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

皇后大道東



沒有皇宮的皇后大道東:

  你好!多年來在你的背上踏過,也從沒有問過你的感受,實在抱歉。中學時期背著書包上學去,到今天經常跟胡忠說句好,滴下的汗水,磨損的鞋底膠,已跟你揉在一起。你身上的各處地方,我幾乎都踏遍過。這些年,我在你的庇蔭下成長,也看著你的演變。年月,我的身子體重一直上升,已到達一個自己也不能接受的地步,但相比一架架載滿乘客的豪華型雙層空調巴士、運送菜蔬魚鮮三軸大貨車、奔馳的富豪愛快寶馬,你根本不會發覺我這位三十多年的訪客,在你繁忙的身上留下甚麼印記。應該說,你早已忘記了重量,任勞任怨,默默地為人民服務。可是,你無私的奉獻,沒有帶來應得的讚賞,星期五下午,每一克在你身上經過的重量,都會埋怨你的身體是何等的渺小,沒有變形俠醫隨時變大的本領。一眾車輛及乘客,只有擠困得奄悶不堪,怨聲連天。能夠無聲地忍受發洩式的責備,其實也是你可愛可敬的地方。

  人們對你發出責備,是不對,他們腦袋沒有敬老的想法。你的年紀究竟有多大?我無暇到圖書館找資料認定,但肯定你比那些走在你背上的人們老邁。他們沒有發掘你的內涵,只活動在你身體的一小角,不肯全面認識你,十分可惜。你的身子不算蜿蜒彎曲,卻也不是如鉛筆般硬直,恰當的弧度隱藏你的變通和包容。洪聖古廟在你肩上,鍚克廟在你腰間;你承受著皇后的名字,也承托過新華社的重擔;古舊的藍屋不遠處,便是那個萬多元一平方呎的皇后立方體;高聳的PP3,映襯龍鍾的戰前房子;新穎舒適的超級市場,人情味濃厚的街市風貌,手推車在勞斯萊斯陳列室外滾動,都是你身體上一幅幅寫實的畫像。你見證了我們的歷史,貫穿了中西,散發我們的文化和人情味,包容不同的信仰和思想,感受貧富的冷暖,繼承以往,活在今天,走向未來。在這片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沒有一條街道,比你更有代表性。你不是一條經常擠塞的普通街道,你的寬容和敦厚,是我們的集體回憶,你也告訴大家,求同存異不應是一個困難的選擇。

  台灣的羅大佑,曾為你創作過一首歌,那是很多年前的事。名義上你住在東面,卻超然地架在皇后大道西皇后大道中之間,成為西方和中方的接觸點。不過,這卻是兩面不討好,兩面不是人的工作。早點歸邊,至少會有一半人不罵你;如你一樣默默耕耘、保持獨立自我,卻得不到任何人的欣賞,繼續捱著來自兩邊的責罵,實在是虧大本的選擇,也不是一眾韋小寶的隨俗選擇。看見你的疲憊、你的無奈,實在很大感觸,但請不要放棄你的個性。三十多年,一直走來,能歇息安靜、互相尊重的地方,已越來越少。這樣特別的一條街道,我會與你共同努力,不會讓你消失。

  就此以羅大佑的歌曲替你打打氣。

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東
皇后大道東轉皇后大道中
皇后大道東上為何無皇宮
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湧

有個貴族朋友在硬幣背後
青春不變名字叫做皇后
每次買賣隨我到處去奔走
上沒有表情卻匯聚成就

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
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
照買照賣樓花處處有單位
但是旺角可能要換換名字

這個正義朋友面善又友善
因此批準馬匹一週跑兩天
百姓也自然要鬥快過終點
若做大國公民祇須身有錢

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
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
冷暖氣候同樣影響這都市
但是換季可能靠特異人士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即是色即是空....

這個漂亮朋友道別亦漂亮
夜夜電視螢幕繼續舊形象
到了那日同慶個個要鼓掌
硬幣上那尊容變烈士銅像

知己一聲拜拜遠去這都市
要靠偉大同志搞搞新意思
會有鐵路城巴也會有的士
但是路線可能要問問何事

                                                           石峻 拜上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關於向西,我說的其實是……



  幾星期前選舉期間最熱烘烘的問題,總是西環有沒有找過你你跟西環人有甚麼關係?一場選舉,是陣陣向西皆屬原罪的氣氛。幾星期後一個西換成另一個西在戲院跟觀眾來個正面肉搏的是蕭氏父子繼《3D肉蒲團》後另一齣3D噱頭電影《路向西》。

  雖然我經常到電影院看電影,3D電影從不是我的那杯茶。今次承蒙友人送贈券,卒之有機會感受一下香港製3D電影技術。看畢之後,除了眼睛一片疲倦外,沒有甚麼特別爽的感覺。3D映像的效果,在人、物、景前後空間距離足夠的環境下,比較明顯和突出,但絕對不是愛迪生發明燈泡那樣驚天動地場景人物沒有明顯距離的畫面,影像其實沒有甚麼特別讓人雀躍的地方。看電影,如果劇情、演員、燈光、造形都不理想,3D3D,根本沒關係。《一路向西》的劇本,主要改編和合併向西村上春樹同名小說內兩個短篇故事《關於去蒲,我說的其實是……》和《東莞的森林》。電影版的故事,其實倒像昔日記得香蕉成熟時2012年成人版,不複雜而且更露骨地大談盛放性況,大講粗口,橋段也甚有王晶味道,箇中有一些精句,不斷送上團團的粉肉。魚青菜,各有所愛,如果你認為王晶的電影好看,電影需要有一兩句香港式粗口才算是香港文化,那麼你應該會認為《一路向西》有看頭,而且會看得過癮。而我,除卻謝謝朋友的贈券外,沒有甚麼值得補充了

  理論上,這篇文章也應該就此寫完,沒有甚麼可以繼續的地方,只是,對向西村上春樹這部路向西》小說,還是想多說幾句寫網絡小說成名的向西村上春樹短短時間內獲得電影商垂青將文字化成畫面實為一時佳話也說明香港社會充滿機會。以紙張版發行的小說獲不少城中名人提序是熱鬧。當中一位更提到如果一生中,能讀兩部小說一部是《挪威的森林》另一部必定是《東莞的森林》。不過,老實說這隻牛好像有點吹大了,甚至接近街頭寶藥黨的口吻。雖說幾十塊錢不是一個大數目,閱讀感覺也不涉及誠信,但推介也需要講一些原則和道德太過份吹捧的說話害人害己。

  村上春樹寫《挪威的森林》有少許二次創作成份,他借用了The BeatIes那首名曲Norwegian Wood來創作小說,不過僅屬名字而已,內容與意境全不相同,觸及的,是納悶的人生以及生命的意義。向西村上春樹作出第二次二次創作時,把村上春樹的森林概念,複製地引入《東莞的森林》,借東莞這片旅遊性地,營造對性慾和資本主義剝削社會的反思。讀者對箇中文字的喜好,固然也屬一條鹹魚兩份青菜,但文學層次卻不應混淆,更不宜藉著二次創作,把創作品掛鈎在原作的質素身上抽水,作為吸引讀者的手段。一部好的小說,不用找一大堆人來推介,一樣是一部好的小說。相反,一部不好的小說,無論找甚麼人來推介,也脫不出不好小說的行列。評論可以改變人的看法,卻改變不了本質。沉醉在包裝宣傳,卻忽略產品本質,已是今天資本主義社會的頑疾。向西村上春樹在書中揶揄以假胸騙人的艷女,其實在書局內以假文學術語來騙讀者,同樣是不光彩的行為。

  文學是描寫人性的底蘊,往往超越道德,正正刺往人的劣根性,超越善惡的界線。路向西》借東莞這片旅遊性地,探討社會問題,反思消費主義和階級剝削,有其觸覺敏銳之處,但談不上是文學。真正村上春樹的作品,對嫖妓和性消費,根本只當是人性的一部份,沒有甚麼特別的地方,像舞舞舞的五反田,以及海邊的卡夫卡的星野,他們沒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疑惑。美國人Salinger寫的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樣是滿書粗口,亦以相似的角度,看年青人尋歡泄慾的問題,但Salinger探討的,是更高層次的人生問題。而個人認為路向西》最大的問題,是以男性的肉慾全面代表男女間的情慾,不斷以難堪的名稱稱呼女性性工作者和樣貌平庸的女性,以及女性性器官,這些都不應是笑話的一部份。以看不起女性的情緒,來反思階級剝削的不是,我不認為這是合理的構想。這種表達方法或許有助取悅一撮讀者,屬於社會的調劑品,卻不是真正文學作品。讀者若果真的相信路向西》的二次創作《挪威的森林》般成功,繼而不斷放大粗口的魅力,沉醉、滿足和執著在一個見樹不見林的肉慾小圈子,其實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如果香港人以路向西》作為本土文化的獨有標記而沾沾自喜,香港文學不會有再前進的空間。

  假若希望真正沐浴在情慾的文字當中,選擇西方的小說,如Milan Kundera的作品,全面向西,是一個更可取的選擇。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女朋友.男朋友》……忘記他是她



  《那些年》的成功熱賣,令不少人對台灣電影和小說多了幾分欣賞。今年乘勢而來的,有楊雅喆導演的《女朋友.男朋友》。同樣是講述學園內少男少女的故事,然而兩部電影的質感和內涵,卻差別很大。如果你以為《女朋友.男朋友》是另一齣《那些年》,那幾乎肯定你會感到非常失望。《女朋友.男朋友》不單沒有綻放青春情懷,反而留下陣陣的沉重。

  女主角林美寶(桂綸鎂飾)在高中時期,跟同學陳忠良(張孝全飾)關係很要好。陳忠良是善良細心含蓄型的男孩,林美寶很享受被照顧的感覺,但不知何解,兩人沒有再走近一步。陳忠良的好友王心仁(鳳小岳飾),天生反叛浪漫,愛在學校內談詩、搞反抗運動。不覊和直爽的王心仁,直接向林美寶示愛,得到應允,兩人發展成情侶。林美寶默默在背後支持樸儉的王心仁,繼續在大學時期搞學運,甚至王心仁的純真意志被俗世的銅臭所征服,甘於當一個沒有靈魂的快婿,林美寶還是沒有離棄。當這位情懷不爽的小三,重遇昔日的要好陳忠良,兩人終於把生命燃亮得熾熾熱熱。

  電影的宣傳片一直把林美寶、陳忠良、王心仁這段三角戀當軸心來推介,甚至用上了「一生人應該有一個愛你的男人和你愛的男人」,其實有點偏側,也有意無意隱藏了電影內另外三段三角戀。當中陳忠良的兩段三角戀,其實很是震撼,箇中的關係與電影戲名更形相稱。陳忠良在電影的戲份比較間接,對白也不多,但楊雅喆還是以他作為電影的開始和終結,無疑在暗示,陳忠良的角色和角度才是導演的主軸思維。相對王心仁,陳忠良不愛張揚或表現自己,不願意走在領袖的位置,只願做一個默默的跟隨者,過一些平凡安靜的生活,對身邊人送上應有承擔。這些人是社會的大多數,也是一般人的屬性。林美寶其實也是同一類人,理應匹配,可惜陳忠良不懂處理自己的感情,令美寶的情意游往漂亮的雲間。陳忠良選錯了,林美寶被迫選錯了,這便是人生的遊戲。像考試一樣,作出錯誤選擇的人,往往是大多數。看電影也可以選擇錯誤,正如你以為《女朋友.男朋友》是另一齣《那些年》,那就錯了。

  而楊雅喆在電影內另一個隱藏訊息,是暗諷那些自命充滿使命感的浪漫抗爭者。王心仁的激情由1985年燃燒至1990年台北的野百合運動為止,以一個女戰友的獻身告終,激情和性愛並沒有完全切割的地方。這段時間其實是台灣政局一個很大的轉折點。1984年作家江南在美國被殺,引致蔣經國之子蔣孝武不再獲得美國支持繼承國民黨大業,民間要求民主改革的聲音很大,王心仁就是這個時期滿腦子浪漫抗爭思想的男孩。然而,學運只是王心仁的一個暫時的舞台,財色兼收才是他人生的目標,這也騙盡了林美寶的心。受騙後的林美寶,還對王心仁深情表述深信不疑,實在是咎由自取。林美寶也是台灣人的寫照,他們把不少熱情投射在投機而又不負責任的政客上,錯誤的選擇結果換來了一片混沌。對愛人的盲目,對政治的盲目,其實沒兩樣。

  張孝良藉陳忠良這個角色,贏得不少讚賞和獎項,不是靠運氣。含蓄的人物,總是比大喊一場的角色難演。這個一身《忘記他是她》的角色,太柔太剛太煽情,都是演爆了。精彩的阿良,值得一陣的掌聲。桂綸鎂有機會以眼淚搭上表情,情感較易發揮,不過不失,跟張孝良在泳池分手的一幕,其實可以演得更好。楊雅喆處理這齣電影,其實花了不少心思,像桂綸鎂和張孝良一起爬鐵絲網的一幕,充滿逃脫的象徵意義。從校園的反叛,到一種逃脫式勝利,人需要從年青年代起不斷奮鬥,而不單純是浪漫的叫喊。這也是一個普通人的生命歷程。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九月九日之後


(圖片來源:信報)

  沒想到漸已入秋的香港九月,是一個熾熱和充滿張力的日子。

  學民思潮反對國民教育的社會運動,以及立法會選舉新聞,大篇幅地佔據九月上旬每天的報章和Facebook。你不想看,還是要不斷地看。試圖從升高的角度去看事情,似乎是沒有選擇。黑色的衣服,呼天蓋地的聲音,佈滿及響遍政府總部。儘管在公民廣場的民眾表現出多大的熱情,實際上,近日最教我感觸的事情,是一位在傳媒工作了20多年的朋友,一則在Facebook的留言,內裡寫著:「原本寫了自己對國民教育的看法,但在發佈前一刻,還是決定刪除了,即使盡力持平、客觀、但感覺周遭環境容不下我的看法,還是別勉強。」

  我真的很難過。一位朋友因為害怕遭人白眼,而失去了言論自由,這不應是社會運動背後的代價。一則短短的留言,已或多或少看到一群沉默大多數的心態,也許是怕事,但不表示他們沒有另一角度的意見。從某個程度而言,我也是抱著這個心態,不想事件再大幅度向外拓展,變成一個個混濁的泥漿,所以選擇了平靜的方式來對應這次的運動。任何具崇高意義的運動,倘若去到一個令人不敢自由發言的地步,我認為大家實在有停下來想一想的必要,究竟是甚麼環節出錯了。道德不是一群人說了便算,而是社會上一種凝聚出來的整體價值。道德和價值不單純屬於任何人,各人可選擇跟隨或不跟隨,這才是自由的社會。搞社運的人往往把自己抬到道德高地,長期佔據,試圖感染社會,帶領社會走向一個新方向。但如果這種新建出來的道德價值,是壓抑了社會內言論的自由,絕對不是好現象。所謂社會的聲音,七百萬人的訴求,這類抽象的表述,根本沒有客觀方法去量度。剛巧整場反對國民教育的社會運動「現場版」結束後,有一次立法會選舉,這場運動對市民的意義是甚麼,選票取向應該有一定的啟示。

  而更特別的地方,是這次立法會選舉投票率,比上屆標升了近八個百份點,大大增加了社運人士的期望。也許結果令很多人跌眼鏡,但理應理性負責分析的報章和評論,只是拘泥激進勢力提頭的趨勢,甚至將焦點定位在民主黨與人民力量之間的票數搶奪、民主黨的敗仗、泛民保住了議會重大事情的否決權、民建聯驚人的配票能力等等,卻忽略了市民這次的選票究竟表達了甚麼的聲音。媒體只集中報導在直選中,泛民大約獲得53%-57%的得票率(不同傳媒對泛民有不同定義),甚麼六四得票黃金比例已被逐漸打破云云,其實都是沒有適當量化或討論選民在反國教運動後的聲音是甚麼。反而,網友Danny兄在他的博客文章《事後孔明》作出了以下的觀察:

  「.......然而,動盪的社會氛圍可能真是刺激了額外的 30 萬人前往票站,但他們的取向卻與這些報章的預測大相徑庭。

   2008 年,泛民與建制派的得票分別為 90.2 萬與 60.2 萬票,達到了所謂的六四黃金比例。然而到了 2012 年,兩派的得票卻分別上升到 101.9 萬與 79.1 萬票之比。換句說話講,假設上屆有投票的市民全都沒有轉軚,都始終支持自己擁護的政黨的話,那麼因社會氣氛而被激發出來投票,覺得情況實在看不下去,有需要身體力行地以選票去表達意見的新來者中,每 3 個人就有 2 個選擇支持建制……

  我相信Danny這段短短的文字,比普遍傳媒籠統地說出泛民得票下跌,帶出更清楚的分析,也更令人看清這群「被迫出來」的沉默之人,取態究竟是甚麼。若果如大部份分析政治的學者,都認同今次的選舉結果,跟反國教運動有脫不了的關係,那麼從客觀的數字來推論,沉默的大多數應該是對這場運動,沒有表示認同,而選擇了建制派。這也許是一些連在Facebook也不敢留言說心裡話的人,內心由衷的表達。

  作為負責任的傳媒,一些具內涵的政局分析,遠勝感情的宣洩。李永達落選,劉江華落選,只是香港政局一點小沙石,相對選民大方向的選擇而言,微不足道。選民討厭噪音的取態,應該更值得重視。重點報導激進派得票大幅上升,其實不盡準確,事關建制派的得票上升幅度,其實更大。激進派無能力搶建制派的票,又一次的見證,他們能搶到的票源,必然是來自積弱已久的民主黨。今年三月,不才曾經寫過一篇《何俊仁的「讚賞」》,當時已經提出過傳媒及學者們,過份吹噓何競選特首時的能力和魅力,實質上何俊仁和民主黨,身上千瘡百孔。結語的一句,正恰當反映今日的局面:

  「.......我衷心希望何俊仁先執正自己民主黨的黨務,不要沾沾自喜於坊間的讚賞,選民的眼光是雪亮的,九月時立法會的議席數目,才是衡量何俊仁今次參選特首選舉的最後得分。我敢相信,以上各點,將會是人民力量和社民連屆時的子彈。何俊仁得到的讚賞,或許會非常短壽。

  很可惜,今天的傳媒和學者仍然只在說他們想你聽的說話,而不是客觀細緻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