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一份報告的背後

  民主黨對外提供了一份完整的報告,交待了該黨在政改談判上的歷程和演變。對政治有濃厚興趣的,當然會對此有強烈的反應。不管是親北京陣營、激進派、溫和派都有不同程度的批評和接受。而民主黨的政改方案對日後的政治生態和版圖構造,亦有不可畫缺的影響。一時間,一大堆遊走於學術研究與政治宣傳之間的討論,同時遍佈於不同媒體的可曝光空間。

  民主路怎麼走,普選路怎樣行,各方人士已有不同意見,再加多一份,或減少一份,均不是甚麼香港的損失。之前說過,改革不過是利益的再分配,誰勝誰負,不一定會對社會有直接影響。英國工黨由再上台,到今年的下馬,當中就看不到很工人的味道,他們走的大致還是原來保守黨的路線。 

  對歷史有深切瞭解和認識的人,皆知道政治是在不同時代和空間都不會缺少的社會成份。今天的格局,以至明天的變化,實則如球場和馬場的賽事一樣,難以有完全的掌握和估計。說多了,不過是變成了如投注參考一樣的口水論壇。可以一讀,但實則是無聊非常。

  政客是選票的推銷員,說到底,也是需要你的光顧。但說出的說話,不像法例需要的商品標籤,存在客觀的參考數據。甚麼才是增加「民主成份」,再說三代也不會有統一標準。要追究責任,唯一辦法的,頂多是下次不光顧。怎樣解讀民主黨的說話,這是政客的藝術,亦是各有獨立思想的人可以處理的事情。多說無益之餘,亦非一個在高地觀戰之士應有的態度。

  撇開民主黨在政改問題上的方案和取態,這個民主黨的報告和整件事件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評論。

  第一,姑勿論民主黨的方案將來會對香港的民主路帶來甚麼正面影響,民主黨帶出來的這份紀錄是毫無保留地,將「港人治港」這片原來已沒有人相信的包裝紙,徹底地撕毀了。基本法說的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昔日魯平等人也常常搬出「河水不犯井水」等言論。當然,實際操作或潛規則另當別論。多年來,沒有公開的材料披露,治港的「最後決定」不是來自特首。民主黨這次跟中聯辦的公開會面,和中聯辦同時也召開記招來交待和確認會面,是創先河之舉。正面而言,是改善溝通;負面而言,是替早已壽終正寢的「港人治港」立下一塊墓碑。也許,從務實的角度而言,這是好事也不一定,正如克林頓承認與萊溫斯基的不恰當關係後,一切反而成為小事一宗。畢竟,「北京治港」只是一項 13 年來沒有敢公開承認的事實。

  第二,從整個交流和傾談的過程來看,民主黨的文字交待告訴大家,政治其實是一個何等偶然的結果。在整個博奕過程,起最後關鍵作用只是最後幾天。那麼,香港整個社會過去幾個月的討論,特別是只支持原有方案或終極路線圖的言論,都顯得毫無意義。原以為寸步不可讓的底線,竟也變得有高度的靈巧度,政治的弔詭,可見一斑。激進派人士評估局勢固然出現誤差, 建制派人士其實也同樣在瞎子摸象,此當真奇景矣。也許不少人士會推敲,公社人士的辭職、曾余辯論、滾動的民調,皆構成一定的助力。但北京若是堅持的話,真的很出奇嗎?以中共不易作妥協的歷史表現,這次對民主黨的接受是有點非常意想不到。政治終究是透過硬朗的言論和行動爭取出來的,還是在幻變和寬容下擠壓出來的副產品,從此事也可見一二。盛傳為參與支持「起錨」遊行而開辦的海鮮宴,現只變成支持香港經濟的消費,它並沒有為付款方帶來理想的政治分數。

  第三點則是個非常有趣的觀察。民主黨的報告,據說前後十稿。那麼現在這個版本是事實的百份之幾?若果這是百份之百的話,那麼之前的9個版本又從何而來?若果事實或用詞都可以有那麼多的差異,讀者憑甚麼相信最終的版本必定是事實之全部,而不是潤飾或自圓其說的字句?有興趣做研究的人士,必定會對之前的9個版本更感興趣,因為那些有更大可能是真實的事況。歷史紀錄從來都不是為歷史見證,而是為歷史人物製造他們需要的見證。昔日的乾隆皇帝如是,近代的袁世凱如是,今天的民主黨報告,也可能不過是另一個如是。

  以上的觀點,比較少出現在媒體,以寥寥數段文字,在這片土地留下見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