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技窮的陳德霖

  近日坊間有不少意見和文章,均把討論聚焦在香港應否繼續實行跟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不少人的意見包括自己,都認為美元的弱勢和低息政策,令港元持續不能升值和不能加息,是製造通脹和瘋狂樓價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在信博區筆非得君曾轉載英國 Financial Times 的一篇建議港元應考慮脫鈎的文章,巴克萊及德銀近日亦發表相似觀點的報告。香港科技大學的鄭國漢教授亦發表港元應該跟美元脫鈎的看法。金管局的總裁陳德霖在眾多意見出現的情況下,上週四(2010.11.04)在金管局網頁的「匯思」欄中,發表了他對現時聯繫匯率的看法。大抵上,他堅信現時的操作方式是有效的,並且提出了論據來反駁,聯繫匯率不是製造高通脹和瘋狂樓價的原因,而讓港元自由浮動或跟人民幣掛鈎均不是合適的操作方法,陳總的論點主要歸納如下:

1. 若果讓港元自由浮動,調高匯率和加息不一定會減少資產巿場的壓力,反而會引致更多熱錢流入圖利。

2. 港元若與人民幣掛鈎,需要至少符合香港的經濟週期與內地大致同步。但在現階段,這個狀況,沒有出現。

3. 香港和鄰近國家地區的通脹率,過去5年平均在1.5%至2.9%之間,香港的數據為2.4%。2010年9月時,香港按年的通脹率亦只有2.2%,沒有證據證明聯繫匯率會導致高通脹出現。

4. 香港和鄰近國家地區在2010年9月時,按年的樓價升幅為11%至28%之間,香港的數據是19%,沒有證據證明聯繫匯率是導致樓價高升的主因。

  不知道香港人是否受考試制度所荼毒,一般不會挑戰權威的觀點,陳總的文章就儼如高考的Marking Scheme一樣,印在報章,讓人閱讀,而沒有任何批評或反思。然而,自己從來不盲目相信這一套,覺得任何觀點都應該由令人信服的理據來支持,在閱讀陳總的文章時,已覺得論據貧乏,數據含糊。在硬著頭皮自己落手找尋原始資料的背景下,加上一些個人的觀察,寫下這篇淺漏的文章來回應一下陳總的看法。

  陳總的第一道觀點是在美元量化寬鬆政策下,熱錢無處不在。港元脫鈎而實行自由浮動的話,「會」更吸引資金進來套息和炒升值,熱錢是不會走的。這一點,也許陳總沒有錯。但若果大家細心閱讀陳總文章的中英版本的話,兩者是有分別的。英文版的用語是「 may」,「可能」的意思,中文版卻用上了「會」,這可不是簡單的語法上差別,而是意思上的歧異。水在正常壓力下,加熱到一百度,達至沸點,是必然「會」的科學現象。沒有人會說, 水在正常壓力下,加熱到一百度,「可能」達至沸點。港元脫鈎而自由浮動,會出現熱錢炒升值和套息,不應是科學現象,而是經濟學現象。英文的「 may 」是合適的用語,中文的「會」是過了火位的肯定語氣,也只可說是陳總的經驗和觀察。外國人讀英文版,不會留意到這個差異。那個版本,才是陳總的原意,我不知道。但這個手文之誤,也不是重點。重點是反正人家拿熱錢的,都會來炒,自由浮動的港元有更自由的貨幣政策來控制利率和匯價,這不是更值得支持嗎?為甚麼陳總還是接受讓人綁手綁腳,而不發招自衛,這點我不明白。陳總一直呼籲置業人士要留意利率有回升的一天,因此他肯定知道加息是冷卻樓市的其中一招,但是到了重要關頭,他卻不願意背負重要的責任。而陳總所謂熱錢繼續炒作的論點,亦只不過是一班班的大鱷的私了,自由巿場,有進場的一天,自有離場的一天。大筆錢泊在本地,在他日可能的高息環境下,還會無止境的炒樓炒市嗎?根據以往的經濟數據來看,我覺得機會不高。讓大鱷把錢泊在香港,而換取壓抑樓價,防止資產泡沫,怎樣說,都是一宗值得做的生意。無疑,85000 的夢魘令人抱著不做不錯的原則。

  陳總第二道的觀點,是人民幣背後的經濟週期,跟港元不相似,用作掛鈎貨幣,不適合。這點我也同意。但既然陳總有此感覺,何解不花點時間去比較一下香港和美國的經濟週期不同之處,其實兩者的差異更大。無論在政府財政的盈餘層面、失業率、通脹率、經濟增長率而言,香港都沒有半點跟美國相似。若果陳總認為港元掛人民幣不合適,我會認為港元掛美元同樣不合適。陳總不能以某些理由否定掛鈎人民幣的合理性,卻同時忽略這等理由其實同時發生在美元身上,這是不對稱的理據運用。

  陳總的第三道觀點是數據上的反覆論述,試圖以其他國家地區的例子,來說出聯繫匯率跟通脹沒有直接關係。但我認為陳總不應集中單看整體的通脹率,而忽略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數據。從香港統計處網頁得到,自2010年5月起,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數值分別為:3.0%, 3.2%, -1.8%, 3.6%和 3.2% 。扣除7月由於政府免了公屋的房租的一個月,這數據已一直多月站在 3.0% 水平以上。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是月入$4000至 $15499的家庭消費指標,亦可看成是基層市民的通脹數據。所以陳總的看法不全面,他忽略了基層市民的通脹數據。他的結論,說到沒有證據證明聯繫匯率會導致高通脹,在基層市民身上,不適用,也引證政府的眼光從不認真理會貧富懸殊這回事。

  陳總的第四道觀點是數據上反駁聯繫匯率不是樓價攀升的主要原因,沒有跟美元掛鈎的地區同樣受美元量化寬鬆政策所影響,而出現急升的樓價。可惜這是最糟糕的一個論點。陳總採用的比較年期是 2009 年9月對 2010 年9月,那是陳總的比較基礎。但若果大家把比較的時期推前到 2008 年 12 月(即金融海嘯後的第一季),便會得出很不一樣的如下數據。

                          2008.12      2010.09                陳德霖的數據
                         房價指標     房價指標    升幅    以過往一年計

香港                    96.7          144.1        49.0%         19%
中國大陸           沒有數據    沒有數據     不適用       28%
新加坡              162.8          189.6        16.5%         23%
台灣                  129.9          155.7        19.9%         18%
澳洲                  124.8          150.3        20.4%         11%

    (整理基礎,請參考下列備註部份。)

  數字說明一切,香港樓價的急升程度不單是眾地區之首,更是大幅度拋離。數據是告訴真相,還是隱藏真相,非常視乎執事人的心術。陳總的計算方法是粗疏了,還是愚民的策略,只有他才知道。

  自己不是甚麼金融經濟學研究者,只是讀完陳總的文章後,感到一陣陣的迷惘和一股股的憤怒,這樣的論據,這樣的數字,是把香港人看成每天被填的鴨子,毫不動腦思考。要麼堅持聯繫匯率,就請用更具說服力的理由和數據,而不是這樣胡混過關。若果細心留意陳總上週在立法會的發言,他的防線放在銀行體系上面,他所關注的,是銀行沒有像 97 時那麼過度暴露在樓市的危機。以烏紗的角度,他是對的,只要金融體系不出亂子,其他問題(如房屋問題)應有其他解決方法,也不是他的範疇。但這樣的思維,足夠嗎?這還算是政府團隊的一員嗎?

  也許,縱有十重更有說服力的觀點來道出陳總的觀點是錯誤的,為官者,也只會說,官就是這樣做的了。而我也不會忘記,陳總是曾蔭權的前度大內總管,曾不打算跟地產商大動干戈,陳總的路線在那裡,不用開著燈,也應該可以看得清楚明白。

=================================

備註:

1. 資料來源 香港,http://www.rvd.gov.hk/ 新加坡,http://www.ura.gov.sg/  台灣,http://www.sinyi.com.tw/  澳洲,http://www.ausstats.abs.gov.au/

2. 中國大陸的資料,應可見於中國指數研究院的《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但自己不是付款用戶,相關數據未能取得。

3. 香港的數據部份,來自較受歡迎屋苑的數據,2008年12月數據(96.7)見http://www.rvd.gov.hk/en/doc/statistics/his_data_5.pdf,2010年9月數據(144.1)見http://www.rvd.gov.hk/en/doc/statistics/rvd1_3.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