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回看狗噏事件

  曾特首今年初在立法會的「狗噏」事件,落幕已久,坊間亦沒有再翻案的聲音。香港就是這樣,熱烘烘的東西,在媒體大致不會超過三天,是「事不過三」的另類別緻演繹。

  「狗噏」事件是一件文化事件?對,因為它有教壞小朋友之嫌。「狗噏」事件是一件政治事件?對,因為它影響了曾特首之形象。但不會有太多人會把它聯想到這是一件明碼實價的篡改歷史事件。或許你會有很大的反應,沒有那麼嚴重吧!但有些東西是不能弄錯的,嚴重與否,是程度問題,不是本質問題。官方文本以「鬥噏」代替「狗噏」,是扭曲了事件,並留下了一份不準確的文字記錄。

  假如一百年後,有一歷史學家做研究,只參考著官方記錄的話,他不大可能知道真相。倘需要知道真相,他必需找到及查看其他報章或媒體記錄,作出比較與判斷,從而得出結論去接受那一個說法較可信。這便是歷史學,與及歷史學家的工作。

  文過飾非是一般政治現象,它不是曾特首的私人產物,大家也不用對他過份苛責。今天如是,昨天如是,明天還會如是,畢竟地球還是在轉動。而這次的「狗噏」事件正好彰顯官方記錄的可能瑕疵及非客觀性,大家參考應用時,應該有適當的評估與判斷。

  而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更應以此作為標記,官話就是官話,沒有絕對的可靠性。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有相似的客觀性問題,所記錄的東西不一定是當時的真實狀況。後朝為前朝著史,亦有機會因著政治需要,而作出調整。近代的歷史學家已對秦檜和祟禎皇帝的事蹟,提出了反證材料。有一派的學者認為,真正屬意處死岳飛的其實是高宗趙構,而秦檜只是盡了為臣的責任,替皇帝議岳飛莫須有之罪而已。祟禎皇帝也不是因中了反間計之緣故,才處死袁祟煥。而是袁氏浪費大量朝廷糧餉而又未能帶來戰功,因而被治罪。中反間計之說,是後朝史書刻意將祟禎皇帝描述成昏君,從而使新政權更具天命的感覺。史料被政治化,差不多是必然的,怎樣從被政治化的史料尋回史實,是讀歷史的真正使命。

也許,我們應該感謝曾特首,他為一件平常的事件,做了一幕完整的演繹,讓人明白歷史是怎樣構造出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