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郭在容二部曲

  談起孫藝珍,不得不談假如愛有天意

  談到假如愛有天意》,不得不談導演郭在容。

  郭在容為人認識,是在《我的野蠻女友》開始。還未看《假如愛有天意》之前,覺得《我的野蠻女友》已很好看,大眾化之餘,更隱含文藝片悠悠的詩意,以樹喻人,甚有意境。看過《假如愛有天意》後,認為更淒美感人,或許是孫藝珍比全智賢更秀麗清純,兼少了一份蠻氣。但很多人忽略了這兩部片其實有很多共通之處,說《假如愛有天意》是《我的野蠻女友》的延續,一點也不為過。

  粗線條的壓力戀情跟窮小子愛上千金小姐的初戀,真的有一丁點兒相像嗎?是沒有的。但郭在容在講的故事,其實都是三角戀。假如愛有天意》內,兩母女分別的戀情,固然是兩段三角戀。在《我的野蠻女友》內,全智賢初時放不下的過身男友,他也是位隱性的第三者,而且一直架在車太賢與全智賢之間。兩齣電影一共有三段三角戀,郭在容是以不同的人物和背景,講述不同的三角戀故事。

  相似的不緊是三角戀,還有情節。牽牛背著酒醉的俊河背著扭傷腳的珠喜牽牛和她被雨淋著,俊河珠喜樣躲不過雨點;她送上鋼樂章牽牛珠喜送上鋼樂章俊河牽牛在火車站分珠喜也是在火車站送俊河上戰場。甚至兩段銘心刻骨的戀情開始醞釀時,郭在容都是以帕格貝爾那段動聽的卡農音樂做引子。郭在容把這段卡農音樂放在《我的野蠻女友》結尾,卻把它放在《假如愛有天意》的開頭;《我的野蠻女友》結尾,牽牛最後一句話是「這是為愛人建造的機會之橋」,而俊河和珠喜的戀情正是由木橋開始;箇中延續味道是甚為明顯。這些都是刻意,而非巧合。兩段不同時空的戀情,有著不同的結果,是戀愛者的收放取捨放得下過身的男友,但俊河卻放不下堅厚的友情,逃避現實的去當兵。郭在容把想講的,都已講出來了,讓觀眾去思考。

  論整體電影效果,假如愛有天意》是比《我的野蠻女友》出色。《假如愛有天意》的古典浪漫、優美畫面、感人配樂、催淚情節戲劇性結局,的確把觀眾帶到罕有的淒美動人境地。郭在容在電影裡利用相似的情節,代筆寫情書避雨的初戀為戀人淋雨相同的情詩,把母女兩段戀情相似化。這個手法,像奇斯洛夫斯基的兩生花,把兩位命運背景相似者的故事,分別展現出來。奇斯洛夫斯基認為命運應是自己掌握,不受擺佈,郭在容其實也是。大部份觀眾都認定電影的主點是那條定情項鍊,但我認為不是,那只是加強劇性的一部份。

  郭在容真正想帶出的,是珠喜與梓希的不同之處,而不是那條連繫兩代的項鍊。不同之處是甚麼?就是那隻定情的螢火蟲。珠喜把它關在瓶內,雖然日夜看著,卻陪以哀傷和淚水,連接受俊河的擁吻也不敢;梓希卻把它釋放了,並全身投向尚民的懷抱和熱吻。二個人的不同選擇,導致不同結果的出現,真正的愛情是沒有躲避的空間。要是說珠喜與梓希對真愛的反應,是反映不同時代的話,那麼郭在容應該在表達1968年時,沒有自由戀愛的悲哀。而2003年的南韓女性,已經獲得自由戀愛的機會了。大家可能沒有特別留意,珠喜彈奏表演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名字為「悲愴」,郭在容大致已暗示珠喜的苦戀吧。

  片中另一段令人難忘的片段,是俊河的骨灰終於回到他初戀之河,那是他一生最快樂的地方。感人的不單是珠喜的哭聲和停不了的淚水,而是小梓希把一條小魚釋放了,讓它得到自由。它代表的,是俊河一生的不幸和束縛終於被釋放,自由地回到他快樂的初戀。郭在容這幕表達,既是文藝,又是淒美,看得人很眼酸。撒骨灰到河的情節,倒也不是第一次看到,《麥廸遜之橋》也有相似的場面。但郭在容的畫面和配樂,再配合釋放小魚,意境和氣氛真的做到無懈可擊。這也是測試你淚腺是否正常的一幕。

  演員方面,孫藝珍的演出不用怎樣點提了,以當年21歲之齡,表現出來的演技是超卓的,把珠喜和梓希兩個角色的不同性格,完全演繹出來。其實,我認為孫藝珍是在演三個角色才對,少女的珠喜和中年的珠喜,是完全不同的心境,說是兩個角色,並不為過。是兩個角色也好,三個角色也好,這電影已大致奠定了孫藝珍的演藝地位。曹承佑亦是演得很出色,把項鍊掛在病房門鎖的一幕,和失明後用手去觸摸孫藝珍淚水的一幕,都教人感動,可惜曹承佑並不濫拍,要再看他的精彩演出,選擇不會太多。但其實,好的東西也不一定在乎量的,越是出類拔萃的東西,越是罕有才對。

郭在容在拍完假如愛有天意》後,也沒有多拍。去年的《我的機械人女友》很重日本味,劇本也太複雜,效果反不及他擅長的三角戀故事。《我的野蠻女友》和《假如愛有天意》是一為二,二為一的電影,亦是風趣通俗易理解,但又具深度的佳作。不單是值得去看,而且是應該再三回味。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