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被埋葬的純真初戀:《山楂樹之戀》

  描述純愛的催淚電影,近年多在日本和韓國出現,《向左愛、向右愛》、《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我的愛在我身邊》,都是感人非常的作品,講的都是純真的、沒有物質污染的愛情。大陸這類電影,印象中反而不多,這齣《山楂樹之戀》是難得一見的作品,教人欣賞純真愛情的唯美性。讓人感覺,自己沒有認真地去投入初戀的話,人生會是一個遺憾。

  電影是改篇自艾米的同名小說。而艾米的小說,則是依照她的一位朋友的日記紀錄,改篇而成,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兩位主人物靜秋與孫建新(老三)是在文革後期認識。靜秋是黑五類的子女,是背景不好而可能需要由農村「改造」的知青,老三則是幸運地沒有受母親的資本家身份影響的高幹兒子,在條件不錯的組織工作。兩人在農村認識、邂逅、交往,看起來似是平淡、沒有激情,但卻是純真直樸,沒有奢華。老三的心意不是物質社會下,一束束數日後會凋謝的鮮花、或是鑽戒,而是寫字的墨水筆、排球隊球衣、工作的膠鞋和髮乎情止乎禮的真情。或許,我們現在不容易理解文革時期,人們在物質上或政治壓力下的艱苦生活,但像靜秋在那樣環境下生活的無辜青年,是不幸的。正如電影中靜秋的農村朋友長芳到城市探望靜秋時,也說了一句:「你們家裡的生活,比我們的農村,還要艱苦。」從靜秋的家,讓人深切感受到文革為無辜的人所帶來的痛楚。

  正是這些政治氣氛的沙石,和社會風氣的枷鎖,《山楂樹之戀》跟其他講述純愛情的日韓電影相比,多了一層世俗的味道。這不是好或不好的問題,而是反映社會的面貌,愛情怎樣受到壓抑。就像《假如愛有天意》,上一代的主角珠喜和俊河就是擺脫不了家長式的婚姻鋪排,而走上悲劇的收場。《山楂樹之戀》所帶出的信息更明顯,在政治氣氛濃烈的社會,一切以「革命」為先,人民的私人生活和感情被埋葬了。艾米筆下的山楂樹不單是愛情的見證,而是借用了小說內的抗日歷史典故和荒唐的革命意義,來隱喻出山楂樹是被營造的政治氣氛。村民口中提到的,是被革命思想洗腦後的無聊意義,而不是原來的優美。靜秋和老三的純真愛情, 埋葬在山楂樹下,但埋葬它的,不是山楂樹原本那份的雍容和善良,而是沉重而大殺傷力的政治氣氛。直至這一刻,不少人民,特別是現時50 歲左右的一批當時知青,還為文革落淚。

  若果被電影的淒迷所感染的話,讀回艾米文筆簡潔而細膩的原著,是不錯的選擇。原著的故事細節跟電影有所不同,對文革的事情和環境有更深入的描述,但畢竟電影時間有限,不能所有的東西都能照搬過來。艾米在原著內,對山楂樹的解說還多了一重蘇聯民歌的意義,而且在農村的長林身上,也引出了相關的章節。老三的「真情」也有更符合正常男人對愛侶的激情表現,不像電影內那樣聖人化。

  張藝謀回歸執導農村味道濃厚的電影,比他拍那些《滿城盡帶黃金甲》、《十面埋伏》等,更有觀看價值。影片的淡色效果、攝影、美術指導、道具,皆很出色,讓觀眾很投入70 年代城市和農村的環境。周冬雨和竇驍,兩個陌生的名字,令觀眾有新鮮感,周冬雨的樣子很年輕,幾乎沒有化妝的臉孔,純樸的一面表露無遺。竇驍是個個子高的年輕男孩子,外表不是很帥,但卻有一種親和感覺。從周冬雨和竇驍身上看到的,是有質素的大陸演員源源不絕,成就可到那裡,且看看每人日後的發展和際遇,相比之下,香港的演員根本不能相比。

  而對文革還有興趣的影迷,可看一齣半紀錄電影《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這電影深入剖析和否定文化大革命。電影不易尋,零售點幾乎沒有出售,需從海外訂購,或找辦法到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借閱,館藏內應有收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