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書店,被它的名字和封面簡介所吸引著,因此它成了我書架上的其中一份子。
《中國文明的反思》(Chinese History Revisited),蕭建生著。封面上寫著的,是:「中國大陸禁止發行,海外未刪節版。全面反思中國文明,堪稱當代《盛世危言》。」
對大陸未獲發行的書籍,我一直都抱有一定的尊重。數年前,大陸自由行啟航後,不少遊客都來香港的書店,購買南京大學高華教授所著的《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總有一種感覺, 《中國文明的反思》一書內,應載有一些尖銳而獨特的觀點,使其不能面世於大陸書店。然而,蕭氏的行文立論令人失望非常,此書不過是另一本以西方政治操作模式,來批判中國文化的一道小擺設。
蕭氏以很明顯的野心,來寫這部書。由堯舜時期開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止,橫跨了數千年。這樣廣闊的時空,已先天性令書中的討論和探索缺乏一定的深度。相比高教授《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一書,全書只集中考究毛澤東由肅AB團開始,到當上中共主席為止,全段時空,只有十來年時間,內容深度充足,是一部嚴肅的歷史研究作品。蕭氏的書縱有寬闊的時空範圍,箇中論據,卻主觀性強,歷史觀點少,使之不大可能成為一部有高參考價值的書籍。
蕭氏在書中,最主幹的觀點,是中國文化缺乏像西方的思言行開放與及宗教主導的思維,這些特徵使中國人大致被法家化的儒學所奴化。這不是甚麼新的觀點,而是過去的三數十年,一些以西方文化為世界中心的學者,所相信的看法。無疑,皇權時代的中國充滿不甚合理的尊卑區分、文字獄、局促的世界觀、無神論的主導。但憑這等可悲的價值,中國人在宋朝的時候,還是擺脫了前朝的枷鎖,創造了全球引以入傲的政治和生活環境。這一點蕭氏也沒有否認。由此可見,陋習沒有摧毀中國人可以成功的本質。宋朝之前的晉朝,中國人亦在政治極度頹廢的環境下,修研佛學。在後來的發展,文人的風骨,亦沒因受政治高壓而消失,捨身成仁之仕,如譚嗣同之流,還是歷代皆有。因此,中國文化孕育不出西方政治基礎,不完全是中國文化缺乏了甚麼西方元素,而是有其他文化原因。
依我的看法,中國人昔日的宗族習慣和呆板的科舉考試題目,才是令中國發展不理想的真正原因。科舉考試這話題還是給蕭氏大包圍的情形,下中了一點注吧。
然而,蕭氏在引用西方文化的優越性時,亦沒有客觀地談及相對的缺點。政教不分的宗教力量、馬基維尼式不擇手段的唯勝主義、殘酷地屠殺南美原居民、不公義的殖民制度、奴隸制度、帝國主義,都是西方世界的文化一部份,任何歷史學家都不能抹掉。蕭氏的理據,甚少提及有關材料,是偏頗的做法。文化不單純是政治制度的成熟或物質文明,蕭氏的寫作取向也明顯缺乏應有的方向。這書是貫徹到底的反面教材。
讀過這本書後,更覺看書應具備恰當的分析力,才不致被書本中的單方面觀點所牽引。再者,我再也不會被所謂的甚麼禁書吹噓,真正有價值的禁書,像《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是不需在封面作甚麼宣傳,這是讀書人應存的銘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