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從潘慧嫻到羅守耀

  在昨日的信報博客區,讀到裕泰興董事總經理羅守耀先生的鴻文,感到有些驚奇。一眾在香港默默耕耘,努力不懈為股東爭取最高利潤的地產發展商,竟會墜入民間,跟一眾網友討論房地產問題,的確很意外。而更令我佩服的,是《信報》翻手作雲覆手雨的手段,幾個月前大力推介潘慧嫻的《地產霸權》一書,現在在同一個推介欄中,多了羅守耀的名字,真的極盡了平衡四面八方的功力。但說真的,不知潘慧嫻對此有何感想。

  其實,自己不是看不起羅先生的參與討論,自由社會中,資本家、資產階級份子,也有其發表言論的空間,只是單看羅先生的基本一些論點,的確不算性感,個別看法亦不覺有說服力,只是地產發展商一貫口脗。羅先生對香港房屋市場和港人置業的基本看法歸納如下:

1. 聯繫匯率所引致之超低利率以致熱錢湧入香港,港元與負增長的美國利率掛鈎,地產自然是資金的匯點,再加上羊群心理,部份地區的確出現樓價過高的情況。

2. 近年樓價愈升愈高,歸根究底,其實地價貴才是推高樓價的最主要問題。政府雖然不承認奉行的高地價政策,但行為上卻是相反。政府強調不會賤賣土地,只是在推波助瀾,地價只會一浪高於一浪。

3. 不建議復建居屋,還記得於上一次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的經驗,其實居屋的「樓蟹」較私樓的「樓蟹」所受的打擊更大,因為居屋除了要面對本身樓價下跌的損失外,同時還要「揹住」政府的補價。

4. 香港並非沒有「平樓」買,於天水圍、深井、屯門等仍有不少市民可以負擔的單位搵到,只是實質的問題是交通費過高的問題,打消了中下階層人士搬入該等地區入住的興趣。

5. 當日沙士、亞洲金融風暴時,樓價跌至谷底,當其時通街都大把「平貨」,但當時又沒有人上街示威話有置業困難、買唔到樓,亦沒有人話搶住買樓。時至今日,樓價上升,便個個爭住話買唔到樓,更加無理由「輸打贏要」,今日升番先話要買。

  老實說,第1和第2點是全香港,除了曾蔭權、曾俊華、陳德霖、林鄭月娥不知道外,其他的市民都應該知道。在此,我也讚賞羅先生的勇氣。他好像是第一位地產發展商,說出相似的說話。

  但是其他的觀點,卻不過爾爾。第3點是不準確敘述,對要賣樓的居屋人士,未補地價,當然是負累。但對住屋的人士,不用向銀行借錢,供利息在地價上,其實是賺了不少。相對私樓,業主是可自由買賣,但實際上,不少業主是不斷揹著地價的利息,負擔是很重,這點羅先生沒有提及到。而羅先生也沒有提到買了居屋的人,出售比例不是很高。很多居屋住戶,其實沒有出售自己物業的必要,因為房子主要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

  第4個觀點,其實不太錯,但只對了一半。歸根問題是香港政府的香港島情義結。當廣州不斷發展時,市中心越向外拓張,昔日的天河已也飽和,高鐵設在番禺。香港的立法會新大樓,建在金鐘最貴的地皮上。其他構關,如廉署、海關的新辦公大樓,都在北角。昔日的稅局,有一辦事處在旺角,現在都沒有了,只設在灣仔。其實,沙田、荃灣有不少地方適合政府機構搬遷使用,可惜,舊有的頑固觀念,令巿區中心網無法拓展,偏遠的繼續偏遠,變成跨代偏遠、跨代貧窮。在這問題上,政府是大錯特錯。

  至於第5點,我也認為羅先生太著眼房屋市場的紙上富貴特質,而忽略一般巿民買樓的背景。金融風暴和沙士是全城失業率最高的時候,達7至 8% 。打工仔買樓後失業斷供,幾乎肯定破產,因為 Default interest 是貴到飛起。巿況低迷時無人買樓,或多或少是就業氣氛所累,不一定是「平價貨」都不買。再者,羅先生的講法對不起那些剛畢業的學生們,他們沒有經歷之前的平價市場,他們的擔憂是合理的,也不是「輸打贏要」。

  羅先生涉足不同業務,應有更寬闊的視野。當人民每一滴汗的流出,都只是為交租、供樓時,這其實是病態。人生不是四道牆,當中可以是走萬里路的壯志,醉心文學的創作,開發新事物的毅力,或是拍一齣好電影。如果地產商能帶有一種社會良知,那絕對是一件好事。最後,謹以李克勤的《天水圍城》幾句歌詞作結。


誰策劃這寸地尺土
人擠逼中便容易退步
他 親身真正感到
尺地寸金 人便會無餘地平和獨舞
要見步行步
無車票又怎去覓去路
赤地太濕 這地球沒芳草
文明繁盛有甚麼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