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那一張《戰場上的明信片》


  一百歲的老牌日本導演新藤兼人,辭世前的一刻還孜孜不倦拍攝電影。他留給世人最後的話語和影像, 是一張《戰場上的明信片》。  

  新藤兼人的電影,之前沒有看過。但從戲名來猜量這齣新藤導演辭世前的遺作,不難估計到這是一部從戰爭背景出發的抒情文藝片。在電郵、whatsapp、數碼照片泛濫的年代,沒太多人,特別是年輕一輩,會對明信片產生甚麼感情或興趣。自己對上一次是甚麼時候收到明信片,已經記不起,明信片彷彿已是一個字典內的詞語,商店內不暢銷的物品。新藤兼人用明信片來講故事,勾起人們昔日的情懷,把腦海內早已遺忘的文明習慣,重新帶回螢幕上。

  眾人談的,多是電影內的反戰訊息。戰爭奪去人的生命,拆散家庭,為人帶來物質上和心靈上的破壞。諷刺的,是對發動者而言,戰爭的目的,倒是帶來更多的物質資源和更令人嚮往的享受。要批判戰爭,不同電影有不同手法,有些營造殘酷迫真的場面,如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有些義憤填胸,如美國電影《生於七月四日》。以純文藝手法,沒有槍,沒有炮,沒有士兵屍體,沒有刻意的煽情,仍能締造豐富的感染力,來詛咒邪惡的戰爭,是需要很高的技巧新藤導演做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示範

  松山啟太(豐川悅司飾)和森川友子(大竹忍飾)的個人及家庭故事,固然是一曲曲戰爭的悲歌。但自己更欣賞新藤導演含蓄的文藝演繹,將這段二戰後的小人物故事,發揮往更廣闊的文明意義,超越戰爭的框架。像友子堅持到河澗打水和燃點油燈,繼續走亡夫的道路,拒絕使用自來水和電燈,正是反現代文明的另類反戰控訴。戰爭本是為了資源和方便,接受物質上的改變,等同接受戰爭的合理性,痛苦的友子堅毅地熬下去,跟現代一些環保人士堅持不用汽改踏單車、減輕用電少用冷氣、不用洗潔精污染環境,其實是相同的精神意義。松山和友子最後放棄逃離傷心地,改為重建家,是人生一種積極的態度。在焚毀的土壤以原始的方法種麥,又是另一種意義。麥是麵粉的原料,為人帶來很大的價值。麥田更是人文精神的象徵,代表一份豐厚的內涵電影海報選擇以麥田作為畫面。摧毀後重建文明,是日本文化其重要記,動畫、小說、電影,屢見不鮮。新藤導演把戰爭的傷痛最後輾轉帶到一塊豐盛的麥田,其實是充滿一份正面的人生態度。這也是一位一百歲的老人,希望跟觀眾說的話。

  明信片的價值,是為親人朋友帶來喜悅。友子的亡夫在戰爭期間被迫壓抑這份情緒,最後回覆妻子的明信片,是松山本人親身的拜訪和說話。松山本人就是傳送訊息的明信片。人與人之間,不應有量度不到的隔閡,沒有甚麼比親身送上問候更具價值,這才是人應有的本質。新藤導演寄給友子的回覆明信片,就是松山這個人,只有人才能令生活變得有意義。明信片只是一種形式,式微與否,並不重要。能夠鞏固人與人的感情,甚麼都是一張珍貴的明信片。這一文明意義,超越戰爭和時空。

  電影還有其他豐富的枝節,當中充滿世俗、無奈、諷剌,貪生怕死避兵役、幸運的簽、老人的孤獨、被詛咒的明信片、代兄娶嫂、爺媳亂倫、小男人想瞞妻立妾、赤膊格鬥,雖讓人惋惜,但暗地裡其實也有幽默人生的一面。繼《奇蹟》後,《戰場上的明信片》是另一品味和寓意的日本電影。男主角豐川悅司,是很具性格的演員。之前看過的《情書》及《我和尋回犬的十個約定》,展現出不同的形像。這次的松山啟太,又是另一類嘗試,但同樣演得非常出色。演員有不同嘗試,走出自己的框架,才能繼續進步。女主角大竹忍,印象較模糊,一些介紹提到她曾演過《鐵道員》,自己真的記不起。但這個愴桑的友子,倒不會讓你遺忘。

  最後,謹此向新藤導演致敬的道別,他這齣一百歲高齡的創作,絕對是值得一看的出色電影。

2 則留言:

  1. 我覺得這齣電影的反戰意識,應該就在於男女主角醒覺到要拒絕命運擺佈,也不再讓別人去為自己「抽籤」來體現。從房子被燒掉,他們決心要去種麥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從新掌握了命運,也才能終於擺脫了戰爭。

    這電影其實不太對我胃口,雖不討厭,卻也不算喜歡,可能是由於技巧太簡單,故事也太平鋪直敘的原因吧。若說是大巧若拙,我也不會反對。

    但在 The Grand 一人包場的體驗,卻的確是難得的經驗...

    回覆刪除
  2. Danny兄,一人包場看電影的體驗,真的未試過,將來有機會,也要學你試一趟。對於這電影,我認為平凡人的故事,本來就簡單。沒有戰爭,友子和丈夫的生活,應該更簡樸。但一些電影小枝節,其實對人生也有諷刺。像森川想寄明信片回家表心意不成,松山能寄回家,反導致人去樓空。理應菩薩心腸的和尚,竟貪圖世俗的小酬勞,這些都是我們生活的小點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