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是疏漏?是謊言?還是本性?

  民主黨的魅力果然不簡單,一份政改談判過程的報告發表後,令到不少人都有其話要說。

  王岸然與吳志森是城中的百份百激進改革派,兩者對普選,皆有強烈訴求。公社所發起的公投,他們都積極支持。民主黨不參與公投運動,他倆一直都有說話。這次民主黨報告一出,他們今天不約而同分別在信報和蘋果日報,撰文表示對報告的覆蓋性和準確性表示質疑。

  王岸然指出民主黨沒有把去年八月一日,有關司徒華建議五區總辭議員的名單,交待清楚。

  王說到:「大家只要時光倒流,回至去年八月二日的新聞,就知道民主黨的大話有多假,利用大家記憶不足轉移視線。當日各報的新聞,皆以民主黨的內部研討會為重點,司徒華在會上突然提出五人參與公投名單,分別是該黨的劉慧卿、黃毓民、梁家傑、李卓人及何秀蘭,報載司徒華對建議積極回應。」(信報14/07/2010)

  吳志森則針對民主黨與梁愛詩的溝通,認為民主黨不是在今年二月,才跟梁開始對話。

  吳說到:「民主黨的報告,把第一次與梁愛詩接觸的日期,寫成是今年的二月十二日,而不是梁愛詩澄清的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民主黨負責人說,因為這次傳媒飯局,梁愛詩只是以個人身份,不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也不是中央密使,因此不算正式溝通,事後也忘記了,沒有寫進報告裏。這種說法甚為兒戲,很難使人信服。梁愛詩在飯局後兩個多星期,即一月十日,就把民主黨要求與中央溝通的訊息,向有關部門表達,才有二月十二日梁愛詩打給何俊仁『有事商討』的電話。梁愛詩這麼認真對待民主黨在飯局裏的溝通要求,何俊仁張文光撰寫報告時,竟然把這次見面徹底抹去,雙方的認知有如此大的差距,不是令人相當驚訝嗎?」(蘋果日報14/07/2010)

  王岸然與吳志森確是向民主黨捅了一刀,把一些疏漏的背景和情節,再度帶到讀者的眼前。作為一位普通讀者,看報的時間也不是太充份,的確很難像王、吳兩位,以細密的心思,抽絲剝繭地把疑點提出來。王、吳兩人的投入的確應予表揚。

  只是,王、吳兩人也未免把太大的期望,放在民主黨肩上與及其報告之上。在數日前拙文《一份報告的背後》內,我早已講到,這等報告不會是事實之全部,箇中內容不過是為當時人創造他們所需的歷史紀錄,沒有可信性可言。其真確性亦需要以其他客觀的方法來考量,可惜,在第一步測試,這份報告已被王岸然與吳志森徹底否定。

  讀歷史,不單是理解前人的事跡,更甚的,是透過前人的行徑,來思考今天的世界。歷史告訴我們,政治人物從來都是不擇手段,文過飾非只是非常普通的招式,不是甚麼超級發明。王岸然與吳志森以為,聲稱追求民主的民主黨,會在道德高地行走,未免太一廂情願,而不懂政治人物的心術了。何俊仁和張文光說到底,也只不過是凡夫人俗子,沒有必要給他們太多無謂的壓力。真相,大多是陪著當時人,在百年後長埋土中。

  之不過,從民主黨這份報告所引伸的疑團,令我們有更有理由懷疑之前涂謹申和甘乃威,在匯標和女助理解僱事件,所作的表述和報告,一樣都可能是不大可靠的胡鬧之作。之前表示完全相信涂氏和甘氏的人,今天會否重新考慮兩位議員之表述的可信性?

  但是,大家也不用太失望,這也只不過是再次證明,歷史是一段段不斷重複的戲劇。而這等掩飾事件,亦從來都不會是最後一次,因為這就是人的本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