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當新聞工作者變成差不多先生



  二十世紀其中一位著名中國知識份子,是胡適。他筆下的差不多先生,令人印象深刻。凡事不認真,差不多便算,是中國人的劣根性。大半世紀以後,上學變得普及,人人幾乎都可以讀書,但這種差不多的態度有改變嗎?

  星島集團跟梁振英,就一些報導的論據存有分歧,結果演變為隔空過招的半罵戰。梁振英不點名責怪星島集團扭曲事實來報導,星島集團立即對號入座,對梁作出嚴正反駁,認為梁的論據貧乏,更暗斥梁沒政治氣量接受批評。自己不諱言是較支持梁的政治理念,但亦覺得梁沉不住氣作出反擊,甚為沒有必要。被人攻擊,其實是因為有殺傷力,對手才會有部署,試問婁羅一名,又怎會有人垂青。宋人王安石一身罵名,都是既得利益者的政敵們惡意誣衊。一身傲骨的王安石,不帶走朝廷一點殘名碎譽,方是從政者的瀟灑。既然抵得過曾蔭權的抽水論,李柱銘的共產黨員論,《蘋果日報》的奸狼論,又何需為無聊兼無深度的評論動怒。轉過頭去,帶著半點幽默去捧周麗淇的場,看看她的電視劇《我的如意狼君》,輕鬆輕鬆當作為自己打氣,豈不快哉?

  原本也沒有衝動寫下這幾段文字,水平低劣的報導根本不值一駁。但昨晚(2011.12.07)在港台節目《自由風自由 Phone》內,還聽到《星島日報》有一位編輯部的林小姐接受訪問,就真的聽不入耳。林小姐「言正詞嚴」高舉客觀報導事實的牌子,認為傳媒有責任讓人理解事件發展,還堅持由始至終都是報導 DTZ 的營運狀況,清楚指出DTZ出售資產後,不足以償還債項,公司股份亦在英國除牌。DTZ是梁振英的企業,公眾有權知悉梁營運企業的能力。一片雄辯滔滔,甚有為民發掘珍貴材料的使命。

  這招金蟬脫殼,說出來是娓娓動聽,但卻對不上報導的標題和內容。2011126日《星島日報》對 DTZ 的報導標題,是「DTZ除牌,梁振英輸清光」,是林小姐所說的報導 DTZ ,還是報導梁振英,讀者一讀便知道,不用辯護。如果是如林小姐所言,只是報導DTZ的情形,用上這樣的標題,恐怕是《星島日報》編輯們的文字水平有問題。是報導性文字,還是煽情性文字,讀者們不用林小姐指導。

  但問題不單出現在標題上,更出現在內容上。126日《星島日報》的文章,以訪問湯家驊來作為切入點,提到 DTZ 的母公司DTZ Holdings進入臨時管理程序。(原文用「接管」,其實不準確,正確應是「臨時管理」。DTZ Holdings是進入英國法定的Administration重組程序,不是一般由債權人啟動的Receivership程序。) 湯家驊提到,出售集團營運的附屬公司後,附屬公司便不需在各地進入清盤程序,這方面說得對。但值得留意的,是 DTZ官方網頁的英文通告,對附屬公司是用上 DTZ Group的叫法,《星島日報》卻為一眾附屬公司用上「戴德梁」作為統稱,兩者就有明顯不對稱。DTZ Holdings進入臨時管理程序,DTZ Group被出售後,繼續正常營運,這才是合理的報導角度。含糊其詞,說成「DTZ被接管」,「戴德梁」繼續營運,就真的不準確,很有差不多先生的風範。而從DTZ Holdings的年報,可以確定全球的 DTZ附屬公司,都是以 DTZ 作為名稱的起首,不適合轉用「戴德梁」來代表。這類公司的法定名稱,其實都很仔細,不容馬虎,容不下差不多先生的存在。若果用字不謹慎,帶來誤解,是完全不應該的。

  不過,致命傷不是稱呼,而是材料上的疏漏。DTZ Holdings2011年年報附註32 內,報告了梁振英在 DTZ Group的其中一家附屬公司擁有 30% 的股份,那即是說被賣出的 DTZ Group當中一個小部份,梁振英是有股份的。因此「輸清光」之說,在籠統地或實際地,都不應該成立。DTZ Holdings的年報是公開材料,任何人都可以輕易下載,從而研究箇中內容。《星島日報》一切都很急就章,根本就沒有抱著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寫下報導,一切差不多便算。「山西和陝西不就是差不多嗎?」胡適這樣寫過。

  其實,再技術性一點來看,如果梁振英是DTZ Holdings的債權人,他是有法定權力,以債權人的身份去追討出售DTZ Holdings的款項,而這個債項也應有機會獲派攤還款項(Dividends)。梁是否「輸清光」,不是一份網站報告的初步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湯家驊的見解,只是從一種概念來看,不是從實際數據和材料來考慮。依自己理解,湯也不是清盤範疇的專家。《星島日報》不去請教專家,便冒失地作出一個「差不多」的結論,是完全缺乏新聞工作者的認真和嚴謹。

  一場選舉,可以讓人看見那麼多稀奇的事情,真有趣。政治,沒有武力的爛,也充滿文人的爛。看不見的利益,真是深不可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