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真官僚,假創意

香港政府今年六月提出了「鞏固和優化四大傳統支柱產業、探索和培育六大新興優勢產業」的方向,試圖為金融海嘯後的香港,注入一些新動力。支持有關建議,是一份由中央政策組完成的報告。詳細內容可參考以下網上連結:

http://www.cpu.gov.hk/tc/documents/new/press/Further%20study%20on%20hk%20economy_c.pdf

七十多頁密密的文字,那會是一個普通市民可以吃得消。我相信就算是政情版的記者們,也不一定有時間和興趣去把它讀完。但遺憾的,不是你要花上很多時間去閱讀,而是內裡的論據與分析,毫無前瞻性的觀點。當中,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的旅遊業發展政策建議,轉引如下:

1) 改善旅遊資源質量,拓展旅遊資源內容,這包括儘快落實香港迪士尼樂園擴建的相關談判及準備工作,拓展醫療旅遊、文化旅遊服務內容。

2) 爭取簡化珠三角居民赴港手續,將深圳戶籍居民到香港一年多次的簽注政策推廣到珠三角其他城市,同時將非廣東籍深圳居民可以在深圳當地辦理港澳旅遊簽注的政策擴大到整個廣東省。

3) 儘快爭取將目前覆蓋49個內地城市的香港個人遊計劃拓展至內地其他大中城市。

(報告第59)

不說清楚的話,我以為這是會考通識科試卷的標準答案。這些事情好幾年前已在進行,到現在那麼迫逼的環境並在討論遠景的時候,情況還是依舊,怎不叫納稅人心傷。要談文化旅遊服務內容的話,更是自暴其短。政府一直只大力推銷商品多元化、免稅、正品店的消費概念,彈丸之地,可來有比大陸更具吸引的文化遺產。福建土樓、開平碉樓怎麼說都比香港文武廟吸引這麼一提,不是想攪化旅遊服務大躍進」,那會是甚麼?我真的懷疑,寫出來的學者有沒有清楚考量香港的文化旅遊點究竟在那裡,感覺就是寫了出來交差吧,因為澳門政府都能成功把一組的景點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香港怎能沒有呢!

不應氣憤,官話總是這樣寫的

再看看對所謂六大新興產業之一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建議:

1) 建立香港文化創意產業工作組,把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作為香港長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

2) 加快香港創意文化產業硬體和軟體建設,營造創意香港氣氛。

3) 加快西九龍文化專區的項目,進一步提升香港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設施。

4) 設置創意產業專業技能培訓,提供政府資助,培育創意人才。

5) 政府提供創意產業創業基金,培育本地創意產業,鼓勵創意產業企業發展。

6) 加強與深圳合作,合力建設深港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報告第60-61)

要個別評論的話,第1點是製造官僚架構,無實質效用。第2點和第3點是老生常談式的舊調,原地踏步了好幾年。第4點是空題,本地沒有足夠人材,何來可培訓新一代人才。第6點則只能算是政治術語,成功的話,只會令本地的文化更欠獨特性。只有第5點算是有一點意思,明白行業是有缺乏資金的情況。

再反覆考量這些建議,其實無甚新意,早在2003年,相似而更詳細的討論和報告已出過場(見《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

http://www.cpu.gov.hk/tc/documents/new/press/baseline%20study(chi).pdf 事隔幾年,在金融海嘯的背景下,加上其他五道菜式,六款急速上架,配合原有四項支柱,好像有十全十美的感覺。但事實上,是嗎?

我自己不是甚麼文化創意產業的專家,只是愛看及多看電影有感而發。單從香港電影一環來看,本地文化已所餘無幾。從七十年代卲氏、嘉禾雄霸及帶領華語電影,到今天只餘少量的尚存的小型公司,不去作一些根本性改變的話,不可能令行業復生。人家韓國攪電影文化產業,是前總統金大中運用大量政府資源去刺激行業活動沒有資金,誰也揮不動神仙棒

中央政策組的報告亦沒有深入理解一些與行業相關的跨界別問題電影資金萎縮,最先源自盜版問題,電影未上畫,盜版往往已出現,其後網上分享影片漸趨普遍,基本上令投資者及業界人士的成果不能得到應得的回報另外,千篇一律的社區容貌發展,使香港缺乏具文化特色的景致本地電視觀眾的極度傾斜,亦使得益方不勞而獲,對創造和製作產生不起刺激作用不從教育方面去培養有質素的觀眾,更間接令本地電影一蟹不如一蟹這些相關的操作環境,政府似乎並無充份考慮,至少在這次推動六大產業的文件,對這些問題完全沒有提及

話雖如此,本地電影人士也需有檢討的地方電影是創意成品,不應該是複製對象潮流與泛濫,只有一線之隔香港電影過去有不少成災的浪潮,好像不把觀眾厭死,勢不罷休相似的片子總是一窩蜂的灌到觀眾面前,英雄片,江湖片,監獄片,賭術片,無厘頭笑片,傳記片,初戀片,一二三集的片…… 看到讓你生厭為止,這算是創意嗎?

我對電影還有期望,但有誰可以打救香港的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