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疏忽大意」的劉皇發

  多謝謹守崗位的傳媒,讓我們得知行政會議成員劉皇發一段段令人訝異的疏漏和濃厚投機主義的本質。

  大量買入樓盤單位,囤積貨源,甚至摩貨出售,所留下的,皆是炒樓的鐵証。大眾和傳媒關心的,側重在劉氏的疏忽漏報,有些報章更找來法律界人士,研究劉氏家族買入長期成交的樓花,用不用即時申報。對,切入點可以從法律規則的角度來進入事情的核心。但行政會議成員本身的商業或投資行為,有政治味道。坊間普遍以法例的角度來看待事件,無疑是失去更具震撼力的政治角度切入,曾特首也少了一個要兼顧的攤子。

  申報制度本身所帶出的,是成員必須謹慎留意個人及家族的利益。從政的人,到達這個位置者,也必需考慮自己行為對特首和政府的影響。政府打擊炒樓活動,行會成員卻一直積極參與炒樓活動,這算是甚麼樣的行為?劉氏的投機行為,本身已經是曾政府的一道疤痕,使市民以另類的眼光,評價行政會議對香港事務真正的熱誠。一個熱忱投機的炒家,竟是其中一員行會成員,的確令市民搖頭嘆息。現代人不會期待每位從政之人士,有昔日五柳先生的淡泊風骨,但過份重視自己財富的人,值不值得擁有服務市民的光環,卻真的值得曾特首及其繼承者所認真考慮。

  曾有一段時間,認為曾特首找劉氏入行政會議,是有一些關乎新界丁權的改革。高鐵事件,亦突顯地紳的拆局能力,邀請個別人士入場、奉上高人一等的政治地位,是務實的政治安排。可惜以政治家自居的曾特首,眼光與魄力卻令劉氏成為聚光燈下的小角色,而不是帶領香港成功解法丁權問題的先行者。

  政治酬庸,是昔日不少人的評語。

  真理也真的是靠日子精鍊出來的產物。

  一些本質,今天大家還是看得清楚明白。

  疏忽大意,是事實,但也許更像一個遮蔽真貌的道具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