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建國大業》與共和國歷史

  十月份時,想抽時間到戲院觀看《建國大業》,但因工作關係,一直安排不到。最近,從商店買下了電影光碟,在家中觀看。發覺電影的整體水準,跟預計相差不遠,有觀賞價值,但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卻有不少殘缺和誤差,值得補充。

  電影是由八年抗戰後的19458月重慶談判開始,直至194910月毛澤東在天安門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止。情節著重敍述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政治對奕,與及兩方跟其他各民主黨派的關係,戰爭場面不多。但若果對該段歷史沒有認識的話,電影的節奏和繁多的人物會令你跟不上。

  作為一齣慶祝共和國甲子國慶的電影,你不大可能預期內裡會有批評中共的聲音。事實上,由抗戰勝利後到《共同綱領》的出現,應該算是中共一段最為正面的歷史,《共同綱領》也實現了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內的多元政黨參與的觀點。電影的著眼點也正是在此,反一個角度看,電影也在講述為何國民黨失去了這片中國大陸。

  但是,電影把國家的建造局限在國民黨的戰敗和毛澤東於天安門振臂高呼的一刻,是狹隘的看法。一個國家和政權的誕生,需要靠成立後的時間來鞏固,不然,那只不過是五代十國式的短命經營。歷史也有其延續性,不能以斷裂的手法來分割,一段時空的前期和後續,皆足以影響該段歷史的評價。電影內沒有講述任何19458月前或194910月後的事情,但箇中有一些重大事件,是歷史不能隱瞞的。

  第一段是1942年的延安整風,毛以高壓但乾淨俐落的手段,奪取中共黨主席的地位,箇中的手法跟電影展現出來親民和藹的毛澤東大相徑庭。以延安整風來看,電影中毛之形象沒有很大的說服力,揹小孩、祭亡魂等情節都不過是加強毛澤東的人性化形象。是耶?非耶?皆無實據可尋。

  至於1949年後,有關《共同綱領》的實施,也不是如電影內,以尊重、協商的形式來進行。很多人認為其後的轉變,都是蘇聯逼使毛去盡快實行社會主義。實情是剛剛相反,1953年,毛在斯大林死後看不起赫魯曉夫,把斯大林死前的建國意見置諸不理。斯大林在1948年,寫信指示毛澤東要成立聯合政府,依賴其他民主黨派和資本家,共同建立新中國,不要實行社會主義[1] 斯大林在死前,對這項建議還沒有修訂,也沒有要求毛盡快實行社會主義。那是毛在沒有斯大林的影子下,決心當其一人獨大的領袖,把其他黨派人士一個一個從聯合政府踢走。電影中完全沒有談及斯大林於1948對中共建國的意見,與及毛在立國後,沒有恪守承諾,以《共同綱領》的精神來處理國家事務。兩者皆是忽略了重大的歷史細節,無法讓觀眾全面認清史實。

  觀眾至少應該能從電影中,感受到毛澤東那股農民革命的風味,與及中共在破爛的房子攪政治的艱辛。那幕把上海解放後,穿破爛裝備的共軍不擾民而疲乏地臥睡在街頭的一幕,亦拍得很真實。當然,看電影之人,應該肯定理解這齣電影的觀點會有一定的偏頗。要能瞭解那一個環節出現偏差,一份合適的補充歷史材料是少不免。希望以上短短數百文字,可以帶來一點有用的幫助。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片的化妝和造型做得很超卓,唐國強的毛澤東和張國立的蔣介石,都有其真人味道。姜文、陳寶國、孫紅雷這些星級演員,也只是演出小腳色。沒有在電影演出的大陸星級男演員,至少還有葛優、張豐毅、陳道明。相比之下,香港能相提並論的性格男演員,我認為缺乏得很。女主角沒太多可表演的機會,許晴的宋慶齡算是有一兩幕大特寫鏡頭。看過十多年前的《秦頌》時,已覺得她很有星味,可惜她的星運不及張曼玉,沒有在歐洲走紅。數年前看劇集《大清風雲》,當時三十多歲的她,飾演少女的孝莊太后,是奪目的明艷。今次不知是化妝造型,還是已踏入中年,許晴的成熟味道重了,那份美也有點不相同,但仍希望她還有再上一層樓的機會。



[1] 有關書信見蘇聯解體後,獲披露的斯大林文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