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會計學與中史科



  近月在議會,聽到不少議員的關心和質問,為何中國歷史科沒有被劃入初中教育課程的必修科部份。現今學生學習中國歷史,往往依賴情節經大量篡改的劇集和電影,以及網上遊戲,而不是正統的課堂傳授。當中一些遊戲的歷史角色,如趙雲、關羽、呂布等,可能更深入學生的心。只是這種片面的認識,跟學習中國歷史,實是兩碼子的事情。現任政府的教統局或許早已偃旗息鼓,但下一任政府的官員實在沒有繼續卸責的藉口,任由學生無法學習正規的中史材料。

  以前唸初中時,還在殖民地時期,印象中,中史是必修科。只是課程卻真有點沉悶,由夏商周時期開始,然後是一個朝代跟一個朝代的斷代史,沒有新意。花了兩年時間,中三時才開始清和近代史。當年的近代史,以1949年為分界,及後的肅反、反右、大躍進、文革等,一概沒有提到。當時還不懂,但以今天來衡量,這種課程是欠缺實用性和合理性。清史和近代史跟當今社會的關係最深,理應投放更多的時間比重,方為合理。甚至大刀闊斧把明之前的朝代,不放入初中中史範圍,也不為過。過份埋首在斷代史的圈子裡,是迂腐,也令課程缺乏趣味。學生單是背下那些難記的人物名字和難寫的筆劃,應付測驗考試,已夠慘了,那有心情去思考一些一二千年前,事不關己的陳年往事。屠殺了中史科的發展,是那道一成不變的沉悶課程。實際上,大學的歷史系入學條件,也沒有要求學生具備相關的學科根基。由此可見,以一條時間線的方法來教授中國歷史,是絕對低效果的手法。

  相似的,其實還有會計科。有一批學習會計的人士,是以傳統的英式簿記開始。簿記由最基本的Double Entry方法作入門,學的是 Debit (借方)Credit (貸方),與及記錄每一類交易的方法,然後才逐步學習整理全套賬目和報表,當時的天書是 Frank Wood Business Accounting,學習簿記的人皆以它為基礎。這種方法,其實跟會計學的教授方式,由最終的產物(財務報表)作切入點,是完全不相同。會計學的學習方法,是讓學生先學懂財務報表的意義,與及個別項目的定義,才返回學習入賬的步驟。從最後的成果,返回賬目編製的過程,實際上是有助學習的人士,先以一個概念方式來認識學科,增加興趣;而所觸及的範圍,也可更闊更廣。簡而言之,會計學的學習,並不需要像一條直線,從最初的簿記步驟開始。

  中史科其實也可以像會計學一樣。期望學生對歷史有認識,不需要從二三千年前開始,而是從最近、相關性最高的時段開始,可以是明、清、甚至乎是近代的國共歷史。其他國家的歷史,可能只有三數百年,甚至更短,但中國的歷史太悠長,不大適合從第一條根源說起,初中的中史課程其實更沒此必要。編製一系列令學生視野更廣闊的中史必修課程,是一個負責任政府的工作,這跟個別歷史事件,題材敏感,沒有關係。甚至有特首候選人也公開表示,學校課程沒有六四事件,老師也會給學生做引導,沒有避而不談的空間。要學生對中國歷史產生興趣和關注,必須把課程帶上一條全新軌道。新任政府的教統局是否有這份幹勁,會是大家的焦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