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追不回的寵愛



  四月一日,是每年第二季的開始,但說不得上是很特別的日子。西方愚人節的幽默,沒有為這一天帶來令人刻骨銘心的印象。在我腦海中記憶較深的四月一日,倒是年青時第一次到迪士尼樂園遊玩,在米奇美妮身邊走過。直至十年前,張國榮選擇了灑脫的一躍,四月一日成為不少人緬懷的一天。

  中學時期的我,其實不大喜歡初露頭角的張國榮。他的脂粉味,刻意討好女粉絲的造型和歌曲,甚至令我有點討厭。看電影《英雄本色》,總覺得他沒有周潤發和狄龍那份陽剛味。看他當年在歌曲頒獎禮頻頻領獎,也不會寄予欣賞,感覺那是唱片公司之間講數的結果,不是真正的造詣認同。及後年紀大了,逐漸對電影和音樂,有不同的觸覺和欣賞角度,令我對張國榮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阿飛正傳》的旭仔以及《霸王別姬》的程蝶衣,都是不可能找到另一位演員,再來一次近乎完美的演繹。張國榮的眼神向來迷人,但演員不只是一對眼睛,還有身體每一個部份。眉角的一揚,肩膊的一側,脖子的一轉,手指的一動,腳掌的一踏,都可以帶出與眾不同的神髓和味道。我開始欣賞張國榮,是從那個背著生母走上一段不忿之路的旭仔開始。從生硬不入戲的杰仔,蛻變為舉手投足皆遍佈演藝細胞的旭仔和程蝶衣,委實是一道藝人的奇異旅程。也許這是來自王家衛和陳凱歌的塑造,但更似的,是張國榮增齡後的成熟。閱歷的累積,讓他走進人生新的階段。

  抱有這一個看法,源於聽張國榮的歌之後帶出的感想。早期張國榮走偶像派路線,歌曲著重市場收聽率,像《不羈的風》、《無心睡眠》、《Monica》、《H2O》、《Stand Up》,東洋味道很重,缺乏獨特的個人風格。熱度一過,便覺冷淡無味。張國榮不再爭獎奪座後,唱歌的感情和路線,有很大的改變。作品更醇和,意境層次更高,也真正唱出了情愛的樣貌,為他人寫下一頁頁沒名字的日記。張國榮中晚期的歌更耐聽,跟他在電影演出脫胎換骨,是同一回事。可能是音樂影響了演藝,也可能是演藝影響了音樂,又或者是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不少紅歌星,熱爆過後,便完全迷失,缺乏進步,無法調整風格,也再唱不出好的作品,當中的例子實在太多了。要緬懷張國榮最動人的作品,不宜挑選他早期80年代的歌,那時他歌唱的韻味,還未昇華到醇和的地步。張國榮最出色及具代表性,而又絕對不能錯過的大碟,必定是1995年由滾石出品的《寵愛》。

  《寵愛》收錄的,全是張國榮電影內的主題曲和插曲,主要來自《夜半歌聲》及《金枝玉葉》兩齣電影,當然也少不了經典的《阿飛正傳》和《霸王別姬》。全碟的錄音水準很高,感情味道濃郁,是充滿誠意的音樂製作。歌曲有英文、粵語、國語,類型有爵士樂、流行曲,還有一丁點兒京劇作個別歌曲的配樂,把不同味道的張國榮一一送上。聽著悅耳動人的旋律,腦海配上張國榮在電影的影像,是最真切的懷念。很多朋友視《金枝玉葉》內的歌曲《追》為張國榮最難忘的經典。的確,《追》給都市人一份真實感,不再是夢裡才有的儂本多情式為妳鍾情……這一生也在進取,這分鐘卻掛念誰,我會說,是唯獨你不可失去……是今時今日簡單直接的表達方式。重唱過《追》的歌手不計其數,但委實沒有人能營造出張國榮的魅力。他在曲終那陣感嘆的笑聲,既是歌曲的一部份,也像竊笑他8年後結束了的短暫一生。一切都已追不回了。

  張國榮無疑擁有很多歌迷和影迷的寵愛。但從外面的世界再回看張國榮,他是一名孤獨的完美主義者,每時每刻都替自己找突破。辭世前的兩齣電影《槍王》和《異度空間》,都是走入了瘋狂國度的角色,是另類的嘗試,也把傷感的疑惑留給了世人。不捨不棄,無懼長夜空虛風中繼續追,像是今生今世張國榮的寫照,他早在歌曲中已悠悠地哼過。再細聽張國榮的《寵愛》,那段《追》的鋼琴前奏音樂,讓我聯想到晚年完全失聰後,仍努力撰寫美妙樂章的貝多芬。在一幕幕寂靜的孤獨下,貝多芬創作生涯的晚期,仍全心全力寫下很多層次豐富、觸動心靈的傳誦作品,音樂就是他的美。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是他寫下的最後一首奏鳴曲,也是最成熟和最讓人感動的一曲。全曲破格地只有2個章節,但人生應有的熱情、寧靜、激昂、延綿,注滿在一個個有生命力的琴鍵上,化成一段優美醉人的不朽樂章。第2章節超過16分鐘一氣呵成的變奏,是云云鋼琴奏鳴曲中最完美的演繹,釋放出一座鋼琴所有的可能情感,由落寞的孤獨,走向澎湃跳躍的熱情,再回歸永遠的寧靜,恰如張國榮孤單顫抖、幻變多姿的一生。最匹配張國榮這份追不回的寵愛,是這首雋永的貝多芬第32號鋼琴奏鳴曲。

  夜裡放下繁忙的工作,悠悠把唱碟放進唱機,慢慢扭開音量,聆賞一段段動人的陶醉,讓心靈回復平靜,是我的寵愛。風也清,晚空中我問句星,夜闌靜,問有誰共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