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海邊的卡夫卡》:一場在圖書館的成長之旅



  世界從來就不缺具爭議的事情。近月來釣魚台的爭拗糾紛,令中日兩國關係陷入極度緊張的地步。這不單是一連串在大陸境內激烈的示威,還有中國叫停不少民間跟日本的文化以及體育交流,更有報導說大陸的書店甚至把日本的翻譯小說也統統下架,當中包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

  以文化交流與相互學習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處理方法不見得理性。正如村上春樹近日在日本的報章也提到:「領土主權引發的狂熱好像是喝劣酒,很容易讓人腦充血,說話變大聲,行動變粗暴,論理也變得單純化。但是等鬧過一陣酒瘋、酒醒後,除了頭痛之外,完全一無所有。」日本右翼政客的倡狂,跟民間社會的謙和敦厚,是兩回事。就像香港的社會科學學者,也不斷提出公民社會、民間社會的存在意義,人民的生活不是由國家或政客所霸佔和主導。我們可以跟共產黨在生活上切割,保留自我價值。以同樣標準看待日本的文化和藝術,也可以把它從右翼政客的卑劣行為中分割出來。部份人討厭的日本人,說清晰一點,應該是滿腦子軍國主義極右思想的日本政客。事實上,今年在香港上映的電影中,《奇蹟》與及《戰場上的明信片》都是充滿純樸、真摯、反戰的味道,宣揚人類的文明,叫人讚賞。而近日我也再重讀村上春樹小說《海邊的卡夫卡》,年齡增加後再讀同一本書,的確有不一樣的感受。

  像《1Q84》紀念George Orwell一樣,《海邊的卡夫卡》是紀念19世紀另類捷克作家Franz KafkaKafka的小說,我讀過遺作《審判》,那是一部故事不完整的作品,據說小說並未完全完成,但這其實不重要,因為在Kafka的眼裡,世界就是充滿人們不能理解的缺陷和荒唐。正如變幻才是永恆,缺陷才是寫實。村上春樹創作《海邊的卡夫卡》,同樣不是一部敍事性強、有条不紊地說故事的小說。村上春樹用上的,是象徵意義、謎題、超現實的怪誕、連繫與不連繫中間的關係,來描寫這個抽象、難以令人透徹明白的世界。從古希臘格鬥型社會到今天這一代的光纖世界,人們都不斷嘗試弄清人生中一段段不同的關係,甚麼是因,甚麼是果。但事實上,人世間卻盡是不能解釋的謎團。你不會理解你的父母為何終日吵架,也不會明白你的情人為何離你而去,更不會明白為何兩個國家可以為了幾塊在地質學上視為石塊的東西,而大動干戈。文學世界,不是王子勇敢地去救下公主,然後快樂地在城堡過著無憂的物質生活。文學是通過不同的視野,帶出這個世界的真貌,以及不能輕易看穿的人性。《海邊的卡夫卡》要表達的,正是這個我們看不懂的世界。

  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的切入點,是一位名叫田村卡夫卡的15歲少年,不過這個15歲少年的故事,卻不大像是15歲的少年能讀得懂。田村跟單親的藝術家父親生活,不知生母及養姊的下落,受盡父親詛咒將與生母亂倫以及弒殺生父,腦袋帶有暴力傾向跟人動粗,故事是由田村不願再上學,選擇背負種種困惑,離家出走開始。內心煩躁的田村,在出走的旅程,卻表現出出奇的鎮定平靜,也遇到善良的妙齡少女櫻花,樂於助人的大島,以及明艷照人的中年婦人佐伯,開展一場在圖書館交織出來,有關意識思維和性慾幻想的成長之旅。15歲其實不是甚麼魔術歲數,村上春樹選擇以15歲的未成年少年為主角,帶有一份象徵意義,喻意是那些思想心智未定位、對世界和身邊人一知半解的群眾,他們不一定是15歲,可能是25歲,甚至乎是3545歲,只要他們仍停留在成長的階段,便算是描寫對象。其實,像田村一樣,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往往就是種種詭異的、令人不明白的謎題,也不知道有甚麼因素在影響或驅動身邊人、物、事的變化。

  「連繫」其實是整部《海邊的卡夫卡》最重要的訊息,田村不斷把不同的想法、概念、假設套在生活的細節和經歷上面,把兩者連繫起來,但說到底,世界上沒有人能證明或否定這些看法。田村把大島連繫成男性,但實際上,大島是沒有女性特徵的生理上女性,田村的連繫錯了。「海邊的卡夫卡」其實是一幅畫,也是一首由佐伯年輕時創作和主唱的歌曲,歌詞意思虛無飄渺,不易掌握,也不一定有實質意義。田村替自己選擇的名字,恰巧又是卡夫卡,無疑只有來個對號入座,硬去認定自己和佐伯的母子關係。田村把佐伯聯繫為生母、把櫻花聯繫為姊姊、感覺自己親手刺殺生父,只不過是一種虛擬的構想。沒法否定的事情,將之當為事實,其實是自尋煩惱。奈何俗世人經常都抱有這種思維,不少妻子會認為丈夫不能證明與另一女子沒有關係,那人便是情婦,這是清白者需要自證無罪的謬誤。是畫又是歌的「海邊的卡夫卡」,對田村最大的象徵意義,其實是海。海的浩瀚,無邊無際,深不見底,內裡隱藏很多眾人不理解的屬性、看不到的連繫,也是包圍著島國日本的一個媒介。要完全認識艱澀的海洋,幾乎沒有可能。坐在海邊看海,內在涵意是準備接受人生的挑戰,以及克服人生的困難。村上春樹的小說看似很頹廢,但骨子裡還是充滿不少積極的成份。田村最後闖進和逃離森林,正是反映一種向前行走的人生態度。

  而小說另一精彩部份,是村上春樹創造了另一個平衡發展、看似完全沒有連繫,但卻跟田村關係密切的故事。二戰時期出生的寂寞老人中田,跟田村完全沒有碰過面,但最終卻串聯了田村的父親,以及選擇在圖書館寫作的佐伯,交織出一幕沒有連繫的緊密關係。的而且確,我們的人生充滿這類不斷改變我們,但觸摸不到的因素。中田在一場美軍飛機空中經過的事件後,奇怪地失去了正常的學習能力。然而,他的同學們卻對事件的來龍去脈,完全記不起來,那是暗喻日本人對戰爭的集體失憶。中田能跟貓談話,象徵代表的,是那些不為世俗人接受的少數份子,他們還能記得善良的語言,和擁有一顆赤子之心。村上春樹創作戰爭與中田及田村的關係,很巧妙,很超現實,也很具象徵味道。中田的老師跟陣亡的丈夫經意識流做愛,丈夫亡魂的血,演變成經血。醮滿經血的衛生巾被中田意外拾起,他便從此失去了學習能力。這道從戰爭延續的血,再經由中田刺殺田村的父親後,超現實地濺向田村的身上。一連串事件的隱藏意義,也明顯是說日本的新生一代無可避免地,在沒有直接參與戰爭下,還是要背負著戰爭的傷痛,這也是村上春樹所留下的「連繫」訊息,真正的是文學家,是不會忘掉戰爭為人類帶來的傷痛。田村卡夫卡的故事,是戰爭後新生一代掙扎的困惑。

  感性和豐富的幻想力,或許是《海邊的卡夫卡》受讀者鍾情的緣由,但其實小說內還有一處少為人留意的地方,是村上春樹給予圖書館的意義。田村的避難所,是圖書館,那裡加深了田村的知識,也營造了田村的幻想和成長。佐伯也選擇在圖書館寫她的故事,和緬懷過去。同樣的,還有中田和星野,他們也在圖書館,尋回他們失掉多年的自我。星野是一個有趣的角色,一名貨車司機,一個凡夫俗子,忽然生起興致,學習中田的人生態度,到圖書館看書,愛上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又是另一段不能以常理理解的「連繫」。甚麼令一位貨車司機,忽然愛上貝多芬和讀書?是中田的樸實忠厚,還是其他,這也是讀者可以琢磨琢磨的枝葉。村上春樹營造的文字世界,是需要去親身感覺的世界。

  一部精彩的小說,是可以帶動情緒,和不斷生長出新鮮的閱讀感覺。而就村上春樹的小說而言,《海邊的卡夫卡》在格局和意念上,都是文學上的精品,平心而論,超越了之前的《發條鳥年代記》,也比之後的《1Q84》優勝,但不是一部容易讀透的小說。今天班門弄斧之後,相信沒有減少我三讀、四讀的興趣,因為內裡還有很多東西等待我去發掘。

6 則留言:

  1. 多謝石峻兄解碼。
    讀的時侯想不出他的葫蘆,但村上的小說總有其秘詭的吸引。
    你讀中或英譯版?有否作品兩版皆看,感覺怎樣。
    看他《Running》后始知他會做英譯的 proof-reading。

    回覆刪除
    回覆
    1. 2chanze,謝謝留言。

      第一次讀中譯本及再讀時選擇了英譯本。語言上,英語較接近村上的思路,但地方名卻令我煩惱,也不易留下記憶。村上會校對英語翻譯,證明他確是一絲不苟。

      刪除
  2. 《海邊》我看了賴明珠版及英譯版,兩者都非常好看,但個人認為英譯版更流暢。村上作品總共用過三位英譯者,現在這位最好, 好像叫JAY RUBIN? 我懶得GOOGLE.

    《海邊》大概是村上的癲瘋之作了,長度也是村上能駕馭的極限。1q84嘛,實在有點抱歉,流於造作,難以看下去。難為一班村上粉絲死心塌地,繼續為他搖旗納喊。

    說到村上的反戰意識,記得不知在那本散文集還是專訪中他提過,其父生前每天都在佛像前跪很久很久。

    f

    回覆刪除
    回覆
    1. f,謝謝留言。

      再看《海邊的卡夫卡》,便發覺《1Q84》魅力不足。箇中原因,也許是村上在 《1Q84》加入很多世俗的元素,這些改變對於一個寫作多年的作家,是應有的想法,奈何效果不是很突出。賴明珠的翻譯有一定水準,但以《人造衛星情人》一書的書名而言,不及《斯普特尼克戀人》及英文書名Sputnik Sweetheart貼近原著,這是一些少少觀察。

      刪除
  3. 此書由遇上肯德基上校有些微失控,村上先生似乎想在此書表達過多主題了。

    從魚之樂那邊過來,首次留言,多多指教。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少爺安,謝謝留言。

      同意村上在書中加入了很多題項,不易掌握。肯德基是星野的點子,及後那位讀哲學、和星野交流的美少女,也是從肯德基開始。星野的轉變,來自一個奇異個體的出現,像中田遇到Johnny Walker一樣。我認為肯德基是為Johnny Walker而平行寫出來。

      也希望以後多些留言賜教。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