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怎樣看《被誤解的中國》


寫作這部《被誤解的中國》,是在大學任教經濟的梁柏力。

這書不是由著名的出版社出版,但封面的副題「看明清時代和今天」,還是有一定的吸引,令人感到這是一部貫穿時空的著作。其他幾個在封面提及的焦點,還包括:明清是否真的「閉關鎖國」?為甚工業革命不是首先在中國爆發?傳統的中國只有「人治」,沒有「法治」?梁所帶出的話題,在學校課堂內相信都曾有不少討論,重點是以甚麼材料來研究,以及從那一個角度來切入。談論明清時期中國的落後,多以經濟活動、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等作基礎來闡述論點。但其實除了範疇外,還有方法論。

20世紀五六十 年代,學術界多採用「挑戰與回應」的基調來研究中國在 19 世紀所面對的問題。這個看法,是建築於西歐為19 世紀世界中心(Eurocentrism),西歐文化主宰了世界的觀念。觀看世界和本土,應以西歐為標準,其他國家的改革和進步,是為著追上落後的差距。20世紀末期,西歐中心論有點褪色,一些學者從中國本土的歷史文化,嘗試找出經濟發展落後的緣由,而不再去單向性考慮中國為甚麼達不到西歐的標準。

西歐中心論大致認定西歐是19世紀成功的典範,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市場機制、法治制度,全是西方船堅炮利、經濟蓬勃的原因。中國19世紀的落後,被認定為當時沒有工業革命,沒有資本主義,沒有巿場機制,沒有法治制度。因此順理成章的問題就會是梁柏力提出的討論焦點:為甚麼工業革命不在中國發生?為甚麼中國從來都只有人治而沒有法治?

梁柏力嘗試為這些問題找答案。梁明顯不是西歐中心論的支持者,他的論點是從多方面的材料,帶出中國少為人認識的一面。如書名所云,不少人對明清這兩代的社會實況充滿誤解,一些觀點很一廂情願,在往後中國歷史不是必修科的情況下,下一代的認識恐怕更模糊、更偏頗。《被誤解的中國》其實是 11 篇短篇學術論文,就不同範疇的誤解,找來資料及寫下文章。全書不冗長,減去註釋和參考書目,花一兩個晚上已經可以看完。

梁柏力閱讀和參考了很多不同學者的材料,來支持他的文章,當中有不少是學術界知名人物,如李約瑟(Joseph Needham)、何炳棣、黃仁宇、林毅夫、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黃宗智、梁治平等,可謂集各家之所成。這些知名學者的著作我都有讀過,梁柏力採用他們的材料作討論,合適合理,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在「閉關鎖國」一項,梁找來很多材料來說明,明清年代的民間通商活動均沒有完全被切斷,像明朝時日本人有盜者也有商者,清朝時葡萄牙人也一直在澳門逗留和活動。其實,縱使「閉關鎖國」是官方的聲明立場,一場鴉片戰爭已足以證明「閉關鎖國」在實際上不可能是事實,否則鴉片從何運入中國領土,而引發戰爭?讀書時,心水清一點,多從不同角度思考,已經可以避免不少盲點。

就工業革命不是首先在中國爆發,梁柏力引用了李約瑟的觀點。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是一部覆蓋面很寬廣的著作,內裡清楚分析了,中國何以走在西歐之前,有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等四大發明,卻沒有工業革命的種子。李約瑟的見解,是中國以往的發明,以經驗為主,只要多花時間理解物質,久而久之便會有所發現。工業革命所需要的,卻是實驗性的實驗室測試,需要假設和勇氣,這與新教徒在16世紀推動宗教改革,脫離羅馬天主教會不無關係。明清時的中國,卻是以一個皇朝為主,鬥爭不多,故此沒有刺激科技發展。這些見解均是以中國的本質來考量,而不是西歐中心論。

  在人治和法治的問題上,梁提到中國人其實也是尊重法治的民族,不能解決的問題,還是會交到衙門處理。衙門或許沒有現代西方法律中,民法和刑法的分類,但事實上,在近代法制史的研究中,各縣志紀錄其實反映很多審訊個案,當中清代尤甚。這些都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現象。

  梁柏力雖然在書中,帶來很多具視野的觀點,但對一些材料,卻缺乏批判性。像一些19世紀的研究數據,由於缺乏可靠的原始資料,不具備高可信性和說服力。例如梁借用Evelyn Rawski的材料,說18-19世紀期間,中國的男性識字率達30-45%,就有明顯的商榷之處。又例如彭慕蘭說到中國缺乏煤礦支援工業革命,這都不像是事實。彭慕蘭的著作《大分流》,其實有不少具爭議的地方,如他認為1800年的時候,英國與江南地區的分別不大,但清皇朝不只擁有江南地區,以全國的平均數據來作比較,彭慕蘭的觀點站不住腳。彭慕蘭又以康熙喜歡數學,而認為中國人熱衷科學研究,這明顯也是不合理的推論。梁柏力借用彭慕蘭的材料,也有責任指出彭慕蘭研究不足之處,這才能把更寬闊的視野和層次帶給讀者。

  不過,對於厭倦古板歷史書的朋友,梁柏力的《被誤解的中國》,還是會令你帶來一定新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