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我的最愛(16) - 珍貴的民間見證 《我的1997》

《我的1997》
作曲:艾敬
作詞:艾敬
主唱:艾敬

  一個不大為人熟悉的名字,艾敬。

  艾敬不是走潮流歌曲路線,大陸樂迷給她的評價為詩人創作歌手。《我的1997》寫於 1992 年,在香港回歸前的5年。艾敬的創作,紀錄了一個年輕女子的心聲,寫的是成長和生活狀況,與及當時對自由和資本主義的香港的嚮往。在輕描淡寫之下,工人階級的爸爸,有平劇底子但不再重操故業的媽媽, 純樸開心的童年,緊張的政治氣氛,不豐裕的經濟環境,沉悶的瀋陽,開放的上海,謀生的歌唱生涯,全都在這首《我的1997》裡面。艾敬的確展現了詩人的氣質,把大陸的面貌,以清秀的歌聲描繪出來。至於艾敬在歌曲中說到那個「他」,相信是以含蓄隠喻的手法代表無拘無束的自由,而不是一位男性,很多人都攪錯了。

  我的一位朋友當時對艾敬這份對香港的「溺愛」,感到不安,認為歌曲會令大陸民眾對香港有不理性的期望。結果是在艾敬的歌曲出現的十年後,香港人已相反地對大陸充滿溺愛,愛死了內地的機會,世界有多善變,可想而知。

  而更令人懷念的,是艾敬筆下的香港,在1997後出現了轉變。艾敬嚮往香港的生活,八佰伴、午夜場、梅艷芳,全都消逝在回歸後的簾幕後。今天,我們已經沒辦法找回昔日的香港狀況,那已經不存在了。艾敬昔日的那個「他」在香港,然而,那個「他」也被改造和帶走了。

  《我的1997》是一份充滿真實的民間記錄,把民間的心聲保存下來,為歷史提供不偏頗的敘述。研究歷史者,應該多考量民間的材料,來反覆確認或質疑統治者說話的合理性。這首《我的1997》為大陸和香港,留下了一段段時代的見證。

  艾敬不是多產創作者,但她的歌的確是截有濃厚的中國氣味。《你的軍裝》充滿文革的紅衛兵氣味,而《艷粉街的故事》則重構了原來純樸的鄉市生活,皆是有質素的優秀作品,值得一聽。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我的最愛(15) - 斷背山下的孽子 《忘記他是她》

《忘記他是她》
作曲:黃耀明
作詞:周耀輝
主唱:黃耀明

  非常規的肉慾和戀情,一直像是西方的文化空間。至少直至今天,同性婚姻在美國個別省區可以進行,但東方文化還未接受這樣前衛的演變。

  李安的《斷背山》把世界的目光拉闊了,讓人感受到兩個男人的真摰。美國更早有關同性戀的電影,還有1993年湯漢斯的《費城故事》。但其實與亞洲電影人相比,時間來得不算早。關錦鵬的《藍宇》、王家衛的《春光乍洩》、李安的《喜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都是這類作品,其中《喜宴》和《霸王別姬》,上映時間其實比《費城故事》還要早。而白先勇的長篇小說《孽子》,更早在 80 年代已完成出版。所以實際上,亞洲人在非常規的肉慾和戀情創作上,走得不比西方社會慢。

  《忘記他是她》是黃耀明在 1989 年的作品,比起上面提到的電影,更早面世。因此,黃耀明絕對是一名創作先鋒。但黃耀明創作的第一首同志歌曲,應該是 1988 年的《禁色》。兩者比較起來,《禁色》的味道和結構較拘謹,《忘記他是她》則是迷幻飄浮,予人輕狂興奮的感覺,散發更多的吸引力。

  《忘記他是她》所表達的,是不能自拔的雙性戀,是他?還是她?這是當然攪不清的狀況,黃耀明的曖昧演繹,加深了歌曲的神秘味道。交錯的歌詞,混合著男身和女身的敘述,但其實在原版的歌詞內,有幾段歌詞的「他」或「她」字是掏空了的,歌者和作詞者都刻意隱瞞這個「 」的身份。網友在網上提供完整的歌詞,反而掃走了原來的詩意。

  早幾天在信報讀到有關作詞人周耀輝的消息,說到他對《忘記他是她》的一些感觸。的確,這首《忘記他是她》是難忘的創作,一生人能創作到一首這樣具層次和意境的歌曲,是美滿的。編曲的劉以達,也很成功地把一股吃完迷幻藥的感覺,放到歌曲結尾的一分鐘,讓人沉醉。可惜,這麼有才華的劉以達,竟然在日後的一些電影,需要演出醜角度日,《玻璃樽》、《大內密探零零發》、《絕世好賓》、《戀上你的床》,都只是展現了一個不稱身的劉以達,可惜非常。

  總體而言,《忘記他是她》應視為香港樂壇其中一首既前衛而且出色的佳作。

  文藝的欣賞,不一定是內容的認同。有人懂得欣賞《斷背山》,有人懂得欣賞《孽子》,但不是太多人真的欣賞《忘記他是她》。

  這也是沒有太多人真的欣賞黃耀明的緣故。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我的最愛(14) - 真正君子的胸襟 《浪子心聲》

《浪子心聲》
作曲:許冠傑
作詞:許冠傑 / 黎彼得
主唱:許冠傑

  之前已說過,許冠傑是其中一位廣東歌曲的鼻祖。與《鐵塔凌雲》有同樣地位的,是《浪子心聲》。

  簡單的旋律,語重心長的歌詞,如朋友聊天時的親切,動聽得如小鳥歌唱的口哨聲,是《浪子心聲》成為聽眾心中的歌之原因。早已說過,但也忍不住再次再三重複,三十多年前的優秀作品比當今的創作,來得有深度和內涵得多。《浪子心聲》多年來也被不同的歌手重唱過,當中劉德華最為特別,那是因為王晶把《浪子心聲》放在電影《賭俠1999》作為主題曲。印象中,王晶的電影很少配主題曲,這次是罕有的配搭。王晶本身文底非常,要是《浪子心聲》不是佳品,他那會願意付版權費給他人,用在自己的電影上。

  然而,我總覺得《浪子心聲》寫的,不是浪子的心聲,而是君子的胸襟。看透世情,也許是嚐盡人間甜酸苦辣的浪子經歷,但當浪子已經達到這個心境的時候,其實已昇華至君子的水平,擁有君子的胸襟。對一切都能處之泰然,樂安天命,是不容易的層次,我也希望有能到達的一天。

  何解還要以「浪子」為名?也許這是中國式的謙厚,當犬子、拙作、不才還是普遍地使用,以「浪子」掛名,沒有甚麼不恰當的地方。

  真正君子的胸襟,暗藏在《浪子心聲》。

    難分真與假 人面多險詐
    幾許有共享榮華 簷畔水滴不分差
    無知井裡蛙 徙望添聲價
    空得意目光如麻 誰料金屋變敗瓦

    命裡有時終須有 命裡無時莫強求
    雷聲風雨打 何用多驚怕
    心公正白璧無瑕 行善積德最樂也

    命裡有時終須有 命裡無時莫強求
    人比海裡沙 毋用多牽掛
    君可見漫天落霞 名利息間似霧化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張文光喜歡村上春樹?

  早幾天,讀到張文光寫的一篇專欄文章,題為《追尋幼年的記憶》,裡面說到:

  喜歡村上春樹,他的新書《1Q84》,提到一個有趣的問題:人的記憶,最早能回憶至多少歲?
  村上說:許多人只能想至四五歲,最早不過三歲,更早的例子一個也沒有。
  真的嗎?真不能超過三歲嗎?
  ……………………
  (原文見 http://hk.news.yahoo.com/supplement/column/article.html?aid=id-752 )

  我也很喜歡村上春樹,但對張文光提出的問題沒有興趣,反而很奇怪張會喜歡村上春樹。

  張文光喜歡村上春樹,有甚麼問題?

  這裡,我不是指村上春樹的小說有濃厚的情慾味道,張文光的正面評價,會令學生們產生不理性的追捧。而是張文光好像忘記或不知道,村上春樹對死板的教育制度,特別是了無生氣的小學教育與及毫無素質的教師,痛斥到體無完膚、狗血淋頭的地步。村上認為,聘請家庭教師在家中學習,比到學校接受沒有意義的教育好得多。

  當然,你會問:在那裡出現過這樣的批評?真的有嗎?有的,在《舞!舞!舞!》中,沒有名字的主人公跟 13 歲的牧村雪討論時,村上把他對教育的看法講得一清二楚。更有趣的是,村上的《舞!舞!舞!》已出版超過20年,這些年來,教育制度的不濟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

  來自教育界的張文光,身上恐怕也沾染到一兩滴村上春樹筆尖濺下的狗血,要是張氏真的喜歡村上的話,有必要先替其代表的教育界,出來回應一下村上的批評,而不是談論幼年記憶的問題。

  當然,你可以說,村上批評的,是日本的教育制度,不是香港,張文光似乎沒有對號入座的必要。但作為知識份子一定理解,批評的合理性和尖銳性,可以跨越地域界限。若張文光可以義無反顧地搬西方國家的民主制度來香港實踐,很難想像張氏可以用雙重標準的方法,來拒絕考量村上對現今教育制度,那份嚴肅的批評。 

我的最愛(13) - 不能獲獎的獲獎歌曲 《空凳》

《空凳》
作曲:林敏怡
作詞:林振強
主唱:夏韶聲

  我說過,不大喜歡Youtube的播放,因為有侵權的可能。但這次似乎要另檔處理,事關這片很值得一看。由於片主沒有提供Embedded Code,請按下面的網址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pciGai0CPI

  夏韶聲在說甚麼,我想也不需要再加以詳述。只想提供一下 1985 年十大勁歌金曲的得獎名單:《愛情陷阱》、《情已逝》、《不羈的風》、《聽不到的說話》、《誰可相依》、《日本娃娃》、《壞女孩》、《暴風女神Lorelei》、《雨夜的浪漫》、《十分十二吋》。(來源:維基百科)

  很坦白說,實在看不到有那首歌,比《空凳》更出色。一首在創作大賽獲獎的作品,竟然不及一大堆商業堆砌的音符,這是香港文化死寂的一大見証。

  和《追憶》不一樣,林振強這回以沉重的手筆鈎出歌意,夏韶聲的傷感演繹,亦加深了感染力。同樣寫懷念父親之情,兩款不一樣的心境,帶出不一樣的效果。《追憶》是含蓄內斂,《空凳》是真情激動,但兩者同樣精彩。今天是父親節,聽《空凳》,會有多一分感動。不能再獲獎沒有甚麼大不了,知音人還是多的是。

  但若夏韶聲說的是事實,一首出色的作品竟會令人失業,香港是一個何等荒謬但反映現實的社會。

  畢竟,競爭是殘酷的,零和遊戲,有人拿多了,就自然有人拿少了。一點縫也不留下,一直是資本主義社會勝利者的長勝手段。

  所以,夏韶聲被犧牲了。

  突然,我又想起村上春樹去年演講時的那句話:「在一堵堅硬的高牆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間,我永遠站在蛋這一邊。」

623

  不同人聽到 623,會想起些甚麼?

  面對大利市股票機的職業炒家,會問:那個位可以入?那個位應該出?

  專利巴士司機會問:這條線是從那裏開到那裏?好像沒聽過吧!

  地產經紀會問:老闆,是那一條街的 623 號?彌敦道還是青山道?

  摩連奴會問: 623?龍門都走出來當後衛用?這陣勢真的有用嗎?

  賭場的荷官會說: 623 , 11 點大。

  曾特首則會說:623,就讓我們起錨吧!

  起錨,即準備啟航。曾特首好像認為,去那裡不要緊,最重要就是不要繼續停在錨的那個位置。但他的幕僚好像忘記了,當日哥倫布起錨,是為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向西面走,一樣可以去到東方。若是香港這樣漫無目的跟曾特首一齊起錨,會不會他朝縱使獲得所謂成功,但其實只不過是繞了地球一圈的原地踏步?

  我對政改方案無意見,通過也好,被否決也好,相信對社會民生都不會有甚麼影響。香港的政治發展空間,不單是政制框架這個硬件,而更重要的是作為軟件的代議之士。當你看到香港的政黨,發展了十數年,都只是能培養出陳克勤、甘乃威、陳淑莊等第二梯隊,我真的不禁要問,增加5席直選議員,有何意義?增加5名區議會間選議席又有何意義?這不過是再加多10個南郭先生吧!

  政改若只是迎合政黨人士有更多就業機會,不如就算了罷。一大堆沒有頭而亂飛的雞群,辦不成甚麼好事。只懂大叫普選政制,便可解決貧富懸殊、政策向大企業傾斜的深結,是不負責任的欺騙選票行為。這等政棍將來一樣會是伸手向大商家、大地主拿錢,美國的財閥一直都是民主、共和兩黨的大水喉。與其說把功能組別的議員拖下來,不如說是瓜分了這等議員的資源,改革從來都只不過利益的再分配,沒有偉大可言。

  若果現時泛民是有良心實踐公義的話,一群大狀便應該強烈要求改革法律制度,容許事務律師在高等法院的公開聆訊也有發言權。現時豐厚的訟費是極少數資深大律師的美點,想訴諸法庭處理糾紛,真的是未見官先打 30 大板。沒錢是沒有官司可打的。領匯的司法覆核,納稅人的錢包付了幾百萬元給戴啟思,公義只不過是用錢來行使。君可見大狀們願意放棄他們諸君刻下享有的特殊地位嗎?

  當看到每次站台時,還是垂垂老矣的司徒華和李柱銘,香港的民主步伐真是有格調得如精衛填海。他們昔日叫罵的中共老對手,如楊尚昆、李鵬、江澤民等諸公,皆已退下,連胡錦濤也快將交棒之時,香港還在玩明星式的人治鬥爭手法。他們真的覺得自己的魅力,及得上毛澤東嗎?在責備中共元老在幕後指點江山之餘,司徒公與李公等亦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民主黨攪不好培訓之路,亦是他們種下的禍。

  當政治人材還是一泉死水之際,甚麼政改方案也只不過是殯儀館內的禮儀師技巧,讓大家得回一個無甚意義的安心吧。

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我的最愛(12) - 似輕還重的人生印記 《追憶》

《追憶》
作曲:林子祥
作詞:林振強
主唱:林子祥

  說完葉蒨文,當然應該到林子祥。

  喜歡林子祥的,多數對《追憶》這首歌有深厚的感覺。我亦相信,十個林子祥的歌迷,有五個會挑選《追憶》是林子祥云云幾百首歌曲中,最好的一首。每當演唱會,阿 Lam 唱《追憶》時,那份掌聲總是比其他歌曲熱烈。重唱過《追憶》的歌手,至少包括區瑞強、彭羚、夏韶聲、 Beyond 等,可想而知,這首歌在其歌手的心目中,是何等優秀之作。

  林子祥的曲,林振強的詞,把一名漢子心中跨越時空的記憶,輕描淡寫但卻銘心刻骨地抒發出來。林子祥唱出了男兒心窩內那種內斂的情感,不論對離去的父親,還是別去的戀人,皆不是激昂留淚的爆發,而是細水長流的懷念。這份情懷,在現時冷漠功利的社會之中,更值得讓人惦記和推崇。

  這首《追憶》,亦是林振強其中一首最好的作品。木偶不留低一絲足印, 夏變得如冬一般灰暗, 留下空空的一個地球,都是簡單而有詩意的描寫。林振強精彩的填詞,亦不像是這一輩填詞人所能創作得到。再聽《追憶》時,也讓我們一起追憶林振強的神采。

我的最愛(11) - 一份寧靜與耐心的等待 《淺醉一生》

《淺醉一生》
作曲:盧冠廷
作詞:唐書琛
主唱:葉蒨文

  不是《祝福》,不是《焚心以火》,不是《零時十分》,這首我最愛的葉蒨文歌曲,是不大為人留意和記起的《淺醉一生》。

  《淺醉一生》是電影《喋血雙雄》的主題曲。一齣陽剛味重兼槍林彈雨的電影,主題曲卻是那麼恬靜和浪漫。這不是錯配,而是吳宇森從來就是一個反暴力的導演,《淺醉一生》剛好把電影內在的涵意投射了出來。

  葉蒨文唱這首歌時,釋放了很令人陶醉的女性氣味。一個默默等候真愛的女子,一陣充滿唏噓的感慨,一份高度的期盼,一種不帶埋怨的謙厚,就是唐書琛手筆下的葉蒨文,一個很高品味的葉蒨文。比起其他一些庸俗的作品,這首《淺醉一生》帶出了一個不同層次、令人驚喜的葉蒨文。

  而這歌的編曲亦是值得一讚,利落、清爽、沒有拖泥帶水的感覺,感情一氣呵成,歌詞沒有重複,教人很有衝動立即再去享受葉蒨文柔和優美的聲音。編曲人是Richard Yuen袁卓繁,此君是行內高人,但不是很高調,所以不像其他作曲編曲人所為人認識。

  二十年後,再聽這一首作品,更有不少特別感覺。葉蒨文所帶出的氣味,在今天香港的女性,還是濃濃的飄逸著。社會地位的提升、經濟上的獨立,使女性更多時間投放在事業上,感情上所能獲得到的,好像反而少了,而且可能更是期待。葉蒨文的希盼,或許更像一份份沉默份子的心聲。

  然而,收錄這首《淺醉一生》的大碟《面對面》,當年並不熱賣。其後的精選,亦沒有收錄這首漂亮的作品。現時市面尚存的,以二手黑膠碟為主,CD版本被炒賣到不大合理的價位,全香港的公共圖書館,亦只有一隻不能借出的館藏。要欣賞這首作品,Youtube固然是一個方法,但我亦強烈呼籲擁有版權的華納,應該重新發行這張甚有價值的大碟。

  要是聽葉蒨文的歌,而未聽過《淺醉一生》的話,一定是一個遺憾。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我的最愛(10)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滄海一聲笑》

《滄海一聲笑》
作曲:黃霑
作詞:黃霑
主唱:許冠傑

  說真的,要是拿黃霑的《滄海一聲笑》和楊慎的《臨江仙》作比較,是不容易,而且欠缺公平。兩者時代不同,味道不同,配搭也不同。但兩者所演繹出來的氣魄與意境,卻有著異曲同工的相似。

  笑,是兩首詞的其中一個共通點。楊慎以最後兩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來概括整首詞。黃霑則把笑配在滄海、蒼天、江山、清風、蒼生之上,盡展金庸筆下《笑傲江湖》的氣度,亦是瀟洒貼題非常。

  天下之大,江湖之寬,江山之美,確足教英雄費盡心力,魂斷九霄也在所不惜。但歷史也告訴我們,任何一位英雄人物,也不存在甚麼千秋萬載的功業,成敗之分野,往往是一些永遠不能預計的因素。而那管最終是成是敗,世界仍會是青山依舊在,晚照落滿襟。

  把《滄海一聲笑》放在今天香港的周遭,仍是一把很豪邁的聲音,多少好爭之徒,還是不斷的來個你死我活,只醉心成敗得失。風骨敗壞,氣節全缺,可惜無人關心。能真正的享受人生者,恐怕還是拿著濁酒,豪情地笑談蒼生的白髮老翁。

  許冠傑演繹這《滄海一聲笑》,尚算可以,但不夠豪氣,論真摯,反不及黃霑更粗獷的喉頭。相比許冠傑,黃霑更像豪情說笑的性情中人。又或許黃霑的路是短了些,所以更值得懷念。

  黃霑的《滄海一聲笑》和楊慎的《臨江仙》,風格有多相似,不妨再品嚐一下。

    《滄海一聲笑》
    滄海一聲笑 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只記今朝
    蒼天笑 紛紛世上潮
    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江山笑 煙雨遙
    濤浪淘盡紅塵俗世幾多嬌
    清風笑 竟惹寂寥
    豪情還賸了一襟晚照
    蒼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啦......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我的最愛(9) - 孤獨的忍耐 《有誰共鳴》

《有誰共鳴》
作曲:谷村新司
作詞:小美
主唱:張國榮

  一曲《有誰共鳴》,改變了張國榮之前,只唱情歌的形象,令人印象難忘。它亦打破香港樂壇多年被譚校長壟斷的局面。不過,冥冥之中,這首《有誰共鳴》的歌意,卻是張國榮離去後,最具意義的輓歌。

  短短46年的人生,張國榮的名字,成功打進到相當數量的歌曲和電影,《阿飛正傳》是我在戲院已經看過兩次的電影,這當然不計其後看VCD的次數。低沉憂鬱的聲線,灑脫的風格,英俊的臉孔,迷人的眼神,都是張國榮的魅力。但天賦和演藝生涯也似乎令張國榮的生活,充滿壓迫。在《有誰共鳴》內,張國榮展現出孤單、執著、不認輸、但知命的性格,跟我們認識的張國榮,很相近。《有誰共鳴》是張國榮生平傳記,亦是一首勸勉世人的歌。

  一個人會否有這樣的胸襟、見識與毅力,不好說。就算有的話,亦不是容易的事情。張國榮唱得到,卻辦不到,十分可惜。我不敢說自己能辦得到,但我想告訴張國榮,他的歌,有我的共鳴。

  就把張國榮的歌意留在這館裡。

    抬頭望星空一片靜
    我獨行 夜雨漸停
    無言是此刻的冷靜
    笑問誰 肝膽照應
    風急風也清 告知變幻是無定
    未明是我苦笑卻未停
    不信命 只信雙手去苦拼
    矛盾是無力去暫停
    可會知 我心裡困倦滿腔
    夜闌靜 問有誰共鳴
    從前是天真不冷靜
    愛自由 或會忘形
    明白是得失總有定
    去或留 輕鬆對應
    孤單中顫抖 我知我實在難受
    問誰願意失去了自由
    想退後 心裡知足我擁有
    前去亦全力去尋求
    風也清 晚空中我問句星
    夜闌靜 問有誰共鳴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我的最愛(8) - 迷失落寞的情慾 《春光乍洩》

《春光乍洩》
作曲:黃耀明 / 蔡德才
作詞:林夕
主唱:黃耀明

  如果需要在華語歌曲裡面,找一首引人入「性」的創作的話,一定非《春光乍洩》莫屬。

  另類的黃耀明,一直是創作非主流歌曲的泉源。《春光乍洩》這類味道濃郁的歌曲,之前不是沒有出現過。羅文的《波斯貓》、陳秀雯的《震盪》、林憶蓮的《激情》,都有大膽的構思,把人類原始的慾望與感覺,用文字和聲音送上。但這幾首歌所能到達的層次,似乎皆力有不逮。直至《春光乍洩》的出現,大家才真正感受到充滿文字風流的意境,與及一段段末世紀的心路歷程。加上黃耀明十分投入的演繹,實在是本地創作中,非常罕有的作品。

  而確實,這首《春光乍洩》是黃耀明多年來唯一一首獲得多方獎項的歌曲。偏鋒的黃耀明總算可以在其狹窄的香港樂壇空間,留下一點名字見證。

  其實能創作出一首這樣的歌,真是不容易。《春光乍洩》唱的,是寂寞的一夜情。林夕的歌詞,含蓄、性感、帶有幻想,但不下流,讓人感受到慾念的浪漫。不過如影隨形的,卻是沉溺、放縱、沒有明天的寂寞,使人一步一步走進末世紀的列車。沒有包袱的一夜情,是不少人的選擇,以酒精的醉混上慾望的沉醉,投入、釋放、享受、迷失、忘記,就是黃耀明對情與慾的演繹,把都市人內心被遮敝和壓迫的情感燃燒起來。不論你認同與否,這份神髓已盡顯黃耀明獨特的風格。以歌詞和聲線帶來鮮為人達的落寞風流感覺,黃耀明暫時是第一人,但第二位還未出現。

  偏鋒也好,獨特也好,《春光乍洩》仍是一直陪伴在香港人的身邊。

運動場的劇本

  世界盃的賽事,幾天之後,將在南非展開。

  運動場上所展示的,從來都不只是運動員的體育細胞。

  曾幾何時,運動是鐵幕國家宣傳手段,位位健碩如士兵的東德女子游泳選手,讓人認識羅馬尼亞的歌曼尼茲,在1988年歐洲國家盃功虧一簣的蘇聯機動足球隊,都令人印象難忘。

  時至今日,隨著鐵片的溶解,幕亦下了。但運動場上還是有另一種型式的宣傳。劉翔的跑姿,令他名利雙收;姚明的臉孔,也是一個有價值的品牌。宣傳的主線由國家層面,轉變到個人範疇;由意識形態,換成一張張的鈔票。世界盃,又將會是一眾足球員,為自己身價增值的時候。

  儘管世界盃一直以來,都是那幾個足球強國的戰利品,畢竟足球還是圓的。歐洲國家盃可以出現丹麥和希臘奪得冠軍,亞洲盃也可以由今次世界盃也不能晉級的伊拉克奪錦,世事是沒有絕對的。球迷更期待的,不是一場場講求戰術的悶蛋足球賽事,而是有汗水、有拚勁的爭逐,和意想不到的戰程甚至賽果。球員實在不應過份在意自己的身價增值,而忘記爭勝的決心。世界盃不純是貧國球員見工的機會,而是一項可以競逐的榮譽。

  當C朗拿度面對可能是5年人工也及不上其週薪的北韓球員時,會是怎樣有趣的對碰?

  葡萄牙2002年的世界盃,曾被宰在韓國人的手裡,今次又會否歷史重演?

  法國2002年的世界盃,一球不入,黯然出局。今趟又是遠離歐洲比賽,結果又會何如?

  幾乎把墨西哥弄到外圍賽出局的艾歷臣,竟然又有水魚向其招手,今次轉做馴象師,不知又會否將科特迪瓦送到深淵?

  功利的鄧加為了巴西再度奪標,揚言學習摩連奴踢戰術足球(即悶蛋足球);那邊箱,經常胡言亂語的肥馬,卻要求阿根廷全力入球,一於有前無後,這是否呼籲巴西躉早點移民及更換阿根廷護照?

  再度由外國人帶隊,兼且損失了球隊多年象徵碧咸和奧雲的英格蘭,是放下包袱,還是萬劫不復?

  一切可能發生的劇情,將在6月11日開始上演。

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我的最愛(7) - 難以捉摸的都市虛渺 《曖昧》

《曖昧》
作曲:陳小霞
作詞:林夕
主唱:王菲

  現代化的都市,製造了不同的特質,在戀情上,孕育出來的,是一份難以捉摸的虛渺。

  王菲的《曖昧》所帶出的,是一份飄浮的、沒有軌跡的感情。是單戀、暗戀、三角戀、還是根本是假戀,歌曲都沒有很確定的表示。對聽眾來說,這會有很闊的想像空間。

  一直以來,不是很喜歡王菲的懶音唱功。也許,這是表現她風格的一個方法,但覺得總是有教壞後輩之嫌。但不能否認,這首《曖昧》需要表達的,正是對這份似真亦假的感情的懷疑,一點懶音反而會有一些特別效果。

  林夕的詞,的確寫得很曖昧、很文藝,寫出了現代人都市生活的內心和對異性所感受的情感。為甚麼人會在走得這麼近的時候,內心卻仍然隔著那麼深的一道鴻溝?這是說不清的,是女的仍然抱著含蓄的心態,還是男的不願意負責任地投入,林夕沒有說出來。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感受和詮繹,各人能從歌曲中收到的,會是不同的電波,這是有趣而且是難得的。

  聽這首歌,總是主觀地覺得王菲把自己私人的情感放進在歌裡。崎嶇的感情生活,沒有回報的感情投放,為這首《曖味》帶來更引人入勝的吸引力。被拒者、害羞者、負心者、貪心者、愚蠢者、不羈者,放在《曖味》裡面,都有其可以擔當的角色。

  你是那一類,聽聽後再想想吧!

我的最愛(6) - 股樓中的高手 《天蠶變》

《天蠶變》
作曲:黎小田
作詞:盧國沾
主唱:關正傑

  這首《天蠶變》,是相當非主流的選擇。

  電視劇主題曲,本質上是尋求順耳,迎合大眾口味,容易上口,較少有深度之作。加上這齣是麗的劇集,充滿原罪的標籤,受人注視的程度,不像對面台一樣的高。但是《天蠶變》這劇,是一齣有創意的電視劇,武打場面激烈悅目,媲美當年邵氏的電影,水準是十分之高。喜愛模仿的無線,其後的金庸名著《天龍八部》和《神鵰俠侶》,便挖角《天蠶變》的舵手簫笙為製作骨幹,一於抄得就抄。就算是關正傑,亦是憑在無線合約時期的《萬水千山縱橫》和《兩忘煙水裡》,才踏上更高台階。這就是強台壓著弱台侵略的最佳見證。

  《天蠶變》這首歌曲,其實絕對不是一般劇集主題曲,它有深層次的意義在背後。在今天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再次細聽的話,仍是恰切非常。全曲的歌詞如下:

    獨自在山坡 高處未處高
    命運在冷笑 暗示前無路
    浮雲遊身邊 發出警告 我高視闊步
    雖知此山頭 猛虎滿佈
    膽小非英雄 決不願停步
    冷眼對血路 寂寞是命途
    明月映山崗 倍覺孤高
    拋開愛慕 飽遭煎熬 早知代價高
    絲方吐盡 繭中天蠶 必須破籠牢
    一生稱英雄 永不信命數
    經得起波濤 更感自傲
    抹去了眼淚 背上了憤怒
    讓我攀險峰 再與天比高

  在驚風暴雨式的香港投資市場,不是英雄豪傑,絕對不宜參與。股市也好,樓市也好,都往往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每次投資,就如攀山一樣,需一坡一坡向上爬,但危機也是一直增加。山頂上更是猛虎滿佈,一不留神,或者運氣差的話,幾乎肯定成為他人的點心,骨頭也剩不下來,盧國沾的歌詞是隱喻投機市場的風險。不過,《天蠶變》首播時,73年股災之痛,已成一道屬於過去的記憶。投機人士是一隊隊忘情忘我的衝鋒隊,怎樣對他們苦口婆心,也是徒然。

  就算你不參與投資活動,現時每天的工作,都是以跑業務、交業績為主,每年的銷售都要有可觀的增長,才算合格。這樣,也算得上是年年攀山涉水,在數字刀鋒下幹活。人心也因而變得求財求名,對人際關係、男女感情等,一概不理。漂亮的房子,配在內的,是感情疏離、沒有溫暖的家庭。是「磚」貴,而非情重。寂寞冷酷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代價。《天蠶變》所唱出的就是這種現時香港人的生活狀況。

  三十年如一日,社會沒有改善,這首帶滿警號的歌曲,仍是陪伴香港人寂寞生活的成長。

  至少,對今天的股市和樓市而言,這警告仍是非常精警。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六月的風

  艷陽,被六月嚴肅的氣氛遮蓋了。

  間歇而濃密的雨點,趁機為不舒暢的空氣,降低了溫度。四周變得濕濕的、沒精打彩的。平常愛在悶熱的街道上,伸出舌頭來散熱的流浪狗,也不見了。上班的人群,帶著深沉的心情和累贅的兩傘,急步在空虛的路面上毫無人生目標地走動著,沒有誰願意露出燦爛可躬的笑容,也沒有誰表現出,喜歡這種惱人天氣的興奮。六月就是這樣的一個日子。

  隨之而來吹向我臉的,是一陣陣帶著尊嚴和傷感的風。風的尊嚴,是不易感受得到的,但我自信我能。尊嚴是一種無聲的、充滿毅力的持續。不論你喜歡他、害怕他、討厭他,他仍是那樣地行動,穿過地域、跨越時空。這片帶著尊嚴的風,經過了21年前共和國的廣埸, 53 年前熱騰騰的報章,堅持信念人士的臉容,傷心欲絕的銀線白絲。到今天,他仍然有感染力地,攜帶著見證了的過去,遊走於世間,在撫摸世人的臉時,輕聲的提示著一段段如歌似泣的歷史。

  這片風也是傷感的風。傷感在於,他孤獨地走,不知道目的地,但仍然繼續奔走。丟不下眼淚,拭不到汗水。風繼續吹,張國榮唱著;張國榮休息去了,風還是繼續吹。呼吸的停止,沒有出現令風停下來的藉口。生命是有限,風的歲月卻是無限,而且仍是在吹著那片傷感的風。

  然而,匆忙的人群,沒太多能真正感受到風所帶來的氣息。他們的落寞是都市的落寞,是壓力下對事情的漠不關心。任憑被風吹到東歪西倒,神情總仍是一種不切身的麻木。尤其在新簇簇、美輪美奐、高聳入雲、冷若寒壁的辦公室大樓工作的那一群,鋼筋水泥和厚厚的玻璃幕牆已把風完全的隔絕,風變得如陌生人一樣的疏離。現代辦公室是提供舒適的空氣和調控的溫度,但這種人造的空氣和溫度,缺乏風的自然性,更易令人失去自我。沒有人再想起風的味道和感覺,與及從風中能尋回的記憶。辦公室化木成金的紙張、被受推崇的鍊金術,統統在宣告風獲判無期徒刑。

  久而久之,強烈的物質追求更使非形象化的風,沒有立足之地。一個皮革味道濃郁的包子、一套散發高貴氣質的服裝、一枚閃爍奪目的鑽戒、一部時髦的手提電話,都較沉重的風吸引。人們會選擇的,自然是遺忘,不管那是故意還足冒失。

  但對不能遺忘的人來說,六月的風,仍是一道縈繞著良心的可敬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