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浮城》:庸人自擾的完人



  我相信每位香港人心裡都有一個他認為有代表價值的香港故事。商人愛拿李嘉誠作典範,運動員會尊敬李麗珊,醫生懷念謝婉雯,教師以司徒華為傲,公務員也許離不開陳方安生。水上人的故事,可有誰來代表?

  嚴浩的《浮城》,送上布華泉(郭富城飾)的經歷,帶起一連串跟國藉身份有關連的話題。浮著的城市,像水上人的漁船一樣,沒有根,隨意飄流。170年前,香港仍是漁港一個,以水上人來暗喻香港人的飄泊,甚有追根尋祖的味道,這也是嚴浩的心思。布華泉努力學習,上岸後由目不識丁,到在英國人的洋行扶搖直上,是讚揚香港人的努力,也暗示英國人站在香港成功的背後。面對回歸,香港護照被歧視,英國人的上司即將離開,糟糠之妻毫不快樂,在一塊借來的土地,布華泉忽然萌生「Who am I的感覺,這是嚴浩創作出來的《浮城》

  嚴浩甚至把「Who am I」煽情化,為布華泉製造英國人的血統,加深這道身份矛盾的闊度。但這道張力,真的那麼強嗎?我不感覺到強橫的張力,不代表其他人沒有。嚴浩甚至把電影拍下,他應該認為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不過,這類身份問題,一千人可以有一千個答案,不會有科學的結果。嚴浩在電影提供了他的答案:忠於家庭,忠於妻子,忠於原來生活方式,比自己的成就和享樂來得重要。作為觀眾,我不認為嚴浩答好了自我設下的題目。這不是說,飛黃騰達、名成利就、榮華富貴後,男人必須像孫中山、蔣介石一樣,找上更配合自己身份的配偶。而是嚴浩過度堆砌電影,將布華泉完人化,將身邊的人物簡單象徵化。貧困半生的妻子阿娣(楊采妮飾)代表祖國,明艷照人的Fion(劉心悠飾)代表英國,以忠於糟糠之妻來表達對祖國的忠誠,家國化個人感情,讓人感覺是啖啖國民教育的味道。或許,女士們會甚為欣慰地看到布華泉,對Fion的投懷送抱,作出反雄性激素的非自然反應。只是這種完人式的幻象,我認為只會不幸地加深女性一些不設實際的期望。畢竟,電影只是導演創作出來的一件藝術品。

  完人化的布華泉,勤力、聰慧、上進、信主、念舊、顧家、長情,像雷峰一樣毫無缺點,其實很難令觀眾看得投入。布華泉神奇的經歷,也許是對應香港的傳奇成績,但這樣的完人,卻是充滿疏離感。不要以為嚴浩借題發揮暗談香港成就的故事,才以完人的手法來塑造布華泉,羅啟銳的《歲月神偷》,那位身患絕症的哥哥(李治平飾),一樣是文武全才,像磁石一樣吸引女朋友的完人一個。香港人,骨子裡就是一種崇拜完美人物的群體,在電影內,那怕是江湖片、賭術片,往往都是這類表述。事事向頂尖走,向高點鑽,拿十項全能的心態,全是如在夢裡的虛幻表述。《阿甘正傳》的感人是平實親切,《浮城》的感覺很遙不可及。同樣是水上人故事,許鞍華的《千言萬語》其實更顯真實氣息。《浮城》的浮,是人物的浮,不是國藉的浮。如果你問《阿甘正傳》的湯漢斯和《千言萬語》的李麗珍:「Who am I」,他們會毫不猶疑地答:我就是我。庸人自擾,往往是完人的缺憾。

  嚴浩這齣《浮城》,嚴格來說是失敗了。失敗來於太貪心,把太多的材料一起烹調,結果是頭頭不到岸。像信仰部份的枝葉,沒有帶出很強的感染力,是浪費。把整個故事範圍縮小,集中精力帶出個別角色的深度,其實會更有味道。楊采妮阿娣的角色,沒甚麼發揮;外國留學的番書女劉心悠,看上完全不懂上流社會禮節的郭富城,是萬中無一的唯意志論,不覺有說服力。電影最搶鏡者,還是布華泉媽媽鮑起靜。但在內地上映時,這齣《浮城》的領銜主角仍是郭富城、楊采妮和劉心悠,理由不難想像。當大陸市場變成主要市場,一些電影內涵和意景,無疑也被牽著走。《浮城》是拍給誰看的,嚴浩最清楚。嚴浩以往拍《滾滾紅塵》,也不像以香港人為主要觀眾,而是同樣的身份追逐。二十年後,再來一次,太沉重了。

7 則留言:

  1. My goodness, 連電影都可以牽連到 "啖啖國民教育的味道",想太多了吧!

    回覆刪除
  2. 其实,你真的不懂。。。。

    回覆刪除
  3. 這樣的結果比較符合大眾期待,That is all !

    回覆刪除
  4. 陳方安生。得淡笑。知道誰是葉錫恩嗎。

    回覆刪除
  5. 陳方安生。得淡笑。知道誰是葉錫恩嗎。

    回覆刪除
  6. 認同你的觀點,套電影拍得很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