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珍,一個平凡的人,卻帶出了一張真實的社會面貌。
四日三夜香港團,包住宿、包食用、包交通, 盛惠630元,實在是令人驚訝的數字。而實際上,本地接待單位極可能是以零團費接團,因為 630 元的團費是出團方的收入。以消費作佣金補貼,成了不成文的潛規則。旅客不履行潛規則的責任,導遊動真氣說出不理性的說話,實屬不幸的事情。業界人士、田主席紛紛表態認錯,無可厚非。人家千錯萬錯,實在也不需發出這等涼薄的說話。但認錯之後,整個業界再沒有反省的話,下一個阿珍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
一切根源,不外乎競爭惹的禍。商店回佣予導遊是業內的習慣,但早年自由行人士的瘋狂購物興緻,令人修改了遊戲規則,副菜變成正菜, 迫使旅行社以購物佣金賴以為生,亦使旅行社的經營像賭徒一樣,盈虧與否,全以旅客消費多寡而定。接團可能會輸死,但不接團就一定輸死(因為要交租和出糧);你不接,人家會去接。到頭來,只有硬著頭皮,博一博,把自己的生計交托在骰子一樣的遊戲上,聽天由命。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全香港只有旅遊業,是採用這種收取低於成本的收費,然後博取往後或有或無的收益來經營嗎?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這種賭博式經營,在不少政府公開招標的工作,經常見到。投標者往往務求以低廉的標價摘下項目,期待項目的後期會出現特別收入(英語所謂的 windfall income)。但倘若項目沒有額外收入的話,中標者很大機會會錄得虧損。
自由競爭往往是政府接受這種非理性出價的藉口,部門不會考慮價錢太低的後遺症,一概採用價低者得的方法。而「世界沒有免費午餐」永遠是一項硬道理,在沒有額外收入的情況下,虧損不可能是長久,到頭來,劣質服務或爛尾收場,只是小學測驗卷,兩選一的選擇題題目而已。
甚麼範疇,會出現這些低廉標價的現象?這就留待大家自己去發掘。寫這些文章,純屬興趣。在這些文章中,我絕無意圖討論自己行業的事情。一週五天,已經煩得夠了。其他時間,應該在另一個洞天生活和呼吸。只是從旅遊業,我也看到自己行業和其他行業的影子。一些問題的出現,往往都不是偶然性,而是經歷了長時期的孕育。奈何,每當有問題發生時,「個別事件」已成了老手拆局經常使用的標準遊戲卡。而且,人的惰性大多是把問題掃到地氈底,而不是坦然面對。
李巧珍的不幸,三成是源於口直心快,七成是源於行業的懦弱和鬆散,使她成了代罪羔羊。革走導遊身份與否,只是業界系統對事件的最終表態,對阿珍而言,這份工作或許已成了她的噩夢。但犯下一次可以理解的過錯,便不獲翻身,也不應是我們社會的習性。
祝願阿珍早日站起來,離開旅遊界也好,不離開也好,還有很長的路在等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