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九年十一月,馬時亨第三次為香港帶來意想不到的震撼。
第一次是二零零二年七月,馬氏因仙股事件的過失,需向市民作出九十度鞠躬致歉。
第二次是在二零零八年六月,馬氏以健康為由,辭去政治任命局長的職務,並獲得市民和一眾議員對其親民和樂於聆聽,表示讚揚。
今次,他在因病請辭的十多個月後,答允出任私人機構的主席,收取豐厚的年俸和認股權,又為香港帶來新的波瀾。
儘管馬氏在去年因病退下,令市民對其產生一定的同情,但一直以來我對馬氏的印象,只是平平。二零零二年的仙股事件,馬氏明顯是被政黨用作攻擊政治任命局長制度的藥引,但馬氏初時的表現確是庸碌。政黨當時質疑馬氏沒有看過文件,造成股票市場混亂,只是低智慧的挑釁。試問一個剛上任廿多天的局長,憑甚麼阻止兩大金融監管機構,發出一份討論已久的諮詢文件?要是當時馬局長真的以高人一等的眼界,截住諮詢文件的發出,恐怕他背上的罪名會更大,是驕橫、隻手遮天、破壞諮詢機制等指控。只要搬出「制度不能因個人之感覺或喜好而廢」為理由,沒有人可以責怪馬氏。但馬氏真是誠實,辯稱是因辦公室之不理想安排,造成沒有看過文件這結果。確是一項展現懶惰和欠缺拆局能力的表述。
去年馬氏因病請辭,一眾議員不約而同對馬氏的親和能力大表讚賞。這些讚賞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層的意義,就是議員們都喜歡和庸碌與及沒有殺傷力的官員交手。加上不少媒體皆報導馬氏喜歡以飯局進行溝通,這種軟性手法自然更易於為議員接受。做學生的,那有一個不喜歡和善的老師?但和善的老師一定是盡責的好老師嗎?我有保留。
而有一點,我一直也不明白,就是立法會有關雷曼迷你債券的調查研訊,為甚麼沒有馬氏的份兒?馬氏在雷曼相關產品開始銷售時,是經濟事務局局長,即陳家強的前任。被問到語塞的陳家強,只是馬氏的接手人,不幸卻成了代罪羔羊。以調查小組,努力從監管機構尋找當年的知情人士,為甚麼馬氏卻能幸免?是大家同情馬氏有疾病;還是各議員跟馬氏私交甚篤,所以沒有傳召;抑或是大意地遺漏了;我真的想知道答案。若是第一個原因,現馬氏已康復,為甚麼現在不能被傳召?我相信馬氏絕對有能力提供有用的調查資料。
最後,馬氏忽然又再走回商界,是在政治任命局長制度上,加上一條不能承受的稻草。這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幾星期前,當曾蔭權任命兩名公務員背景的人士為副局長時,不少人在質疑需要性之餘,亦慨嘆香港缺乏公務員以外的治港人材。馬氏再走回商界,令人更懷疑盛年的商界中人,有多少是真心服務市民。當市民發覺花在局長身上的年俸,還比不上下崗後做半份工也不到的主席時,大家真的不禁懷疑,擔任政治工作的人,真的會事事跟商界中人去到盡,而不為自己留條後路嗎?要是有這種懷疑的話,這個政治任命局長制度,應該怎樣走下去?是否應該繼續依賴公務員隊伍提供人選,而致使公務員的工作更形政治化?這無疑是下任特首需要嚴肅考慮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