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香港中國語文科讓人留下的回憶,恐怕是片片連不起來的散碎,更沒有太多人對秦牧的《潮汐和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或梁容若的《我看大明湖》等文章,留下甚麼深刻印象。課本和文章,讀完不能帶來回味,無疑是教育者眼光失誤。云云課文中,仍有滄海遺珠、教人記起者,相信是悄悄地走了,揮一揮衣袖而不帶走一點雲彩的徐志摩,和他那首你總會記上一兩句的新詩《再別康橋》。

  徐志摩的一生,跟戀愛分割不開,他的短暫一生是不斷尋找和沉溺在戀愛當中。與沒有感情的張幼儀結婚與離婚,戀上有夫之婦陸小曼,不理會世俗的枷鎖,跟陸小曼一同再婚,稱得上第一代愛得轟烈和精彩的情種。徐志摩不單得到陸小曼完全著了火的狂戀,還有在餘生默默生活下去的張幼儀的原諒,他是一個幸福的男人。但更幸福的,其實是獲得林徽因一份終生無言的眷愛。徐志摩死在赴約的空難,令這段沒有譜成的愛戀,更形淒美。

  《再別康橋》寫的,是16歲的林徽因在倫敦不辭而別之後,有婦之夫徐志摩傷心落寞的心情,無疑,徐志摩被青春少艾的林徽因迷倒了。林徽因的故事,倒不是太多人完整地寫過出來,也許她的後期故事是平凡的、世俗的。下嫁丈夫、誕下一子一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設計國徽、投身在中國古建築的文獻,不若徐志摩葬身在空難那麼轟動浪漫。在自由戀愛的今天,或許我們不能明白80多年前的林徽因,為何不肯選擇及後為她離婚的徐志摩,而下嫁梁思成。是害怕世俗的嘲笑,還是聰明地為了避開愛火燃燒後剩餘的平淡,白樂梅在她的著作《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有細膩感人的詳述。


  白樂梅的文筆清雅,行文如詩畫一樣秀麗,林徽因純潔的形象,表現得脫俗非凡。這種文學小說的寫傳記方法,教人有不少墮入感,就像被電影女主角深深吸引一樣。林徽因的身世不是顯赫,但也是有點來頭。父親是在北洋政府工作的林長民,與梁啟超是世交,因而早有把林徽因嫁給梁的兒子梁思成的意思。林長民在反張作霖的巨流河一役喪生,林徽因及後便下嫁了梁思成。是接受父的遺命、自由戀愛、還是避開徐志摩,是林徽因留給世人的問題。讀建築的她,是一名浪漫詩人,寫下不少感性動人的詩。白樂梅嘗試用文字把林徽因寫每一首詩的心境,描繪成一幅幅圖畫,是很有心的創作。生活交織著情感,思緒結集成情懷,林徽因對愛的感受,從她的詩,可以細嚼,可以品嚐,可以融入心窩。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白樂梅用來描述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愛,這種愛,太艱深,也太沉重,徐志摩和梁思成也沒有為林徽因背上同等的重量。徐志摩被放棄後,急速地與陸小曼搞上;梁思成在林徽因辭世後,也迅速和林洙再婚;林徽因很快成為他們的過去式。真正願意為林徽因付出重量,終生不娶的,反而是鄰居金岳霖。白樂梅在書中含蓄地讚賞金岳霖,他比徐志摩和梁思成,更應該獲得林徽因的愛。他出現得遲了,又或許他的時代早了,教他只能把愛埋在土裡。「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也是金岳霖默默送給林徽因的說話。

  在此時此刻去回看林徽因、金岳霖,甚至張幼儀的執著,像走進博物館看展品,少了一份時代感,他們只是生活在半自由的戀愛世界,走不出俗世為他們定下的框架。晚九朝五的年代、物質主義的生活主宰了現代人的情感,享樂才是生活,磚貴才會情重,成了今天的標準,他們也愛得放任,愛得灑脫。假若林徽因在今天才遇上金岳霖,他們會把「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仍然留在心中嗎?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那個年代的林徽因和金岳霖,以及一份教人緬懷的心靡。

4 則留言:

  1.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也是我要跟他說的話!

    火星人

    回覆刪除
  2. 謝謝火星人,錯字已修正。用手寫輸入,有時錯誤不易察覺到。「晴」「睛」不分,慚愧,慚愧。

    回覆刪除
  3. 其實我覺得徐志摩只能在文學上滿足林徽因,偏偏她真正的志趣是在建築,恐怕這方面是徐永遠無法與她溝通到,而只有梁思成才能和她相投
    她是否真愛徐志摩我也很懷疑。

    回覆刪除
    回覆
    1. isle,你好。林徽因留給我們太多沒有答案的話題,這是她人生的精彩。文學家留下的,不應是刻板的傳記,那太沉悶了。一些西方文學家的觀點,是至愛跟死亡分不開,不朽的愛只有在死後才出現。誰是林徽因的最愛,大家可以繼續猜想猜想。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