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學者們,你們在那裡?

  近日香港政府宣佈了九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整體數字由八月份的+3.0%減低至九月份的+2.6%。從數據表面顯示,通脹算是有輕微放緩的跡象。

  3.0%其實是一個頗為有代表性的數值,一般而言,3.0% 以下是可以接受的通脹水平,3.0% 以上則需要適當的政策來調控。大陸這週急速加息0.25%,主要原因看來是內地的通脹率到達3.6% 的警戒水平,迫令人民銀行作出相應的決定。西方國家亦大多以3.0%作為一道分水嶺,來決定通脹是否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

  這些觀點,不是甚麼驚世的經濟理論,而是報章上兩毛錢的道理。知道菜貴的主婦會明白,飽受物料價格上漲的廠家會明白,讀完經濟學101 的學生也會明白。但是不知何解,香港政府的官員卻不大認真看待這些數據。或許,3.0%的上升率其實未算超標,靜待確實一點的方向,也無可厚非。但傳媒一直忽略,而政府的數據介紹中也沒有明確講述的,是甲類消費物價指數,其實自今年5月起,已一直多月站在3.0% 以上水平,只有7月是由於政府免了公屋的房租,因而站在 3.0% 以下。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數據自5月的數值分別為:3.0%,3.2%,-1.8%,3.6%和3.2% 。(資料:香港統計處)

  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是月入$4000至 $15499的家庭消費指標,亦可看成是基層市民的通脹數據。以任何政府的標準以言,連續多個月的數據都超過3.0% 的水平,一些措施應盡快施行來調控有關通脹現象。只是政府的官員似乎只在抱殘守缺地凝望全港數據,而不是微細地閱讀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數據,以致基層市民的狀況,苦不堪言。在大陸,人民銀行都懂得果斷地以加息來作調控手段,曾政府卻以聯繫匯率當水泡,當真是無心和無遠見的表現。在信博欄中讀到筆非得君所轉載一篇金融時報Lex Column所撰寫有關港元應考慮跟美元脫鈎,再另找掛鈎貨幣的短文,深入淺出,卻真是到題。可惜港府有關官員,又是對此不聞不問。

  香港的成功歷年只放眼在樓價、上市公司股票市值等容易量化的東西上,政府的政策是地價指導,而不是民生指導。當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數據到達警戒水平幾個月, 都可以若無其事,不是甚麼稀奇的事,因為這個政府從來不以基層生活為依歸,他們現在的口脗只是防止負資產的出現,其他一概不是主調。又或者應該說,這個收入水平的人士大多住在公屋,再發生物價向上標升時,大不了又來個公屋免租兩個月,頓時社會又怒氣盡消,皆大歡喜,萬試萬靈。這是成功籠絡人心的長勝之法,也可說是政府唯一懂得利用的續命稻草。不過,這肯定只是送禮,而算不上是有效管治。

  有心人再閱讀一下人民銀行加息後的一些報導文章,便會發覺有一位名叫李稻葵的學者接受訪問,透露了一些對今次調控的看法。他是大陸智囊,也是貨幣政策委員會的一名成員,相信對今次加息他有提供意見。其實李稻葵和之前在社會科學院的現任世銀首席經濟師林毅夫,都曾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經濟科,是研究型學者,當時已有相當不俗的評價。兩人現時不約而同因為研究成就,為世界和大陸的經濟問題提供意見。

  回看香港的特首行政會議班子,一個研究型的經濟學學者也沒有,前中大校長劉遵義早已把時間放在學校行政,那來時間攪研究,劉皇發鑽研的恐怕是炒樓摩貨,試問怎會有真知灼見,又何來能洞識世情。而昔日一些李稻葵和林毅夫的同事,不少仍是在草蘆養生,無人顧盼,當真是明碼實價的中隱隱於市。香港就是這樣的一個反智城市,爸爸媽媽政府高官叫大家去讀書,說教育可以改變人生、可以脫貧,到頭來卻是政府毫不尊重學者。地產商的說話,政府會聽,因為他們是老細;學者的說話,卻是無足輕重,因為他們影響不到自己的利益。地產商一句說話,登上報章的機會也大過教授們的鴻文。

  時至今天,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的數據,只是為統計處的公僕們提供就業機會,在資料庫內的一道擺設,沒有人重視和應用。忽然,又想起了一位教授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個笑話:

  A asked B, “Do you know why library is known as knowledge bank?”  B answered, “Library has stored a lot of knowledge. Right?”  A said, “Not exactly. It is because people only deposit knowledge into the bank, but never withdra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