也表示會全力協助,學校名稱遲早被公開,按道理沒有死守底線的必要。以陰謀論來看,多拖一日,就能讓被批評的直資學校多一日準備媒體的追擊,孫公可真為用心良苦。又或者,這隻鑊真的太大,教育局自己也要保保身,才能站得上立法會的批判聆訊。只是用那個原因來看,孫公蓄意包庇和拖延的意圖,皆是十分明顯。也許,這是為官者與既得利益者,另一次相互補位的事例,也是拆危局的老練表現。

  只不過市民要見到的,不是圓滑的老練,而是敢於改良社會的勇氣。從不敢實事實幹而愛左閃右避、靈活走位的孫公,或許能繼續生存在荒誕的香港官場,但卻不應希冀他能演出一齣好戲。

  時間到了,請孫公準備好,到立法會應訊。

=====================


後記:這篇文章在信博區有很多討論和補充,按此連結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曾俊華與錢鍾書

  曾俊華終於出手打擊炒樓了。坊間除了炒家外,看法都很正面。其實,就算是炒家,也應該無話可說,事關多得凡事慢三拍的政府,錢已經賺了幾轉。

  這次樓價被瘋狂炒高,是人禍來的。先有不負責任兼短視的孫九招在幾年前埋下炸藥,再有美國狂印的鈔票和內地源源不絕的資金來點著藥引,這一兩年來,政府更採用完全放任的態度不理樓市,任由地產商魚肉,這不是人禍是甚麼。「資產增值稅會打擊投資意慾,要小心考慮」之類的說話,言猶在耳,轉過頭來,還是以此出發,來個實質上是短期房產增值稅的掛名印花稅。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孫九招推出時的速度快如閃電,三排兩撥便可以出台,打擊炒樓的措施則一拖再拖, 與地產商共治香港的這道污跡,是用工業漂白水也不能洗掉乾淨。調控經濟的方法,從來不缺,隨便一個大學圖書館都可以找一百幾十本有高度參考價值的經濟和金融書籍,要認真幹的話,根本不難。缺的只是心術和決心,這是人為因素,不是外圍形勢使然。

  若細心閱讀曾俊華的所述的論據,實有點令人驚訝。曾俊華說到從2008年底起,樓價升了47% ,情況不能接受,所以需要出招。此言不單沒有錯,而且十分正確。但實情是兩週多前,技術上算是曾俊華下屬的陳德霖,發表了文章,說出樓價從上年9月到今年9年,只上升了19% ,因此沒有足夠數據證明聯繫匯率帶來高升的樓價。在拙文《技窮的陳德霖》中,已指出陳德霖玩弄數據,愚弄市民,實際樓價升幅遠超此數。當時,我從政府數據庫中,找到的升幅是49%,跟曾俊華現在提出的47%十分接近,也證明自己沒有冤枉陳德霖。

  曾俊華既然已如夢初醒地知道樓市的真正升幅,他便有責任責成陳德霖,為何依賴不合適的數據,來作為決定的依據。我不相信一個政府內,可以在處理炒樓問題上,用上47%,而在聯繫匯率問題則用上19% ,這是可笑而且可悲的。若果曾俊華不是失明兼且是負責任的官員的話,他沒有道理不去跟陳德霖釐清問題,看看陳德霖的聯繫匯率論,究竟有甚麼基本的缺憾。

  但我相信曾俊華再出手,岔到陳德霖的攤子的可能,微乎其微。金管局是一個獨立皇國,要管也管不到。而曾蔭權政府把錯誤曬太陽,是地球上的平常事,多見不怪。官字兩把口,一口是47% ,另一口是 19% ,你又可以拿他怎樣。只是以納稅人的角度來看,所交的稅款,是用到這等毫無責任感的慢郎中身上,是不能釋懷的沉痛。

  這事件也令我想起中學時期,讀過錢鍾書的一篇名為《讀伊索寓言》的文章。錢鍾書說到人比蝙蝠聰明,看見走獸會扮飛鳥,看見飛鳥則會扮走獸。靈活走位,是人的智慧,也是為官的技倆。時代進步,人心卻不變質,錢鍾書的文章,還是有充滿警世的味道。以前讀不透,今天終於讀懂了。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被埋葬的純真初戀:《山楂樹之戀》

  描述純愛的催淚電影,近年多在日本和韓國出現,《向左愛、向右愛》、《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我的愛在我身邊》,都是感人非常的作品,講的都是純真的、沒有物質污染的愛情。大陸這類電影,印象中反而不多,這齣《山楂樹之戀》是難得一見的作品,教人欣賞純真愛情的唯美性。讓人感覺,自己沒有認真地去投入初戀的話,人生會是一個遺憾。

  電影是改篇自艾米的同名小說。而艾米的小說,則是依照她的一位朋友的日記紀錄,改篇而成,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兩位主人物靜秋與孫建新(老三)是在文革後期認識。靜秋是黑五類的子女,是背景不好而可能需要由農村「改造」的知青,老三則是幸運地沒有受母親的資本家身份影響的高幹兒子,在條件不錯的組織工作。兩人在農村認識、邂逅、交往,看起來似是平淡、沒有激情,但卻是純真直樸,沒有奢華。老三的心意不是物質社會下,一束束數日後會凋謝的鮮花、或是鑽戒,而是寫字的墨水筆、排球隊球衣、工作的膠鞋和髮乎情止乎禮的真情。或許,我們現在不容易理解文革時期,人們在物質上或政治壓力下的艱苦生活,但像靜秋在那樣環境下生活的無辜青年,是不幸的。正如電影中靜秋的農村朋友長芳到城市探望靜秋時,也說了一句:「你們家裡的生活,比我們的農村,還要艱苦。」從靜秋的家,讓人深切感受到文革為無辜的人所帶來的痛楚。

  正是這些政治氣氛的沙石,和社會風氣的枷鎖,《山楂樹之戀》跟其他講述純愛情的日韓電影相比,多了一層世俗的味道。這不是好或不好的問題,而是反映社會的面貌,愛情怎樣受到壓抑。就像《假如愛有天意》,上一代的主角珠喜和俊河就是擺脫不了家長式的婚姻鋪排,而走上悲劇的收場。《山楂樹之戀》所帶出的信息更明顯,在政治氣氛濃烈的社會,一切以「革命」為先,人民的私人生活和感情被埋葬了。艾米筆下的山楂樹不單是愛情的見證,而是借用了小說內的抗日歷史典故和荒唐的革命意義,來隱喻出山楂樹是被營造的政治氣氛。村民口中提到的,是被革命思想洗腦後的無聊意義,而不是原來的優美。靜秋和老三的純真愛情, 埋葬在山楂樹下,但埋葬它的,不是山楂樹原本那份的雍容和善良,而是沉重而大殺傷力的政治氣氛。直至這一刻,不少人民,特別是現時50 歲左右的一批當時知青,還為文革落淚。

  若果被電影的淒迷所感染的話,讀回艾米文筆簡潔而細膩的原著,是不錯的選擇。原著的故事細節跟電影有所不同,對文革的事情和環境有更深入的描述,但畢竟電影時間有限,不能所有的東西都能照搬過來。艾米在原著內,對山楂樹的解說還多了一重蘇聯民歌的意義,而且在農村的長林身上,也引出了相關的章節。老三的「真情」也有更符合正常男人對愛侶的激情表現,不像電影內那樣聖人化。

  張藝謀回歸執導農村味道濃厚的電影,比他拍那些《滿城盡帶黃金甲》、《十面埋伏》等,更有觀看價值。影片的淡色效果、攝影、美術指導、道具,皆很出色,讓觀眾很投入70 年代城市和農村的環境。周冬雨和竇驍,兩個陌生的名字,令觀眾有新鮮感,周冬雨的樣子很年輕,幾乎沒有化妝的臉孔,純樸的一面表露無遺。竇驍是個個子高的年輕男孩子,外表不是很帥,但卻有一種親和感覺。從周冬雨和竇驍身上看到的,是有質素的大陸演員源源不絕,成就可到那裡,且看看每人日後的發展和際遇,相比之下,香港的演員根本不能相比。

  而對文革還有興趣的影迷,可看一齣半紀錄電影《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這電影深入剖析和否定文化大革命。電影不易尋,零售點幾乎沒有出售,需從海外訂購,或找辦法到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借閱,館藏內應有收存。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技窮的陳德霖

  近日坊間有不少意見和文章,均把討論聚焦在香港應否繼續實行跟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不少人的意見包括自己,都認為美元的弱勢和低息政策,令港元持續不能升值和不能加息,是製造通脹和瘋狂樓價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在信博區筆非得君曾轉載英國 Financial Times 的一篇建議港元應考慮脫鈎的文章,巴克萊及德銀近日亦發表相似觀點的報告。香港科技大學的鄭國漢教授亦發表港元應該跟美元脫鈎的看法。金管局的總裁陳德霖在眾多意見出現的情況下,上週四(2010.11.04)在金管局網頁的「匯思」欄中,發表了他對現時聯繫匯率的看法。大抵上,他堅信現時的操作方式是有效的,並且提出了論據來反駁,聯繫匯率不是製造高通脹和瘋狂樓價的原因,而讓港元自由浮動或跟人民幣掛鈎均不是合適的操作方法,陳總的論點主要歸納如下:

1. 若果讓港元自由浮動,調高匯率和加息不一定會減少資產巿場的壓力,反而會引致更多熱錢流入圖利。

2. 港元若與人民幣掛鈎,需要至少符合香港的經濟週期與內地大致同步。但在現階段,這個狀況,沒有出現。

3. 香港和鄰近國家地區的通脹率,過去5年平均在1.5%至2.9%之間,香港的數據為2.4%。2010年9月時,香港按年的通脹率亦只有2.2%,沒有證據證明聯繫匯率會導致高通脹出現。

4. 香港和鄰近國家地區在2010年9月時,按年的樓價升幅為11%至28%之間,香港的數據是19%,沒有證據證明聯繫匯率是導致樓價高升的主因。

  不知道香港人是否受考試制度所荼毒,一般不會挑戰權威的觀點,陳總的文章就儼如高考的Marking Scheme一樣,印在報章,讓人閱讀,而沒有任何批評或反思。然而,自己從來不盲目相信這一套,覺得任何觀點都應該由令人信服的理據來支持,在閱讀陳總的文章時,已覺得論據貧乏,數據含糊。在硬著頭皮自己落手找尋原始資料的背景下,加上一些個人的觀察,寫下這篇淺漏的文章來回應一下陳總的看法。

  陳總的第一道觀點是在美元量化寬鬆政策下,熱錢無處不在。港元脫鈎而實行自由浮動的話,「會」更吸引資金進來套息和炒升值,熱錢是不會走的。這一點,也許陳總沒有錯。但若果大家細心閱讀陳總文章的中英版本的話,兩者是有分別的。英文版的用語是「 may」,「可能」的意思,中文版卻用上了「會」,這可不是簡單的語法上差別,而是意思上的歧異。水在正常壓力下,加熱到一百度,達至沸點,是必然「會」的科學現象。沒有人會說, 水在正常壓力下,加熱到一百度,「可能」達至沸點。港元脫鈎而自由浮動,會出現熱錢炒升值和套息,不應是科學現象,而是經濟學現象。英文的「 may 」是合適的用語,中文的「會」是過了火位的肯定語氣,也只可說是陳總的經驗和觀察。外國人讀英文版,不會留意到這個差異。那個版本,才是陳總的原意,我不知道。但這個手文之誤,也不是重點。重點是反正人家拿熱錢的,都會來炒,自由浮動的港元有更自由的貨幣政策來控制利率和匯價,這不是更值得支持嗎?為甚麼陳總還是接受讓人綁手綁腳,而不發招自衛,這點我不明白。陳總一直呼籲置業人士要留意利率有回升的一天,因此他肯定知道加息是冷卻樓市的其中一招,但是到了重要關頭,他卻不願意背負重要的責任。而陳總所謂熱錢繼續炒作的論點,亦只不過是一班班的大鱷的私了,自由巿場,有進場的一天,自有離場的一天。大筆錢泊在本地,在他日可能的高息環境下,還會無止境的炒樓炒市嗎?根據以往的經濟數據來看,我覺得機會不高。讓大鱷把錢泊在香港,而換取壓抑樓價,防止資產泡沫,怎樣說,都是一宗值得做的生意。無疑,85000 的夢魘令人抱著不做不錯的原則。

  陳總第二道的觀點,是人民幣背後的經濟週期,跟港元不相似,用作掛鈎貨幣,不適合。這點我也同意。但既然陳總有此感覺,何解不花點時間去比較一下香港和美國的經濟週期不同之處,其實兩者的差異更大。無論在政府財政的盈餘層面、失業率、通脹率、經濟增長率而言,香港都沒有半點跟美國相似。若果陳總認為港元掛人民幣不合適,我會認為港元掛美元同樣不合適。陳總不能以某些理由否定掛鈎人民幣的合理性,卻同時忽略這等理由其實同時發生在美元身上,這是不對稱的理據運用。

  陳總的第三道觀點是數據上的反覆論述,試圖以其他國家地區的例子,來說出聯繫匯率跟通脹沒有直接關係。但我認為陳總不應集中單看整體的通脹率,而忽略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數據。從香港統計處網頁得到,自2010年5月起,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數值分別為:3.0%, 3.2%, -1.8%, 3.6%和 3.2% 。扣除7月由於政府免了公屋的房租的一個月,這數據已一直多月站在 3.0% 水平以上。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是月入$4000至 $15499的家庭消費指標,亦可看成是基層市民的通脹數據。所以陳總的看法不全面,他忽略了基層市民的通脹數據。他的結論,說到沒有證據證明聯繫匯率會導致高通脹,在基層市民身上,不適用,也引證政府的眼光從不認真理會貧富懸殊這回事。

  陳總的第四道觀點是數據上反駁聯繫匯率不是樓價攀升的主要原因,沒有跟美元掛鈎的地區同樣受美元量化寬鬆政策所影響,而出現急升的樓價。可惜這是最糟糕的一個論點。陳總採用的比較年期是 2009 年9月對 2010 年9月,那是陳總的比較基礎。但若果大家把比較的時期推前到 2008 年 12 月(即金融海嘯後的第一季),便會得出很不一樣的如下數據。

                          2008.12      2010.09                陳德霖的數據
                         房價指標     房價指標    升幅    以過往一年計

香港                    96.7          144.1        49.0%         19%
中國大陸           沒有數據    沒有數據     不適用       28%
新加坡              162.8          189.6        16.5%         23%
台灣                  129.9          155.7        19.9%         18%
澳洲                  124.8          150.3        20.4%         11%

    (整理基礎,請參考下列備註部份。)

  數字說明一切,香港樓價的急升程度不單是眾地區之首,更是大幅度拋離。數據是告訴真相,還是隱藏真相,非常視乎執事人的心術。陳總的計算方法是粗疏了,還是愚民的策略,只有他才知道。

  自己不是甚麼金融經濟學研究者,只是讀完陳總的文章後,感到一陣陣的迷惘和一股股的憤怒,這樣的論據,這樣的數字,是把香港人看成每天被填的鴨子,毫不動腦思考。要麼堅持聯繫匯率,就請用更具說服力的理由和數據,而不是這樣胡混過關。若果細心留意陳總上週在立法會的發言,他的防線放在銀行體系上面,他所關注的,是銀行沒有像 97 時那麼過度暴露在樓市的危機。以烏紗的角度,他是對的,只要金融體系不出亂子,其他問題(如房屋問題)應有其他解決方法,也不是他的範疇。但這樣的思維,足夠嗎?這還算是政府團隊的一員嗎?

  也許,縱有十重更有說服力的觀點來道出陳總的觀點是錯誤的,為官者,也只會說,官就是這樣做的了。而我也不會忘記,陳總是曾蔭權的前度大內總管,曾不打算跟地產商大動干戈,陳總的路線在那裡,不用開著燈,也應該可以看得清楚明白。

=================================

備註:

1. 資料來源 香港,http://www.rvd.gov.hk/ 新加坡,http://www.ura.gov.sg/  台灣,http://www.sinyi.com.tw/  澳洲,http://www.ausstats.abs.gov.au/

2. 中國大陸的資料,應可見於中國指數研究院的《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但自己不是付款用戶,相關數據未能取得。

3. 香港的數據部份,來自較受歡迎屋苑的數據,2008年12月數據(96.7)見http://www.rvd.gov.hk/en/doc/statistics/his_data_5.pdf,2010年9月數據(144.1)見http://www.rvd.gov.hk/en/doc/statistics/rvd1_3.pdf

在法律與道德之間

  大家樂一記取消員工有償的吃飯時間,引來坊間很大的迴響,民間一直有一群人士發起下週二攪罷食。我不清楚發起人的動機,是爭取公義,還是借勢抽水,居然連自由黨中人田北辰,也不惜跟張宇人斷袍,積極造勢。但我覺得攪一天半天的罷食沒甚麼意思,善忘的香港人根本不會把這一天當作甚麼一回事。事件完畢後,大家又會若無其事地繼續光顧,損失一天半天的生意額,對大家樂的管理層來說,不是大不了的事情,只算是一課不便宜的教訓。其實自由黨這班商家人士也願意混在群眾中,市民大可估計到,罷食對大家樂的影響大極有限。自己相信,自由黨還未去到痛擊商家的地步。

  之前的文章經常說到,在資本主義社會, 市民的鈔票就是他們的「選票」。眾志成城地,以堅璧清野的方法來對抗不公義,趕退差劣的經營者,才是成熟的公民社會表現。攪一天罷食,做騷多於一切,若果以為這樣是達到目的的話,是膚淺的想法。更糟糕的,是人們會相信自己的行動,已經完成一項有價值的任務。但骨子裡,卻是毫無意義的一著。

  而這次取消員工有償吃飯時間的手段,亦再次清楚告訴大家合法和符合道德要求是兩件不一樣的事情。不違法不等於合理,亂七八糟的售樓手段和包裝方法,不是犯法,但卻毫不見得光明磊落。今天在最低工資快將推行之際,商界只表現出邊緣守法的心態,而不是展現良心的一面,更是令人失望,亦印證為何低收入人士境況每下愈放。張建宗用心良苦地希望憑法例的執行來保護勞工的尊嚴,未正式成功,已被人一盤冷水的淋下來。關愛社會的建構,道德比法例更為重要。

  或許在21世紀的空間,推銷儒家為本的「老吾老、幼吾幼」等良心學,是沒有市場。但現實也告訴我們,法例也只是一些概定的習慣,它不足以維繫社會上絕對的公義。殺人犯、強姦犯縱使獲判應有的徒刑甚至死刑,也不足以彌補受害人及其家人的傷痛,這等痛楚是無形的。只有受道德規範的行為,方能為社會帶來和諧和美好。我願意愛護員工,跟我只是按法例去愛護員工,是兩碼子的事情。第一種是沒有法例也會做得到,第二種是有法例之下,也不一定願意去做。

  當社會已變質至極端化的時候,反樸歸真也許才是能真正平衡的方式。商鞅以法治下的秦國,只有表面的強,武力的勁,但人心卻是毫無依靠,統一六國後的短短15年,已然亡國。要怪的,是國與民之間沒有情義可言,只有法律關係。今天的大家樂,可懂這些道理乎?

=============

  後記:文章發表時,不知大家樂已經撤回有關方案。這次對大家樂的職工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喜悅。對政客而言,又是可以交待和炫耀的戰績。然而文章的可讀性沒有甚麼影響,也不必修改,要返回正道的話,道德是比法例重要。自己亦很清楚,罷食背後的意義,長遠的鬥爭,才能走入公民社會的空間,霎眼的光彩,不是勝利的指標,那只是政客的廣告吧。(2010.11.07   9:33a.m.)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悔不當初?

  當議員在立法會內討論,新增的區議會功能組別選舉經費上限時,民主黨張文光義正辭嚴地質詢林瑞麟,600 萬元這個數目會令小政黨和一般人士吃不消,製造有利富有大黨的不公。聽起來有道理,但實情上是可笑和令人充滿疑惑的表態。

  張文光不會忘記這五席等同全港直選的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是民主黨自己向中央和曾特首推介和爭取回來的。早在介紹之初,民主黨應該清楚理解,一個參選者要去面對全港三百多萬選民,選舉經費不可能低,這點民主黨不可能不知道。以一份經濟的印刷品約需一元來說,三百多萬選民已花去三百多萬元。其他的橫額、團服、運輸、雜項開銷等,也因為範圍大,而會花費不菲。以應付一場這樣的選舉而言,600萬元的確不算不合理的高昂。責怪林瑞麟,是頗為無理的行徑,因為這個結是民主黨自己造成的。當日的顧全大局、靈活走位,至今已蕩然無全。以民主黨現時的口徑,他們似乎也擔心經費不足以支持黨友參選這個超級議員的席位。但現時才懂憂心,無疑是告訴大家當日並沒有深思熟慮。其實,行到這一步,民主黨也不應再有甚麼悔不當初的感覺,反正退也是沒有退路的。再糾纏下去,無疑只會更令人感覺民主黨是吃了笨仔丸,來推銷政改方案。

  民主黨經費上的困境,是反映香港部份政黨還是一個個沒有實際財政支持的組織。不要說到官商勾結那樣露骨,實情上,工商巨賈由於有功能組別議席的緣故,不用依靠政黨,已可發揮對政府的影響力,政黨明顯沒有向商界籌款的空間。要行動起來,有很多制肘。一些地區活動和研究工作也就由於無法籌備起資金來,被迫擱置或收窄範圍。今次為了參選超級議員的議席,而又要花一筆的話,肯定又會影響其他人士的計劃。張文光呻窮,是可以理解,但卻贏不到我對他們的同情。這個潘朵拉的盒子,是他們自己打開的。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十大電影

  近日在報章讀到香港影評學會選出了十大香港電影和十大華語電影,名單分別如下:

    十大香港電影

    《阿飛正傳》(王家衛,1990)
    《英雄本色》(吳宇森,1986)
    《東邪西毒》(王家衛,1994)
    《無間道》(劉偉強、麥兆輝,2002)
    《父母心》(秦劍,1955)
    《董夫人》(唐書璇,1970)
    《第一類型危險》(徐克,1980)
    《半邊人》(方育平,1983)
    《胭脂扣》(關錦鵬,1988)
    《西遊記》(上、下集)(劉鎮偉,1995)

    十大華語電影

    《小城之春》(費穆,1948)
    《悲情城市》(侯孝賢,1989)
    《神女》(吳永剛,1934)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1991)
    《黃土地》(陳凱歌,1984)
    《一一》(楊德昌,2000)
    《俠女》(胡金銓,1971)
    《站台》(賈樟柯,2000)
    《大路》(孫瑜,1934)
    《馬路天使》(袁牧之,1937)

  老實說,十大甚麼甚麼,最佳這個那個,從來都沒有完全客觀標準。電影散發著濃烈的主觀感覺,我的十大,不會是你的十大,更不應是他的十大。影評學會選出來的,自有執事人的標準,不去接受而有自己的看法,是每一位喜歡電影的觀眾的獨立選擇。少數服從多數,不是文化類別的取態。這個影評學會選出的十大,作個參考尚可,太認真相信或者爭拗到咬牙切齒倒是犯不著的事情。

  若是從名單來,這個十大有點分豬肉的感覺,導演分佈平均,只可說影評學會有點偏愛王家衛和楊德昌,他們兩位的作品佔了近代電影中相當大的比例。這也不出奇,事關影評學會的由來就是來自香港影評界對於《東邪西毒》的分歧意見。支持王家衛的一群,成立了影評學會。我個人對《阿飛正傳》是十大香港電影之一,無任何異議,但《東邪西毒》是一齣以古裝拍攝的後現代心境電影,認為是嚴重錯配,還是優秀創作,因人而異,自己會是前者那一類。之前,寫過一篇《王家衛的森林》的文章,當中的論點不在此重複了。

  影評學會其他十大香港電影之選,因歲數關係,《父母心》、《董夫人》、《第一類型危險》皆沒有看過,不懂評論。但其他有幾齣,卻真的不會是自己的選擇。吳宇森最佳的電影,怎樣說,我都認為是《喋血雙雄》而不是《英雄本色》。

  《無間道》是劇本錯漏百出的電影,為甚麼黃秋生不隨便找一個辦公室避開追殺而選擇搭電梯,為甚麼曾志偉死後的手機無人去偵查他曾跟誰通話,為甚麼梁朝偉會愚蠢到不等待復職後才對付劉德華,全都是很犯駁的情節。縱使電影是試圖描述香港人在文化和政治上雙重反叛的無奈,但真的做不到那個效果,這齣《無間道》只算是很一般的作品,當年橫掃香港影壇是其他電影的不濟。臥底片來說,我會欣賞《龍虎風雲》多一點。

  關錦鵬的作品,我喜歡《阮玲玉》多過《胭脂扣》。周星馳最佳的電影,我認為是《國產凌凌漆》,那種黑色幽默,與及懷才不遇的小人物,為日後的《少林足球》、《功夫》等,奠下了模式。而更奇怪的,是多次獲得最佳導演獎的許鞍華,竟然也名落孫山,的確教人意外。李麗珍在《千言萬語》內可以脫胎換骨,是許鞍華的胆色和功力,在其他電影,從沒見過這樣自然平凡和內儉的李麗珍。

  如果要我挑選,我認為的十大香港電影是:

    《阿飛正傳》
    《喋血雙雄》
    《甜蜜蜜》
    《千言萬語》
    《麥兜菠籮油王子》
    《雙城故事》
    《國產凌凌漆》
    《女人四十》
    《流星語》
    《秋天的童話》

  至於十大華語電影,自己不敢班門弄斧,因為看得不很全面,影評學會選出的電影,大部份都沒有看過,但感覺上不可能沒有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和李安的《喜宴》,這兩齣都是華語電影的表表者。張國榮一絕的演出,一定不是《阿飛正傳》,而是這部《霸王別姬》。影評學會這樣也可以漏眼乎?

  《秦頌》是一齣自己很喜歡的電影,飾演櫟陽公主的許晴漂亮極了。許鞍華的《上海假期》和《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都是很有社會氣味的出色電影,不同年代的許鞍華都能拍出好電影。真的要挑上十大華語電影的話,自己的選擇會是如下:

    《霸王別姬》
    《喜宴》
    《秦頌》
    《上海假期》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大紅燈籠高高掛》
    《悲情城市》
    《投名狀》
    《火龍》
    《陽光燦爛的日子》

  那麼大家的選擇又會是那些電影?

=====================

後記:這篇文章在信博區有很多討論和補充,按此連結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真情《告白》

  《告白》是一齣反映社會的獨特電影。

  改篇自日本女作家湊佳苗的作品,《告白》透過不同角色的心跡帶出故事,是一部有多元敘述角度的電影。它不單講述現今社會青少年的學習心態、價值觀、行為模仿、孤獨、自私、伊底帕斯情結、緲小的自我形象,同時也觸及成年人靡爛放縱的生活、虛偽的外表、毒辣的報復心術、不肯對子女負責任的父母,包涵的東西和社會現象很深很闊。看罷電影後,曾到書店找一下湊佳苗所寫的原著翻譯本。書本不厚,在書的開端、中段和末段掀了幾頁,發覺內容大約和電影差不多,於是也沒有買下回家作收藏了。

  日本的小說,對社會都常有嚴肅批判,日本電影的現代社會味道其實也十分濃郁,不像現時中港電影那樣常常只寄情於古裝片,失去時代的感覺。且看看近一輪上映的華語電影,《劍雨》、《狄仁傑》、《精武英雄》,全都並非這個時代的電影。這種創作文化,來自甚麼緣故,真的很難說,感覺是大陸市場根本不想一些帶有時代感的電影出現。換一句話來說,是一種刻意文化氣氛的營造,令人不去反思現今的社會問題。《告白》內所講到的學生問題和成年人的問題,跟我們的生活很貼近。不單在日本,香港和大陸其實也隱約出現一些相似的現象。電影裡的情節,香港近年來已經發生過,一名中學生親手殺死自己的母親和妹妹,學校同儕聯群地欺凌弱小的同學,雙親為了自我空間不理會子女,這不是故事創作,而是反映著社會的殘酷。

  但若果有多看日本作家的小說,湊佳苗其實也不算是這類社會派小說家的先行者。東野圭吾早在10年前的著作《白夜行》,已經有談及小孩子殺死親生父母和不擇手段謀財害命的故事,嚴格來說,《告白》不算是新鮮。而宮部美幸的《模仿犯》亦是講述殺母殺人犯的故事,而且以很細膩的筆觸描寫犯人心態和受害家人的感受,這種於公眾炫耀自己殺人的心術,對社會危險非常。這些社會現象的出現,依作者們的筆觸來看,是反映父母不去管教,與及自私的生活有關。在《告白》中,櫻宮正義以虛偽的形象,贏取森口悠子的芳心,但私下放縱不羈的性格和遭遇,卻令到女兒愛美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渡邊修哉的父母,離婚後各自再婚並再有孩子,丟下兒子不理。下村直樹的父親也從未在兒子發生事故後出現過。湊佳苗筆下的這些家庭,全都不是來自低下階層, 櫻宮正義是著名作者,森口悠子是中學教師,渡邊修哉的母親是大學教授,家境甚佳的下村直樹父親在大企業上班,這些家庭全都應該是氣氛良好、樂也融融。但實際上是缺憾多多,毫無溫暖。這是後現代社會家庭沒落的真情描述。

  電影海報的宣傳,著重在森口悠子(松隆子飾)的報復情節,其實是完全忽略電影的立體性。看完電影後的感覺,是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二人的心路改變,才是故事中最引人入勝的部份。北原美月和寺田良輝(維特)是身旁有心無力者的反映,兩人皆以為有能力去改變他人,奈何也只是洪流中的一塊小石,甚麼也做不到。而電影的末段,其實也沒有確實地說出渡邊修哉那顆炸彈的結果,影像是渡邊在腦海中建構出來的想像,是他深深感受到痛苦的心境。是真耶?是假耶?就像《雪山飛狐》中胡斐最後的那一刀,是應該向苗人鳳劈去,還是收回來,金庸沒有答案,一切留待讀者與觀眾判斷。

  撇開日本右翼思想的霸道,日本人民間的知識份子,對社會的批判,來得很透徹。韓國的電影,如《原罪犯》、《母親》、《饑渴誘罪》等,亦是很具爭議性,把犯罪者的心態和潛在的社會現象,通過電影帶出來。以日本和韓國在亞洲儒家文化圈成長的地方,皆能孕育出這種獨立的思考文化,香港和大陸是落後得令人吃驚。罪犯電影不是沒有,但《意外》那種旨在發財的謀術,《証人》那種老是混著黑社會的背景,《人肉叉燒飽》那種貪婪和性慾的暴發,是沒有中產社會的味道,也沒有對一些人性本質作出反省,這是近年香港電影所缺乏的深度。也許,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社會。

  香港電影甚麼時間能回魂,我不知道,但《告白》是一齣令人充滿反思的電影。倘若你是家長,你會這樣生活和對待的子女嗎?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鄭汝樺,可以認真點幹實事嗎?

  曾蔭權發表了施政報告後,最辛苦的必定是鄭汝樺。房屋政策、置安心、回購隧道等,全是棘手的議題。近日在報章差不多每天都見到鄭汝樺風塵僕僕,為曾蔭權政府落力挽回正在下跌的聲望,問責局長的確不是普通人可以捱得過的工作。

  鄭汝樺的論點,容後再談。但對於坊間的壓力式質問,鄭氏無疑在風度上已經做到令人感覺可以接受的水平。也許,這是葉劉淑儀所留下來的教訓。被人圍攻,替主擋駕,是接下火棒的一刻,已經不能改變的事實,反諷也好,捱駡也好,每一天還是要過去的,鄭氏算是作了一個理性的態度選擇。還有一點,也值得替鄭氏說句公道說話的,是土地的管理不是她的範疇,那是由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主理。沒有土地建房屋,為何改變土地用途的速度那麼緩慢,為何只有 20000 個單位的土地供應到市場,這些問題應該找林鄭月娥來拆局,而不是由鄭汝樺來應對。黑狗得食,白狗當災,是轉動的地球,每天都在不斷重複的劇本。

  尊重歸尊重,對鄭汝樺的概況理解,不代表可以接受鄭氏矛盾非常的論點和說法。在近日的一些討論會,不難發覺鄭氏在找尋不同的論據來支持她正在大力推介的房屋政策。逐點來說,過於冗贅,只找出兩點來闡述一下鄭氏論據的疏漏之處,天下最尖之矛,和天下最堅固的盾,全在鄭氏的攤檔擺放。

  第一點在於置業問題。90後問鄭汝樺,沒有房子,女友不肯下嫁,怎辦?鄭汝樺認為幸福的生活不一定需要買樓,租房子也可以。這點說對了前半,卻沒有把後面穿了洞的裙子讓人看清楚。以前的租務條例,十分保護租客,在加租幅度和收樓權方面,均有不少限制。孫九招的治癌措施,把所謂壞的和好的器官,一併幹掉,讓地主可以肆意加租,亦可以很容易向租客收樓,其實是非常擾民和傾斜向地主的差劣做法。安居樂業,不會是一兩年被迫遷一次的家庭所能感受。樓價狂升,受最大影響的,其實是租房子的人,水漲船高,租金也被瘋狂抽升。想到以租轉買,只是希望生活多點保障,一來不用被迫遷,二來不用一年多兩年不到,被地主來個勒索式加租。這一切皆是由於樓價狂升的緣故,不是市民堅持一定要置業。創造這等人心虛怯現象,是政府。現在反過來勸喻市民不一定要買樓,無疑是替政府無力控制樓價作出開脫。說白一點,是卸責的說話。若果鄭汝樺認為租房子是可以選擇的方案,政府應立即考慮再次修改租務條例,讓租客得到多一點保障。連嚇地主的姿態也不擺,樓市怎不會再升下去。希望鄭汝樺緊記一點,在公屋保護網以外的租戶,是俎上的肉。叫人租屋,而不作其他相應保護措施,是敷衍了事的說法。這不是保障民生的想法,反而是給予地主無限坐大的輔助力。

  第二點在於置安心比居屋優勝的說法。鄭氏認為置安心的單位,是以市價出售,政府沒有地價上的資助,沒有違反抽身離開房屋市場的原則。反之購買居屋的人士,由於有地價優惠,變相獲得政府資助地價。表面看來是對,但如果日後這兩類人士出售單位,居屋的業主需要補足地價,反而置安心的業主不用補地價之餘,五年的租金津貼更是袋袋平安,等於政府送了二三十萬元到他們的銀行戶口。當然,這不是說置安心的業主一定會第一時間沽樓套現,但出現這等漏洞,是原則性的問題,邏輯上的謬誤。沒有道理這些業主可以在特殊的情形下,直接賺取政府的現金津貼,任何情形下也不應該。置安心比居屋在技術上更優勝,實在不敢苟同。直至現在,亦只有曾蔭權政府相信這個沒有理據的說法。

  沒有人說房屋是容易的議題,因為這些涉及很多人的利益再分配。改革從來都不容易,特別是孩子被縱壞後,想把他教回正軌,是難上加難的事情。但若果鄭汝樺以為這樣的論據也可以騙過香港人的話,那是十分天真。若果她是以這些論調為信條的話,那香港的房屋政策只會更萬劫不復。幾司十幾局的腦筋,原來只是不斷為地主製造機會,叫人怎能接受。

  鄭汝樺,可以認真點幹實事嗎?這個圈實在繞得太大了。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學者們,你們在那裡?

  近日香港政府宣佈了九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整體數字由八月份的+3.0%減低至九月份的+2.6%。從數據表面顯示,通脹算是有輕微放緩的跡象。

  3.0%其實是一個頗為有代表性的數值,一般而言,3.0% 以下是可以接受的通脹水平,3.0% 以上則需要適當的政策來調控。大陸這週急速加息0.25%,主要原因看來是內地的通脹率到達3.6% 的警戒水平,迫令人民銀行作出相應的決定。西方國家亦大多以3.0%作為一道分水嶺,來決定通脹是否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

  這些觀點,不是甚麼驚世的經濟理論,而是報章上兩毛錢的道理。知道菜貴的主婦會明白,飽受物料價格上漲的廠家會明白,讀完經濟學101 的學生也會明白。但是不知何解,香港政府的官員卻不大認真看待這些數據。或許,3.0%的上升率其實未算超標,靜待確實一點的方向,也無可厚非。但傳媒一直忽略,而政府的數據介紹中也沒有明確講述的,是甲類消費物價指數,其實自今年5月起,已一直多月站在3.0% 以上水平,只有7月是由於政府免了公屋的房租,因而站在 3.0% 以下。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數據自5月的數值分別為:3.0%,3.2%,-1.8%,3.6%和3.2% 。(資料:香港統計處)

  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是月入$4000至 $15499的家庭消費指標,亦可看成是基層市民的通脹數據。以任何政府的標準以言,連續多個月的數據都超過3.0% 的水平,一些措施應盡快施行來調控有關通脹現象。只是政府的官員似乎只在抱殘守缺地凝望全港數據,而不是微細地閱讀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數據,以致基層市民的狀況,苦不堪言。在大陸,人民銀行都懂得果斷地以加息來作調控手段,曾政府卻以聯繫匯率當水泡,當真是無心和無遠見的表現。在信博欄中讀到筆非得君所轉載一篇金融時報Lex Column所撰寫有關港元應考慮跟美元脫鈎,再另找掛鈎貨幣的短文,深入淺出,卻真是到題。可惜港府有關官員,又是對此不聞不問。

  香港的成功歷年只放眼在樓價、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等容易量化的東西上,政府的政策是地價指導,而不是民生指導。當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數據到達警戒水平幾個月, 都可以若無其事,不是甚麼稀奇的事,因為這個政府從來不以基層生活為依歸,他們現在的口脗只是防止負資產的出現,其他一概不是主調。又或者應該說,這個收入水平的人士大多住在公屋,再發生物價向上標升時,大不了又來個公屋免租兩個月,頓時社會又怒氣盡消,皆大歡喜,萬試萬靈。這是成功籠絡人心的長勝之法,也可說是政府唯一懂得利用的續命稻草。不過,這肯定只是送禮,而算不上是有效管治。

  有心人再閱讀一下人民銀行加息後的一些報導文章,便會發覺有一位名叫李稻葵的學者接受訪問,透露了一些對今次調控的看法。他是大陸智囊,也是貨幣政策委員會的一名成員,相信對今次加息他有提供意見。其實李稻葵和之前在社會科學院的現任世銀首席經濟師林毅夫,都曾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經濟科,是研究型學者,當時已有相當不俗的評價。兩人現時不約而同因為研究成就,為世界和大陸的經濟問題提供意見。

  回看香港的特首行政會議班子,一個研究型的經濟學學者也沒有,前中大校長劉遵義早已把時間放在學校行政,那來時間攪研究,劉皇發鑽研的恐怕是炒樓摩貨,試問怎會有真知灼見,又何來能洞識世情。而昔日一些李稻葵和林毅夫的同事,不少仍是在草蘆養生,無人顧盼,當真是明碼實價的中隱隱於市。香港就是這樣的一個反智城市,爸爸媽媽政府高官叫大家去讀書,說教育可以改變人生、可以脫貧,到頭來卻是政府毫不尊重學者。地產商的說話,政府會聽,因為他們是老細;學者的說話,卻是無足輕重,因為他們影響不到自己的利益。地產商一句說話,登上報章的機會也大過教授們的鴻文。

  時至今天,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數據,只是為統計處的公僕們提供就業機會,在資料庫內的一道擺設,沒有人重視和應用。忽然,又想起了一位教授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個笑話:

  A asked B, “Do you know why library is known as knowledge bank?”  B answered, “Library has stored a lot of knowledge. Right?”  A said, “Not exactly. It is because people only deposit knowledge into the bank, but never withdraw.”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愛上黑池

  若果大家在這個版面上多click幾下,便會發覺我還有撰寫另一個名為《兵家之地》的網誌,談一些對英超球隊兵工廠阿仙奴的比賽感受。對,我是一名標準的阿仙奴球迷,能看到的阿仙奴賽事,大多數都不會錯過。

  足球有很高深的文化和哲學,它不單純是運動比賽,也是價值觀的展現。韓國人近20年的足球發展很蓬勃,連續多屆打進世界盃決賽週的賽事,因而全國皆是球迷。韓國作家朴煥昱成功把足球跟戀愛揉合,寫出了一部暢銷而且獲獎的文學作品,後來並拍成同名電影《我老婆要嫁人》(英文名稱 My Wife Got Married),藉著足球嚴肅地反覆挑戰父系社會和婚姻制度,很有意思。

  足球也是展現風格的舞台。英式體力型的打法,南美式的個人技術先行,以至近年歐陸式著重整體戰術的發揮,皆有獨特之處。看慣英超的球迷,總會覺得飛沙走石、體力壓迫、強悍攔截,是比賽的一部份。對於依靠非技術型球員來上陣的英超中小型球會,這種風格往往是球隊爭取留級和繼續賺取豐厚轉播費,而所採用的必然手段。受傷是足球的一部份,但出糧是足球員更重要的部份。布力般、史篤城、保頓都是一眾球迷熟悉的英超體力型球隊。

  當一切已成潮流,隨波逐流也不會是甚麼一回事,人做你又做,最多被人冠以「功利主義」四個字。對球會和球員來說,沒甚麼比有積分落袋,繼續收取英超級數的收入,來得更實際,風格是否被方程式化,變得毫不相干。打漂亮足球,被視為奢侈和無意義的行徑,勝利代表一切,這是功利足球創造人摩連奴的座右銘。

  但今屆,在英超竟然見到一隊忠於自我風格的升班馬黑池,以不隨波逐流的精神,不畏懼失敗的心態,摒棄傳統英式踢法,以緊拙得可憐的資源和自己的風格來比賽和娛樂球迷,教人好生尊重和感動。那個只能容納一萬多人的彭菲路球場,亦是幾十年前,那種用大柱來支撐上蓋的古舊式設計,讓人有時光倒流七十年的感覺。但短短8場英超賽事,黑池卻贏盡了球迷和球評家的讚賞。他們的足球員全是無名的傢伙,不是甚麼國家隊代表,薪酬據聞是英超最低的一隊。但他們卻不踢體力型足球,不打茅波,反以歐陸小組方式進攻,相信自己的比賽風格,帶著足球的尊嚴,挑戰每一個對手。

  3勝1和4負的成績,表面看來只屬不過不失,但其實4場敗仗中,有3場是敗給現時榜首3雄車路士、曼城和阿仙奴。撇除這3場有點像獅子撲兔的賽事,黑池其實有很高的勝出率。更令人詫異的,是黑池踢得很有娛樂性,不喜歡死守兼擁有很高的入球能力,8場比賽能射入13球,比豪門球會曼城和熱刺還要多,僅比車路士、阿仙奴和曼聯少。這種唐吉訶德的心態,在現代充滿功利的足球場,幾乎絕種。而更有趣的,是黑池的領隊荷路維,是英格蘭人,全隊球員亦只有一名前鋒是法國人,其他全是英倫三島的球員。一隊英格蘭味道濃烈的黑池,卻毫不眷戀傳統英倫球隊的硬朗比賽傳統,而銳意建立自己的風格,是難以想像的。

  不隨波逐流的黑池,讓人感受到其獨特的魅力。現在很難估計最終他們能否保住一個英超席位,但其志卻可嘉可敬。比起那些只靠狠辣得分而無可觀性的球隊,來得瀟灑自在。

  自己非常清楚能成功戰勝功利主義的弱者,少之又少,但還是愛上黑池,這是對敢於挑戰世俗歪理的一份由衷支持。更希望下一屆的英超比賽,還會見到甚有風格的黑池到處衝擊,這才是足球的真正趣味。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曾蔭權:算吧,我移民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大鑒:

  10月13 日是香港人充滿期望的一天,大家都在等待特首的施政報告,為他們艱辛難過的境況帶來一些曙光和改善,然而,和之前乏善足陳的施政報告一樣,一大堆準備推行的政策和想法,只不過是脫離民眾的海巿蜃樓,看似漂亮宏偉但卻毫不踏實。或許,可一時麻醉在沙漠求生的人士,但卻掩飾不到幻象背後的虛無。

  當自己閱讀著10 月14 日的報章時,那份內心的激動,更是按奈不住。從10月13日開始的20 多個小時,智利人成功把困在礦洞內幾十天的33位礦工,無恙地拯救出來。看到智利人的喜悅和團結、智利總統的決心、國營礦場對礦工的照顧,讓自己感覺到香港人被遺棄的那種淒酸。這裡不是33人受困,而是數以萬計被貧富懸殊持續剝削的市民,被壓迫在礦洞一樣的生活空間,辛苦地捱著痛苦的日子,並等待政府救援。然而,夕陽政府的餘暉,給不到市民任何燦爛的希冀。很無奈,黑暗恐怕還要持續至少兩年。

  自力更生,力爭上游,是幾十年來,香港人賴以為生的信念。不依賴政府施捨,是不少香港人骨子裡的精神。但抱有這等高尚精神,不等於要接受不公義的欺壓。「置安心」計劃的背後,是一串串愚昧、荒謬、遠離群眾思維的構思。它要求一個月入30000元的家庭先支付約 9000 元的租金,然後每月再儲蓄下13500元的資金,來準備作購樓首期,5年後便可以從政府的退款資助下,有足夠的資源來付購樓的首期。但若果樓價繼續上升怎麼辦?父母的生活費怎麼辦? 保持知識型經濟下的競爭力的進修費用從那裡來?之前借下學生資助辦事處的貸款怎樣還?周一嶽建議的自願醫療保費還要付嗎?生病了是去排幾十元的門診,還是飲兩杯可能加了必理痛的感冒茶?剩下的 7500 元是夠付車資,還是夠買即食麵?人家有囍宴,是否應該人情也不做,去人家宴會地方大吃一道?遇到人家的白事,是否帛金都要省?母親節能否有餘錢買一束康乃馨給母親?這樣的家庭還有空間去養育下一代?這樣的生活,算是人性化的生活嗎?

  整個政府的官員,都從不深入民間去理解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孫明揚說教育可解決跨代貧窮,但實際上是在偏遠地區的公屋人士,讀書時已靠借貸,畢業時已孭下一筆債項,這樣又憑甚麼去改善家人和自己的生活。80年代、90 年代的火速增長和機會,是來自英國官員和移民潮留下的空間,不少在那時上了位的人士到今天還未退休,機會又何以再現?龐大的金融機構現在每年究竟聘用了多少直屬管理班子的香港畢業生?以前想轉行的人士,還可在街邊賣一下車仔麵、豬骨粥、沙爹魚蛋,當個小販,或到大廈當看更,到地盤當散工,到茶餐廳當樓面。現在是賣指甲鉗會被食環署的人來圍捕,拿正牌照的汽水車會被人趕,在街市賣菜會被人狂加租,當看更要取登記証,當地盤散工也要取登記証。現代的管理方式,是製造官僚,製造特權階級,並且慢性摧毀非富有人士的人生。政府從來沒有認真考慮,人民是怎樣生活。

  所以當「置安心」只有5000 個名額的推出,不叫人驚訝,因為政府還是要預留每年20000 個單位的土地,來讓發展商繼續囤積。在回應政府的房屋諮詢時,早已指出加推原料到市場,無助直接增加產品的生產數量。地產商拿到土地後,房屋發展的主導權已改變,建築速度、建築甚麼房子、甚麼時候賣房子,政府全無插手的空間。增加土地到地產商的手上,只會令地產商的子彈越加充滿,是差過不做的行徑。政府一日不直接返回房屋市場,一日也不能擺脫跟地產商托高樓市的共犯身份。今天的報章不寫出來,50年後的歷史書也會寫出來。有土地供拍賣予地產商,發展供人展視身份而不是解決民生的偽豪宅,也不願多撥給「置安心」的計劃,是完全不理民間疾苦的行為。

  民間強烈要求復建有幾十年歷史的居屋,政府可以置之不理,但同樣是20 多年歷史的聯繫匯率,卻是水泡。為甚麼有助市民的居屋,政府可以不理民意,肆意地去改變;但有利富商的聯繫匯率卻是不可動的水泡?聯繫匯率現時帶來通脹,推高樓價,政府憑甚麼稱之為水泡?二戰後的英鎊,跟美元掛鈎26年後,也有脫鈎的一天。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那有永恆不變的政策。不掛美元,而掛一籃子貨幣,技術上很難嗎?幾百萬年薪的陳德霖不應出點看法和做點研究嗎?美鈔印刷機又快再開動,樓價再升2到3成的機會,比下跌的機會,來得更大。市民要的,一定不是凡事慢幾拍的慢郎中,但政府有急市民之所急嗎?

  也許,80 年代辦移民的香港人是對的,他們不一定是怕共產黨,而是缺乏英國人領導下的港人治港,一切來得比智利的礦洞更可怕。無方向的政策,無理據的決定,無魄力的團隊,是今天社會的反映。香港市民等待三無政府的救助,比盲人騎瞎馬的成功機會恐怕還要低。一開始,就不應有希望。沒有希望,便沒有失望。

  算吧,還是移民好一點。為的,只是他日有一口清新一點的空氣,香港已令人完全窒息,只有地產商和政府不知道吧。



一名土生土長的香港市民

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混在雞蛋的石春

  作為一位靜態報章讀者,閱讀後不常發表討論的文字。觀點與角度這回事,沒有必然的對與錯,尊重他人的看法,是應該的。一位甚為資深的外藉律師曾跟我說:Opinion is an opinion. It can be right or wrong. 法律尚且如是,其他的東西實在執著不來。

  閱過鄭經翰在 10 月8日的《信報》所寫的一篇文章,題為《通識教育港勝星 葉劉妄自菲薄》,鄭認為香港的通識教育闊度和深度皆足夠,比崇尚名牌的新加坡更優勝。我不敢肯定鄭的觀點是否正確,良好的課程和傳授,不等於成功的教育,結果還是取決於受教者能否達到教育原來的目的。通識教育重點在於獨立思考能力,對身邊的人、物和事,有判斷力。但若以自己跟年青一輩交流所感覺,鄭所提及的成功只是表面,而不是目標的達成。這樣不出奇,鄭是曾特首的好朋友,習慣以表面看事情,可以理解。

  說到判斷力這一詞,不得不拿《信報》再說一下。曾幾何時,《信報》以精劈獨到的見解,獲得讀者的信賴和支持。但時至今日,編輯們像是向讀者發出通識考試題一樣,把良莠不齊的文章一併放在報章上,測試讀者的思考力和判斷力,訓練他們能否挑選優秀的文章。文章觀點可以不同,質素卻不應下降。縱使不是每次都同意王岸然和魯姜的看法,但至少另一角度的觀點有助帶到思維的運動,評論文章從來都不應只是填滿格子的子句。

  10 月8日的《信報》,除了鄭的文章外,還有一篇三十會龔耀輝題為《香港隱現「次管治權」危機》的文章。龔的文章不是定期看得見,但每次出現都教人刮目相看。龔在文章中提出的所謂「次管治權」危機,大致上是財閥治港的觀點,不是新鮮的事情。「次管治權」或許有紙張上的Sound Bite,但實際上是如龔在文章初段所形容的「講廢話」。要嗎,就直接批評商人財閥指點江山,用上一些游擊術語,避重就輕,不但未穿皮到肉,更甚者,有文過飾非的感覺,替財閥們找到一個漂亮的掩飾。

  這些還不夠精警,文中最厲害的看法,是為了令東隧、西隧不能加價,竟說到政府「大可以狂加紅隧票價一倍,到時把流量谷到東西隧道,達到容許利潤上限,兩隧就沒有加價理由。」這種推高通脹,令商人不費力地可以去到利潤上限,讓市民口袋裡的錢直接過戶到商人的銀行戶口的方法,是製作成本最低的官商勾結劇本,更是現代版飲鳩止渴的示範。如果龔氏有機更上一層樓,當上個甚麼東東西西職銜,必定如他先見之明所看到的「死得人多」。

  龔亦有提到梁振英的能力,和邀請梁參加研討會,這是龔氏個人的觀點和行為,沒有好評論的地方。但若果把他之前寫過的文章,拼在一起閱讀的話,便會發現龔的行文,老是後語跟不上前言。9月 10 日的一篇《選擇站在雞蛋那邊的人》,借用村上春樹的說話,把自己和三十會塑造為烈士和弱者,積極爭取參加選委會選舉,挑戰「高聳的堅牆」。但龔似乎完全不懂村上春樹那種反社會的文藝風格,村上春樹的雞蛋不會是用來代表攪政治的世俗人士,而是反映那些被遺棄的社群、民族和心靈。(註:自己對村上春樹小說看法,可在這連結找到,這裡不贅。)

  一個月後的今天,龔和三十會憑其網絡,約會到梁振英,是証明他們不是被遺棄的雞蛋。作比喻是好,但不是隨便手到拿來,按字義對號入座,便成文章。這樣不但毫無意義,而且有向村上春樹抽水的成份。

  再回看龔在6月24日題為《蠢人還是離政治遠一點好》的文章,內容說到弔詭的政改方案,非凡人所能理解。但3個月未夠,卻就若無其事,宣佈積極組織參加選委會選舉這類政治事務。箇中原由,看來只有兩個可能:第一,三十會和龔氏全是「聰明人」,蠢人的事情,他們有免疫力。第二,他們患了思覺失調症,前言不對後語。是那一個原因,他們自己清楚。只是無論是那個原因,都配不起「雞蛋」這兩個字,因為他們怎樣看也不是弱者。龔氏本人上屆更是選委會成員,挑戰「高聳的堅牆」一次不成,還可全身而回,未致粉身碎骨,依我看,像石春多一點。一擊不中,表面只會花了一點,打磨一下,又可得回原貌,兼以雞蛋來包裝,真是「聰明人」的手段。

  一個混在雞蛋的石春,理直氣壯地提供飲鳩止渴的方案,真是可怕。香港政治人才在甚麼水平,實在值得大家反思。

  也許,更應多謝《信報》,讓我們的獨立思考力得以維持。但香港人真的每天都這樣思考問題嗎?鄭經翰可能以為是,但我認為不是。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1Q84》:風采依然的村上春樹

  國慶假期前的一個中午,在書店發現《1Q84》的第3冊已經出版,毫不猶豫地在收銀處放下書款,把這部村上春樹最新作品的完結篇帶回家中,好讓自己在長週末的日子,一解首兩冊所留下來的書癮。

  村上春樹的名字在今天的書店已經成了一個 icon ,高魅力的程度跟iPhone、iPad不相伯仲。對不少人來說,讀村上春樹的書像是一種文化的象徵,波希米亞的身份展示。不過,自己不用iPhone,也不覺得自己是甚麼潮人,讀村上春樹的書,不是為了追逐甚麼文化名份。標籤化的行徑,沒有甚麼實質的文化意義,讀書不應分界限,挑選好書來讀便是。村上春樹的書,是好書,值得讀,已十分足夠了。

村上春樹的風格

  村上的文筆,流露著濃郁的後現代都市人呼吸氣息,把人們血管內所存在和傳送著的孤獨、疏離、無奈,通過小說的角色和帶有生命力的文字,帶回世界上,供讀者一同感受,從而找回迷失方向的自己。這是村上小說獨特和吸引的地方。村上不算是一位多產作家,《1Q84》是他 20 多年來第12部長篇小說。但當中算得上是真正長篇的,只有一半而已,貴精不貴多已是村上的另一個個人標記,屬於真正長篇的《1Q84》受到讀者的歡迎,是可以預計得到的現象。

  然而,儘管村上是日本作家,筆觸上卻沒有太多傳統的日本人風格。在其他日本作家筆下常常見到的社群、道德和生活習慣, 不會是村上小說內的主體。超現實小說的本體,超越了形而上學的概有框架,讓讀者能從更寬廣和沒有定位的入口,走進村上小說內充滿高度想像的建構空間。採用大量西方文化體系的音樂和文學著作在小說內作引令和點綴,配以西方小說作家的行文風格,令一個個村上筆下的角色,沒有日本人的社會特質,而是充滿西方自由主義的氣味。

新的演繹視野

  這部《1Q84》是村上一部甚為成熟的作品,無論是說故事的方法,謎語的運用,以至人物角色的塑造,充滿一貫村上的風格之餘,亦帶入了新的寫作角度和演繹視野。這部小說把村上過去小說內一些未完全說透的哲學和想法,以另一個不同的故事,娓娓地延展出來。但若是沒有看過村上以前的小說的話, 《1Q84》不一定是進入村上世界的恰當選擇。對村上的慣常讀者來說,羊、貓、鼠、性慾、死亡、兩個世界,都是經常讀到的東西,在村上筆下的世界也有一定概有的潛在意義。這些能感受的意義,也許隨增齡的歲月和不同人的文藝感覺,有所差異,但肯定的,是若果讀者沒有讀村上小說的體會,吸收能力會來得慢一點,也可能覺得吃力一點。但若真的以《1Q84》作為村上小說的起步點,或許會是一項有趣的嘗試和經驗,只不過自己不會是這一種類別的讀者了。

  村上在這部《1Q84》,的確採用了不大一樣的演繹方法。村上一貫的行文,感性味道和文藝質感相當重。勾劃出來的故事,如雲似霧般,有一種輪廓,但卻沒有固定的形態,讓人有一種需要想像的感覺。重心靈的表達,而不著重世俗的事情。主角多是平凡人,沒有社會地位,不涉及太多世俗的社群,但卻擁有高尚健康的做人方式。村上不像宮部美幸那種如織布般把故事的一紗一線編織出來,也沒有渡邊淳一那份直率而沒有道德界限的引爆力,亦不是東野圭吾那種傳統推理小說的佈局者,村上春樹就是村上春樹,但《1Q84》卻明顯沒有遵照以往小說的風格來建構。講述「先驅」和「證人會」時,篇幅很長,亦很仔細,把極端宗教的精神以克制的筆觸描述出來; 對準文學新人獎,找代筆來寫《空氣蛹》,是諷刺現今的欺世行為;牛河的那一部份,亦是甚為罕有地,把青豆與天吾間的關係,以推理小說內的一般世俗人目光,來作核心演繹;這些皆採用了相當多的社會氣息,來帶出故事,跟之前村上那種與社會脫離的心境大有不同,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改變。也許,這是回應坊間長期以來,對村上小說過於灰暗和缺乏社會交流的批評。

不要被外表騙了

  但正如小說的第1章所言,「不要被外表騙了」。演繹方式的調整,加入更多社會氣息,沒有改變村上小說的骨子風格,《1Q84》仍是擁有村上小說一貫的模式。主角的青豆和天吾,都是平凡不過的都市人,擁用大學學位但不顯赫的職業、沒有家庭溫暖、需要沒有愛的性生活作平衡與調劑、不追求金錢享受、愛好西洋音樂和文化、注重健康的飲食習慣、面對身邊人死亡所帶來的衝擊,皆是典型村上故事的角色。他們的疏離社交生活、與父母無甚連繫,無疑是後現代獨立生活模式下的產物,亦是村上思維下現代都市普通人的特質。

  副線人物和故事的發展,亦是充滿昔日村上小說的味道。大塚環似是《挪威的森林》中的初美;「先驅」令人聯想起《尋羊冒險記》的神秘組織;安田恭子像那位《斯普特尼克戀人》內的學生母親女朋友;深繪里的身體和超能力跟《發條鳥年代記》的加納馬耳他很相似;有機心的戎野像《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那位城府甚深的博士;牛河也直如是《發條鳥年代記》的牛河;小學戀人的握手和重逢是《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初君與島本的故事情節;第二個綠色月亮的含意也跟《發條鳥年代記》內岡田那道奇怪的痣有很大的相像;青豆找出口的情節也隱約感受到《海邊的卡夫卡》內中田找方法去關掉入口的那一個部份。儘管《1Q84》加入相當多的社會元素,但底子裡,仍是擁有很多村上小說的共通點,也是村上系列另一部份的延續。淒迷仍在,只是以往一些寫得頗為抽象的東西和啞謎,今次在《1Q84》內以另一個清晰一點的角度,送上給讀者。

兩個世界、性慾、死亡

  《1Q84》的核心信息是人的兩個世界,一個現實世界,和一個不容易察覺和感受的內心世界。現實世界是知性的世界, 1Q84的那個世界是隱藏的世界,一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鮮為人知的世界。套用一些淺白的語言,是人有兩個不同的面孔,一個供人看,一個卻是看不見的。天吾是數學教師,但也是小說作家;青豆是運動教練,但也是幫人把其他人移到另一個世界的高人;深田保以肉體侵犯了少女的軀體,但本身卻受盡慘痛的折磨; 大塚環表面享受婚姻和家庭的生活,但卻絕望地走上不歸路;Ayumi 是警察,但也是一名沉醉於性事的參與者;安田恭子是丈夫的妻子和孩子的母親,但也是人家的秘密情人;安達久美是優雅盡責的護士,但也是追尋極度刺激的冒險者。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 1Q84,有些人可以從發現到兩個月亮,而察覺到問題,返回正軌,但有些人卻未能及時理解而喪失一切。讀者可從村上春樹感人的文筆,認識到每一個小說內的人物甚至乎自己,都擁有兩個面孔。

  依村上說,月亮有亂性的象徵。第二個月亮的出現,是感情與性慾混亂的表現。天吾迷戀青豆,青豆迷戀天吾,牛河迷戀深繪里,所以三人皆見到兩個月亮。如果多一些篇幅寫 Ayumi 、安田恭子、天吾的母親的話,她們也應該看到兩個月亮,事關她們也是亂了性的一份子。人不能從亂了性的感情自拔,走向自毀的路是一個可能的結局。Ayumi、安田恭子、天吾的母親、牛河,完全地完成了村上筆下付予的角色任務。再抽絲剝繭一點,村上的小說只有兩個從來沒有改變的主題,性慾和死亡,兩樣人生必然會遇到的體驗。兩個月亮、 1Q84年、貓之村、 Little People 、空氣蛹,都只不過是個媒介,真正的信息,還是人應該怎樣去處理所面對的性慾,和怎樣去面對需要處理的死亡。沒有一個塵世間的人,可以避過性慾和死亡,但每一個人都應該懂得面對和應付,村上想帶出的是這樣的話語,每一本他的小說都相似地一樣。

  或許很多人希望知道Little People 和空氣蛹的真正寓意,但這些皆值得讀者從閱讀中找尋自己的答案,更深入的解說,會影響到看書的雅緻。真相或謎底往往在不遠的身邊或看過的東西,只是被人疏忽了而已。

每個人的1Q84

  結局的選擇,是村上另一點奧妙的地方。讀者往往是執著於主角的收場,這是正常的。面對性慾的引誘和死亡的壓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村上之前的作品也作出過很不一樣的取態,《挪威的森林》的直子踏上了自毀的路,《舞!舞!舞!》的由美吉和主人公成功衝破了壓迫和迷惑,《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的島本和《發條鳥年代記》的久美子均不願去正面面對,《海邊的卡夫卡》的田村重新開始人生。他們有些逃避,有些自毀,有些勇敢地衝破障礙,有些得以重生。村上給了不同的答案予讀者,由他們去思考,選擇生存方法的權利,永遠在每一個人自己的手中。

  《1Q84》的青豆與天吾的結局,其實可以有多個可能性,書內的情節和佈局,締造了條件讓村上去選擇一個他認為最合適的結局給讀者,以第2冊來結束,還是第3冊來結束,是村上自己的考慮。結局還是應該賣個關子,由讀者從享受村上優美文字的過程,找尋答案。探索的過程,比結果的獲知,來得更充實和美妙,也有助發現自己的1Q84。

  村上春樹沒有令讀者失望,《1Q84》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讀的書。


(尚有另一篇更深入的書評,可按此連結進入。)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再世張無忌:緬恩斯

  新一季的歐洲足球,已經開鑼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搶奪了舞台的,不是豪花轉會費的曼城,不是由牙擦教練摩連奴領軍的皇家馬德里,不是買下前死對頭前鋒伊巴謙莫域的AC米蘭,而是藉藉無名的德國小球會緬恩斯。

  七戰全勝,佔據德甲榜首,平了德國職業聯賽最佳開季紀錄,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這亦是歐洲四大聯賽的最佳成績,比其他豪門,如曼聯、車路士、國米、巴塞、皇馬等,還要優勝。這支小型球隊,沒有名牌球員,沒有往績支持,不少球員還需從其他球會借用,是完完全全不折不扣的無名之輩。靠的,是團隊的銳氣和打不死的拚勁,當中,作客前季聯賽冠軍禾夫斯堡的一役,落後3球而連追4球反勝,是為經典傑作。無疑,這刺激了球隊無比的士氣。

  七場勝仗,絕不是單純幸運的結果。3場作客勝仗中,除了禾夫斯堡是敗將外,另外兩場的勝利,是從代表德國參加歐聯比賽的拜仁慕尼黑和雲達不來梅身上獲得。緬恩斯能獲得這樣精彩的作客勝利,是值得令人對他們作出更大的讚賞和尊重。能多走幾遠,沒有人知道,但奇蹟地屢屢闖過一關又一關,確有在光明頂連敗六大派高手的張無忌之風範。以無名勝有名,以拚勁勝老練。初生之犢不畏虎,縱有滅絕師太又何懼之有?

  緬恩斯的戰績亦告訴人們,士氣和決心,毅力和鬥志,可以跟名氣和經驗作出有力量的對決,而且毫不吃虧。迷信名牌、只看經驗,幾乎是不少人引以為鑑的專用信條。意大利人卡比路將英格蘭南非世界盃之路糟蹋,巴西人鄧加堅持重用老將失利,都在印證成功沒有必然單一的藥方。

  足球如是,政治亦如是。慈禧太后為了保護滿室貴族人士利益,不肯放膽用漢人,而只著手栽培庸碌的榮祿、載灃;毛澤東固執地堅持極左路線,導致一幕幕國家悲劇的出現;皆是缺乏真正政治家視野的表現。

  香港的政治領域,比慈禧和毛澤東時期,開放程度只是不遑多讓。不論曾政府、各大政黨,都是一個個信條主義者,沒有魄力和膽色。四十多歲當美國總統、三十多歲當英國首相的風氣,不可能是在這裡養成。縱有張無忌的身手,亦沒有光明頂的舞台。政治如死潭,文化若斷谷。

  欣賞真正的豪氣,不如兩星期後支持緬恩斯,主場再過漢堡這一關,創造新紀錄。

  只是,再世張無忌,無緣相見在香江。

荒謬非常的市建局

  近日,在報章顯眼的位置,經常看到一段樓盤廣告,介紹和推銷一幢在灣仔以400多呎小單位為主的房子。售價約為 600 萬元起,發展商是市建局和南豐發展。

  大約是 15,000 元左右一呎的樓價,應該是沒錯吧!詳細精準的數字,沒有再去啄磨的必要,那是冥王星人的計算機和字符方能理解的玩意。即時的感覺,是以為自己在台灣,貨幣是台幣。但是,這種騙自己的想法,幼稚得連自己也不能原諒。囍帖街項目將會賣多少錢,更是一個愚昧不堪的問題。

  把舊樓拆掉、把舊區重建,是市建局的使命。拆了後,把房子包裝成金融優皮級(但比真正財子的廁所還要小)的住宅,以大型地產發展商銷售的方式來推銷,為著累積資源,完成其他使命,可謂用心良苦。對,市建局的使命沒有說要賺錢,但沒有錢怎能完成應有的工作,那是誰人都會說的話。

  只是在市民眼中的重建,只是在意享受的塑造,而不是關懷的建立。在市建局網頁內看到的探訪老人、關心社區、扶育後輩,全是虛幻得不能形容的假象,滲入民間的卻是金光耀眼的奢華和炫耀,一種沒有感情的產物。抵押店變成食店,舊住宅變成酒店式服務的居住空間,不單把社區原有面貌徹底改變,還不停重複地複製沒有特色的消費文化,那種在商場、酒店已經毫不缺少的單調文化。這不是重建地區價值,而是將之洗掉,讓灣仔金鐘化,讓觀塘尖沙咀化,讓香港到處都可以買到Nikon、 Canon、 Sony、 iPhone、 Samsung、HTC,到處都可以品嚐刺身、紅酒、歐洲菜。

  市建局得不到市民的讚賞,是必然的,因為無功可顯。而在孫明揚推出縮班殺校的政策後,市建局原有在 2001 年董治時期構思興建的學校,也大可省掉,繼續發揚「高品味優皮路線」的絕對優勢,甚至成為局內員工的花紅印刷機。花紅的發放,在職訓局、醫管局已是不能逆轉但教人氣憤的事實,而依情形看,市建局有不效法的可能嗎?

  從資料看,陳淑莊、葉國謙、涂謹申、黃國健都是市建局的董事會成員,他們能發揮甚麼作用,或許是他們選民所關心的議題。監察開支、把方向引向正軌是必需的責任。

  要辦得到或改變得到,或許不容易。但改變不來,還把職銜繼續掛上,才是更不能原諒的原則性錯誤。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疏忽大意」的劉皇發

  多謝謹守崗位的傳媒,讓我們得知行政會議成員劉皇發一段段令人訝異的疏漏和濃厚投機主義的本質。

  大量買入樓盤單位,囤積貨源,甚至摩貨出售,所留下的,皆是炒樓的鐵証。大眾和傳媒關心的,側重在劉氏的疏忽漏報,有些報章更找來法律界人士,研究劉氏家族買入長期成交的樓花,用不用即時申報。對,切入點可以從法律規則的角度來進入事情的核心。但行政會議成員本身的商業或投資行為,有政治味道。坊間普遍以法例的角度來看待事件,無疑是失去更具震撼力的政治角度切入,曾特首也少了一個要兼顧的攤子。

  申報制度本身所帶出的,是成員必須謹慎留意個人及家族的利益。從政的人,到達這個位置者,也必需考慮自己行為對特首和政府的影響。政府打擊炒樓活動,行會成員卻一直積極參與炒樓活動,這算是甚麼樣的行為?劉氏的投機行為,本身已經是曾政府的一道疤痕,使市民以另類的眼光,評價行政會議對香港事務真正的熱誠。一個熱忱投機的炒家,竟是其中一員行會成員,的確令市民搖頭嘆息。現代人不會期待每位從政之人士,有昔日五柳先生的淡泊風骨,但過份重視自己財富的人,值不值得擁有服務市民的光環,卻真的值得曾特首及其繼承者所認真考慮。

  曾有一段時間,認為曾特首找劉氏入行政會議,是有一些關乎新界丁權的改革。高鐵事件,亦突顯地紳的拆局能力,邀請個別人士入場、奉上高人一等的政治地位,是務實的政治安排。可惜以政治家自居的曾特首,眼光與魄力卻令劉氏成為聚光燈下的小角色,而不是帶領香港成功解法丁權問題的先行者。

  政治酬庸,是昔日不少人的評語。

  真理也真的是靠日子精鍊出來的產物。

  一些本質,今天大家還是看得清楚明白。

  疏忽大意,是事實,但也許更像一個遮蔽真貌的道具而已。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為誰而辦的亞運會

  香港政府今次由曾德成掛帥,在中秋節前的一天,宣佈就是否申辦2023年亞運會,進行諮詢。

  曾特首的智囊,是媒體戰的專家。選擇在大節日前的一天發放消息,的確是令人充滿陰謀論的考慮。傳媒的篇幅,不少已被節日消息,如綵燈會、火龍、交通安排等佔據。加上不少人或已經選擇離港旅行去也,在喜氣洋洋的氣氛中,發放這項價值 450 億元的消息,受注視程度肯定會大大減少,不是經過慎密的考慮,確是令人難以置信。

  諮詢文件又是那種又長又冗贅的官樣文章,未完全讀完,不打算在此時發表看法。但不知是巧合,還是《明報》編輯們的傑作,在昨天(9月 22 日)的報章內,既報導曾德成就申辦亞運的諮詢記者招待會,又有另一篇有關樓市的詳細報導,細訴香港乒乓球手李靜不能買到房子的辛酸。兩者沒有直接關係是對的,但若以見微知著的角度來細心比較兩段新聞,不難發覺香港政府的官僚主義,是何等的涼薄和好大喜功。

  李靜不能買到房子的故事,是親身的經歷。從《明報》的報導中,我們可以看到香港運動員的坎坷。全職運動員起步時,每月只有 3000 元的津貼,像李靜能在亞運會打出名堂之流,連獎金也只不過得每月2至3萬元左右的收入。這個水平,比起一般管理階層的公務員,已有所不及,更不要去跟政務主任、副局長、政治助理等作比較。若以林煥光當年擔任奧運會馬術比賽公司的總裁,也可獲近 200 萬元的年薪來計算,是6個到8個李靜的薪俸,家長們勸子女不要做運動員,雖是市儈,但卻是現實的選擇。

  或許,你會說奧運馬術是特別盛事,不容讓香港丟臉,找來高薪的官員,也無不可。但實情是就算不處理盛事的體院總監,以我理解,年薪也是超過 150 萬元。一樣是數個本地星級選手的年俸數字,這更不要拿那些尚在努力不懈、爭取好成績的艱苦小子和妮子們來作基數。政府在運動方面的經費,從來都是被官僚的官員佔用了大部份的薪俸。更叫人覺得不忿和可憐的,是運動員獲得驕人成就後,總有一班像磁石一樣的公子和官員出來表揚,像是替自己的管理能力戴上勝利的光環。人家千辛萬苦,流過多少血汗,受過多少傷,背負多少失敗的慘痛,才能拿到佳績,跟官僚人員無甚關係。但香港的一切行政,就是由官僚人員來主導。沒有官員關注的項目,像是一個個在孤兒院內自我成長的孤兒一樣。

  坊間不少運動員皆雀躍於今次政府的決心,作為旁觀者的我,不是真正的明白。固然在主場參與體育賽事是有利發揮,但運動比賽的真正主角,是具質素的運動員,而不是向人炫耀的體育設施和選手村。450億元可以做些甚麼?可以支付 1000 個李靜,大約150年的年俸;可以興建 90,000 個 500 呎的單位供 90,000 個家庭,約 300,000 人居住的家;可以足夠回購東隧、西隧、大欖隧道,讓市民的交通開支大幅減少。任何一項事情,都比十來天煙花式的花費,來得更充實。以運動員的角度,給他們更有尊嚴的生活支持,比起承辦一個供幾個尊貴人士致辭和揭幕的運動會,來得更具人性意義。我支持香港運動員,但不支持好大喜功的燦爛,更不需要像頤和園式的炫耀。

  可幸香港現在不是在慈禧太后治下生活,不平之事,還有點發表意見的空間。不要讓另一個幾百億元,花在幾個官僚仕紳身的笑容上,這無疑是毫無意義的浪費。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教人讚嘆的孫藝珍


在寫完《白夜行》的影評後,已想著手寫另外一篇有關孫藝珍的文章,畢竟轉眼幾年間《白夜行》已是她第十部電影,當中的起伏和轉變,有很多討論的空間。

只是,有些舊一點的電影是在很久之前看的,印象有點模糊,不重看的話,感受拿得不準。加上近來受到NOW台播映高清版《個人的取向》的極美畫面所分心,構思與創作來得比預期慢,但現在文章總算是完成了。

孫藝珍的演藝作品,在家裡存有近乎完整的一套,電影的,計有《醉畫仙》、《向左愛向右愛》、《假如愛有天意》、《瘋狂初戀》、《腦海中的橡皮擦》、《外出》、《決戰偷心男》、《無防備都市》、《我老婆要嫁人》和《白夜行》。劇集的,計有《夏日香氣》、《戀愛時代》、《聚光燈》和《個人的取向》。電影的藝術性較高,這裡也只集中談一下孫藝珍過去的十部電影。

吸引自己去看孫藝珍電影的,是她獨特的氣質。很多人說韓國明星很漂亮,美人的胚子,白晳的肌膚,這些論點的確都很恰當;但要數真正有氣質的,卻是罕有。自己看過的電影不少,演員自然也看過不少,但在這近十來二十年的日子,能夠真正感受她們氣質的,除了孫藝珍外,只有張曼玉和許晴。孫藝珍的臉型不是特別尖小型,鼻子也不算高,但那迷人的眼神,配在那張純樸耐看的臉孔,散發著看似平凡但動人的美,一種健康的美。也許,氣質這回事,是抽象和主觀,不同人有不同的標準。但真正被吸引的話,要去改變,亦是很困難的一回事。

看第一部孫藝珍的電影,是《向左愛向右愛》。淡淡的化妝,把她清秀的瞼孔,以近乎原貌展露在觀眾眼前。那份美,既純且真。電影應該還是用菲林拍攝,所以充滿原始的藝術味道。一個傳統韓式的淒美劇本,交織著身份互換的劇情,電影味道相當濃郁。就這部自己心愛的電影,之前寫過一篇名為《不能完成的心願》的影評,一些觀點,這裡不重複了。看電影之時,已感覺孫藝珍會像張曼玉一樣,綻放明星的光芒。

及後,孫藝珍每一套電影都有看,亦有回看她初出道的電影《醉畫仙》。如果真的要在孫藝珍過去的十部電影中,選一部最佳電影的話,毫不猶豫地,一定是《醉畫仙》。以孫藝珍的戲份來說,《醉畫仙》中的演出無疑是十部電影中最少的一部。但以戲論戲,與及考慮電影的藝術成份,《醉畫仙》確不是在同一個檔次。《醉畫仙》覆蓋了人生的一切,藝術、天才、階級制度、愛情、性慾、政變、士大夫的虛偽、金錢的意義、風骨、生命的哲學,統統都在電影內,它亦是崔岷植最得意和具神髓之作。在一些孫藝珍的訪問中,亦透露過崔岷植給她的指導。她在電影內分別飾演崔岷植的暗戀情人和令崔沉醉在其姿色的歌妓,坦白說,沒有太多表現的機會。但《醉畫仙》卻是自己第一部佩服韓國人的電影,像八十年代甚為經典的《莫札特傳》一樣,它讓人深深感受到天才殞落的唏噓。

當然,真正把孫藝珍帶向成名的階梯,是《假如愛有天意》。這部電影,比較容易看得明白,看過和談論的人亦很多,不少人都是給孫藝珍高中孖辮少女的形像所吸引著。與《醉畫仙》一樣,同樣是一人分飾兩角,但這次在《假如愛有天意》,卻是由頭帶至結尾。只是時間不會停留,那份清秀、脫俗,已經不可能在今天再營造出來,《假如愛有天意》是一格格醉人的畫面,讓人惦記。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看法,亦曾在《郭在容二部曲》說過,這裡也不重複了。

嚴格來說,《假如愛有天意》之後,孫藝珍進入了一個調整與及摸索時期。《瘋狂初戀》或許是她第一部輕鬆惹笑的電影,但整個劇本是失控,前後格調不一,一時賣弄泳裝,一時又翻抄孖辮少女形像,算是失敗之作。很多人評價很高的《腦海中的橡皮擦》,估計是由於孫藝珍在電影內的造型。單看劇照,的確是相當新鮮吸引,新婚少婦,明艷動人之餘,更帶出了一點成熟的味道。然而,感覺上此片只是以電影手法拍攝的韓劇,煽情的絕症橋段,亦是孫藝珍首5齣電影的第4次(這還未計電視劇《夏日香氣》也是一樣),確是令人看得有點膩了。平鋪直敍的劇情,也欠缺像《向左愛向右愛》和《假如愛有天意》建構故事的藝術,個人感覺《腦海中的橡皮擦》算不上是一部很出色的電影,相比更佳的作品,它是被比下去了。

模仿性作品的失敗,令孫藝珍其後作出不少新的嘗試,也不再需要飾演患絕症的病人。在《外出》演有婚外情的少婦、在《決戰偷心男》演擅於把男人玩弄於股掌的優皮女性、在《無防備都市》演心狠手辣的犯罪集團首領,當中或多或少都有性感的演出。在這點上,孫藝珍的演藝之路跟其他韓國女星相比,確是有點相似。在這三部電影當中,《外出》為孫藝珍帶來了一個亞太影后的榮譽,是不錯的鼓勵。但老實說,這部《外出》的節奏很慢,劇本也是平淡得很,可觀性不是很高。

而《決戰偷心男》和《無防備都市》都不是令人拍案叫絕的作品。不能否認, 《決戰偷心男》把孫藝珍的戲路拉闊,使她成為一位更受歡迎的女演員,但片中標榜的奢侈和消費型生活方式,似乎有點過了火位,輕鬆惹笑之餘,卻來得不太健康,也談不上甚麼藝術和深度。但也不能說《決戰偷心男》是一齣全面失敗的作品,藉著它,孫藝珍另一面的演藝個性被發現和認同,及後也得到了演出《我老婆要嫁人》的機會。同樣地,《無防備都市》也算是水準很一般的作品,拍不出應有的緊湊。從金明敏、孫藝珍和金海淑在此片後的其他電影,都分別能在青龍獎取得最佳演員獎項,便可得知《無防備都市》是大卡士、小成績之作。但似乎卻又巧合地,因著角色的發揮,使孫藝珍獲得了演出《白夜行》的機會。

如果以演出的成績和電影整體成績而言,《我老婆要嫁人》會是幾部最佳的孫藝珍電影之一。這部電影,拍得很含蓄,不易看得透徹明白,但卻是一部有深度和內涵的電影。孫藝珍把一位多元感情、思想複雜的女性演活了,獲得青龍獎最佳女主角,不是幸運。《我老婆要嫁人》是繼《假如愛有天意》後,最有欣賞價值的作品,也沒有浪費孫藝珍多年來努力求突破的心思。

《白夜行》本身是一部複雜和難以拍成電影的小說。以電影整體水準而言,只屬中規中矩。拍攝的媒介可能是數碼的緣故,畫面的銳利感很強,但卻欠缺平滑的柔和度。或許你不同意,但像《向左愛向右愛》那種平滑濛濛的美,才是自己看電影那杯茶。孫藝珍演出雙面性格的女主角,很是精彩,特別是那對水溜溜但陰險和懂得說謊的眼睛,無疑是整部電影最值得欣賞的亮點;但經過《無防備都市》和《白夜行》後,似乎也再沒有繼續這類角色的必要了。

十齣孫藝珍的電影,大略都已談過,簡單的評語分類如下:

不同檔次:《醉畫仙》
上佳作品:《向左愛向右愛》、《假如愛有天意》、《我老婆要嫁人》
水準之作:《腦海中的橡皮擦》、《外出》、《白夜行》
一看無妨:《瘋狂初戀》、《決戰偷心男》、《無防備都市》

從孫藝珍的演藝路途,可以看到一個認真藝人的發展取向和選擇,與及怎樣被角色洗滌出演技的造詣。當然,箇中被推掉的工作,不一定是為觀眾所知悉,但鋪排出來的感覺,很令人支持和讚賞。相反香港一些演員,經常一年拍3、4部電影,無疑會容易失去演出的熱誠,拍出來的效果往往也強差人意。敬業樂業,不純為片酬而接下不理想的工作,方能令挑選過濾後的演出更形精彩。

十部電影,映照著孫藝珍的演藝變化,從鄰家女孩的親切,到探索愛情的底線,以至多元感情的發放和鐵石心腸的冷艷,可說是異常難得的豐富,但還不能說是十全十美的地步。對演員和導演來說,最佳的一部電影永遠是在構思和醞釀當中,尚未面世。演齡還算淺的孫藝珍,其實仍有很大的空間,去擴展演藝事業。以個人看法而言,孫藝珍的氣質不適合荷理活電影,要闖出亞洲,歐洲是較理想的選擇。要超越張曼玉,走紅歐洲,或許等的只是一個機會而已。

而作為影迷,也是非常期待這一天的來臨。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執拾房間

  撰寫這個 Blog,原來不知不覺已一年了。

  幾星期前,一位小學同學給我電話和鼓勵,實在好生感激。他有問到,寫作的動機是甚麼。我答說,是文字和語言的鍛鍊,太久停下來不去寫中文的話,語言能力便會生銹。

  寫作的題材,其實也是沒有甚麼限制。自己覺得有興趣的題材,便去寫。地道的、文化的、嗜好的,也盡量去寫一些。自己反覆去讀回寫過的文字,有些地方現在看來也有不足之處,只是也沒有甚麼修改的必要,博客文章畢竟不是大學論文。

  放在這裡的文章,有緣的話,自然有人能讀得到,不然,刊在報章、論於電視,亦難以送到人們的心裡。在有限的閱讀統計數據,也發現到讀者群的取向。時事性和本地性的話題還是比較受歡迎。當然,每一篇文章,寫的時候,有幾多靈感,下了多少心思,自己清楚。然而,有些文章受注意的程度,也使我覺得驚奇,也許是時間性的緣故。有些自己很喜歡的文章,點擊率卻不是很高,倒也是有點估計不到。口味和反應,總是難以預計的。

  把版面重新整理一下,感覺似執拾房間的雜物一樣,把舊的東西作了適當的處理。幾篇最高點擊率的文章中,《白夜行》和《垂簾聽政》能在當中是非常意料之外,畢竟題材是冷門得很。但正是這等難得的支持與及對另類文章的閱讀,寫下去的動力方能持續下去。小眾的東西,不能保存,才是多元文化的失落。可以做到的,我還是願意努力下去。

  十篇最高點擊文章,順列如下,當中有幾多篇大家有閱過乎?

    《地產霸權》:改革應從那裡開始
    就政府諮詢公眾有關資助市民自置居所的回應
    大浪西灣與景賢里
    李巧珍
    我看馬時亨
    向不合理說不
    卻步
    《白夜行》:是絕望的淒美?還是世俗的謊言?
    《垂簾聽政》
    一份報告的背後


  2010年10月11日後記:

  時間不會停留,世事每刻在變。後浪推前浪,新思替舊維。那一刻的最高點擊,已成過去,新的一頁每天都在我們的心中打開。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再看《笑傲江湖》

  不同的歲月,讀金庸的小說,會獲得不一樣的感受。

  一些以前沒有的看法,會隨著自己加深了的人生閱歷,而產生出來。

  《笑傲江湖》是金庸較晚期的長篇作品,較它還要後創作的,只有《鹿鼎記》。以建構小說、編排枝葉而言, 《笑傲江湖》雖然未達到《天龍八部》那種近乎完美無縫的格局,仍不失是一部十分成熟的作品。然而,《笑傲江湖》那份超越時代的特質,卻不是其他作品所能展現。

  金庸小說通常把歷史人物融入故事內,耶律洪基、完顏阿骨打、宋哲宗趟煦、鐵木真、忽必烈、朱元璋、常遇春、李自成、皇太極、多爾袞、康熙、乾隆、福康安等,皆曾出現。《笑倣江湖》是金庸唯一一部長篇作品,沒有時代背景、也沒有歷史人物。整個故事,如金庸後記所說,可以發生在任何年代,甚至是現代。稱霸武林,統一江湖,永遠是權力爭逐者的心態,金庸說得很對。

  《笑傲江湖》不單是超越時代,而是抱擁著現代。不受俗世規條所束縛的令狐沖,是金庸筆下另類的主角。他不是聖人,不是蓋世豪俠,終日受內傷所累而軟弱無力。跟陳家洛、喬峰、郭靖等正氣凜然的大俠,不一樣。雖未至石中玉或韋小寶的下流,卻有豪飲、說粗語、嗜賭的俗世人性格。令狐沖不是屬於小說,而是活在現今我們身邊的普通人。金庸後期的作品,已經充滿現代的氣息,這種變化,到《鹿鼎記》更甚,金庸索性用上有小流氓性格的韋小寶作主角。的確, 從70 年代開始,香港充滿不少靠走精面幹活的小婁籮。令狐沖算是一個正常一點的人物。

  名門正派身份的令狐沖,終日被正邪之區分所惱,但實際上,人生的正邪線從沒有正確的位置。建制派與民主派,也是不能以一刀切來區別。標籤、歸類,是膚淺的門戶之見,真正的心境與胸襟沒有界線。

  真正的武功,也是沒有招數。風清揚的獨孤九劍,是無招的招。隨心而發,按時而定,方是最上乘的功夫。現代的學問,太講分類,太重招數,很難做到風清揚的造詣。笨拙的人生,是那種只終日追求〈劈邪劍法〉或〈葵花寶典〉等蓋世無敵的武功,而自廢一生的享樂與親情。得到一切成功的東方不敗,只不過是半人不妖、無親無朋的孤獨人士,金庸那裡是在寫武俠小說,他說的是現代人的悲哀。

  寫在文革時期左右的《笑傲江湖》,也使人聯想起一幕幕非理性的崇拜。黑木崖上的教眾,奉承的見禮,像那個時期一句句盲目而瘋狂的文字,諷刺非常。東方不敗、任我行、左冷禪、岳不群對權力慾的持續追逐、迷思,往往把一切怪誕和荒謬合理化,麻木地滿足自己。武林中人和政壇中人,只是一而二,二而一。

  岳靈姍是初戀的印記,令孤沖苦苦不能自拔,也是人生的必然,能真正放得下之時,是真正成長的時候。古往今來,那段過程,像令狐沖走的那條一樣,都是一條漫長而崎嶇的道路,欲速則不達。

  在《笑傲江湖》,可以找到的,是活生生的現今,和一串串的無奈。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殺戮教場 卻無皇者

  暑假結束後,學生陸續回校上課。意料不到的,是一連串的教育相關議題佔據了近日的傳媒空間,一場山雨欲來的教育界風暴蓄勢待發。

  週初時,傳出教育局局長孫公不大接受教協建議以小班教學方式解決中學急劇下跌的入學人數,堅持執行殺校。

  至近日,傳媒報導有北區的中學到深圳「開拓客源」,以提供免費交通的優惠,吸引內地生到香港就讀。

  與之同時,傳媒亦報導全港約有7成學生報讀提供「雞精班」的補習社,每年消費約2至3億元。

  把幾宗報導聯繫在一起,大家不禁要問,在津貼學校的老師究竟每天是怎樣幹活?該處理的教學部份,幾乎全面敗給補習社,為保不被殺校,長途跋涉到深圳站崗招徠學生,政府所提供的算是甚麼模式的教育津貼?是津貼老師實習市場推廣嗎?而一群單以學業成績掛帥的老師們,昔日旦旦地以學業成績趕不上為由,把一些學業成績中下等的學生放棄,今朝一些水準不高的學校,憑甚麼理由,要求以小班教學作藉口從水準高、受歡迎的學校「回撥」一部份學額,讓收生不足的學校不用被殺校?這樣做,豈不是減少學生到水準較理想學校就讀的機會?這能算是市民之福嗎?

  學校辦教育,為的不是學生的利益,而是老師的飯碗,當真奇矣。數年前,基準試的推行,把一群老師推上街示威,我已感到這群老師的自私。他們拿的,是來自公帑的津貼,社會有需求質素提高,他們怎能高呼免役。醫生、律師、會計師、工程師、電腦程式員,都在不斷學習,與時並進。老師們老是以抱殘守缺的心態來教學,令人失望。今次的殺校風潮,不是今天才醞釀,而是十多年前的出生率下降,已留下了伏線,小學開始殺校時,眾人已知道事情總有到中學的一天,還要拖到今天才來個大爆發,是政府跟教協「講數」不成,還是有那一方人士的刻意拖延,香港人和納稅人有權知道詳情。倘若張文光和馮偉華決心綁架學生和家長的利益,跟政府玩沙蟹,攪遊行示威,請先公開所有談判資料。不然,那又只是小眾人士的利益博奕,不是偉大地去實現教育理想。

  其實,以現實的角度而言,補習社已成了不可逆轉的風氣,學校已相反成了托兒所,旨在確認學生在那段時間不是沉倫不良嗜好。在學生的角度來看,沒有價值的教學,沒有保留的必要。以一個補習天王面對數百人上課,都可締造上佳的考試成績,小班教學的優點又怎樣可以有說服力展現出來?當大學的講授也是經常上百人一起上課,而以小組方式進行導修,全面的小班教學是否是昂貴奢侈的措施?導修的引導是學習的泉源,從填鴨式成長而繼續填鴨精神的老師們,能有這種能力和耐心嗎?我有很大保留。

  無疑,殺校的引子已醮滿了火水,誰人都有劃火柴的可能。只是,真的燒起來的話,不過是在一場遍地輸家的戰場上,再添一批失望的肢體。沒有人可能從這場鬥爭中,取得勝利,這是我誠實的觀點。

  就算是孫公而言,也極可能是繼房屋政策後,另一單贏得短暫口裨但毫無實質社會價值的改革。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越俎代庖的田大少

  幾天前,自由黨的前主席田北俊發表了一些批評曾特首政府公共財政政策的說話。少爺性格的田大少,提到政府過份保守,經常以保留資源為由,累積不必要的儲備,致令儲備的數額年年創新高,是守財「奴」的本色。田儼如是商界的發言人,表示不需要曾特首兌現減利得稅的承諾,改為「開倉派米」,減低市民仇商的怨氣。

  田的言論發表後,現任自由黨主席劉健儀立即表示事前不知悉田的言論內容。以一位普通黨員身份,取代所屬政黨作正式的評論,基本上屬越俎代庖的行為。自由黨兩年前選舉失利後,四分五裂不特止,黨紀鬆弛,個別黨員行為不受約束,可以任意爭取個人點數。自由黨還能算是一個政黨嗎?

  撇開自由黨的黨內私務不說,田的說法實在也是極其功利,純為商界中人說話,而不是以整個社會利益出發。早在梁錦松當財政司司長的年代,梁已曾說過政府公務員長俸在往後的支出,估計大約超過3000億元。梁曾提醒港人和香港政府,這些開支總有需要支付的一天。政府致力把荷包充漲,是否為了這個原因,不得而知,我想你去撬開曾俊華的口,他也不會給你答案。另外,政府還有一個炸彈未拆,那就是醫療開支。在人口老化的前提下,周一嶽嘗試推出醫療融資的草案,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可惜第一次功敗垂成。估計上次承諾注資的500 億元,不加碼的話,難以吸引港人接受。在這種不同財政憂慮下,實在不大認同政府有無窮的能力,用上儲備,開倉派米。

  再者,田的建議是救助弱勢的一群,犧牲的又是中間那批聲音不大,但長年累月默默無語的中產稅奴。這批人士,公共房屋輪不到,但對生活質素有點要求,不想子女接受那些給教協人員主理而又不能填鴨的填鴨式學校,本身的職位也不是甚麼CEO、CFO、COO,收入通常僅可養妻活兒。田的民粹式支援建議,不外乎又是一種買人頭安心的短視手法,旨在討好大部份人,而將半樽鹽水交給小比例的無力中產人士,讓其自生自滅。要把財富轉回市民手上,不可能再攪公屋免租,退幾千蚊稅的歧視方法,要退稅,就所有納稅人都可以全部退稅或按比例不設上限退稅,才算公平。不然,所謂的支援,只是由中產補貼低收入人士,而不是從政府特別收入(如賣地收入、印花稅等)回饋所有市民。畢竟,住宅租金急速上升,受到最直接影響的是一般租戶,而不是公屋住戶,不去支援在公屋線以外的市民,是一種毫不理會民生實況的嚴重失誤。

  不過,最令人不悅的,是田認為商界人士交了稅後,便算盡了責任,其他的民生事情或道德責任,一概可以採用逃之夭夭的態度。市民不會認同交足稅,便是良好商家的表現,在這範疇更不想去討論商界一直努力鑽空子去避稅。香港地產商巧取豪奪的手段,惱人非常,在《地產霸權》一書,有詳細敍述,這裡不贅。大部份香港人,都不仇富,因為大家都希望自己將來能擁有成功的一天,只是香港人不樂意見到以不公義的手段來斂財。而香港人更希望見到的,是一個關愛和諧的社會,弱勢社群得到整體的照顧,而不是單靠政府的支援。與外國富豪,如蓋茨、畢菲特等願意捐出絕大部份的財富相比,香港財閥們以為交了稅後,便可以大條道理從社會抽離的言論,是發財不立品的表現。若果田的言論是代表商界的話,財閥們得不到社會人士的尊重,是咎由自取。況且,社會的變化是互動的,今天稅制的安排,不等於明天稅制的安排,社會還是有很寬闊的空間去探討公共財政的來源和應用方向。商界單方面責難政府是守財奴,技術上是只講政治現實、不談道德的評論。若果商界認為這也算是恰當或是應有的言論空間,那麼他們也應公平地接受社會對財閥們不公義斂財的批評,因為這樣同是人民言論自由的空間。

  田大少向政府施加的壓力,會否成功,留待曾特首和曾俊華來決定。但輸了的,一定是本來已體無完膚的自由黨。看在眼裡不快的,會是一眾無人理會的中產人士和無言以對的劉健儀。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吳宇森的經典:《喋血雙雄》

  作為一名電影迷,很高興吳宇森在威尼斯獲得終生成就獎。

  吳宇森的奮鬥,值得很多人借鏡。80年代中期,吳氏在極度困難下,拍了《英雄本色》,把自己之前多年的鬱氣掃走。難得的,是把同樣在下沉線的狄龍一併帶起;周潤發獲得一個嶄新的形象;張國榮顯出另一面的魅力;李子雄得以藉一片成名;更把一襲英雄片潮流吹到香港。

  師承張徹的吳氏,其實是少數在拍攝英雄片時,能同時展現武俠小說味道的導演。當你看到周潤發拿著手槍,向敵人攻擊時,會讓人想起在千軍萬馬中,瀟灑拼殺的喬峰、令狐沖。以槍作劍, 充滿大俠的味道。吳氏的電影是一齣齣沒有穿上古裝的武俠電影。

  很多人都會把《英雄本色》當作吳氏的代表作,但其實真正把吳氏帶到國際舞台的,是1989年的《喋血雙雄》。《喋血雙雄》獲邀參加多倫多的電影展,外地人士及後把吳氏帶到了荷里活,開始了《斷箭》、《奪面雙雄》等電影。但對喜看吳氏電影的我,《喋血雙雄》才是真正的經典。

  在《喋血雙雄》中,周潤發、李修賢,一賊一兵,但卻充滿相似性。吳氏把世間上的正邪沒界線,發揮得淋離盡致。正邪之間的分野,不是身份,而是心術,有時更是分不清楚。當殺手,是職業;救人,卻是真正的心跡。好人跟壞人是沒有明顯的界線,可惜塵世間不少人只是停留在低層次的非黑即白二元論的觀點。那一幕周、李燒煙的影像互換,充滿文藝視覺的表達;用白鴿點綴在槍戰之中,展示強烈的反暴力訊息。朱江和葉蒨文的角色,亦帶出不同副線,盧冠廷的精彩電影配樂與及由葉蒨文演唱的優美主題曲、插曲,令到電影的整體性很強,儼如一格格完美的藝術品。此電影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只獲得最佳剪接的非主要獎項下,替吳宇森摘下最佳導演,十分罕見。但對我而言,這並不出奇,因為這齣《喋血雙雄》才是吳宇森的經典。

  在荷里活時,吳宇森用上尊特拉華特、尼古拉斯基治重新拍出框架相似的《奪面雙雄》,但先入為主的感覺很重,總是認為周潤發和李修賢的《喋血雙雄》是勝一籌。身份互換、槍戰下的白鴿,在荷里活模式下重構出來,就是少了一份傳統華語武俠片的剛陽味道。在荷里活的吳宇森,不是最棒的那一位,也不是最具神髓的那一位。

  說到近年的作品,其實也是失色。《赤壁》是有軀殼沒靈魂、有特技沒特色的商業作品,選角也差,不想再說下去了。

  要找回吳宇森的風采,一定要向舊片埋首。沒看過《喋血雙雄》的話,一定要看,還有不要忽略那首葉蒨文主唱而又醉人非常的主題曲《淺醉一生》,那亦是我認為葉蒨文最好的一首歌。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奉公守法

  最低工資的立法,終於走到了直路。在大框架的條例通過後,附屬法例才是真正的戰場。在「20蚊張」的慘痛經歷下,沒有人再伸出愚昧的腦袋,供人祭旗。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在沒有公開討論結果的背景下,又是由媒體以「消息人士」的方式來幫政府試水。28元的時薪,是流汗一族勉強可以接受的低限,還是中小企業的催命符,不單純是靠口可以辯得清楚。巿場經濟,不經過實戰的洗禮,永遠沒有肯定的答案。

  現在才說出一些基本的問題,委實無謂。而實際上,一些真知灼見,亦不容易說得出口。最低工資的出現,會把一些低技術勞工、競爭力差的人士,趕出勞動市場,只是老生常談的觀點,套之於天下皆對也。但從來沒有人敢公開討論的,是違法黑工的可能泛濫。畢竟,在政治而言,高調批評最大黑工輸出地的內地,是頗為尷尬的動作。

  美國、加拿大等西方發展國家,一直也沒法完美地解決大陸黑工問題。相對較高的時薪,吸引大量大陸民工違規潛入美加當黑工。這等社會現象,是怎樣禁也禁不了。

  香港老闆對最低工資的看法,是盡社會責任一類的,看來還未到達主流的地步。到時候,為了節省開支,聘用黑工會是不錯的商業決定。到頭來,需要幫助的人還是得不到襄助,失業率會比預算的爬升速度更快。屆時,工人有可能表達更大的不滿,勞工界人士會要求政府加強執法,拘捕違規的僱主,政府又需加大支援弱勢社群的力度,應有的和諧還會是遙不可及。

  這不是代表我反對最低工資的立法,而是法例永遠是死的,人的腦袋則是生的。當你每天都見到不依照交通燈過馬路的行人、醉駕的司機、亂拋垃圾和煙頭的人士,要我去相信每一位僱主都會像聖人一樣遵守法例,確是困難。

  法例可以保障人民,只是對了一半。

  另外的一半,是社會內全都是知法守法的市民。

  現實裡,這有可能嗎?

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823

  8月23 日,一個教人哀痛的馬尼拉晚上。 

  那個晚上,世人看到了人世間一幕幕庸碌、殘暴、不安。時間的溜走,沒有帶走一串串刻骨的傷感、疑問、忿怒。8萬條充滿惦念的黃絲帶,在炎熱的星期天,縈繞著一絲絲沉默冷靜的控訴,也陪伴著遇難的8位同胞一起安心上路。

  時代的演變,使人們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上獲得質素上的提升。但不少人忽略的,是文化差異和步伐失調。當我們以為不同國度的人、物和事,是應該理所當然的達到一種共同認可的水平,一些難以接受的失誤戥穿了這道薄弱的假設。掛著民主治國的菲律賓,只是充塞著行政腐敗、業餘水平的紀律部隊、馬虎的處事態度,教人震驚。但這些也只不過是他們過去的延續和凝聚,扣留犯人十年不審訴,被迫坐冤獄,都是有跡可尋。政治現實告訴我們,不論菲國的人權紀錄有多差,國際警察都不會認真正視和關心。對,這便是鮮為人談但千真萬確的政治實況。

  但是要港人啞口地吞下這口怨氣,也確是困難。菲國到目前為止,連一句道歉的說話也未發表過, 大約可以憑此估計他們希望對事件的取態,便是把問題推到已死去的槍手頭上,胡混過關。如意算盤是這樣打,但在中國的強大國力下,能夠打得響,確不會是易事。這場博奕,暫時還未到決勝的階段,港人還需多忍耐一下。

  文明是人類生活光明的象徵。

  暴力是人類歷史黑暗的事實。

  無奈人類的人生從來只是在游走於光明與黑暗之間。

  但要是以血和淚學懂這些道理的話,畢竟還是不能接受的代價。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羊頭與狗肉

  中國人的靈活經商文化,絕對可以跨越時代。昔日常有的一句術語「掛羊頭賣狗肉」,在今天的香港,絕對是一項別有味道的延續。

  在「純粹租房」的公寓內,沒有人會相信那是單純提供房間的地方。去領取「電話問卷後的免費禮品」,更會是昂貴而惱人的經歷。掛名為「迷你債券」,實質為高風險的掉期合約,更是為近年實至名歸的最佳「羊頭」產品。

  迷債的出現,把由來已久的包裝為本推銷方法,無情地爆發出來。推出產品的發行商,只要技術上通過以披露為本來管理產品風險的證監會,便可以以漂亮的包裝把複雜的財務產品推銷予一般客戶。時至今日,銀行一些與股票掛鈎的高息票據(equity linked note),還是以利息回報作招睞,而沒有向客戶如實解釋,這些收入在本質上,其實應該是客戶發出了一張認沽期權(write a put option)後,所獲得的期權金(option money)。利息是羊頭,期權金是狗肉,古代中國商人的推銷手法,在今天還是有用武之地。

  要是你是一名普通客戶,人家對你推銷財務產品時,你想理解的,會是羊頭的掛名,還是狗肉的本質?近日在報章讀到一篇三十會莊綺雯的一篇文章,內裡說到:

  『雷曼迷債事件尚未完全解決,銀行又開始「技癢」了。

  早前筆者到銀行處理個人事宜,其間職員不斷向我推銷投資產品。筆者向職員提出了許多問題,聽罷對產品頗感興趣,於是帶走了產品小冊子回家細看。一看,發現小冊子裏全是保險名詞,舊酒新瓶還好,可惜連那瓶也是舊的,職員所推銷的原來是有投資成分的保險產品。

  職員將保險產品當作投資產品推銷,隱瞞投保人所需承受的成本和風險,有不良銷售(mis-selling)和誤導(mis-leading)之嫌。筆者於是向銀行反映,銀行解釋,該職員是一批新入職的財務經理,所以對產品的認識可能有所缺乏,望筆者見諒。』(見經濟日報「國是港事」 2010 年8月 18 日)

  有投資成份的保險,是投資產品,還是保險產品,不應該是見人見智的問題。證監會就這些投資相連壽險計劃,有投資教育指引,而這些產品,亦由證監會審批。在證監會網頁內, 投資相連壽險計劃的產品概要範本,是跟一般基金、保證基金/提供結構性回報的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指數基金和非上市結構性投資產品,放在同一網頁。(http://www.sfc.hk/sfc/html/TC/intermediaries/products/pkfStatements/pkfStatements.html)

  由此可知, 莊綺雯提到的「有投資成分的保險產品」,在證監會眼中,絕對是投資產品的一種。銀行職員小心謹慎當投資產品推銷,亦有其道理。

  或許,各人有各人的取向,我是喜歡理解狗肉的味道,只是有些人還是眷戀羊頭的牌面多一點。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就政府諮詢公眾有關資助市民自置居所的回應

  政府就資助市民自置居所提出的公眾諮詢,是一項有誠意的表現。然而,諮詢文件所展現的思維、邏輯、數據、以至解決問題的方向,皆有缺憾。若果政府有決心解決現時的房屋問題,必需要在深層次的問題上找尋方法方可。

問題本質的演繹

  這次諮詢,政府把主議題定為「是否應該資助市民置業」,是一個不準確的導引。房屋作為一類商品,不應由奉行自由市場經濟的政府來資助市民購買。政府需要解決的其實是「居住問題」。居住問題與置業問題是兩個完全不同範疇的東西。

  政府在 2002 年以後,運作上已放手私人機構掌控房屋供應的主導權。政府一直以適當調節土地供應為掛名理由,強調措施的有效性,實則上,土地是原材料,房屋是製成品,生產商怎樣製成產品、甚麼時候製成產品、以至發售多少製成品,原料供應商根本沒有直接影響力。政府標榜的從土地供應入手,其實根本不是有力的調控措施。由主動放棄參與房屋市場開始,這種會衍生出來的失去主導權後果已是意料中事。

  然而,居住問題是基本的民生問題,政府不可能放棄參與,而只著手維持支援低收入人士的公共房屋。在教育和醫療的範疇上,政府對市民的承擔是不分貧富、不論高低。一名百萬富翁只要他拿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他就有權享用公共醫院的服務。對教育方面的投入,亦不會因家長的財政能力而有歧視,不論父母的財政狀況如何,政府也一概為其子女提供十二年的免費教育。有能力的人士選擇私家醫院或私立學校的服務,那是個人取向的問題,政府的承擔沒有因市民的財政狀況出現歧視的處理,至少政府資助每一位人士一萬元的持續進修開支,就是不論貧富的人人有份。這更反映政府在住屋問題,多年來仍是抱殘守缺地堅持只是支援低收入戶的取態,讓其他人士面對被無情的外來資金炒賣的香港房地產市場,在責任上是說不過去的。至少可以說,政府多年來在市民的居住問題上,從來沒有像教育和醫療一樣,採取一些更積極為民的像樣工作。

  因此,研究「是否應該資助市民置業」,只是繼續不當的路線。既然政府有誠意檢討房屋政策,一個有遠見解決居住問題的政策,絕對有出台的必要。

偏頗的假設

  政府在諮詢文件中提出不少論點,反覆說明2002年的調整房屋政策和2003年的深化政策(下統稱「2002年的房屋修訂政策」),是有效的轉變,故值得保留。但實質上,這份有效性只是反映在房屋價值的數據上,而不是民生的質素上。以為2002年的房屋修訂政策放棄了之前的 85000 硬目標,令樓價得以穩定下來,便可視為德政,是非常狹隘和偏頗的觀點。

  事實上,2002年的房屋修訂政策把之前一些行之有效數十年的房屋政策和法例也一併修理掉,締造所謂穩定樓價的基礎,是非常擾民和不友善的手段。居屋被幹掉、租務條例的修改致使租客容易處於被迫遷的位置、放棄直接推售土地的權利,都是權宜之策,多於令地方長治久安的利民之算。現時政府已開始再修訂這等貌似有效的調整策略,直接向市場推出土地拍賣,為何諮詢文件還可以堅持2002年的房屋修訂政策的有效性?若然政府已放棄以勾地表拍賣土地的政策,重建居屋、把租務條例改回原來有利租客的安排,亦應該一併考慮才對。

  諮詢文件亦提到,任何政策都應該有其可延續性,而不是短視之舉。居屋和原來的租務條例都有其由來已久的歷史和效用,應視為有相當的可延續性才對。2002年的房屋修訂政策在改變85000硬指標之餘,大刀闊斧把這兩個項目一併改動,亦屬影響有效政策的可延續性之舉,令民生受到負面影響。諮詢文件偏重推銷2002年的房屋修訂政策對穩定樓價的作用,而忽略當中一些有效政策可延續性的破壞,是偏頗的討論和評價。

欠缺說服力的數據

  諮詢文件亦以大篇幅說明二百萬元房屋的供應還是很充裕,而中位數收入的家庭,購買這些房子還是有能力和有足夠選擇。然而當中提供的數據只屬似是而非,根本不能拿作參考和應用。

  諮詢文件說到,中位數收入家庭(約為月入一萬八千元),平均只需以月供42%的收入便可以以7成按揭的方法,購買一個二百萬元的單位。這些數據表面看來有說服力,但諮詢文件卻完全沒有考慮那3成首期是怎樣籌措出來。六十萬元是這些每月收入約一萬八千元家庭的33倍,即表示這些家庭不吃不喝不用也需33個月才可儲蓄得這筆首期,這個是一個完全不設實際的假設。若果以家庭儲蓄率為30%來計算,每年可儲蓄約六萬五千元,這筆首期還是需要九年多時間方能節省下來。而且,以剩下來的一萬二千多元應付一個家庭在私人租住巿場的一切衣食住行開支,同樣是毫不合理的假設。這些數據完全沒有令人覺得有說服力。而去年由廉政公署製作的反貪節目《廉政行動》當中的一集《釘子戶》,說到一個市建局月入二萬六千元的職員,亦沒有辦法儲蓄到首期。廉署的劇集似乎較合符現實環境,諮詢文件的數據只像是一堆堆砌出來而沒有意義的數字。

  同樣,當諮詢文件說到利用按揭保險時,也是充滿疏漏。也許,當家庭選用九成半按揭,首期金額,當然可以大幅減少。然而,諮詢文件卻沒有提及每月供款亦會大幅攀升。以九成半按揭貸款比七成按揭貸款多大約三成多為例,那麼供款佔月入的比率亦會由所謂的 42% 上升至超過 55%。這個狀況,按近日金管局的指引,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諮詢文件沒有考慮和解釋每月供款能力的轉變,便指出按揭保險是另一項有助市民置業的方法,也是不恰當的。

  從以上的拆解,可以顯示出,以為中位數收入的家庭,有合理的能力去購買二百萬元的房屋,是沒有說服力的講法。以數據來分析,中位數收入的家庭,想置業的話,合理的樓價應該在一百五十萬元左右或以下,才算合理和不會構成沉重的財政壓力。香港在沒有足夠的細價房屋的前提下,政府有義務和責任去推出不同的房屋政策,解決市民的住屋問題。

可以考慮的解決方案

  以解決居住問題為前提,政府不應該考慮資助市民購買房屋,而是直接為市民提供房屋。房屋的提供,可分為兩種,第一類為出售房屋,第二類為出租房屋。

  出售房屋應以居屋為藍本,以提供居住空間為目標,而不是像昔日的夾屋,以興建華麗的單位為使命。房價的釐訂,應以家庭收入中位數來作考慮,而不是像市建局一樣以市價作基礎,從而幫助市民安居樂業。購買這些房屋,亦應該有一定限制性。以家庭為主的應獲優先,以前從未置過業者或過去若干年來置過業者亦應獲優先,反而家庭收入水平,應該像教育和醫療服務一樣,不應受到限制,才算公平。只要政府在發售房屋時,把不同份額的少量單位,撥供不同收入群組購買即可。其實,政府不用擔心高收入的中產人士會大幅搶佔這類房屋資源,以中產人士喜歡將子女送到私立學校和信賴私家醫院,這類出售房屋不應是高收入人士的那杯茶。只是,以平等為原則,政府的政策,不應再帶有歧視性。

  而出租房屋則是另一種解決居住問題的措施。這類房屋,是幫助市民在一段時間內,獲得居住空間。在諮詢文件中提到,現時本港約有三十多萬戶家庭,約一百零八萬人士是住在租用的私人物業。 2002 年租務條例放寬後,令這些家庭經常受到被迫遷的威脅。這類新的出租房屋可以緩和樓市的升溫,為市民提供居所。不同於出售房屋的價錢應與市民的收入中位數掛鈎,這類出租房屋應與市場租金掛鈎,因為這類房屋不是福利的一種,而是舒緩房屋短缺的壓力。慈善機構東華三院,便有不少出租住宅,政府可參考相關的運作模式。這些出租房屋同樣不應以奢華作賣點,而是著眼提供居住空間。不以奢華為賣點,亦減少與私人房屋直接競爭的爭議。

  除了政府應主動返回房屋的供應線外, 亦應考慮其他輔助策略。其中之一是把租務條例的內容,改回 2002 年之前的原來制度,容許租客有較大的保障,令租房子的巿民搶購房屋的意慾降低,幫助樓市降溫。這項修正是應該和必需的,2002年的房屋修訂政策對租客所下的力度,是過猛和欠公平的。要是說 85000 硬指標在不見效用下,可以在數年後被撤走。對租客苛刻的租務條款,亦應有撥亂反正的一天。這不算是過份的訴求。

居住的標準和下一代的培養

  對於居住空間的標準,政府一直都以公共房屋的水平來釐訂,即每一人平均只有約數十呎的空間。居屋算是好一點,可以達到五百呎到七百呎一個單位。但實際上,一些政府宿舍卻是動輒有過千呎的空間,一些現正招標拍賣的原政府宿舍,更超過二千呎的面積。一般市民實在不明白為何官員考慮自己宿舍的安排時,會是這麼慷慨,但對普羅大眾,卻把他們的生活空間擠壓至透不過氣。這次諮詢,是幫助市民改善住屋生活,調整居住空間的本質錯誤,也應一併考慮才對。新加坡的資助房屋,不是以細小馳名,而且以空間馳名。它們的存在絲毫沒有影響高價房屋市場的發展和銷情。居住和投資,空間與奢華,均是兩碼子的事情。政府要去處理市民的居住事宜,絕對是責無旁貸,這亦不可能把責任推給市場。在自由市場的前提下,賺取最高盈利是經營者的目標。他們不會是亦不應是解決市民生活所需的救星,這等責任還是應該在政府的肩上。

  生活的空間影響著生活的質素;生活的質素亦會影響下一代的培養。倘若房屋的問題不獲妥善解決,造成的只會是夫婦不願意生育下一代,或是選擇移居他方,放棄以香港為家。兩者對香港的長遠發展,皆有負面影響。人口質素的下降、人才的流失,會令到本地的優勢拾級而下,對本地的經商者而言,也不是理想的結果。

總結

1. 政府應該處理的是市民的居住問題,而不是市民的置業問題。要辦到這一點,政府需為民生再次走回房屋市場,而不是採用調控土地供應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土地是原料,房屋是成品,原料供應商沒有支配成品供應的能力。

2. 以房屋作為一項商品來看,不應該由政府資助市民來購買。政府更需要做的,是為市民以不同形式,提供居住空間。

3. 政府的房屋政策,是一項沒有道理的收入歧視政策。居住是民生所需,有必要像醫療和教育一樣,不分貧富、不論高低,公平地向所有人士提供支援和資助。

4. 2002年的房屋修訂政策只著重穩定樓價,而絕非可持續的長遠措施,當中一些負面影響,已陸續從市場中反映出來。2002年的房屋修訂政策中,勾地表制度、停建居屋、令業主有利的收樓權,都應考慮撤回或作反修訂。

5. 諮詢文件亦不恰當地高估中位數收入家庭,購買房屋的能力。一個月入一萬八千元的家庭,假設能達到30%的儲蓄率,也需九年多的時間,才能把首期儲下。而這九年多的歲月,亦只有一萬二千多元去應付一個家庭,在私人租住房屋市場,一切衣食住行的開支。這幾乎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政府的數據,確實是完全欠缺說服力。

6. 以市民的負擔能力為著眼點,政府應考慮建造售價與家庭收入中位數掛鈎的出售房屋,讓市民能安居樂業。

7. 以舒緩市場對房屋不理性的搶購,政府應考慮建造租金與市場價格掛鈎的出租房屋,此舉有助平衡住樓市場帶有波動性的需求,令房屋市場平穩發展。

8. 政府亦應該對市民合理居住空間,有較為理性的考慮。以不少政府宿舍皆是擁有寬敞的空間為準則,納稅人應該有更合理的期望。己所不欲,勿施予人,是施政者應該持有的態度。房屋政策亦間接影響人口變化,人口的數目、人口的質素,與居住的環境和空間,息息相通。有長遠目標的政府,應該認真對市民的居住問題,作出一系列具視野的長遠優化政策。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沒有風彩的《盛世》

  一個預言、一本小說、一部陳冠中的作品,都是介紹這部《盛世》的合適字句。

  精彩、具洞悉力、令人回味,卻不是我覺得可以用得上的形容。

  陳冠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產階級文化界知識份子。在之前的不同著作,陳冠中展示出對文化的養成、保育、傳播,有深切的執著。他對香港社會薄弱和荒謬的文化基礎, 提出嚴肅和具體的批判。不少香港文化評論者對陳冠中的著作,皆讚不絕口,認為陳氏的筆,寫出香港的憾。

  寫短篇的文化評論文章,是陳冠中的擅長。至於小說,則似乎尚未到達一個令人讚賞的層次。這部《盛世》是一部類似奧威爾《1984》的預言小說,但陳氏沒有像奧氏一樣,寫出預言幾十年後的故事。陳所寫的,只是 2013 年的中國,而當中的發展,是以 2011 年所發生的一場世界金融震盪開始。現距所述的春節時間,只餘半年不到。陳的預言,會否應驗,很快便會揭盅。

  預言應驗與否,其實不是重要。至少奧威爾在《1984》中所預言的國際局勢和英國狀況,也沒有命中。但奧威爾卻成功根據蘇俄的共產黨模式,把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情節,通過預言的方式展示給讀者。儘管在英國沒有發生,卻似曾相識地在蘇聯、東歐鐵幕政權和文革時期的中國大陸出現。奧威爾在書中所帶出的洞悉力,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得到高度的讚賞。村上春樹也說過,一個作者的合適評價,應在他過身後 30 年,才能得以落實。這一句說話,說得恰當有力。

  《盛世》的預言命中與否,不是評價作品的重點。文字有否展示具有魅力的洞悉力,方是重要。陳冠中帶出故事的切入點,是以北京為軸心,兼有濃厚的西方資產階級的味道,星巴克的咖啡、北京文化區都是骨子裡充滿西方的細胞。陳冠中的中國經驗,集中在北京的人脈事項。無疑,北京是極度西化的城市,文化氣息較接近陳冠中的個性,但若以北京經驗來預計中國政局的變化,似乎是狹隘一點的視野。

  擁有二十多個省和自治區的中國,操作上跟歐盟相似,表面上有共同貨幣,經濟互相合作,但各地的經濟條件、人物風情,不大相同。中南海的指令,在離開中南海後,不一定能落實執行。在現實的環境,各地的政府對現時中央調控樓市的措施,也有陽奉陰違的情況,只看海南一省地價瘋狂上漲的情況足矣。預言中南海有能力完全控制全國的步伐,和新領導層在2012年能迅速掌控政局,是忽視了國家的複雜性,和共產黨內支派鬥爭的激烈性。預期的胡下習上,是會出現,但若如陳冠中所預計,新的班子能迅速掌握一種革命性政策的推行,我會有很大的保留。

  其次,以小說的角度而言,這部《盛世》也不是很引人入勝。人物的描述比較平面化、政策化,缺少靈性的表達。老陳跟方草地從北京到河南去找尋小希,環境場面也沒有塑造得宜。北京和河南我都有去過,兩地人物風情甚為不同,但陳冠中的筆卻沒有把兩地的景象不同之處清楚勾劃出來。河南之旅,含含糊糊便完了,令人錯誤感覺全中國各地也是一樣的相同。幾個知識份子綁架中共黨員,只為知道真相,而不是去求改變,也只算是一種消極的回應。

  而也讓我失望的,是陳冠中未有預言香港的變化。港元跟美元掛鈎,美元貶值三分之一,港元是脫鈎,還是繼續死跟,息口又會有甚麼變化,我真的很有興趣知道陳的看法。也許,陳搬到北京後,已丟下了香港的感覺。

  又或許,這些評語,對不是小說家的陳冠中而言,是苛刻一點的要求。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遊戲規則

  一個法院判決,變成遊行抗議。Anima Bokhary似乎在錯誤的平台,成為媒體報導的必然首選,實在也是當時人所此料不及。

  案件會到上訴庭再行審判,就事件的個別細節作出討論,是不恰當。不過,事件的確充滿值得宏觀討論的地方,在不評論當時人和判刑準則的前提下,還是想一抒己見。

  阮偉明裁判官的判決,是根據被告承認3項控罪和考慮若干份醫生報告後,所作出的。阮官表示,判決跟當時人的社會地位和財富多寡無關,這點跟阮官之前寬鬆處理不少激進示威人士的案件,有本質上的相似。沒有證據顯示阮官刻意善待Anima。我認為,是甚麼因素令到案件步入3項承認控罪的答辯和被告懂得呈上若干份醫生報告,才是事情的關鍵。

  從不同途徑得知,當時人願意承認3項控罪,是認罪協商的結果,承認控罪的前提,是控方取消第4項,亦似乎是最嚴重的警署內傷害女警的控罪。為甚麼會獲得成功協商,固然是需要獲得熟悉法律的高人指點與辦理,才得以行到這一步。當時人又為何那麼懂得提供醫生報告,以證明自己有病,不用說,又是應該有法律高人指點,方能走到這一步。

  我只是想,一個沒有財政能力的窮人,惹上相同官非,他或她可以做的,極可能只是找當席律師代表自己應訊。甚麼事前的認罪協商,4罪減到3罪;抑或找醫生提供病歷報告,都是不可能的。那麼就算同是由阮官審理的話,判案的背景便會是4項控罪兼沒有醫生報告,也沒有法律高人指點,而只有當席律師。難道,這麼不相同的法律支援,也會有相同的判決嗎?我要是說會,也沒有人會相信吧。

  阮官說得對,富人和窮人的判決不會不相同。然而,富人和窮人準備審訊的能力和資源,卻會是差天共地。而正是這等差別,富人在法院內有優勢。這不一定是來自法官的偏頗,而是來自金錢在法律系統上的優勢。一場審訊,其實不論是民事抑或刑事,財富可以使富人在審訊過程處於有利的位置,已經是一種相當不公義的遊戲規則。打官司只是打錢的遊戲。若果這種規則還會繼續的話,真正的公義再不可能在這片土地出現。

  而這宗案件還未上訴完畢前,又出現林兆鑫獲得提早假釋的消息。兩者相似的地方,是有一些高人在運用法例框架下的法則,辦得比普羅大眾有效率得多。一些囚犯連獲派表格的機會,也要望天打卦,一些人卻可以順風順水,在可容許的早限時間內,已完成所有程序,獲得假釋。那是甚麼緣故,連懲教署的發言人也不懂解釋,大家對這裡標榜的人人平等,還有甚麼信心?

  儘管人生可以算是一場遊戲,但有誰願意接受不公平的遊戲規則?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情歸何處

  一宗有關性別和婚姻權利的詮釋,不幸地,但又如常地,要由司法覆核來解決。

  我對變性人、同性戀人士,沒有甚麼異常的看法。只要他們沒有影響其他人,我亦尊重他們的對性別的取向和生活的模式。在我居住的大廈,有一對外表巧合地匹配的外籍男士,一位粗獷,一位姿態輕盈,出入皆是一雙。但是在沒有影響他人的前提下,我對他們沒有任何不友善的態度,至少我從未曾試過拒絕與他們共用電梯。多元思維、多元文化,是現代社會必需接受的觀念。

  這宗司法覆核,值得討論,不在於本質,在於源由。正如代表政府的大狀,在庭上表示,這是立法問題,不是法例詮釋的問題。根據政府的說法,婚姻註冊署署長不容許在政府醫院接受手術的變性男子,在變性成為女子後跟另一位男子結婚,只是立法未有與時並進,不是法例本質上的缺憾。法庭應給予時間,由政府完善立法程序。那麼,為何變性手術可以合法地在政府醫院進行,入境處也給予轉換性別後的身份證,但完善婚姻法例的立法程序卻可以紋風未動?一詞「懶散」足以說明現政府對個別民生事務的輕視。

  政府的辯解,其實也算是非常疏漏。按其拒絕的原則,那麼一位本是女兒身的人士,變性為男兒身的話,「她」現在是可以跟一位男士結婚,成為後天合法的同性婚姻。這個巧妙的配合簡直是荒謬得很。然而,司法覆核的呈請在去年發生,這一年來,從來沒有聽到政府有作出甚麼諮詢的安排,去處理現時落後於社會變化的相關法例與及可能發生的荒謬。政府向法庭提出要求時間處理,但從表面看,從沒有發覺政府真的有誠意解決這項問題。

  一宗宗司法覆核的出現,是政府對事務缺乏認真和誠意,去處理事務。我同意司法覆核不是解決管治問題的方法,但對著這個龜步政府,真的等它立法的話,也許可以等到在天堂才辦理註冊。發放不準確的樓市銷售消息、搭建漂亮到不合符實況的示範單位、在街道亂迫一通阻塞路面的「環保勾斗」、掘爛路面而不工作的修路工程,全是政府疏忽處理社會問題的證據。至少我從來沒有感受到我們的政府是有效地管治這片土地。

  申請司法覆核的那位女子,將來可否跟其選擇的對象,正式登記結婚,讓其感情有其寄居處,視乎法庭裁決或政府解決問題的熱誠和效率,至少她已找尋法院考慮其要求。但普通市民可否把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熱情是寄托在現時的改府,則不是一個容易解答的問題。

  至少,我不知道答案。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蔣任宏的委任

  暑假的熱度不斷升溫,私隱專員的溫度亦可謂不相伯仲。

  一位曾因在工作地方安裝針孔攝錄機,監察員工工作情況,被前任私隱專員吳斌嚴厲批評的前郵政局長蔣任宏,竟獲曾蔭權政府委任為私隱專員,實在是令人拍案叫絕。曾特首似乎繼續在法定機構搭建俱樂部,為退休高官的生活作出妥善的安排。平機會的林煥光,到現時的蔣任宏,背景與資歷都不是完全匹配他們的工作。一句「豐富的行政經驗」成了老生常談的委任原因,看到令人害怕。更奇怪的,是負責選拔考評的委員會,也是跟曾政府有一樣的思維,可想而知,整個官僚和委任系統,實在是擁有高度配合。

  對,林與蔣的前任(鄧爾邦和吳斌)皆被審計署評為大花筒,但工作畢竟應該以能力為最主要考慮,若果以為以公務員背景人員的正面節儉形象,便能挽回之前差劣的感覺,是非常失敗的手法。

  當蔣任宏的委任一切已成為定案後,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再發生了。另一宗對蔣的指控又再出現,今次是洩露個人病歷紀錄。事件的情形是如何,今天暫難完全看清,相信要等待進一步的調查,才有結論。但蔣獲委任的消息,發出已久,為何指控要等到蔣的履任後的數天才曝光,就的確有點嘖嘖稱奇。坊間提出曾特首應該撤回蔣的委任之聲,一直未有減少。曾特首不妥協,亦在預料之內。黑材料在最適當的時候引爆,往往震撼力更高。像程介南那次在競選期間被爆出醜聞,橫看豎看,都是令人有精心泡製的感覺。

  蔣的洩露個人病歷紀錄事件,有甚麼結果,不會是沒有水晶球的我,所能估計得到。但當一切來得那麼巧合和出奇,一些破解推理小說的頭腦,便有大派用場的機會。而推敲弔詭的政治鋪排,更是頭腦和陰謀論缺一不可。

  精彩的劇情發展,還看明朝。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當故事寫的書

  章詒和最近出席香港書展的活動時,回應一篇關於汪精衛文章的爭議,說到「我是當故事寫的,不是史料。」(見《明報》2010年7月 26 日)

  我相信這是一句誠實的回應。從第一次看章詒和的《最後的貴族》的時候,我已經知悉章氏是把書本當成故事來寫,不是以歷史材料的角度來切入。那本貌似半回憶錄的作品,沒有很強的說服力。反右發生的時期,章只有 15 歲,很難相信章有清楚準確的記憶,把當時的事和情記存下來。故此,不少內容有很大的可能是事後從不同的材料搜集出來作敍述,而不是章的第一手回憶。

  其實,怎樣寫不是問題。寫歷史小說的,也是在建構非史實的故事。重要的是讀者沒有不正確的理解。沒有人會把二月河、熊召政的小說當正史閱讀,大家都知道那是小說。然而,含糊其辭,不明言書本的性質,會令人產生誤解。不少人把《最後的貴族》當作有歷史參考價值的回憶錄來看待,在聽過章氏在表明是在「寫故事」,一些在盲區走路的人,應該重新尋找讀書的導向。

  或許,章是在回應有關汪精衛的文章,而不是《最後的貴族》,強為混為一談,有些插贓之嫌。只是文人寫書,風格是逃不了。章的書本其實一直都是從這道「寫故事」梯階出發,只是讀的人不一定掌握得準確。但這不等於認定章的作品是沒有閱讀的價值,只是這些基本的切入基礎,讀者不應攪錯。像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些書的缺憾應該被清楚理解和掌握。章氏和龍氏的文筆皆是細膩感人,令人感動。但無疑那是文學作家的作業手法,歷史味道不高。

  而比起這兩位女作家,張戎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故事味更濃厚。張戎是文學家,寫作手法不是正規的歷史學家。儘管她搜集了不少有關歷史材料,但書中藉臆測的部份,佔份很多,當中的皖南事變一事,至今仍為懸案一宗,張戎的推斷並沒有為事件帶來新的史料佐証。以故事的基礎來讀張戎有關毛的作品,是會有不錯的收穫,但若當之為歷史書冊,恐怕有點是錯誤的付託了。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睡覺

  我喜歡睡覺。

  不要誤會,睡覺不是不勤力的象徵。剛剛相反,睡覺休息後,方能擁有更充沛的體力,來面對不同的挑戰。沒有那一項活動,比睡覺更具備恢復身心的功效。

  睡覺讓人舒緩, 使人放鬆心懷。在睡覺的過程,人會變得平和,任何不快、失落也可隨之而逝。遇到失意的事,睡一覺後,重新開始,永遠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睡覺,亦是一項最公平的活動。不論男女、老少、貧富,都可以享用。

  有錢人的房子是華麗堂皇也好、清幽秀雅也好,主人的睡夢,和公屋的小租戶,沒兩樣。眼睛的閉上,腦幹的体息,睡夢的降臨,全是一式一樣的生理過程。是幾百呎睡房放下的六呎闊的超級睡床也好,狹窄到門也不能關上的上下兩層床架也好,睡著後,主人翁能享受到的,只會是背部和軀體所能佔用的空間,和睡夢所帶來的甜美。在睡覺的空間裡,沒有貧富的分野,沒有高低,沒有多寡,沒有美醜,沒有善惡。

  睡夢的空間,是一個完美的世界。俗世間的不公義、不平等,在睡夢裡不會出現。在那裡,人可以自由創作、想念、追尋自己的目標,不用受到現實環境的限制。人可以從心所慾,可以走到自己想到的國度,擁抱已離己遠去的初戀情人,享受現實不能描繪的完美。

  這不是逃避,而是一個夢想,一個只能在夢才能完成的理想。

  在我面前,仍是那道電腦屏幕。目標,等待在不遠的夢鄉。

  是的,我倦了。我選擇睡覺。

不學無術的霍光

  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是《漢書》對霍光的評價。

  但現時人們對「不學無術」的理解,偏向於沒有讀書、沒學問水平、一事無成的家伙。但若以《漢書》的標準以言,一個把持政局四十年,扶持過幾位帝王的大臣,怎會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的漢子。霍光的差劣評語,源自他包庇了犯下大罪的妻子,沒有秉公處理。故縱使他死後,家族後人仍逃不過遭受抄斬的命運。

  《漢書》是東漢時班固的著作。西漢時期的重大哲學變化,是董仲舒把孔孟的儒學法家化。嚴格而言,「學」與「術」是來自不同的概念。「學」來自儒家,是學問、禮的意思。「術」來自韓非子筆下的法、術、勢,是法家的三大法寶之一。法指規條、法律;術指謀略;勢指形勢。《漢書》對霍光的評價是包含了儒、法兩家的概念。現代人簡化了「不學無術」的意思,實際上,班固的真確意義,是表示沒有穩固的學問,便沒有恰當合適的謀略。「不學無術」的結果,是「暗於大理」,即看不清一些基本但重要的道理。

  現代商業社會是一個非常法家的社會,企業講求效率、策略。學科也法家化,學生往往只專注於狹窄的範疇。西方中古時代的大學,只學哲學、數學等理念科目,現在已分門別類到法律、金融、會計、酒店管理、交通設計等非常專門的學科。畢業生是一個學科的專材,但往往也掌握不到一些學問的基礎或社會的原則。這個情況,在功利主義的社會尤為嚴重。

  資料庫的價值,在十多年前的工商管理課程,已有詳述,不是太陽底下的新事物。當然,工商管理的課程亦有點到即止式提到社會責任和道德,這些警示式的議題。行政人員選擇性地吸收,是不幸的。人們只追求業績、增長,更是不幸。出售個人資料,從而達到更高的商業利潤,是不符合最基本的道德行為。以比蚊子還要小的文字的合約來作開脫藉口,也只不過商業社會的化妝技巧,可以掩飾不足之處,但改變不了本質的缺憾。

  八達通事件的發展,已演變成誠信、隱瞞等議題來定位,是不對的。這只是副議題,主議題卻不知不覺被移走了。港鐵發生管理事故,已不是第一次。上次昂平 360 事件,以辭退管理公司來收科,今次又會有何對策?不難猜量了。只是一家半公營機構接二連三在子公司的層面上發生事故,必定是有其系統性缺憾。或是報告系統問題,或是招聘評選過程偏差問題,或是管理質素問題,又或是母公司只是一家掛羊頭賣狗肉的地產公司而從不認真考量所有潛在問題。只是這些問題不知是甚麼緣故,沒有在傳媒被廣泛討論或探討,這正反映傳媒敏感度和深度的嚴重不足。

  忽然,一位離職高官的名字,又再出現在我腦海。

  畢竟,雞脾打人牙骹軟,永遠是某類人的長勝方法。那管它是否算是韓非子所言的法家之術。

  歷史如鏡,今天舞台上映出的,正是昔日權傾朝野的霍光。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大浪西灣與景賢里

  大浪西灣與景賢里。

  兩個不相同的名字,擁有不一樣的景緻和價值,卻遭遇到相似的被摧殘命運。

  印象中,自己好像沒有親身到過大浪西灣,就算有,也肯定不是帶來了深刻的印象。故此,不幸的事件發生後,沒有打算以此為寫作題材。但在昨天的明報副刊讀到,梁振英接受訪問介紹他的新作時,一些甚為衷心的說話,而恰巧蔡東豪在同一天的信報和博客內,以大浪西灣為背景,寫了一篇題為《我選梁振英》的文章。自己於是把幾個範疇的源頭集合,寫下了這篇短短文章。

  大浪西灣的事情原隸屬漁農署管理下的事務,景賢里的古蹟評估過程,原是古物古蹟辦事署的工作範圍。然而,因著地皮緣故,兩者的土地行政管理權應該由地政總署處理。兩件事情的前因後果,相信沒有政府官員會願意詳細交待所有來往函件、報告等。儘管如此,但我幾敢肯定,一切疏漏的監管,跟地政總署脫不了關係。

  梁振英在昨天的明報副刊談到:「香港如一家大酒店,人與酒店的關係,只是房客關係。我住401房, 402 、 403 是誰?不知道。如果明日對面的酒店送免費早餐,可能就收拾行李搬過去了。」(明報副刊, 2010 年7月 24 日)

  梁的說話說得很對,香港人的確是帶著一份份的疏離感生活,對旁邊的事情和人物漠不關心。香港政府的運作,也是這種模式,部門與部門之間,像房間一樣被間隔,大家對對方的工作不過問,亦不上心。有事情發生,總是先鑽空腦子,想想有甚麼道理,應該由鄰房的住客來處理,好使自己活得開心快活。大浪西灣跟景賢里,是相似的事例,漁農署和古物古蹟辦事署皆沒有能力處理地皮問題時,事項便坐了在地政總署的In Tray。當時人未及把球打回對方的場區之際,問題便爆發了。

  地政總署隸屬發展局,負責局長應該是林鄭月娥。林太的工作表現,是馬頭圍塌樓後,收樓表現勇猛。然而,大浪西灣事件至今,不知林太是在放假,還是苦練龜息神功,完全未見一次積極的回應。看來,這個結可能是十分難解拆。只是從香港人的角度來看,有景賢里在前,怎可能還有大浪西灣在後?

  或許,只能猜想林太只是把402號房的古物古蹟辦事署放在心中,多加留神,而 403 號房的漁農署,還是繼續那種疏離的取態。梁振英的談話給予了一些發人深省的啟示。

  奇怪的是,蔡東豪忽然支持梁振英起來。蔡非常關心大浪西灣事件,而在文章內,寫出了他相信梁有能力對抗富商的理由,這裡不贅。然而,我想提出的是,蔡本身是金融俊傑,在其著作《香港溫布頓》,亦確信香港有優勢保持金融中心的地位。但蔡從來沒有考慮成功金融中心所產生出來的副產品。無疑,金融中心令從業員致富,但比其更得益的,是大企業家,是富商。金融才俊成為打工天王,是努力的成果,不過在過程中,他們亦造就了另一批獲資產增值,而不會擠身打工天王榜的富豪。正如由銅礦到銅錠的生產過程, 是會產生大量的硫酸。工廠需要處理好硫酸,但金融才俊卻可以把處理副產品的責任,推到政府的肩膊上。

  大浪西灣和景賢里事件,是金融中心財富暴漲下,產生出來的社會現象。當財富累積越形輕易,這類沒有社會道德的行為只會越加頻密。蔡在《香港溫布頓》一書中,說到自己不甚懂社會學。但這次富商們損毀了他心愛的大浪西灣,恐怕會是一課深刻的教材。

向不合理說不

  近日看到一則足球新聞,說到今季英超球隊曼聯的主場季票滯銷。銷售目標 54000 張,現只能賣出 50000 張左右,而且已是盡了很大努力才能做到。球季尚有幾週便開鑼,對於能達標完成,不甚樂觀。

  或許這是小事一則,但箇中所展示的意義和價值觀念,非常值得香港人借鏡。

  曼聯球迷跟班主格拉沙家族鬧得很不愉快,球迷們認為格拉沙是吸血鬼,多年來從球隊搾取了很多的金錢,然後以提高門票價格為手段,由球迷來填數。數月前,球場內已是烽煙四起,抗議的橫額,此起彼落。到現在,球迷們似乎將行動升級,以罷買門票,希望達到趕走格拉沙這項目的。這是典型沒有選票,而運用鈔票的手段。

  最後結果是如何,今天言之尚早,兩個陣營還有繼續交鋒的戰幔。但曼聯球迷給我的感覺,是勇敢、正氣、肯為目標而犧牲短暫的享樂。對真正球迷而言,不能到球場觀賞愛隊和球賽,是失落的。而他們勇於對他們認為的不合理說不,是西方人的性格特質。香港人也好,中國人也好,這等優點,值得學習。

  香港的房地產、高享樂消費文化、漂亮的商場和酒店,全是大商家能榮登福布斯富豪榜的手段。在《囍帖街》和《地產霸權》兩篇文章,我都有提到,香港人是沒有骨氣的一群,投降予金錢主義和消費主義。民眾關心的,只是財富的多寡。是數值問題,不是道德問題。其次關心的,是享樂的媒介。是跟風式的追捧,而不是創造。沒有人會反省他們的金錢,是何等不合理地流向大商家的口袋裡。想標榜學習曼聯球迷攪罷買,只會被人譏笑:沒錢的人才會少買,增值和享受是香港之母,沒有這等動力,便沒有香港。

  但是,被人譏笑是人生的一部份,沒有人可以避免。有見地的主見,是獨立思考的先決條件。隨波逐流, 是把腦袋送了給別人。避免讓人譏笑而選擇隨波逐流,是可惜的,也是丟掉了個性。

  曼聯球迷告訴我們西方人的價值觀,那就是向不合理說不。

  這也是真正民主的重要台階,但香港人具備這份品性嗎?

  我只能無語。

《垂簾聽政》

  民主黨近日就政改談判所作出的報告,使人充滿疑竇。傳媒普遍不完全相信,所載所言是反映事實的全部。這個現代版的扭曲或遮敝事實事件,是說明盡信筆錄是不大可能理解真相。這亦令我想起晚清時的「辛酉政變」。
  
        李翰祥導演的電影《垂簾聽政》以咸豐駕崩前後的背景為題材,講述慈禧太后和奕訢策動政變的經過,箇中是參考了相關的歷史材料,整個事件記載於原始資料《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的《辛酉政變》檔案內。李導演處理電影時,是以表面方法理解該段文字紀錄,而不少歷史研究者更以此歷史事件判斷咸豐的無能,令慈禧干預晚清政局。然而,倘若研究者細心考量材料,便會發現該段文字紀錄充滿疑點,不能純以表面所載來理解。

幾年前,我曾就這段原始資料作了一些研究,寫下了一篇文章,對辛酉政變有不同見解,亦不認為電影《垂簾聽政》是正確講述當時的事況。該篇研究文章轉載在下面,篇幅不算短,但對清史有興趣的人,應該覺得有趣味。讀完後,更會發覺歷史事件的互動性與偶然性。倘若載垣等人不是先立心不良,慈禧根本沒有上位的空間,後人多集中留意了奕訢和慈禧的反擊,是忽略了一些前因。而幾十年後,在中國的土地上,又再出現了另一宗相似的偶然,那便是「西安事變」。

  大陸的歷史學家對清史稿,現正進入深入詳盡的研究,這件辛酉政變或許日後會有更清晰的定論。但直至今天,我還是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不接受坊間普遍的觀點。

***********

引言

1861(歲次辛酉)是清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的一年。當時咸豐皇帝為了避開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的炮火,「秋獼木蘭」於熱河,京城則由其皇弟恭親王奕訢暫時主理。留在咸豐身邊侍駕的,包括載垣、端華、肅順等大臣。陪著咸豐皇帝於熱河的,當然還有其皇后鈕祜祿氏(即日後的慈安太后)、皇長子載淳(即日後的同治皇帝)、及其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即日後的慈禧太后)等。由於不同政治人物佔據了不同的地點與空間,造成了咸豐皇帝駕崩後,發生了一連串錯綜複雜的政事變化。整件辛酉政變,從農曆717日咸豐皇帝駕崩起至農曆111日慈安、慈禧兩位太后正式開始垂簾聽政止,前後只歷時103天。而隨著這次短促但影響深遠的政變,慈禧太后得以開始竊取清皇朝的最高權力統治地位。慈禧意外地獲得統治權力,實乃載垣等八人與奕訢之間鷸蚌相爭的結果,也正是由於這個偶然的政爭機會,使清帝國在最後的五十年統治期,差不多盡落在慈禧這位漁人的股掌之上。

咸豐的傳位朱諭與詔書

咸豐皇帝究竟下了甚麼的遺詔,是研究辛酉政變的最重要一環。按照《清代檔案史料叢編》中所記錄的材料,咸豐在駕崩前有關傳位及任命輔弼大臣,只留下了兩道朱諭及一道詔書(此詔書可作遺詔看)。第一道及第二道朱諭的日期皆屬716日,而遺詔的日期則是717日。第一道朱諭為正式立載淳為皇太子,詳文如下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諭
皇長子御名,著立為皇太子。特諭。[1]

第二道朱諭則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人盡心輔弼皇太子載淳,贊襄一切政務,詳文如下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筆
皇長子御名現立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特諭。[2]

至於咸豐的遺詔,內容有點像罪己詔,慨嘆皇土內擾亂處處,而自己則無力收復。然遺詔內實有提及其皇弟奕訢在咸豐皇帝心裡之地位,故著奕訢聯同其他大臣輔弼載淳。咸豐的遺詔重要段落節錄如下

……………上年八月間舉行秋獼,駐蹕熱河,旋經恭親王奕訢等將各國通商事宜妥為經理,都城內外安謐如常。本年正月,曾經降旨於春仲回鑾,適因舊疾復作,不得已降旨停止。本擬俟秋間氣體復元,啟蹕回京,與諸王、大臣講求庶政,次第舉行。孰意入夏以來,暑瀉日久,元氣愈虧,以致彌留不起,豈非天乎顧念神器至重,允宜傳付元良。十六日子刻,召見宗人府宗令,右宗正、御前大臣、軍機大臣,令其承寫朱諭,立皇長子御名為皇太子,并命該王、大臣等盡心輔弼,贊襄政務。…………”[3]

從咸豐的朱諭內容所見,其實咸豐只是著派載垣等八人輔弼載淳,襄贊政務,而並非冊封這八人甚麼輔政大臣王贊襄政務王之類的名銜,不然的話,在咸豐第二道朱諭內應會作出清楚明確的指示和任命。而咸豐著派這八人的真正用意,從其遺詔的內容來看,其實是平衡朝政。儘管咸豐清楚奕訢具有出色的材幹,但咸豐似乎亦擔心奕訢會像其祖宗多爾袞一樣,以皇叔身份欺壓載淳,故除了沒有給予奕訢攝政王的身份外,還著派載垣等八人共同贊襄,並在遺詔給予他們跟奕訢平等的政治地位,以避免朝政過於受奕訢所控制。這個看法應似乎比較接近咸豐駕崩前的意願。

載垣等贊襄八人是政變的始作俑者

咸豐駕崩於717[4],但他的遺詔並沒有被在熱河的大臣確實執行。載垣等贊襄八人以身在京城的奕訢等,未能即時完全洞悉咸豐的遺詔內容,作出了矯旨的行為。他們第一步作出的行動,是於咸豐駕崩當日即以「奉旨」的名義,著奕訢等大臣留在京城處理喪事,但以協辦喪事為由,把同聲同氣的陳孚恩調到熱河,共謀政變大計。[5]咸豐駕崩後,朝政已交到三歲的載淳手上。在短短的時刻,實在看不出三歲的載淳,會作出這等政務上的旨意。故此,此份調動陳孚恩的「聖旨」實屬矯旨之作。載垣等贊襄八人在咸豐駕崩後,已立即部署政變,試圖獨自掌理朝綱,將奕訢趕出權力核心之外。而此道「聖旨」亦使奕訢需要困在京城,動彈不得。若奕訢堅持到熱河奔喪(並逐權)的話,實有可能受到被議抗旨之險。

載垣等贊襄八人進一步的行動是合理化自己「輔弼」載淳的最高地位。咸豐的傳位朱諭及遺詔,其實並沒有冊封載垣等贊襄八人為王,只是給以贊襄政務的責任。但他們竟然以「贊襄政務王大臣」的名義代載淳擬旨及發旨,務求與政務上掛名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的奕訢平起平坐。而這個進一步「合理化」自己地位的行動,也是在咸豐駕崩當日已立即展開,其野心也昭然易見。[6]載垣等贊襄八人更試圖把奕訢的皇族血脈身份淡化,以藉禮儀及手文之誤為由,把遺詔中「恭親王奕訢」這五個字,刪改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替自己的政治力量加點重量。八人也很清楚若果不這樣安排,根據咸豐的遺詔,奕訢以親王被點名,地位無疑是超然一點。在這一點上,載垣及端華本身均是親王身份,但咸豐並沒有以其親王身份題之,由此可見,朝局應是由奕訢為主導,載垣等贊襄八人為制衡而已。載垣等贊襄八人明顯不接受咸豐安排的格局,就此事所諮議之前因和結果,記錄了在724日的咨文內,詳文如下

軍機處贊襄政務王、大臣為咨行事
本日貴衙門遞到大行皇帝遺詔式,本日業經進呈。內“恭親王奕訢”五字,查遺詔內向不書名,今應改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十一字,已由本處粘簽進呈,奏請更正。奉旨依議。欽此。相應發還。即由貴衙門趕緊恭繕,寄至熱河可也。須至咨者。
計滿漢合璧詔式一件,蒙文詔式一件。
右咨內閣。[7]

從上文所見,其實載垣等贊襄八人的邏輯,甚是牽強。若真是因遺詔不書名,只需把「奕訢」二字剔去便是。把「恭親王」三字也一併剔走,明顯是別有用心。從這兩宗明顯矯旨舉動來看,首先向對手發動政變的其實是載垣等贊襄八人。他們的動機也就明顯不過,就在載淳未能親政之前,試圖以八對一的人數優勢,壓住奕訢,牢牢掌握朝綱大權,但這無疑不是咸豐遺詔的原意。而載垣等贊襄八人在啟動他們的政變工程後,更安排了不少有關自己八人及其他大臣人事變動,這些皆屬頗為明顯的政治部署。[8]

另外,載垣等贊襄八人亦透過發出一道不尋常的行政「旨」意,意圖試探朝中各大臣對其自封地位的信服程度。該份行政「旨」意見於717日的一份咨文內,載垣等贊襄八人要求各地的督、撫、學政、臣、將等若果有發奏折的話,必須向他們另備印文、報實發折數目及送交核查。[9]明顯地,這並非清皇帝與朝廷大臣間的正常安排[10],而日後載垣等贊襄八人倒台後,奕訢亦立即廢除了該項「旨」意。[11]但在載垣等贊襄八人倒台前,確有大臣、軍將發明折,表明接受載垣等贊襄八人的「旨」意。另一項測試群臣的手段,就是擬定以「祺祥」為載淳的年號。[12]這個建議亦獲得不少群臣,如豫親王義道、賈楨、桂良、周師培、全慶、瑞常等的和議。[13]而也是由於這些回應,令載垣等贊襄八人以為他們在群臣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支持。

然而,載垣等贊襄八人也十分清楚,單憑群臣的支持,並未完全建立起他們逐鹿的力量,因為尚未確實得到另外兩個方面的支持,那就是太后方面和軍將方面。

「御賞」和「同道堂」方章是一份見面禮

載垣等贊襄八人冀能獲得太后方面的支持,原因是顯然易見的。第一,太后當時身在熱河,對咸豐駕崩前後的情況非常清楚,倘若得到太后方面的支持,就等於在人脈證據上佔了上風,大大加強自己從矯旨所得到的「合法」地位。第二,太后站在自己的一方,就等於奕訢少了一只棋子,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更有利政事鬥爭上的發展。因此載垣等贊襄八人為著爭取太后及載淳生母(下起以慈安及慈禧稱之)在政事上的支持,極有可能願意妥協並再度做出矯旨的行徑。

慈安及慈禧在咸豐駕崩後分別掌管了「御賞」和「同道堂」這兩枚方章,用以確認載垣等贊襄八人所發的「旨」意和咨文。[14]這兩枚方章的由來確實有可疑,從字面上去理解這兩枚方章,特別是「御賞」,應該是賜自咸豐的。但第一點值得懷疑的,是咸豐並沒有在其遺詔內清楚說明把這兩枚具有政治權力的方章交予慈安及慈禧二人。這麼重要的事情,咸豐皇帝不可能不在遺詔內明諭廷臣。第二,咸豐是一個平庸的皇帝,直接點說是沒有主見和遠見的皇帝,其決定不應該會遠離祖訓。清皇朝的順治皇帝及康熙皇帝皆以稚齡登位,當時的傳位祖宗亦沒有想出這樣新奇的方法,故此因循的咸豐在彌留之際,想出以慈安及慈禧制衡載垣等贊襄八人,是不大合理的推測,亦與咸豐個人的政績表現不甚相符。第三,這兩枚方章於載垣等贊襄八人發旨當日,其實並未造妥[15],故把它說成是咸豐駕崩前賜予慈安及慈禧,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而事實上把「御賞」和「同道堂」這兩枚方章的事情公佈廷臣的咨文,是載垣等贊襄八人以贊襄政務王大臣名義發出,從前文分析,這些文字極有可能只是載垣等贊襄八人的政變部署,而非咸豐的意思。加上載垣等贊襄八人在政治上有巴結慈安及慈禧的必要, 故極有可能送上「御賞」和「同道堂」這兩枚方章,以表示願意接受她們二人共享權力。載垣等贊襄八人這份見面禮,對原本無權參予政事的慈安及慈禧而言,無疑是份喜上心頭的政治奉獻。當然有一點也不能忽略的,就是身為寡母的兩位太后,也沒有甚麼跟載垣等贊襄八人討價還價的能力,加上其(當時在熱河的)人身安全還繫在載垣等贊襄八人手上,接受這等同橡皮圖章的安排,也屬無可奈何的決定。

勝保及僧格林沁的軍務妥協

解決了太后方面的問題後,載垣等贊襄八人也沒有忽略爭取軍將支特的重要性。勝保及僧格林沁便是兩位當時手執重兵的軍將。在這段政變期間,載垣等贊襄八人與他們的往來頗為迂迴及間接。當時還在聲討太平軍的勝保在知悉咸豐駕崩後,於82日奏請要為咸豐奔喪,更在沒有請准之前已直接前赴熱河。[16]勝保此舉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如載垣等贊襄八人以其擅離職守為借口將其查辦的話,勝保可否保住人頭亦屬難料。但載垣等贊襄八人不單沒有嚴辦勝保,更准其前赴熱河奔喪,這個做法比對待奕訢的苛刻安排,明顯有所不同。然載垣等贊襄八人對勝保亦留有一手,對其一些不屬於最關鍵的禮節失誤,如錯發奏折予太后及在帝喪期間仍用黃折上奏,提出交往另部處理。[17]這個安排似乎是為著可以以手鬆一點賣個人情予勝保作借口,希望待勝保到達熱河後,爭取落實給予軍事支持。而從勝保於82日上呈的奏折,表明願意接受載垣等贊襄八人為所發明折報數之要求後,勝保其實已暗示願意接受載垣等贊襄八人的地位。[18]載垣等贊襄八人也沒有在瑣碎事情再造勝保的文章,明顯地是載垣等贊襄八人相信已經與勝保取得共識,得到了勝保在軍事上的支持。

至於僧格林沁方面,載垣等贊襄八人更是主動以書函方式跟僧氏打招呼[19],此舉無疑也屬於一個非常合理的部署。僧氏亦有就載垣等贊襄八人之書函作出回覆。[20]也就可能基於僧氏也認同載垣等贊襄八人為發明折報數的「旨」意,加上勝保已表示接受載垣等贊襄八人的地位,故載垣等贊襄八人以為他們已經在軍將方面取得全面支持。但載垣等贊襄八人並未意識到他們的對手恭親王奕訢,已積極部署了對載垣等贊襄八人的反擊,而奕訢這大力的反擊亦導致了載垣等贊襄八人以後的慘敗。

垂簾聽政是奕訢對慈安及慈禧的加碼反建議

奕訢肯定不是省油燈,特別是他也清楚獲悉載垣等贊襄八人以724日的咨文把他的親王身份從遺詔中刪除。看見載垣等贊襄八人已取得慈安及慈禧的支持,並讓他們掌管熱河的朝綱,他也對這二位太后作加了碼的反建議,就是讓她倆垂簾聽政。御史董元醇於86日的奏折[21],似乎是為奕訢開路,因箇中內容盡以奕訢的利益為出發點。奕訢借了董元醇的奏折向慈安及慈禧開出條件,暗示垂簾聽政比兩枚橡皮圖章更形吸引。而在同一份奏折內,奕訢亦有向載垣等贊襄八人攤牌,表示要求增加一兩名近支親王(即奕訢本人)同時為載淳輔弼。至於為載淳挑選帝師的問題,已屬次要,其意也只在令奏折內所奏請的要求至少有一項是跟載淳有直接關係而已。

奕訢的要求沒有得到載垣等贊襄八人首肯,據奕訢事後於106日的奏折顯示[22],載垣等贊襄八人在811日在熱河跟兩位太后曾就此事作過一次不愉快的討論。載垣等贊襄八人更於當時指請太后看折亦屬多餘之事,並作出當面咆哮的舉動,其後更於812日駁回了董元醇的奏折[23],尤其對垂簾聽政一事,更堅決以清皇朝無此傳統為由,厲言反對。載垣等贊襄八人此等舉動明顯地沒有給予慈安及慈禧在奕訢方面能夠獲得的政治利益,也使載垣等贊襄八人與兩位太后之間出現了裂縫。

載垣等贊襄八人的專橫肯定令慈安及慈禧極度不滿。按當時的情形估算,慈安及慈禧也清楚感到受制於載垣等贊襄八人並不是長遠之策。加上奕訢開出讓太后垂簾聽政的條件,她倆又怎會不心動起來,轉移踢開載垣等贊襄八人。但最終問題還是兩位太后及皇帝載淳還身在熱河,人身尚未安全,只好在載垣等贊襄八人駁斥董元醇的奏折上蓋上其「御賞」和「同道堂」這兩個橡皮圖章,並繼續強忍載垣等贊襄八人的行徑。

勝保倒戈並協助聯繫奕訢與太后

從檔案資料上看,實在很難找出實質証據証明奕訢及兩位太后如何聯繫商議對付載垣等贊襄八人。在86日董元醇的奏折起,至930日載垣等被下旨拿下止[24],表面材料再也沒看不出奕訢發動了甚麼政治攻勢。唯一有關連的可能情形,就是勝保曾於81112日間到熱河奔喪[25],並似乎站了在載垣等贊襄八人的一方,但事實上他在往後的928日,卻發出了一道口吻跟董元醇如出一轍的請奏。勝保更大膽明言載垣等贊襄八人是借太后的兩個橡皮圖章來取信於群臣,勝保的態度跟之前為發明折向載垣等贊襄八人報實數的恭敬態度截然不同。而按這項事態變化,勝保無疑就是奕訢與太后之間的中間人,負責轉達奕訢的部署。也就是由於這個巧妙的部署,致使載淳從熱河在回到京城的一天(929)[26],載垣等贊襄八人已變成了甕中之鱉,而勝保更在928日已部署好對載垣等贊襄八人的反擊全文[27]。不過,也很明顯,奕訢也需付出那項加了碼的反建議,才能令慈安及慈禧願意掉轉槍頭,協助奕訢指控載垣等贊襄八人矯旨及專權。

載垣等贊襄八人的致命失誤

從發動政變至束手就擒,載垣等贊襄八人犯下了不少政治錯誤。最嚴重的失誤莫過於未能牢牢掌握太后的支持。載垣等贊襄八人的行動一開始已經是非常投機的政治賭博,沒有太后幫其守關根本無法拿緊朝綱大權。奕訢提出的垂簾聽政的反建議未能為載垣等贊襄八人所接受,頓使太后蟬過別枝。從載垣等贊襄八人駁斥董元醇之奏折起,其政變失敗之下場已大致下了定案。

載垣等贊襄八人的第二個失誤,是高估了軍將及群臣對他們的支持,特別是錯信了事後倒戈的勝保,使他能借奔喪為借口,協助奕訢迅速地聯繫太后並取得她們的幕後支持。而群臣們對載垣等贊襄八人的文書式支持,也全無甚麼力度可言。若採用陰謀論的角度來分析,這些群臣表面接受載垣等贊襄八人的「旨」意,可能也是與奕訢早有預謀,以假意奉「旨」來麻痺政敵和深化其驕奢的手段。

當然最明顯的失誤但質際上可能只是最少的失誤,便是容許載淳及兩位太后的御蹕先回京城,而自己則安送咸豐的靈柩在晚一點的時間才到。[28]結果載淳及太后的安全在929日得到確認下,載垣等便沒有甚麼理由不被捉拿,因為朝廷內其餘兩大勢力以基於談好的條件互相合作起來。不過,這已經不是最重要,即使載垣等贊襄八人把載淳及太后押在身邊作人質,他們被捉拿的日子也只不過推遲幾天,因為軍將們如勝保已不再站在他們的一方了。至於肅順在運送咸豐的靈柩期間私帶家眷,也只是在罪無可赦的政治謀逆罪之外,一條落井下石的道德罪名而已,用意也不過是讓群人把肅順看成一個不尊君的臣子。即使沒有這一條不尊君之罪,肅順因被指擅坐御位及擅用御器,相信也難逃一死。[29]

奕訢的慘勝及載垣等贊襄八人被議的罪行

載垣等贊襄八人被捉拿後,奕訢順利走上更高的權力舞台,於101日被封為議政王。[30]奕訢跟著迅速地解決了載垣等贊襄八人這宗叛逆案子。除了一些經文字粉飾的所謂謀逆之罪外,奕訢認為載垣等贊襄八人最大的罪行是假傳御旨及偽造贊襄政務這名目。[31]就這兩點上文亦已作出了詳細的考量,的而且確載垣等贊襄八人是作出了一些矯旨的行為,如從咸豐遺詔刪改了恭親王奕訢等字,及令人誤信咸豐留下兩個圖章予兩位太后,這些都是很難獲得赦免的叛逆罪行。但奕訢在處理此事時亦已顯得非常寬鬆,只處死了贊襄八人中的載垣、端華及肅順。按大清律法,載垣、端華及肅順皆應被判凌遲,然載垣及端華均著加恩賜令自盡,肅順則著加恩改為斬立決。[32]對於其他涉事的群臣,除了贊襄八人中的穆蔭及被邀請到熱河的參與謀反的陳孚恩被充軍,與及贊襄八人其餘四人被免職外[33],皆沒有任何的懲處。載垣及端華身為親王帶頭參與謀逆,當難逃罪責。而肅順被指在運送咸豐的靈柩期間私帶家眷、擅坐御位及擅用御器,倘若不是被誣衊的話,被挑中出來陪葬,也屬合理的處置。

奕訢在這件事的後期處理方法,亦秉承一貫只懲源頭,放寬下線的軟性方法,從奕訢決定燒掉所有從抄肅順家中拿到的罪証便可見一斑。[34]也就由於奕訢採取了這個比較克制仁慈的做法,致使朝廷的效率並未受到很大的影響,亦令到在載淳當位的年間,政局尚算穩定。唯一較大的轉變,是把載淳的年號從「祺祥」改為「同治」,其用意明顯也是將載垣等贊襄八人曾主政的影子完全抹走。[35]

但是奕訢從載垣等贊襄八人手中奪回朝綱的主理權,而採用了除去載垣等贊襄八人的手段,無疑也不是咸豐的遺願,蓋咸豐的原意是希望載垣等贊襄八人與奕訢共同輔弼載淳。然奕訢不但未能完成此遺願,還在很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被迫把議政的權力分給了原來沒有份兒的兩位太后,而自己亦被排在兩位太后的垂簾聽政之下。奕訢這個反政變也只能算是慘勝,而並非真的權傾朝野。慈安及慈禧毋庸置疑是這件政變的最大得益者,從完全沒有參予政事的權力,輾轉演繹到獲眾群臣奏請垂簾聽政[36],也可說是巧合中的巧合。慈安及慈禧的垂簾聽政也就於111日正式開始了。[37]從政者無疑需接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傳統道理,不論慈禧從甚麼方法竊取最高統治權力,她畢竟才是這次政變的最大得益者。


參考書目

1.        故宮博物院明淸檔案部編,淸代檔案史料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78,第1輯,頁82-141

2.        故宮博物院明淸檔案部編,淸代檔案史料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78,第3輯,頁195-202


[1]  〈辛酉政變〉,檔案2,《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一輯,頁82
[2]  〈辛酉政變〉,檔案3,前揭書,頁83
[3]  〈辛酉政變〉,檔案4,前揭書,頁83-84
[4]   咸豐駕崩日期可由發旨處理喪事的日期來確定。以此準則來作準的話,咸豐的駕崩日期乃717日。參考有關處理喪事的聖旨,見〈辛酉政變〉,檔案5,前揭書,頁84
[5]  〈辛酉政變〉,檔案5,前揭書,頁84。此「旨」之日期為717日。
[6]   第一份以「贊襄政務王大臣」的名義發出的咨文,見〈辛酉政變〉,檔案6,前揭書,頁85。此咨文之日期為717日,即咸豐駕崩的當日。
[7]  〈辛酉政變〉,檔案10,前揭書,頁86
[8]  〈辛酉政變〉,檔案14-17,前揭書,頁89-90。當中被獲調職的官員包括匡源、焦祐瀛、梁瀚、王發桂、潘祖蔭、厲恩官、楊秉璋及吳保泰。
[9]  〈辛酉政變〉,檔案6,前揭書,頁85。這份咨文亦即載垣等贊襄八人以「贊襄政務王大臣」的名義發出的第一份咨文。
[10]  按單士魁所述,清皇朝內所有由各衙門所呈之文書除進呈正本外,需另繕副本一份,存內閣備查。但載垣等贊襄八人所提出報明數及另備印文之要求,明顯是超出原來朝廷的制度。單的文章見於〈清代歷史檔案名辭簡釋〉,《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三輯,頁195-202
[11]  〈辛酉政變〉,檔案44,《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一輯,頁107
[12]  〈辛酉政變〉,檔案11,前揭書,頁86
[13]  〈辛酉政變〉,檔案18,前揭書,頁90
[14]  同註9
[15]  同上。原咨文內提到:「…………今因用印不及先行白片後補印文可也…………」。若非印章根本 並未造妥實在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理由去解釋為何用印不及。
[16]  〈辛酉政變〉,檔案12,前揭書,頁87-89
[17]  〈辛酉政變〉,檔案21,前揭書,頁93
[18]  〈辛酉政變〉,檔案13,前揭書,頁89
[19]  〈辛酉政變〉,檔案22,前揭書,頁93
[20]  〈辛酉政變〉,檔案25,前揭書,頁96
[21]  〈辛酉政變〉,檔案19,前揭書,頁91-92
[22]  〈辛酉政變〉,檔案54,前揭書,頁112-115
[23]  〈辛酉政變〉,檔案23,前揭書,頁94
[24]  載垣等被拿下的聖旨,見〈辛酉政變〉,檔案34-35,前揭書,頁102-103。聖旨的日期為930日。
[25]  勝保確實在熱河的日期不詳,但從他於812日所發的奏折內,指他在811日已在京師,故此以此估算勝保於811日或12日間到了熱河「奔喪」。勝保於812日的奏折,見〈辛酉政變〉,檔案24,前揭書,頁95-96
[26]  慈安、慈禧及載淳的回京之日,參考載垣等贊襄八人所奏之擬定行程及安排,見〈辛酉政變〉,檔案26,前揭書,頁96-97。載垣等贊襄八人安排慈安、慈禧及載淳先從間道回京城,自己安送咸豐的靈柩殿後。
[27]  〈辛酉政變〉,檔案32,前揭書,頁99-101
[28]   同註25
[29]   肅順被奕訢所議之罪名,見〈辛酉政變〉,檔案54,前揭書,頁112-115
[30]  〈辛酉政變〉,檔案39,前揭書,頁106
[31]  〈辛酉政變〉,檔案54,前揭書,頁112-115
[32]  〈辛酉政變〉,檔案56,前揭書,頁115-117
[33]   同上。
[34]  〈辛酉政變〉,檔案77,前揭書,頁138-139
[35]  〈辛酉政變〉,檔案53,前揭書,頁112
[36]  〈辛酉政變〉,檔案74,前揭書,頁134-137
[37]  〈辛酉政變〉,檔案78,前揭書,頁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