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疏忽大意」的劉皇發

  多謝謹守崗位的傳媒,讓我們得知行政會議成員劉皇發一段段令人訝異的疏漏和濃厚投機主義的本質。

  大量買入樓盤單位,囤積貨源,甚至摩貨出售,所留下的,皆是炒樓的鐵証。大眾和傳媒關心的,側重在劉氏的疏忽漏報,有些報章更找來法律界人士,研究劉氏家族買入長期成交的樓花,用不用即時申報。對,切入點可以從法律規則的角度來進入事情的核心。但行政會議成員本身的商業或投資行為,有政治味道。坊間普遍以法例的角度來看待事件,無疑是失去更具震撼力的政治角度切入,曾特首也少了一個要兼顧的攤子。

  申報制度本身所帶出的,是成員必須謹慎留意個人及家族的利益。從政的人,到達這個位置者,也必需考慮自己行為對特首和政府的影響。政府打擊炒樓活動,行會成員卻一直積極參與炒樓活動,這算是甚麼樣的行為?劉氏的投機行為,本身已經是曾政府的一道疤痕,使市民以另類的眼光,評價行政會議對香港事務真正的熱誠。一個熱忱投機的炒家,竟是其中一員行會成員,的確令市民搖頭嘆息。現代人不會期待每位從政之人士,有昔日五柳先生的淡泊風骨,但過份重視自己財富的人,值不值得擁有服務市民的光環,卻真的值得曾特首及其繼承者所認真考慮。

  曾有一段時間,認為曾特首找劉氏入行政會議,是有一些關乎新界丁權的改革。高鐵事件,亦突顯地紳的拆局能力,邀請個別人士入場、奉上高人一等的政治地位,是務實的政治安排。可惜以政治家自居的曾特首,眼光與魄力卻令劉氏成為聚光燈下的小角色,而不是帶領香港成功解法丁權問題的先行者。

  政治酬庸,是昔日不少人的評語。

  真理也真的是靠日子精鍊出來的產物。

  一些本質,今天大家還是看得清楚明白。

  疏忽大意,是事實,但也許更像一個遮蔽真貌的道具而已。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為誰而辦的亞運會

  香港政府今次由曾德成掛帥,在中秋節前的一天,宣佈就是否申辦2023年亞運會,進行諮詢。

  曾特首的智囊,是媒體戰的專家。選擇在大節日前的一天發放消息,的確是令人充滿陰謀論的考慮。傳媒的篇幅,不少已被節日消息,如綵燈會、火龍、交通安排等佔據。加上不少人或已經選擇離港旅行去也,在喜氣洋洋的氣氛中,發放這項價值 450 億元的消息,受注視程度肯定會大大減少,不是經過慎密的考慮,確是令人難以置信。

  諮詢文件又是那種又長又冗贅的官樣文章,未完全讀完,不打算在此時發表看法。但不知是巧合,還是《明報》編輯們的傑作,在昨天(9月 22 日)的報章內,既報導曾德成就申辦亞運的諮詢記者招待會,又有另一篇有關樓市的詳細報導,細訴香港乒乓球手李靜不能買到房子的辛酸。兩者沒有直接關係是對的,但若以見微知著的角度來細心比較兩段新聞,不難發覺香港政府的官僚主義,是何等的涼薄和好大喜功。

  李靜不能買到房子的故事,是親身的經歷。從《明報》的報導中,我們可以看到香港運動員的坎坷。全職運動員起步時,每月只有 3000 元的津貼,像李靜能在亞運會打出名堂之流,連獎金也只不過得每月2至3萬元左右的收入。這個水平,比起一般管理階層的公務員,已有所不及,更不要去跟政務主任、副局長、政治助理等作比較。若以林煥光當年擔任奧運會馬術比賽公司的總裁,也可獲近 200 萬元的年薪來計算,是6個到8個李靜的薪俸,家長們勸子女不要做運動員,雖是市儈,但卻是現實的選擇。

  或許,你會說奧運馬術是特別盛事,不容讓香港丟臉,找來高薪的官員,也無不可。但實情是就算不處理盛事的體院總監,以我理解,年薪也是超過 150 萬元。一樣是數個本地星級選手的年俸數字,這更不要拿那些尚在努力不懈、爭取好成績的艱苦小子和妮子們來作基數。政府在運動方面的經費,從來都是被官僚的官員佔用了大部份的薪俸。更叫人覺得不忿和可憐的,是運動員獲得驕人成就後,總有一班像磁石一樣的公子和官員出來表揚,像是替自己的管理能力戴上勝利的光環。人家千辛萬苦,流過多少血汗,受過多少傷,背負多少失敗的慘痛,才能拿到佳績,跟官僚人員無甚關係。但香港的一切行政,就是由官僚人員來主導。沒有官員關注的項目,像是一個個在孤兒院內自我成長的孤兒一樣。

  坊間不少運動員皆雀躍於今次政府的決心,作為旁觀者的我,不是真正的明白。固然在主場參與體育賽事是有利發揮,但運動比賽的真正主角,是具質素的運動員,而不是向人炫耀的體育設施和選手村。450億元可以做些甚麼?可以支付 1000 個李靜,大約150年的年俸;可以興建 90,000 個 500 呎的單位供 90,000 個家庭,約 300,000 人居住的家;可以足夠回購東隧、西隧、大欖隧道,讓市民的交通開支大幅減少。任何一項事情,都比十來天煙花式的花費,來得更充實。以運動員的角度,給他們更有尊嚴的生活支持,比起承辦一個供幾個尊貴人士致辭和揭幕的運動會,來得更具人性意義。我支持香港運動員,但不支持好大喜功的燦爛,更不需要像頤和園式的炫耀。

  可幸香港現在不是在慈禧太后治下生活,不平之事,還有點發表意見的空間。不要讓另一個幾百億元,花在幾個官僚仕紳身的笑容上,這無疑是毫無意義的浪費。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教人讚嘆的孫藝珍


在寫完《白夜行》的影評後,已想著手寫另外一篇有關孫藝珍的文章,畢竟轉眼幾年間《白夜行》已是她第十部電影,當中的起伏和轉變,有很多討論的空間。

只是,有些舊一點的電影是在很久之前看的,印象有點模糊,不重看的話,感受拿得不準。加上近來受到NOW台播映高清版《個人的取向》的極美畫面所分心,構思與創作來得比預期慢,但現在文章總算是完成了。

孫藝珍的演藝作品,在家裡存有近乎完整的一套,電影的,計有《醉畫仙》、《向左愛向右愛》、《假如愛有天意》、《瘋狂初戀》、《腦海中的橡皮擦》、《外出》、《決戰偷心男》、《無防備都市》、《我老婆要嫁人》和《白夜行》。劇集的,計有《夏日香氣》、《戀愛時代》、《聚光燈》和《個人的取向》。電影的藝術性較高,這裡也只集中談一下孫藝珍過去的十部電影。

吸引自己去看孫藝珍電影的,是她獨特的氣質。很多人說韓國明星很漂亮,美人的胚子,白晳的肌膚,這些論點的確都很恰當;但要數真正有氣質的,卻是罕有。自己看過的電影不少,演員自然也看過不少,但在這近十來二十年的日子,能夠真正感受她們氣質的,除了孫藝珍外,只有張曼玉和許晴。孫藝珍的臉型不是特別尖小型,鼻子也不算高,但那迷人的眼神,配在那張純樸耐看的臉孔,散發著看似平凡但動人的美,一種健康的美。也許,氣質這回事,是抽象和主觀,不同人有不同的標準。但真正被吸引的話,要去改變,亦是很困難的一回事。

看第一部孫藝珍的電影,是《向左愛向右愛》。淡淡的化妝,把她清秀的瞼孔,以近乎原貌展露在觀眾眼前。那份美,既純且真。電影應該還是用菲林拍攝,所以充滿原始的藝術味道。一個傳統韓式的淒美劇本,交織著身份互換的劇情,電影味道相當濃郁。就這部自己心愛的電影,之前寫過一篇名為《不能完成的心願》的影評,一些觀點,這裡不重複了。看電影之時,已感覺孫藝珍會像張曼玉一樣,綻放明星的光芒。

及後,孫藝珍每一套電影都有看,亦有回看她初出道的電影《醉畫仙》。如果真的要在孫藝珍過去的十部電影中,選一部最佳電影的話,毫不猶豫地,一定是《醉畫仙》。以孫藝珍的戲份來說,《醉畫仙》中的演出無疑是十部電影中最少的一部。但以戲論戲,與及考慮電影的藝術成份,《醉畫仙》確不是在同一個檔次。《醉畫仙》覆蓋了人生的一切,藝術、天才、階級制度、愛情、性慾、政變、士大夫的虛偽、金錢的意義、風骨、生命的哲學,統統都在電影內,它亦是崔岷植最得意和具神髓之作。在一些孫藝珍的訪問中,亦透露過崔岷植給她的指導。她在電影內分別飾演崔岷植的暗戀情人和令崔沉醉在其姿色的歌妓,坦白說,沒有太多表現的機會。但《醉畫仙》卻是自己第一部佩服韓國人的電影,像八十年代甚為經典的《莫札特傳》一樣,它讓人深深感受到天才殞落的唏噓。

當然,真正把孫藝珍帶向成名的階梯,是《假如愛有天意》。這部電影,比較容易看得明白,看過和談論的人亦很多,不少人都是給孫藝珍高中孖辮少女的形像所吸引著。與《醉畫仙》一樣,同樣是一人分飾兩角,但這次在《假如愛有天意》,卻是由頭帶至結尾。只是時間不會停留,那份清秀、脫俗,已經不可能在今天再營造出來,《假如愛有天意》是一格格醉人的畫面,讓人惦記。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看法,亦曾在《郭在容二部曲》說過,這裡也不重複了。

嚴格來說,《假如愛有天意》之後,孫藝珍進入了一個調整與及摸索時期。《瘋狂初戀》或許是她第一部輕鬆惹笑的電影,但整個劇本是失控,前後格調不一,一時賣弄泳裝,一時又翻抄孖辮少女形像,算是失敗之作。很多人評價很高的《腦海中的橡皮擦》,估計是由於孫藝珍在電影內的造型。單看劇照,的確是相當新鮮吸引,新婚少婦,明艷動人之餘,更帶出了一點成熟的味道。然而,感覺上此片只是以電影手法拍攝的韓劇,煽情的絕症橋段,亦是孫藝珍首5齣電影的第4次(這還未計電視劇《夏日香氣》也是一樣),確是令人看得有點膩了。平鋪直敍的劇情,也欠缺像《向左愛向右愛》和《假如愛有天意》建構故事的藝術,個人感覺《腦海中的橡皮擦》算不上是一部很出色的電影,相比更佳的作品,它是被比下去了。

模仿性作品的失敗,令孫藝珍其後作出不少新的嘗試,也不再需要飾演患絕症的病人。在《外出》演有婚外情的少婦、在《決戰偷心男》演擅於把男人玩弄於股掌的優皮女性、在《無防備都市》演心狠手辣的犯罪集團首領,當中或多或少都有性感的演出。在這點上,孫藝珍的演藝之路跟其他韓國女星相比,確是有點相似。在這三部電影當中,《外出》為孫藝珍帶來了一個亞太影后的榮譽,是不錯的鼓勵。但老實說,這部《外出》的節奏很慢,劇本也是平淡得很,可觀性不是很高。

而《決戰偷心男》和《無防備都市》都不是令人拍案叫絕的作品。不能否認, 《決戰偷心男》把孫藝珍的戲路拉闊,使她成為一位更受歡迎的女演員,但片中標榜的奢侈和消費型生活方式,似乎有點過了火位,輕鬆惹笑之餘,卻來得不太健康,也談不上甚麼藝術和深度。但也不能說《決戰偷心男》是一齣全面失敗的作品,藉著它,孫藝珍另一面的演藝個性被發現和認同,及後也得到了演出《我老婆要嫁人》的機會。同樣地,《無防備都市》也算是水準很一般的作品,拍不出應有的緊湊。從金明敏、孫藝珍和金海淑在此片後的其他電影,都分別能在青龍獎取得最佳演員獎項,便可得知《無防備都市》是大卡士、小成績之作。但似乎卻又巧合地,因著角色的發揮,使孫藝珍獲得了演出《白夜行》的機會。

如果以演出的成績和電影整體成績而言,《我老婆要嫁人》會是幾部最佳的孫藝珍電影之一。這部電影,拍得很含蓄,不易看得透徹明白,但卻是一部有深度和內涵的電影。孫藝珍把一位多元感情、思想複雜的女性演活了,獲得青龍獎最佳女主角,不是幸運。《我老婆要嫁人》是繼《假如愛有天意》後,最有欣賞價值的作品,也沒有浪費孫藝珍多年來努力求突破的心思。

《白夜行》本身是一部複雜和難以拍成電影的小說。以電影整體水準而言,只屬中規中矩。拍攝的媒介可能是數碼的緣故,畫面的銳利感很強,但卻欠缺平滑的柔和度。或許你不同意,但像《向左愛向右愛》那種平滑濛濛的美,才是自己看電影那杯茶。孫藝珍演出雙面性格的女主角,很是精彩,特別是那對水溜溜但陰險和懂得說謊的眼睛,無疑是整部電影最值得欣賞的亮點;但經過《無防備都市》和《白夜行》後,似乎也再沒有繼續這類角色的必要了。

十齣孫藝珍的電影,大略都已談過,簡單的評語分類如下:

不同檔次:《醉畫仙》
上佳作品:《向左愛向右愛》、《假如愛有天意》、《我老婆要嫁人》
水準之作:《腦海中的橡皮擦》、《外出》、《白夜行》
一看無妨:《瘋狂初戀》、《決戰偷心男》、《無防備都市》

從孫藝珍的演藝路途,可以看到一個認真藝人的發展取向和選擇,與及怎樣被角色洗滌出演技的造詣。當然,箇中被推掉的工作,不一定是為觀眾所知悉,但鋪排出來的感覺,很令人支持和讚賞。相反香港一些演員,經常一年拍3、4部電影,無疑會容易失去演出的熱誠,拍出來的效果往往也強差人意。敬業樂業,不純為片酬而接下不理想的工作,方能令挑選過濾後的演出更形精彩。

十部電影,映照著孫藝珍的演藝變化,從鄰家女孩的親切,到探索愛情的底線,以至多元感情的發放和鐵石心腸的冷艷,可說是異常難得的豐富,但還不能說是十全十美的地步。對演員和導演來說,最佳的一部電影永遠是在構思和醞釀當中,尚未面世。演齡還算淺的孫藝珍,其實仍有很大的空間,去擴展演藝事業。以個人看法而言,孫藝珍的氣質不適合荷理活電影,要闖出亞洲,歐洲是較理想的選擇。要超越張曼玉,走紅歐洲,或許等的只是一個機會而已。

而作為影迷,也是非常期待這一天的來臨。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執拾房間

  撰寫這個 Blog,原來不知不覺已一年了。

  幾星期前,一位小學同學給我電話和鼓勵,實在好生感激。他有問到,寫作的動機是甚麼。我答說,是文字和語言的鍛鍊,太久停下來不去寫中文的話,語言能力便會生銹。

  寫作的題材,其實也是沒有甚麼限制。自己覺得有興趣的題材,便去寫。地道的、文化的、嗜好的,也盡量去寫一些。自己反覆去讀回寫過的文字,有些地方現在看來也有不足之處,只是也沒有甚麼修改的必要,博客文章畢竟不是大學論文。

  放在這裡的文章,有緣的話,自然有人能讀得到,不然,刊在報章、論於電視,亦難以送到人們的心裡。在有限的閱讀統計數據,也發現到讀者群的取向。時事性和本地性的話題還是比較受歡迎。當然,每一篇文章,寫的時候,有幾多靈感,下了多少心思,自己清楚。然而,有些文章受注意的程度,也使我覺得驚奇,也許是時間性的緣故。有些自己很喜歡的文章,點擊率卻不是很高,倒也是有點估計不到。口味和反應,總是難以預計的。

  把版面重新整理一下,感覺似執拾房間的雜物一樣,把舊的東西作了適當的處理。幾篇最高點擊率的文章中,《白夜行》和《垂簾聽政》能在當中是非常意料之外,畢竟題材是冷門得很。但正是這等難得的支持與及對另類文章的閱讀,寫下去的動力方能持續下去。小眾的東西,不能保存,才是多元文化的失落。可以做到的,我還是願意努力下去。

  十篇最高點擊文章,順列如下,當中有幾多篇大家有閱過乎?

    《地產霸權》:改革應從那裡開始
    就政府諮詢公眾有關資助市民自置居所的回應
    大浪西灣與景賢里
    李巧珍
    我看馬時亨
    向不合理說不
    卻步
    《白夜行》:是絕望的淒美?還是世俗的謊言?
    《垂簾聽政》
    一份報告的背後


  2010年10月11日後記:

  時間不會停留,世事每刻在變。後浪推前浪,新思替舊維。那一刻的最高點擊,已成過去,新的一頁每天都在我們的心中打開。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再看《笑傲江湖》

  不同的歲月,讀金庸的小說,會獲得不一樣的感受。

  一些以前沒有的看法,會隨著自己加深了的人生閱歷,而產生出來。

  《笑傲江湖》是金庸較晚期的長篇作品,較它還要後創作的,只有《鹿鼎記》。以建構小說、編排枝葉而言, 《笑傲江湖》雖然未達到《天龍八部》那種近乎完美無縫的格局,仍不失是一部十分成熟的作品。然而,《笑傲江湖》那份超越時代的特質,卻不是其他作品所能展現。

  金庸小說通常把歷史人物融入故事內,耶律洪基、完顏阿骨打、宋哲宗趟煦、鐵木真、忽必烈、朱元璋、常遇春、李自成、皇太極、多爾袞、康熙、乾隆、福康安等,皆曾出現。《笑倣江湖》是金庸唯一一部長篇作品,沒有時代背景、也沒有歷史人物。整個故事,如金庸後記所說,可以發生在任何年代,甚至是現代。稱霸武林,統一江湖,永遠是權力爭逐者的心態,金庸說得很對。

  《笑傲江湖》不單是超越時代,而是抱擁著現代。不受俗世規條所束縛的令狐沖,是金庸筆下另類的主角。他不是聖人,不是蓋世豪俠,終日受內傷所累而軟弱無力。跟陳家洛、喬峰、郭靖等正氣凜然的大俠,不一樣。雖未至石中玉或韋小寶的下流,卻有豪飲、說粗語、嗜賭的俗世人性格。令狐沖不是屬於小說,而是活在現今我們身邊的普通人。金庸後期的作品,已經充滿現代的氣息,這種變化,到《鹿鼎記》更甚,金庸索性用上有小流氓性格的韋小寶作主角。的確, 從70 年代開始,香港充滿不少靠走精面幹活的小婁籮。令狐沖算是一個正常一點的人物。

  名門正派身份的令狐沖,終日被正邪之區分所惱,但實際上,人生的正邪線從沒有正確的位置。建制派與民主派,也是不能以一刀切來區別。標籤、歸類,是膚淺的門戶之見,真正的心境與胸襟沒有界線。

  真正的武功,也是沒有招數。風清揚的獨孤九劍,是無招的招。隨心而發,按時而定,方是最上乘的功夫。現代的學問,太講分類,太重招數,很難做到風清揚的造詣。笨拙的人生,是那種只終日追求〈劈邪劍法〉或〈葵花寶典〉等蓋世無敵的武功,而自廢一生的享樂與親情。得到一切成功的東方不敗,只不過是半人不妖、無親無朋的孤獨人士,金庸那裡是在寫武俠小說,他說的是現代人的悲哀。

  寫在文革時期左右的《笑傲江湖》,也使人聯想起一幕幕非理性的崇拜。黑木崖上的教眾,奉承的見禮,像那個時期一句句盲目而瘋狂的文字,諷刺非常。東方不敗、任我行、左冷禪、岳不群對權力慾的持續追逐、迷思,往往把一切怪誕和荒謬合理化,麻木地滿足自己。武林中人和政壇中人,只是一而二,二而一。

  岳靈姍是初戀的印記,令孤沖苦苦不能自拔,也是人生的必然,能真正放得下之時,是真正成長的時候。古往今來,那段過程,像令狐沖走的那條一樣,都是一條漫長而崎嶇的道路,欲速則不達。

  在《笑傲江湖》,可以找到的,是活生生的現今,和一串串的無奈。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殺戮教場 卻無皇者

  暑假結束後,學生陸續回校上課。意料不到的,是一連串的教育相關議題佔據了近日的傳媒空間,一場山雨欲來的教育界風暴蓄勢待發。

  週初時,傳出教育局局長孫公不大接受教協建議以小班教學方式解決中學急劇下跌的入學人數,堅持執行殺校。

  至近日,傳媒報導有北區的中學到深圳「開拓客源」,以提供免費交通的優惠,吸引內地生到香港就讀。

  與之同時,傳媒亦報導全港約有7成學生報讀提供「雞精班」的補習社,每年消費約2至3億元。

  把幾宗報導聯繫在一起,大家不禁要問,在津貼學校的老師究竟每天是怎樣幹活?該處理的教學部份,幾乎全面敗給補習社,為保不被殺校,長途跋涉到深圳站崗招徠學生,政府所提供的算是甚麼模式的教育津貼?是津貼老師實習市場推廣嗎?而一群單以學業成績掛帥的老師們,昔日旦旦地以學業成績趕不上為由,把一些學業成績中下等的學生放棄,今朝一些水準不高的學校,憑甚麼理由,要求以小班教學作藉口從水準高、受歡迎的學校「回撥」一部份學額,讓收生不足的學校不用被殺校?這樣做,豈不是減少學生到水準較理想學校就讀的機會?這能算是市民之福嗎?

  學校辦教育,為的不是學生的利益,而是老師的飯碗,當真奇矣。數年前,基準試的推行,把一群老師推上街示威,我已感到這群老師的自私。他們拿的,是來自公帑的津貼,社會有需求質素提高,他們怎能高呼免役。醫生、律師、會計師、工程師、電腦程式員,都在不斷學習,與時並進。老師們老是以抱殘守缺的心態來教學,令人失望。今次的殺校風潮,不是今天才醞釀,而是十多年前的出生率下降,已留下了伏線,小學開始殺校時,眾人已知道事情總有到中學的一天,還要拖到今天才來個大爆發,是政府跟教協「講數」不成,還是有那一方人士的刻意拖延,香港人和納稅人有權知道詳情。倘若張文光和馮偉華決心綁架學生和家長的利益,跟政府玩沙蟹,攪遊行示威,請先公開所有談判資料。不然,那又只是小眾人士的利益博奕,不是偉大地去實現教育理想。

  其實,以現實的角度而言,補習社已成了不可逆轉的風氣,學校已相反成了托兒所,旨在確認學生在那段時間不是沉倫不良嗜好。在學生的角度來看,沒有價值的教學,沒有保留的必要。以一個補習天王面對數百人上課,都可締造上佳的考試成績,小班教學的優點又怎樣可以有說服力展現出來?當大學的講授也是經常上百人一起上課,而以小組方式進行導修,全面的小班教學是否是昂貴奢侈的措施?導修的引導是學習的泉源,從填鴨式成長而繼續填鴨精神的老師們,能有這種能力和耐心嗎?我有很大保留。

  無疑,殺校的引子已醮滿了火水,誰人都有劃火柴的可能。只是,真的燒起來的話,不過是在一場遍地輸家的戰場上,再添一批失望的肢體。沒有人可能從這場鬥爭中,取得勝利,這是我誠實的觀點。

  就算是孫公而言,也極可能是繼房屋政策後,另一單贏得短暫口裨但毫無實質社會價值的改革。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越俎代庖的田大少

  幾天前,自由黨的前主席田北俊發表了一些批評曾特首政府公共財政政策的說話。少爺性格的田大少,提到政府過份保守,經常以保留資源為由,累積不必要的儲備,致令儲備的數額年年創新高,是守財「奴」的本色。田儼如是商界的發言人,表示不需要曾特首兌現減利得稅的承諾,改為「開倉派米」,減低市民仇商的怨氣。

  田的言論發表後,現任自由黨主席劉健儀立即表示事前不知悉田的言論內容。以一位普通黨員身份,取代所屬政黨作正式的評論,基本上屬越俎代庖的行為。自由黨兩年前選舉失利後,四分五裂不特止,黨紀鬆弛,個別黨員行為不受約束,可以任意爭取個人點數。自由黨還能算是一個政黨嗎?

  撇開自由黨的黨內私務不說,田的說法實在也是極其功利,純為商界中人說話,而不是以整個社會利益出發。早在梁錦松當財政司司長的年代,梁已曾說過政府公務員長俸在往後的支出,估計大約超過3000億元。梁曾提醒港人和香港政府,這些開支總有需要支付的一天。政府致力把荷包充漲,是否為了這個原因,不得而知,我想你去撬開曾俊華的口,他也不會給你答案。另外,政府還有一個炸彈未拆,那就是醫療開支。在人口老化的前提下,周一嶽嘗試推出醫療融資的草案,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可惜第一次功敗垂成。估計上次承諾注資的500 億元,不加碼的話,難以吸引港人接受。在這種不同財政憂慮下,實在不大認同政府有無窮的能力,用上儲備,開倉派米。

  再者,田的建議是救助弱勢的一群,犧牲的又是中間那批聲音不大,但長年累月默默無語的中產稅奴。這批人士,公共房屋輪不到,但對生活質素有點要求,不想子女接受那些給教協人員主理而又不能填鴨的填鴨式學校,本身的職位也不是甚麼CEO、CFO、COO,收入通常僅可養妻活兒。田的民粹式支援建議,不外乎又是一種買人頭安心的短視手法,旨在討好大部份人,而將半樽鹽水交給小比例的無力中產人士,讓其自生自滅。要把財富轉回市民手上,不可能再攪公屋免租,退幾千蚊稅的歧視方法,要退稅,就所有納稅人都可以全部退稅或按比例不設上限退稅,才算公平。不然,所謂的支援,只是由中產補貼低收入人士,而不是從政府特別收入(如賣地收入、印花稅等)回饋所有市民。畢竟,住宅租金急速上升,受到最直接影響的是一般租戶,而不是公屋住戶,不去支援在公屋線以外的市民,是一種毫不理會民生實況的嚴重失誤。

  不過,最令人不悅的,是田認為商界人士交了稅後,便算盡了責任,其他的民生事情或道德責任,一概可以採用逃之夭夭的態度。市民不會認同交足稅,便是良好商家的表現,在這範疇更不想去討論商界一直努力鑽空子去避稅。香港地產商巧取豪奪的手段,惱人非常,在《地產霸權》一書,有詳細敍述,這裡不贅。大部份香港人,都不仇富,因為大家都希望自己將來能擁有成功的一天,只是香港人不樂意見到以不公義的手段來斂財。而香港人更希望見到的,是一個關愛和諧的社會,弱勢社群得到整體的照顧,而不是單靠政府的支援。與外國富豪,如蓋茨、畢菲特等願意捐出絕大部份的財富相比,香港財閥們以為交了稅後,便可以大條道理從社會抽離的言論,是發財不立品的表現。若果田的言論是代表商界的話,財閥們得不到社會人士的尊重,是咎由自取。況且,社會的變化是互動的,今天稅制的安排,不等於明天稅制的安排,社會還是有很寬闊的空間去探討公共財政的來源和應用方向。商界單方面責難政府是守財奴,技術上是只講政治現實、不談道德的評論。若果商界認為這也算是恰當或是應有的言論空間,那麼他們也應公平地接受社會對財閥們不公義斂財的批評,因為這樣同是人民言論自由的空間。

  田大少向政府施加的壓力,會否成功,留待曾特首和曾俊華來決定。但輸了的,一定是本來已體無完膚的自由黨。看在眼裡不快的,會是一眾無人理會的中產人士和無言以對的劉健儀。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吳宇森的經典:《喋血雙雄》

  作為一名電影迷,很高興吳宇森在威尼斯獲得終生成就獎。

  吳宇森的奮鬥,值得很多人借鏡。80年代中期,吳氏在極度困難下,拍了《英雄本色》,把自己之前多年的鬱氣掃走。難得的,是把同樣在下沉線的狄龍一併帶起;周潤發獲得一個嶄新的形象;張國榮顯出另一面的魅力;李子雄得以藉一片成名;更把一襲英雄片潮流吹到香港。

  師承張徹的吳氏,其實是少數在拍攝英雄片時,能同時展現武俠小說味道的導演。當你看到周潤發拿著手槍,向敵人攻擊時,會讓人想起在千軍萬馬中,瀟灑拼殺的喬峰、令狐沖。以槍作劍, 充滿大俠的味道。吳氏的電影是一齣齣沒有穿上古裝的武俠電影。

  很多人都會把《英雄本色》當作吳氏的代表作,但其實真正把吳氏帶到國際舞台的,是1989年的《喋血雙雄》。《喋血雙雄》獲邀參加多倫多的電影展,外地人士及後把吳氏帶到了荷里活,開始了《斷箭》、《奪面雙雄》等電影。但對喜看吳氏電影的我,《喋血雙雄》才是真正的經典。

  在《喋血雙雄》中,周潤發、李修賢,一賊一兵,但卻充滿相似性。吳氏把世間上的正邪沒界線,發揮得淋離盡致。正邪之間的分野,不是身份,而是心術,有時更是分不清楚。當殺手,是職業;救人,卻是真正的心跡。好人跟壞人是沒有明顯的界線,可惜塵世間不少人只是停留在低層次的非黑即白二元論的觀點。那一幕周、李燒煙的影像互換,充滿文藝視覺的表達;用白鴿點綴在槍戰之中,展示強烈的反暴力訊息。朱江和葉蒨文的角色,亦帶出不同副線,盧冠廷的精彩電影配樂與及由葉蒨文演唱的優美主題曲、插曲,令到電影的整體性很強,儼如一格格完美的藝術品。此電影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在只獲得最佳剪接的非主要獎項下,替吳宇森摘下最佳導演,十分罕見。但對我而言,這並不出奇,因為這齣《喋血雙雄》才是吳宇森的經典。

  在荷里活時,吳宇森用上尊特拉華特、尼古拉斯基治重新拍出框架相似的《奪面雙雄》,但先入為主的感覺很重,總是認為周潤發和李修賢的《喋血雙雄》是勝一籌。身份互換、槍戰下的白鴿,在荷里活模式下重構出來,就是少了一份傳統華語武俠片的剛陽味道。在荷里活的吳宇森,不是最棒的那一位,也不是最具神髓的那一位。

  說到近年的作品,其實也是失色。《赤壁》是有軀殼沒靈魂、有特技沒特色的商業作品,選角也差,不想再說下去了。

  要找回吳宇森的風采,一定要向舊片埋首。沒看過《喋血雙雄》的話,一定要看,還有不要忽略那首葉蒨文主唱而又醉人非常的主題曲《淺醉一生》,那亦是我認為葉蒨文最好的一首歌。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奉公守法

  最低工資的立法,終於走到了直路。在大框架的條例通過後,附屬法例才是真正的戰場。在「20蚊張」的慘痛經歷下,沒有人再伸出愚昧的腦袋,供人祭旗。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在沒有公開討論結果的背景下,又是由媒體以「消息人士」的方式來幫政府試水。28元的時薪,是流汗一族勉強可以接受的低限,還是中小企業的催命符,不單純是靠口可以辯得清楚。巿場經濟,不經過實戰的洗禮,永遠沒有肯定的答案。

  現在才說出一些基本的問題,委實無謂。而實際上,一些真知灼見,亦不容易說得出口。最低工資的出現,會把一些低技術勞工、競爭力差的人士,趕出勞動市場,只是老生常談的觀點,套之於天下皆對也。但從來沒有人敢公開討論的,是違法黑工的可能泛濫。畢竟,在政治而言,高調批評最大黑工輸出地的內地,是頗為尷尬的動作。

  美國、加拿大等西方發展國家,一直也沒法完美地解決大陸黑工問題。相對較高的時薪,吸引大量大陸民工違規潛入美加當黑工。這等社會現象,是怎樣禁也禁不了。

  香港老闆對最低工資的看法,是盡社會責任一類的,看來還未到達主流的地步。到時候,為了節省開支,聘用黑工會是不錯的商業決定。到頭來,需要幫助的人還是得不到襄助,失業率會比預算的爬升速度更快。屆時,工人有可能表達更大的不滿,勞工界人士會要求政府加強執法,拘捕違規的僱主,政府又需加大支援弱勢社群的力度,應有的和諧還會是遙不可及。

  這不是代表我反對最低工資的立法,而是法例永遠是死的,人的腦袋則是生的。當你每天都見到不依照交通燈過馬路的行人、醉駕的司機、亂拋垃圾和煙頭的人士,要我去相信每一位僱主都會像聖人一樣遵守法例,確是困難。

  法例可以保障人民,只是對了一半。

  另外的一半,是社會內全都是知法守法的市民。

  現實裡,這有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