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科教授,多謝你!

  資訊爆炸,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早在十多年前,一位教導我資訊科技的教授早已對資訊不斷膨脹的狀況,作出了資訊爆炸的預測。低廉的製作及發佈成本,快捷可靠的傳送,促使大量文字與影象在互聯網及媒體出現。人們每天都有大量機會接觸豐富的資訊,與廿數年前相比,那盡是多見文字少見圖的報紙,與及如珍珠般罕有的即時新聞衛星片段;今天的人們的確擁有更有利的條件,拓闊自己的視野,增進知識。一個Google搜尋器半秒鐘出來的結果,可能已經遠遠超過自己廿年前在圖書館一星期辛辛苦苦才能搜尋到的資料了。

  豐富而量多的材料,表面上為這一輩的人們帶來知識的希望。人們以為不斷通過以量取勝的資訊,便可累積豐厚的知識,向利就名成的柏油路進發。然而,沒太多人發覺,這些墨水,有膺品、有發霉品、有偽品。不能分辨出來的話,而又以填鴨式的方法塞到肚子裡去,不但對自己無益,更甚者是增進了驕橫和無知等癌細胞的生長,變成無藥可救的夜郎。

  在研究院就讀時,因教授的名氣選擇了他所帶的一班「讀書班」。課程很簡單,教授指定了每星期的討論題目,並建議若干作者的名字,同學們需自己做資料搜集和研究,在每週的課堂時間,輪流帶領討論書目的內容。同學就自己的材料做討論時,普遍的方法是對作者的背景、書的內容、論證的例子,做一個詳細的報告。當時我認為這類討論課,在本科課程也屬常見,沒甚麼特別。但三週過後,我終於明白教授的心意了。

  教授在每課的後段時間,都加入討論,集中質詢同學為何接受作者的觀點,這些本都屬學術研究的基本功。但教我吃驚的是,在教授建議的作者論著中,原來是涵蓋甚廣,有卓越的作品、有過了時的論文、有胡亂立論的書刊、更有成名學者後期的馬虎之作。教授原來是要求我們能夠通過閱讀和理解,嚴肅地批判內容,而不是一面倒照單全收作者的見解。在教授細心帶領同學認真閱讀有關材料後,我發覺反面教材竟然是佔了大多數。

  初時,我迷惘了。在學術上都有那麼多膺品,那我們學的東西,究竟有多少是有意義的呢?但到今天,我明白了。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學術研究也好,資訊也好,只是一個成品,質素參差,是必然的。商品市場中那麼多電影、CD、劇集、衣物、食品,總有一些是亂七八糟的,消費者大致能夠分辦出來。那麼在資訊和知識的範疇上,存在濫竽充數之流,何奇之有?只是一般人不易分辨出來吧。資訊和知識的生產者不一定有責任,向大家提供具水平的東西。把每天得到資訊和知識不問好壞的統統吃下肚子,等於每天不斷吃炸雞、乾炒牛河、蟹羔這類有害身體的東西。懂得考慮和挑選食物,方為上著。而懂得烹調滋味有營的食物,更是值得欣賞。

得此飲食秘笈,是來自那位在研究院教導我的教授。謹在此送上衷心的一句,科教授,多謝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