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媒體,又再奏起貧富懸殊的樂章。在回歸後急速增長的GDP,原來又只是極少人的糖果。低收入家庭不斷增加,年青人失業問題不斷惡化,生意滔滔不絕的,只是五星級酒店的餐廳,十六蚊的三餸車仔麵,還是不少人的奢侈品。
面對此等景況,我們的政府曾經做過甚麼?有的,一個做了一份研究報告和開了幾十次小組會議的扶貧委員會(Commission on Poverty)。零五年初成立,零七年屆滿後,就索性把擔子交到勞工及福利局和民政事務局便算。整個委員會,有大企業、大老闆、學者在內,都只能說出一些小學生也懂的建議,然後叫一個張建宗加一個曾德成去做。張建宗可以完成使命兼解決問題的話,支持他做特首又何妨?到今天,老生常談的貧富懸殊問題又在耳邊時,那是正正反映扶貧委員會建議的不完善,與及這類口水會並沒有實質的存在價值。
幾十年來,政府都依賴這種委員會、管理局的模式,去營造社會聲音,平衡政治利益,輔助政府施政。然而,這種方式,成績每下愈況,歸根究底,是享有利益的集團,不見得被平衡之餘,其利益更日益增長。建制人士,口熟面熟,大家也互相掩護,今日我放你一隻飛機,他朝你會還回另一隻飛碟。總之,草根之聲,那能進入場區之內。若有一兩個政治花瓶,都只是陪襯而已,聲音怎樣擴大,也不能動搖利益集團的本錢。你講一句,他們用幾十版的文字來蓋過你,一派非皇道不能行之勢。會議紀錄、研究報告全都是八股話語,只講不做,公僕之浪費,盡見於此。扶貧委員會是反映甚麼人的意見,大家心裡有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