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我的最愛(18) - 殘缺的月亮映照著團聚的夢想 《四百龍銀》

《四百龍銀》
作曲:張宇
作詞:十一郎
主唱:張宇

  流離、散落、分隔的家園是過去一個世紀,中國人不斷重複的惡運。

  《四百龍銀》帶出的,是貧苦人家被迫賣走女兒,而導致流離家散的傷痛。背後的配奏,是重男輕女的傳統、繼後香燈的執著、命運無奈的延續。

  只是沒有想到在張宇的聲線放射出來,是那麼淒酸和震撼人心。據張宇說,這是他奶奶的親身經歷,因此他唱得特別感情豐富。而難得的,是張宇的感情尚在控制之內,而未達到煽情的地步。在Youtube上,有一段張宇唱現場的《四百龍銀》演出,很精彩。那一串串隱藏在眼眶的淚水,雖然沒有隨歌詞和音樂丟下,但那份傷感卻充滿立體感,從不同的空間,滲入聽者的心窩,教人沉重非常。

  十一郎不是甚麼特別著名的填詞人,但丈夫的歌,她總是掌握的恰到佳處。故事式的歌詞,詩一樣的情境,不是一般填詞人所能辦得到。作為賣女代價的四百個龍銀,新年才穿的衣裳、送別的布縫娃娃,代表分離和懷念故鄉的月光,皆是戲味濃郁的劇情。在十一郎的筆尖,這些舖排讓人感受到何謂家碎的傷感。當中唱到的幾句:

    那天晚上的月亮 被雲擋住了一半 
    看不見的另一半在心碎的路上
    千頭萬緒在心裡轉 突然發現殘缺的不是月亮 
    是命運啊

  充滿睹物思人的聯想傷感,詩意非常。

  月亮在文人的手中,是可塑性非常大的物體。它可以代表皎潔、完滿,但亦可以代表悲傷、殘缺、甚至乎亂性。張宇和十一郎以月光代表缺憾,達到一個很到題的表達,值得細心欣賞。

  而實際上,破碎的,何止家庭。儘管張宇不一定有這份意思,但難保這首《四百龍銀》將來背負著更語重心長的層次,在兩岸的土地播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