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時,寫了一篇《辛亥革命一百週年:我眼中的孫中山》的文章,身邊不少朋友都感到一定興趣,但對接受內裡的看法,有一定保留。也有問及那是我個人的見解,還是歷史學學者的結論。我想補充,那是來自自己看過好幾本兩岸的歷史書籍後,所作出的結論。從學術角度來看,那只是微不足道,因為文章不是研究原始的歷史材料。而隨著這個百年紀念概念漸漸熱起來,坊間有不少著作和出品,皆是圍繞辛亥革命出發,當中張鳴的《辛亥:搖晃的中國》,值得一眾受孫中山概念主導的朋友,閱讀一下。
張鳴老師當年來香港作客席教授時,自己有緣在他的課堂內,聽他講學。張鳴老師的文章,淺白易讀,不跟隨學院規格,是那種試圖把官方以外的歷史材料,以公眾史的演繹手法,寫給平民看的那類文字。張鳴老師的嘗試,不是一條客易走的路線,早他一段時間,大陸的另一位學者茅海建以相似的手法,寫了一本有關咸豐皇帝的書《苦命天子》,在學術界得不到很正面的評價,民間也不多人閱讀。直至近年,風氣才得以逆轉,較多學者也接受張鳴、茅海建、唐德剛這套以淺白方式,寫公眾史的手法,類似的出版著作數量也多起來。當然,這只是大陸和台灣的發展,香港書籍的出版空間,已越形縮小。像張鳴老師這部《辛亥:搖晃的中國》的台灣繁體字版,也已出版,香港的書局,還是未見有簡體字版出售。當然,這書的人民幣價錢只是29.80,30 元也不到,引進香港,當1.2 算,才36 港元,香港租貴,賣30 多元的書,根本無錢賺,因此索性不賣。這也壓縮了香港人看書的視野,但經常到內地出差的朋友,一杯Starbucks 咖啡的價錢,買下有閱讀價值的內地書籍,是完全值得考慮的選擇。
張鳴老師在書的封面,短短的寫了一句:「如果有人看了此書,不再像過去那樣,把這場革命符號化,從歷史書的雷池裡爬到了邊上,我就心滿意足了。」這句話,大抵是指現時歷史書所帶出來的辛亥革命,不是正確的面貌。這點,我想補充一下,中共歷史書的基本看法,辛亥革命是一場由「資產階級份子所領導的不成功革命」,1949年那次才算是成功。張鳴老師所指的革命符號化,應該是指這項定義,也是毛澤東在40年代建立《新民主主義》時,為辛亥革命和孫中山所定下的框架價值。而在這點上,國民黨和蔣介石封孫中山為國父的手段,跟毛澤東的,是大相逕庭。但在今時今日的台灣,隨著研究三民主義的興趣日漸減少,台獨的綠色力量日益擴大,也掀起不少重新評價孫中山的聲音。儘管張鳴老師所指的「革命符號化」不肯定是否包括國民黨的符號,但就廣義而言,《辛亥:搖晃的中國》的內容實足以消除國共兩黨,為辛亥革命和孫中山,所烙下的符號印記。
張鳴老師在書中,以很寬的闊度,來看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面貌,朝廷與及各地的士紳、革命黨、民間生活,都有深入的討論。整本書談論到孫中山的部份,前後不足數頁,集中的材料,全是從孫中山以外的人物出發,與及帶出不同省市地區的狀況和演變,立體地反映中國當時朝廷的混亂,與及實質上各地的活動。今時今日,我們經常看到的現象,是不少地方政府,不完全聽命中南海。一百年前,兵荒馬亂,消息傳達不快速,誤差度亦大,有組織的各地革命黨行動,幾乎是沒有可能出現。實際情況,如書中所說,各地的革命黨,只是獨自零星活動,無聯繫可言。而革命形式,又以暗殺較為普遍,大規模的武裝活動,其實並沒有登場,這點也是普遍人的誤解。而不少的所謂革命活動,也只是混水摸魚式,發一筆橫財的行動而已,而不是有真正的使命感和系統性。這些從民間的觀察,實在很有啟示,也讓人理解整場革命的框架究竟在那個位置。
書裡亦有說到,武昌的革命黨得以堅持下去,實在是因為袁世凱把北洋軍連勝多仗的馮國璋調走,換上看懂袁世凱心意的段祺瑞,採用了打打停停的策略所致。放了水給武昌革命黨的,其實是袁世凱,要是他刻意讓馮國璋把武昌革命黨徹底消除,逼清室遜位的借刀殺人之計謀,便使不著,孫中山也沒有宣誓當臨時大總統的機會。這些是不少人疏忽了的事實,而繼續相信「符號化」的說法。辛亥革命不是孫中山一人推翻清皇朝的革命,而是整個朝廷和社會,多方面醞釀出來,覆蓋性甚廣的社會革命,這個觀點才是較接近歷史原貌的看法。
《辛亥:搖晃的中國》實在是一部令人對辛亥革命,有更深入看法的書,香港還未發售,是一個可惜。等待台灣版,或到大陸買簡體字版,是大家可以考慮的選擇。
張鳴老師當年來香港作客席教授時,自己有緣在他的課堂內,聽他講學。張鳴老師的文章,淺白易讀,不跟隨學院規格,是那種試圖把官方以外的歷史材料,以公眾史的演繹手法,寫給平民看的那類文字。張鳴老師的嘗試,不是一條客易走的路線,早他一段時間,大陸的另一位學者茅海建以相似的手法,寫了一本有關咸豐皇帝的書《苦命天子》,在學術界得不到很正面的評價,民間也不多人閱讀。直至近年,風氣才得以逆轉,較多學者也接受張鳴、茅海建、唐德剛這套以淺白方式,寫公眾史的手法,類似的出版著作數量也多起來。當然,這只是大陸和台灣的發展,香港書籍的出版空間,已越形縮小。像張鳴老師這部《辛亥:搖晃的中國》的台灣繁體字版,也已出版,香港的書局,還是未見有簡體字版出售。當然,這書的人民幣價錢只是29.80,30 元也不到,引進香港,當1.2 算,才36 港元,香港租貴,賣30 多元的書,根本無錢賺,因此索性不賣。這也壓縮了香港人看書的視野,但經常到內地出差的朋友,一杯Starbucks 咖啡的價錢,買下有閱讀價值的內地書籍,是完全值得考慮的選擇。
張鳴老師在書的封面,短短的寫了一句:「如果有人看了此書,不再像過去那樣,把這場革命符號化,從歷史書的雷池裡爬到了邊上,我就心滿意足了。」這句話,大抵是指現時歷史書所帶出來的辛亥革命,不是正確的面貌。這點,我想補充一下,中共歷史書的基本看法,辛亥革命是一場由「資產階級份子所領導的不成功革命」,1949年那次才算是成功。張鳴老師所指的革命符號化,應該是指這項定義,也是毛澤東在40年代建立《新民主主義》時,為辛亥革命和孫中山所定下的框架價值。而在這點上,國民黨和蔣介石封孫中山為國父的手段,跟毛澤東的,是大相逕庭。但在今時今日的台灣,隨著研究三民主義的興趣日漸減少,台獨的綠色力量日益擴大,也掀起不少重新評價孫中山的聲音。儘管張鳴老師所指的「革命符號化」不肯定是否包括國民黨的符號,但就廣義而言,《辛亥:搖晃的中國》的內容實足以消除國共兩黨,為辛亥革命和孫中山,所烙下的符號印記。
張鳴老師在書中,以很寬的闊度,來看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面貌,朝廷與及各地的士紳、革命黨、民間生活,都有深入的討論。整本書談論到孫中山的部份,前後不足數頁,集中的材料,全是從孫中山以外的人物出發,與及帶出不同省市地區的狀況和演變,立體地反映中國當時朝廷的混亂,與及實質上各地的活動。今時今日,我們經常看到的現象,是不少地方政府,不完全聽命中南海。一百年前,兵荒馬亂,消息傳達不快速,誤差度亦大,有組織的各地革命黨行動,幾乎是沒有可能出現。實際情況,如書中所說,各地的革命黨,只是獨自零星活動,無聯繫可言。而革命形式,又以暗殺較為普遍,大規模的武裝活動,其實並沒有登場,這點也是普遍人的誤解。而不少的所謂革命活動,也只是混水摸魚式,發一筆橫財的行動而已,而不是有真正的使命感和系統性。這些從民間的觀察,實在很有啟示,也讓人理解整場革命的框架究竟在那個位置。
書裡亦有說到,武昌的革命黨得以堅持下去,實在是因為袁世凱把北洋軍連勝多仗的馮國璋調走,換上看懂袁世凱心意的段祺瑞,採用了打打停停的策略所致。放了水給武昌革命黨的,其實是袁世凱,要是他刻意讓馮國璋把武昌革命黨徹底消除,逼清室遜位的借刀殺人之計謀,便使不著,孫中山也沒有宣誓當臨時大總統的機會。這些是不少人疏忽了的事實,而繼續相信「符號化」的說法。辛亥革命不是孫中山一人推翻清皇朝的革命,而是整個朝廷和社會,多方面醞釀出來,覆蓋性甚廣的社會革命,這個觀點才是較接近歷史原貌的看法。
《辛亥:搖晃的中國》實在是一部令人對辛亥革命,有更深入看法的書,香港還未發售,是一個可惜。等待台灣版,或到大陸買簡體字版,是大家可以考慮的選擇。
張鳴的《辛亥:搖晃的中國》,是一部行文淺白的公眾歷史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