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見證百年轉變的《巨流河》

  不是大江,不是大海,只是一條寂靜無聲、把百年轉變看在眼裡的巨流河。

  年逾八十定居台灣的學者齊邦媛女士,以家鄉巨流河為背景,寫了這部記憶文學作品《巨流河》。這部著作已出版了一段時間,甚至比題材相似的龍應台著作《大江大海1949》還要早,在書局內也曾吸引過我的注視,可惜我對《巨流河》台灣版產生了主觀的錯覺。書內文字排列稀疏,書本紙張似乎是過厚了,有一種製造重量來證明份量的感覺。今年初,看見簡體字版發行,書的身型纖細了,價錢也變得相宜,沒有更多的考慮,便成了書架上的收藏。

  看畢全書,不得不承認,當初的感覺錯得很厲害,齊女士這部《巨流河》是一部充滿內涵、有感染力、不靠煽情、不談政治得失的民間文學著作,讓讀者深深感受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為中國人民所等來的傷痛。留意到一些龍應台的支持者,說《大江大海1949》是一部跟《史記》相似,揉合史實和文學的匠心作品。但若拿《大江大海1949》跟《巨流河》的文學格調相比較的話,龍應台支持者的說話,看來沒有站得住腳的地方,匠心作品不會大量存在,《大江大海1949》跟《巨流河》差得遠遠矣。

  齊女士的父親齊世英是東北軍閥張作霖的部下,1925年齊世英跟隨郭松齡兵諫張作霖,卻敗於巨流河一場戰役, 郭松齡夫婦被處決,齊世英被迫流亡。《巨流河》書名的由來,是那場失敗的兵諫,齊家滿口子的變化,也是由巨流河開始。齊世英輾轉加入了國民黨,成為骨幹黨員,抗日時期在北方當地下工作,內戰後在194911月才從重慶,坐最後一班飛機到台灣。1954年,被蔣介石因加電費問題開除出黨。1960年與雷震等,試圖組織中國民主黨不成功,雷震入獄,齊世英僥倖脫險,及後再也沒在政治舞台有甚麼動作。

  齊女士就是在這個家庭背景下長大的一名中國女性,也是一個自少體弱多病,僥倖逃過南京大屠殺,多次跟死亡距離不遠的羸弱女子。論背景,跟章詒和有點兒相似,兩者的父親都是為政治所害。章詒和寫《最後的貴族》,明顯用意是替父親章伯鈞開脫,也許章伯鈞是僅餘幾位沒有被平反的「右派」人士之一。但齊邦媛的筆觸,卻純是從文學出發,不談政治,沒有標榜歷史,也不以回憶錄作賣點,純粹抒發一名亂世兒女、烽火飛花下的民間情懷。政治事件和變化,像聞一多被槍殺、國民黨以非東北人熊式輝掌管東三省導致丟失,有提及但沒有深入評論,讓讀者從平實的文字中感受箇中氣息,滲滿一份很別緻的文藝味道。沒有以父親遭遇來作書本賣點的齊邦媛,平實的文筆,勾劃出一個個沉實的中國人,從大陸遷移台灣的經過,很是滄桑而且也非常值得欣賞。

  老實說,因著父親的背景,在抗日時期,不致在淪陷區捱生活,還能在重慶唸書,考上大學,齊邦媛的經歷,實在是非常不錯,但從中仍可以看到知識份子在戰時,繼續拚命學習,力圖以知識救國的艱辛。九十年代,自己多次到重慶出差,上清寺、沙坪壩、嘉陵江,是經常到的地方。讀到齊邦媛筆下描寫抗戰時期的重慶,實在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

  齊邦媛在書中側面描述的純真初戀,也很觸動人心。十四歲時的離別,沒有擁抱,沒有拖手,靠著書信往來,試圖移居危險的昆明戰區,抗戰勝利前的殉職,六十多年後到南京石碑前弔祭,都教人感受到,張大飛這三字,是齊邦媛心中的一道重量。是不是愛,算不算愛,積壓著六十多年的情懷,讀者還是有緣地從文字中獲得分享。

  而抗戰勝利後移居台灣,相夫教子之餘,也投身台灣的教育事業,由中學老師到大學系主任,努力建設台灣文學,點點滴滴,充份展示一份文人的氣質。特別是齊邦媛描寫在台中的十多年純樸生活,很小康,很完美,也是戰火連年、大江大海下的一種難得安逸,讓人感受到平凡就是福。對比相同時期,大陸經歷文革,齊邦媛的恩師朱光潛被送往牛棚學習,處境倒是十分淒涼。幾十年後校友的重逢和死別,見證了中國民間斷裂的哀傷,教人沉痛。這份民間情懷,遠比弔詭的政治博弈和政治評語,來得更具感染力。

  齊邦媛以台南啞口海來對應巨流河,替自己的一生作一個總結,甚有蘇東坡被謫到海南島天涯海角的味道,也是一種很富文藝味道的演繹。

  「我到大連去是要由故鄉的海岸,看流往台灣的大海。連續兩天,我一個人去海邊公園的石階上坐著,望著渤海流入黃海,再流進東海,融入浩瀚的太平洋,兩千多公里航行到台灣。繞過全島到南端的鵝鑾鼻,燈塔下面數里即是啞口海,海灣湛藍,靜美,據說風浪到此音滅聲消。

  是似輕還重的文字,一段知識份子的聲音,也是幾十年文學修養的果實。喜歡文藝味道的讀者,這部《巨流河》,實在不應錯過,也一定不會令你失望,在此順祝齊女士無憂地享受她在台灣的人生。



不論從簡體字或繁體字的版本,讀者還是可以從《巨流河》進入齊邦媛的文字世界,感受她平實細膩的文學味道。

2 則留言:

  1. 她親眼目睹國共撕殺的慘烈仍「不碰政治」是她的「和稀泥」或者 no gut。她零九年出版仍以共匪為号,轉眼又自我審查以求大陸出版。不要因她寫成「巨著、史詩」就跟她一样和稀泥。
    請参考一下在下博誌: 「巨流河:隔靴的民族苦難」
    http://2chanze.blogspot.com.au/2011/09/blog-post_26.html
    另:為何你的版面沒有follow button?
    另另:黑底白字有害視力.

    回覆刪除
  2. 2chanze,你的留言很有意思。

    之前在另一論壇跟另一位網友,談起這書時,他(她)把書看成一本政治書籍。全書的重點,就是那些在大陸版被裁掉的語句,齊很勇敢說出反共的說話。你反把齊看成和稀泥,沒有秋謹那種勇氣。

    我認為怎樣看,不要緊,最重要是有自己的觀點。不同人有不同觀點,才是健康。有以下兩個小觀點,可分享一下:

    (一) 個人認為在刪掉部份內容後才出版,只是缺憾,不是遺憾。五六十年代的大陸任何著作,全部都要加上讚美中共的字句,才能出版。是增,不是減,像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便是這個樣子。能適當理解,你便不會覺得是甚麼一回事。寫書的人,總覺得最重要的,是能把一些說話送到讀者的腦袋。李敖全集在大陸的首版,被迫刪減的文字,據說超過一百萬字!

    (二) 99.9%的人,一生都沒有機會參與政治,他們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說話,其實是很實在的。有一位網友在一葉館留言,提到對李敖和龍應台的文字,都不以為然,只想多閱讀一些民間氣息。這也是一些文字不激烈的書籍,存在的價值。

    另外,對於版面的意見,會考慮考慮。那張葉子的主題相片,是我親自在香港大學拍的,我覺得很有意義,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張葉子照片。相片底色是黑色,配上其他顏色,都不協調,因此用上黑底白字,勞累了大家的眼睛,不好意思。有時間的話,會去再拍一些葉子的照片,幫這裡換個新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