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我的心聲

  一些朋友經常問我,「一葉館」的文章有多少人閱讀和支持。

  我覺得人多人少其實沒太大關係,重要的,是能否碰上適合的讀者。不能否認,相比其他博客專欄,這裡的交流和聲音,數量不算多。但自己的性格,不喜歡列出追縱者名單來造勢,或找朋友作搭棚式的討論,有興趣賜教的,自會留言。而迫出來的小圈子討論,也不見得帶來有意義的新思維和新衝擊,因此選擇了一切隨遇而安的態度。實際上,我對讀者們的來源地分佈,也有點意外。從可以看到的網頁數據,「一葉館」的讀者所在地大略如下:

  香港  72%
  台灣  12%
  美國  5%
  中國  3%
  加拿大  1%
  澳門  1%
  馬來西亞  1%

  少於1%而又看到所在地區的,還包括澳洲、英國、日本、南韓、德國、法國、芬蘭、俄羅斯、新加坡、拉脫維亞。有緣將文字傳送到這些地方,石峻很生感動。特別是中國的朋友,理論上大陸地區是不能進來 blogspot 的網頁,非常感謝你們的支持,這道牆的確很高。

  但現實上,可能的話,我還是希望留言區可以讀到你們更多的意見,不論是支持、抑或是批評,我都歡迎。跟不同地區的讀者交流,會學習到更多不同的東西,這是我深信的理念。所以,從上年底開始,我把這裡的文章,也同時擺放在《信報》博客區,接觸多一些讀者,讓他們提出意見和討論,間接提升自己的視野和分析力,效果我也感到滿意。

  能夠來到「一葉館」的朋友,是一種緣份,能不吝指教,會更令這裡生色不少。

  這是我由衷的心聲。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從羅家聰到香港政黨


  曾俊華和陳德霖約在兩週前,分別發表文章,堅決「捍衛」聯繫匯率。坦白說,有關言論,並不出奇。上年底,退休匯豐大班浦偉士亦曾說過,他不覺得聯繫匯率會在短期內有甚麼改變,因為這個財經班子沒有承擔轉變所需的勇氣。這句話帶著甚麼意思,應該不用再作出甚麼補充了。

  對近期曾俊華和陳德霖的言論,有意見者,還包括被稱為「香港末日博士」的羅家聰。羅於2011819日,在《信報》寫了一篇《假話始終是假話 逐點反駁曾俊華2011826日,在《信報》多寫一篇《歪理怎跟真理撼 逐點反駁陳德霖》。申明立場,自己對聯繫匯率問題的看法,是拆卸派。自己去年對陳德霖的愚民言論,早有批評。羅家聰的文章,不難讀,也遠比自己所寫的,更受注視和詳細,自己實也沒有班門弄斧的理由。

  曾陳二人的護航言論,遲不出,早不出,偏偏出現在香港商界巨頭一句「改變聯繫匯率只會出現更差局面」的評論之後,真的巧合非常。一句沒有理據支持,純靠名氣和感覺的言論,各份報章紛紛大篇幅報導,實屬甚為反智的表現。官方忽然出來的聲音,像是挺身而出為缺乏論據支持的商人言論解畫和補充,恕我小心眼,在時間性上,這只會令人想到,是另類隱藏的官商勾結,而且辦得甚為難看。

  但是,羅家聰的論點,只放在一個專欄上,而不是由關注民生的政客,放在更大的平台辯論,引起坊間更大的討論和關注,是香港政客水平不足的證明。今時今日,市民對通脹問題,最為關心。聯繫匯率被認定跟通脹有緊密關係,政客不應對議題無動於衷。但當政客一到埋身肉搏的時候,建制派志在為政府護航,無心燃起火頭;商界議員,不會偏離教主的路線;剩下的泛民中人,亦只是見識貧乏,不懂依賴政治手腕,來消耗政府的能量,而只懂在法院興建戰場。立法會的討論流於空洞化、口水化、口號化,全是由於參與者不願意花時間研究政策,真正應該做的,不去做;立刻應該做的,不去做。民主政治中,反對黨應該所履行的質疑執政者、監察執政者、挑戰執政者、改善執政者,一概都做不來。結果任由這任窩囊政府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胡混過關,絕對是愧對市民。

  連一份像樣的研究報告也寫不出,期望我們的政黨,創造理想的成績,實在是不設實際。這樣質素的政黨,對社會和市民,有甚麼意義,我真的不知道。



曾俊華和陳德霖被財經界人士嚴厲批評,卻能躲過政黨的追擊。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認錯

  20年前,台灣的李驥和林志炫,組織了兩人組合「優客李林」,以一曲《認錯》,響遍港台兩地。

  道歉,包涵著人類的文明、愛心、諒解。荒野的凶殘禽獸,絕對沒有這份美麗的德行。人誰無過,懂得認錯,才算得上品德合格的人。對戀人認錯,對上司認錯,對父母認錯,往往比對人民認錯來得容易。

  認錯的說話,很難說出口嗎?照理不是,在幼稚園開始,老師已循循善誘地教導小孩子,做錯了事,應該認錯,跟人說聲對不起。只是人長大後,對老師的教導,漸漸忘記了。打錯電話後無禮掛線,在地鐵內橫衝直撞碰撞他人,事後啞言以對,像家常便飯。連帶政客對認錯的意義,也忘記得一乾二淨。學校的禮貌教育,無疑是失敗了。

  受傷害的人,總希望獲得一絲安慰,道歉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補償。可惜他們每每不能如願。人的心靈也很像乾柴,沒有認錯的濕潤,很快便會燃燒起來,在薄扶林道,在諮詢會,在菲律賓。

  在李公和林公還未肯出來說句抱歉話之前,惟有先聽一下抒情的優客李林,一曲經典的《認錯》,一解怨氣。那是不錯的選擇,也讓人回味昔日創作的優雅。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法律與社會

  在港菲傭爭取居留權的司法覆核官司,今天正式展開,預計聆訊期為兩天。

  申請方和答辯方怎樣處理這場官司,我在這刻未有太大的興趣去研究。這類明顯是長命官司,原訟法庭只是開幕篇,任何一方敗訴,幾乎肯定都會把案件帶到上訴庭,甚至終審法院。依賴民粹的罵戰、爭取選票的謀術、軟銷人權的策略、尋求人大釋法的政黨,把全個社會推進一片行政、政治、法律的綑綁式大混戰,除了消耗報章的油墨,和電腦硬碟的空間外,一些具深度的討論,其實沒有出現過。而且,事態的發展,有跡象加速了社會內不同政見人士的分裂,這些其實都不是應該發生的事情。

  存有這個看法,源於一些民意調查。當大家看到公民黨的余若薇和梁家傑,是評分最高的立法會議員,但坊間卻同時出現了一片追擊公民黨的強烈聲音,這個社會恐怕已開始進入了分裂的狀況,人們腦袋剩下的,只有絕對的黑與白、絕對的對或不對。但若果從政的人認為這種極端聲音,是市民走向民主的階梯,拉闊民主的光譜,那就太膚淺了。又或許,香港走到今天這一步,是一部份混水摸魚人士樂觀其成的想法。

  我認為,直至今日,大多數人還未攪清律師言論和法治精神的分別,也沒攪清甚麼時候應該依賴行政管理,甚麼時候需要政治手腕,甚麼時候才值得啟動司法程序。當我們的司法機構和退休了的李國能,大力推動調解制度,呼籲與訟雙方理性面對糾紛,我們的社會卻日益用上司法覆核,來解決政治和行政問題,這其實是相當可笑的,也看得出法律界人士,並沒有聽懂李國能的忠告。

  實際上,有不少律師朋友,偶有閱讀拙文,一些說話不想說到很盡。但作為一名讀書人,看見坊間持續對法治精神的錯誤演繹,還是想說幾句我認為的肺腑之言。從本質來看,律師和地產代理其實沒兩樣,大家都是為客戶爭取最高利益。一位律師曾對我說,一個專業的律師,不是要說出有智慧、充滿理性的說話,而是在法律框架內,利用最適當的程序,為自己的客戶爭取最大的利益,這才是律師的工作和法律的遊戲規則。若你讀過法官的判詞,你會輕易發覺,敗訴一方的律師,可以向法庭提出很多無聊、荒謬、不合理的理據,來進行訴訟。一個律師,其實沒有需要批評自己客戶證供的合理性,也可以不用腦袋去思考問題,在法庭上也可廢話連篇,但仍是一名負責任的好律師。一個律師認為官司有成功機會,一個地產代理說樓市會攀升,同樣只是一個看法,可以對,亦可以錯。律師不單不是聖人,而且世俗得很,這點不應弄錯。

  很多人相信,法律代表公義。但早前一宗涉嫌馬會會籍貪污案,我們看見行賄方因技術緣故脫罪,受賄方卻判了罪,受賄方有罪,行賄方竟可脫罪,這是公義嗎?一位超級富豪可以為了一張幾百元的超速罰款單,找上資深大律師來抗辯,最終打掉告票。沒錢的小市民,能享有這種公義嗎?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所謂法律公義,其實是程序公義,不是眾人心中的絕對公義。能圓滿處理程序和規則的限制,才可以接近到真正的公義。打官司其實不是打公義,而是攪程序,這也是一位相熟律師敢於自白的心聲。

  尊重法治和法律,也不是由律師開始,而是由民間的行為開始。真正的法治精神不是事事跟人打官司,而是尊重他人受法律保護的權利。進行官司,只是糾紛下迫不得已的最終方法,為著的,是要分勝敗,和決定無法調解的與訟人責任。一些政治、行政,以至文化問題,其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美國一些省可以進行同性婚姻,荷蘭可以吸食大麻,這些與我們的法律都有明顯的不同,我們也不應全面移植他人的系統,而不理會社會的習慣和環境。社會習慣不同,環境不同,文化不同,法律也有可能不同。這才是對法律合理的演繹。當法律與社會不連接的時候,執政的,有責任去改善行政,甚至積極研究修改法律。從政的,也應恰當還用手段來解決問題。獨沽一味,尋求非生即死的法律答案,毫不見得具政治智慧。

  應該說的話說完了,對這類政客,有甚麼評價,還是留待各位自行判斷。

司法機構大力推動調解制度,但社會卻日益用上司法覆核,來解決政治和行政問題。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是誰污染了孩子的童真:《白夜行》

  去年日本電影《告白》,揭露很多為人忽視的社會問題。

  《告白》給觀眾帶來了很多反思,為何年青一代可以那樣冷血。相似的文字控訴,在東野圭吾的小說《白夜行》,更為銳利。冰冷的筆觸,一環扣一環的故事情節, 全側面的手法描繪兩位年輕人主角,讓讀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一頁頁追看人性的陰毒、貪婪、嫉妒、自私、墮落、沉溺。喜歡東野的讀者,有不少喜歡《嫌疑犯X的獻身》,那種精巧詭異的格局。但若考慮小說的深層次味道,東野最出色的作品,我認為仍然是《白夜行》。

  《白夜行》前後兩次拍成電影,一次拍成電視劇。最近期出品的,是日本版電影,由堀北真希和高良健吾,分別飾演小說內的主角唐澤雪穗和桐原亮司。喜愛《白夜行》,自然不會錯過任何畫面上的演繹,日前,剛在無邊際又豐富的網絡世界觀賞過了。三齣不同的《白夜行》,篇幅長短不一,各有不同程度的改篇,也有不同的核心。

  電視版最細緻詳盡,也採用了不一樣的敘述方式,補充了小說內一些沒有提供的拼圖,清楚講述唐澤雪穗和桐原亮司之間的交往。正是這種安排,靠《在世界中心呼喚愛》走紅的綾瀨遙和山田孝之,才有演對手戲的機會,迎合電視觀眾的口味。劇中唐澤雪穗和桐原亮司的性格,很突出,故事感覺完整,也是山田孝之出色之作。但電視劇始終是電視劇,帶走了原著的神秘味道,說道理的味道也十分濃烈,好看但不完美。

  韓國版電影《白夜行》,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故事主角的名字也跟原著不相同,但卻保留了男女主角之間的神秘聯繫。電影的賣點,是孫藝珍的眼神和氣質。東野筆下的唐澤雪穗,是極度明艷動人,散發誘人的氣息,但眼睛卻像貓眼一樣囁人,會令人有一份說不出的不舒服。看過不同版本《白夜行》的觀眾,相信都會同意,孫藝珍比綾瀨遙和堀北真希更接近唐澤雪穗的特質,眼神和演技也更勝一籌。但事實上,韓版《白夜行》,除了孫藝珍外,沒有甚麼特別的亮點,改篇了的故事一般,男主角高修很平凡。

  日本電影版《白夜行》,劇情和角色改動,是我喜歡的編排。一些小說角色,西口奈美江和栗原典子合併了,篠塚一成和高宮誠也合併了, 亦大膽放棄一些非主線角色。而更高明的手法,除了用上《無間道》的摩斯密碼橋段外,是在電影的末段,送上亮司和雪穗的童年,織出一段天真無邪、無雜質的交往。這份清純,跟雪穗成長時所養成的邪惡,亮司以黑夜的心境渡過每一個白天,成為一個強烈的對比。污染了亮司和雪穗的童真,是種種社會的惡習,特殊的性僻好,不甘寂寞的出軌,不顧道德廉恥的出賣。而更不幸的,是這些問題來自孩子的父母,令人心酸。有甚麼樣的父母,便有甚麼樣的子女,這話永遠不錯。當社會不斷批評年青人的缺憾,有多少人願意反省年青人的父母教導了甚麼給子女。

  電影較可惜的,是堀北真希欠缺了雪穗眼神神韻,演出不夠說服力。高良健吾的亮司,戲份和對白也不是很多,配合東野小說內寡言憂鬱的性格,自然沒有電視版山田孝之般搶眼。

  幾個不同版本的《白夜行》電視和電影,都沒有完全拍出小說的味道。要感受東野這部《白夜行》的神韻,親手翻翻紙張和油墨,是更直接的方法,也一定不會令你失望。


堀北真希演的雪穗,欠缺東野小說內的眼神神韻。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白頭髮

  幾個月不見的同事,日前在會議碰上。吸引著眼睛的,不再是她親切的面孔和燦爛的笑容,而是一小片礙眼的白頭髮。

  兩年前,見她開懷地誕下第二名孩子,組織到一個完美的四人家庭。三十多歲、四十未到的女性黃金年紀,兼顧工作與家庭,為社會出力,為下一代謀幸福,標準的中流砥柱。不知怎地,兩年過後,得到的,是憔悴、失落、一臉的無奈、一絲絲的白頭髮。工作若不是帶來幸福的生活,而是製造壓力,摧殘人生,繼續下去,又有甚麼意義。

  白頭髮出現的原因,不外乎是遺傳和焦慮。遺傳是不能改變的生理現象,焦慮卻是人可以管理的東西。唸中學的年代,三十多歲的老師和長輩,很少看見他們長出白頭髮。那時的物質生活,不比現在豐富,但精神上卻充實得多。到酒樓飲茶閱讀報紙,排隊買電影戲票,到不同的圖書館找館藏,長途跋涉到大尾篤踏一天單車,讓人感受到生活是自己創造和擁有,心裡很有滿足感。今天在家裡,你可以叫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外賣,上網看報紙、買戲票、用 Google 找資料,使用樓下偽豪宅會所的跑步機,是一種方便。但陪隨的,也有老闆和客戶 24 小時不停的奪命電郵,每天為提升效率而逼你腦袋不能停下來的文書軟件,不停跳動的匯率和指數,一大堆可以嚇破你膽的網絡文字垃圾。你的焦慮指數,不向上標升,白頭髮不出現,的確是一件難事。

  想起這位同事,我不再認真看鏡子,歲月是公平的,痕跡也會在我的頭上。不照鏡子,不是逃避問題,而是不想被問題困擾。白頭髮是淘氣的傢伙,你越擔憂,他越來探訪,你活得開朗,他便不來騷擾。人應學懂主宰工作,不是被工作主宰自己的情緒。到今天,我還在學,也很樂意繼續學。在工作外尋找不同的生活趣味,拉闊人生的接觸點,令自己活得快樂,才能多姿多采地度過每一天,踏實地漫步人生。

  漂亮的胚子,映襯著白頭髮,是一種帶有缺憾的美。都市的文明,若果是包裹著都市人的焦慮和不快,也只是一種畸形的進步,一種沒有內涵的進步。

  我的同事,願白頭髮早點離你而去,人,應該是開心積極過每一天。


昔日石板街老裁縫的白頭髮,沒有影響他敬業樂業的精神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曾俊華,你認為遮打道不夠嘈吵嗎?


  證監會前行政總監韋奕禮選擇提早離職,政府惟有另聘高明。當港府還未正式公佈新任人選時,上週五的金融時報在已率先報導,英國國藉,律師出身,兼曾在香港證監會工作的歐達禮(Ashley Alder),將會出任證監會行政總監一職。

  消息傳出的一天,在網站已留意到有關新聞。即時的反應,是回歸十多年後,這麼重大的消息,竟然還是從英國先傳回來,感覺是怪怪的。港府還未宣佈,消息是從甚麼渠道溜出來,看看當時人的國藉,不難猜到。只是從香港市民的角度來看,這群知悉內情的人,連保護重要消息的操守都不認真遵守,實在有點那個,亦令我對歐氏沒有甚麼好感。

  翌日不少香港報章皆陸續有報導。對歐達禮本人,媒體有正面的評價,也有負面的評價。整體來說,讚揚歐氏者,包括昔日歐氏在證監會的同袍沈聯濤和李律仁,David Webb 也送上認同能力的聲音,有魄力、公正、有充份的經驗,是他們對歐氏的評價。質疑歐氏的,則認為歐氏當年在證監會任職企業融資部董事時(2001- 2004年),曾推動簡化債券章程等措施,是間接導致雷曼迷債事件爆發的原因之一。在立法會調查雷曼事件還未落幕和定案的時候,讓歐氏回來執掌證監會,似乎並不適當。

  坊間對歐氏有這個看法,不少原因是來自放棄高薪厚祿,掉轉槍頭,力數證監會不是的前高層高秉忠。他的證供,暫時仍在立法會調查委員會考慮之列,是否被接納,還未知曉。但若果有翻開證監會2003-2004年的年報,對高秉忠的證供,其實不難作出判斷。年報的第 29 頁,寫出了企業融資部(當時歐達禮主管部門)的使命句:Our mission is to enhance the disclosure-based regulatory regime, improv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romote changes to law and regulation 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markets. 那就是提升披露為主的監管框架、改善企業管治、建議改變法律和規則來鼓勵有效市場的發展。從這段很八股的文字,或許很難知道他們構想甚麼實質工作。但第31頁,就徹底露餡了。那裡說到:

  Facilitating Market Development and Compliance
  >Prospectus Regime
  The first phase of a market development project focused initially on retail bonds and other debt-related products and involved the issue of three sets of SFC guidelines under the prospectus regime to facilitate the conduct of public offerings of securities and two class exemptions in relation to prospectuses for debenture offerings. With completion of the first phase in May 2003, the second phase continu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panies (Amendment) Bill 2003 to the LegCo in the following month.

  很清楚,內裡大約意思是,為了推動市場發展和符合規則,在招股文件的範疇上,證監會先在市場發展計劃第一期,針對零售債券及其他債務相關產品,發出指引和豁免。這部份在 2003 年5月(歐達禮在職企業融資部時)已完成。第二部份則是向立法會提交公司法 (2003) 修訂法例。結果雷曼迷債的相關產品,在其後獲得以招股書披露風險為方法,在零售市場出售。再跟著的事態發展,也不用多說了。前證監會行政總監韋奕禮回應迷債事件時,亦曾謂迷你債券「只是品牌名字」,它們屬於債權證。這或多或少反映披露為主的監管框架,究竟有甚麼疏漏的地方。

  以上文字不是對歐達禮下甚麼蓋棺論定的評價,這是立法會的工作,不應該是我越俎代庖。又或許,沈聯濤、李律仁和David Webb是對的,歐達禮的優點和能力足以令他獲得新工作的機會,過去已是過去的事情。但政府在這個敏感時候,挑選「有往績」的歐達禮回巢,確是令人大惑不解。認真一點的官員,根本不難把歐達禮和迷債事件連繫起來。弱勢政府,事事被人壓著來打,這種時候把歐達禮接回來,簡直是把炸彈放在褲襠內。喜上眉梢的,必定是一眾泛民議員,他們相信會積極找出引爆器,高秉忠的身價也快將水漲船高。

  大家若經常經過證監會位處的遮打道,你會發覺迷債事件,根本仍未解決。港府解決了一些較弱勢的零售銀行存戶,但有一群不受保護的非零售銀行途徑投資者,每天一樣在拉橫額,擊鼓鳴「冤」,嘈吵非常。這些「冤」,是有理,還是無理,我沒有深究。但這些人不會輕易放過回巢的歐達禮,估計會是事態發展。找一個這樣背景的人選來當行政總監,確不是化算的選擇,遮打道也難有安寧之日。

  是誰用石頭擲在自己的腳趾上呢?這次的遴選委員會,主席是曾俊華,其他委員會成員包括陳鑑林、鄭慕智、方正、李金鴻、唐家成和陳家強。曾俊華和陳家強都有參與迷債事件的善後工作,不是對事件感覺陌生的路人甲。他們的決定,正正是曾班子政治觸覺的合理表現,不要太驚訝。可以沒有章法派六千元,當然也可以沒有章法挑選行政總監。僥倖逃過葛輝一次阻擊,曾俊華能否再次鴻福齊天,那就要看看泛民和申冤者的力度和取態。

  遮打道的嘈吵,相信還會繼續。


證監會2003-2004年報


證監會2003-2004年報第31,清楚列出當時歐達禮負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