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今年抄襲特別多?

  一幕涉嫌抄襲事件,令無線電視再度成為傳媒焦點。

  無線電視劇集已很久沒看,《談情說案》和《神探伽利略》兩齣劇集我都沒有看過,沒有第一手評論的資格。但以報導出來的資料看,和坊間的反應,大家普遍都相信這項指控。特別當大家看到無線的解說,是材料已被「本地化」了,故不算抄襲,當真是強詞奪理的最佳演繹。不是抄襲,何需本地化?編導和監製的腦袋,真的是燒壞了!

  無線多年以來的手法,就是觀眾要是接受,他們便不會很理會創作上的道德。日本人也好、台灣人也好、對面的亞洲電視也好,一概跟得就跟,可以模仿便模仿。香港的觀眾就是怎樣也不轉台,有甚麼話可說?說到底,這是無線擁躉所種下的孽。觀眾的決擇,決定了電視台可以走的方向,不願改變口味,無疑造成今日一邊去駡一邊去追看的局面。就像壹週刊一樣,怎樣駡它低俗,也那麼多人買,文化墜落不完全是製造方的錯,某程度說,顧客才是罪魁禍首。單純責備妓女不是,是替嫖客開脫責任。

  對我而言,我反而覺得奇怪的是,日本人多年來都對其文化被抄襲,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劇集橋段被抄襲、偶像文化被複製,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以前,日本人總是容許這等文化被「非合理地」輸出到外地,從而達到輸出日本文化的目的。但到今年,緊隨著世博的主題曲抄襲事件,是這項劇集的抄襲指控。顯然,日本人對這類事件採取了不一樣的取態,好像箭頭瞄準了中國人來攻擊。

  為何會這樣,真的不容易解釋。若果以政治的層面來考慮,這是打擊中國人的誠信,令日本人的政治力量和軟實力再次提升。但從日本企業形象,因豐田質量事件而急劇下跌,作為考慮因素的話,日本人的手法是旨在製造聲音,來指明中國還只是停留在加工廠的思維,日本人才是創作的來源,從而淡化豐田事件的影響。

  確實是甚麼原因,只有日本傳媒才知道。不過,抄襲就是抄襲,不能因人家的動機,而逃脫責任。而其實,疑似抄襲又豈止在電視劇集的層面,香港的歌曲和電影題材,近年都被日韓之風拖著走。李克勤的《情非首爾》開始和中段加進的舒伯特小夜曲調子,是來自韓劇《夏日香氣》的主題音樂,當然古典音樂再沒有版權可言,不能計作抄襲。但劉德華那齣電影《再說一次我愛你》,故事劇本就簡直是《夏日香氣》的翻版。《夏日香氣》在香港不太為人所留意,只是因為該劇當年在亞視播出。

  爾冬陞的《忘不了》像是用小巴換走了《我的野蠻女友》中那棵樹,彭浩翔的《伊莎貝拉》的亂倫主題又是跟在《原罪犯》之後。當然,這些都只是以一個觀眾的感覺來說出, 而《忘不了》和《伊莎貝拉》實際上都充滿「本地化」味道,不太像原來的電影。

  是非之年,應該格外小心才是。只是有一種感覺,日本人的嘮叨還有繼續的機會。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我的最愛(5) - 冷冷冰冰悽悽楚楚的《車站》

《車站》
作曲:林敏怡
作詞:林振強 / 潘源良
主唱:夏韶聲 蘇芮

  車站、月台、火車、路軌不單陪伴著都市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而且也反映著人們後現代的情感。

  《車站》講述的,是一對在車站月台分手的戀人,他們不知道將來能否重逢,也不知感情會否轉淡。男的遠走他方,為逃避感情,為理想,女的一方只有沉重的無奈。但整首歌卻不著意地,把這份無奈轉化成更多人的無奈,使這份憂傷都市化,大大增強了感染力。淺白但含蓄的歌詞,教人感受到都市的冰冷和都市人的落寞,令人黯然神傷。也令人不禁要問,現代化的都市生活,是進步而歡欣的,還是倒退而憂傷的?

  當中,最精彩的四句歌詞是

    站後仍是有站仿似很簡單
    不知幾多悲歡盛滿每一班
    實在人造鐵路是縮短空間
    或是盡量延長 人心中的千串概嘆

  精鍊的字句,有深度的表達,是現今創作所缺乏的東西。談情說愛,也可以有非常詩意和內涵的表達方法。林振強和潘源良作了一個高水平的示範,但老是要聽眾在舊歌才能尋回這份意境,無疑是一個諷刺。

  而再度品嘗這首歌時,你更會發覺,似是縮短空間,但卻是延長人心概嘆的,何止車站與路軌,還有電郵、Facebook等,它們像是縮短了聯繫時間,但卻延長了聯繫上的隔膜。人與人之間的連繫,只有電子代,沒有人性化,這也是一種嚴重倒退。二十多年前《車站》所帶出的都市症狀,在今天又是循環再現,只是形式上已變成非物體化了。

  夏韶聲和蘇芮合唱過的歌,只有這一首。但只要是好歌,一首就足夠了。夏韶聲的演繹,較克制和沉實,把一名失落於都市的無助男性,適如其份的表現出來。蘇芮方面,可能太著意咬字,感情有一點點爆了,我會覺得些微收起一點,會更理想。但女性的情感,有時爆一點,也不是很大問題。也許,唱得像夏韶聲一樣克制的話,會令歌曲變得過份平淡。

  除了粵語版的《車站》外,夏韶聲和蘇芮還唱過歌詞完全不一樣的國語版,不過效果和意境差遠矣。這一點,也讓人理解到,粵語的神韻,不一定比國語差。

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我的最愛(4) - 知音人的地下精選 《曲終人散》

《曲終人散》
作曲:張宇
作詞:十一郎
主唱:張宇

  對我而言,張宇是過去十數年,我最喜愛的歌手。

  張宇個子不高,樣子不怎麼帥,歌唱生涯,已註定不會是偶像派的歌手。加上其閩南語的腔音,連我認識的一些台灣朋友,都告訴我他們有時也不大知道張宇在唱甚麼,原因是曲調快而且歌詞艱澀。但張宇歌曲的魅力,依然被他深厚而音域廣的嗓子和愴涼的感情,有深度地展現出來。他的作品,像一個個短篇故事,滲進你的心靈。特別是妻子兼作詞人十一郎的情懷,帶出的就是這兩口子,十多二十年來的愛情經歷和甜酸,充滿感性。從張宇口中唱出,更是情感迫真非常。

  有多少人喜歡張宇,我不肯定,可能真的不多。但有兩次跟女孩子,說起我喜歡張宇的歌曲時,她們的眼睛都表現出很驚喜的反應,並在口中即時彈出「曲終人散」這四個字。誠然,張宇跟《曲終人散》好像是分割不開的結合。這首十多年前的歌,不是甚麼經典金曲,也不像《用心良苦》替張宇帶來不少獎項,但就是知音人心中的歌。在台灣的KTV,到今天還是長期佔據著100首最受歡迎歌曲的位置,絕不是僥倖。如果你到youtube看一看,儘管這首《曲終人散》的MTV是完全不切合歌意的糟糕之作,其點擊次數,仍然超過500,000次,比起不少流行金曲更受人注視。雖然,我也說過數字不代表一切,但放在不太著名的張宇身上,這還是啟示出這首《曲終人散》有非凡的魅力。

  愛人結婚了,新郎不是我,不是甚麼新穎題材。但十一郎的歌詞,把一個婚禮的場景和男女的內心情感,有條不紊地交互編織出來。戒指、笑容、賓客、酒、婚紗,配上承諾、失意、依依不捨,締造了張宇式憂傷。這類場景式的歌詞,很難掌握得好,但十一郎成功地創作了出來,實在不容易。而要真正感受的話,非要聽聽張宇的真摰演繹不可。

  而據我所聽說,聽完這首歌而哭的,總是女孩子。奇怪,結不成婚的,是那個男的,怎麼哭的會是女子?女性的複雜情感,有時也不易理解。

  也期望有人可以重拍一個更淒美兼符合歌意的MTV,原來那個真的差勁得很。

  但無論如何,希望你也會因《曲終人散》而開始欣賞張宇的歌曲。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我的最愛(3) - 一首思念故鄉的詩 《鐵塔凌雲》

《鐵塔凌雲》
作曲:許冠傑
作詞:許冠文
主唱:許冠傑

  挑選出我的最愛歌曲後,初時我也有點意外,許冠傑佔了3首,比我的最愛歌手張宇的2首還要多。但想深一層,許冠傑是粵語歌的始祖之一,早期留下一些粵語經典歌曲,並不出奇,只是自己善忘了。

  像這一首《鐵塔凌雲》,實在是瀟洒之作。短短百字的歌詞,帶出如詩一樣的情感。異地的異客在漂亮的地標上,找不到歡欣,投不進生活圈,反而惦念家鄉淡泊的漁燈。唏噓情境之餘,無奈仍需接受那份時空所帶來的冷寞。

  三十多年的歌曲味道,仍然濃郁得令人回味非常,許冠文不是常常作詞,但此歌之詞確是一絕,不用唱出來,字面上也是一首有內涵和充滿思鄉情感的詩。現時的流行歌曲,吵吵鬧鬧,用詞粗糙,根本難以跟其相比。

  許冠傑的演繹,平穩而不煽情,失落而不是盡失方向,是恰到好處。許冠傑的嗓子較接近普通人,所以歌曲帶出了一份更獨特的親切感,令人覺得這份情懷來自身邊的朋友。

  再以此歌一覽現時香港的景象,歌曲的意和景仍是那麼接近。儘管我們看不到巴黎鐵塔、富士山、自由神像,但一幢幢冷酷而沒有感覺的建築物,沒有帶給人歡欣和溫暖,亦沒有讓人有意義的生活。眾香港人懷念的,仍是昔日那種共同奮鬥、互相扶持的感覺。也正因為這份感覺走遠了,並不會再回來,此時此處此模樣,更形淒冷落寞。

  就讓許氏兄弟這份情懷留在這館裡。

    鐵塔凌雲 望不見歡欣人面
    富士聳峙 聽不見遊人歡笑
    自由神像 在遠方迷霧
    山長水遠 未入其懷抱
    檀島灘岸點點燐光
    豈能及漁燈在彼邦

    俯首低望 何時何方何模樣
    回音輕傳 此時此處此模樣
    何須多見復多求 且唱一曲歸途上
    此時此處此模樣 此模樣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可怕的失憶

  歐聯決賽上演了一場被譽為完美戰術演繹的賽事,低控球比率的國際米蘭,憑著紀律和戰術、高效率的反擊、追擊手一樣準繩約射門,擊退了德國人的拜仁慕尼黑,奪得了久候的獎杯。摩連奴再次成為歐洲球壇的焦點,因為他再次將一支歐洲的黑馬球隊帶上冠軍台上,第一隊是六年前的葡萄牙波圖。

  摩連奴的能力,不用多說。摩連奴的性格,更不用多說。足球對摩連奴而言,只是一種爭取勝利和表現自己的媒介。看足球那麼多年,實在未有看見一個更令人討厭的領隊。對,他是一個勝利者,但他不恰當地把足球場的焦點帶到教練席上,而不是球場上的球員身上。摩連奴的足球哲學只有效率,沒有優美;只有團體、沒有個人;只有勝利、沒有尊重。他的思行是商鞅、李斯、馬基維尼、拿破崙的翻板,是一名完美的法家主義者。

  當你看到摩連奴的球員在犯規後,總是左右搖擺地揮動食指,向球證否認;球員被輕微碰撞後,即像弱不禁風的小姑娘一樣跌在地上(這一點坦克車一樣的杜奧巴盡得全部功力);我即時會火起莫名,對這些惡劣行為嗤之以鼻。這是欠缺體育道德的欺騙。對,摩連奴不會介意,因為他只在意勝利,其他一概不理。

  信報的索卡君稱這場歐聯決賽是 2004 年以來最沉悶的一場。我毫無保留地同意。巧合地,那年又是摩連奴的決賽。像是有他參與的賽事,必定是悶蛋一場。他到國際米蘭後,對我是件好事,事關意大利足球不是我的主要選擇,看不見他的尊容,十分心曠神怡。

  聞說他現在當正自己已經當上皇家馬德里的領隊一職,真是招搖得過猶不及。有幸看到皇馬的球迷對其出任領隊,竟然有六成人反對,真是此料不及兼大快人心。久違歐聯錦標的皇馬球迷沒有因為獎杯,而犧牲自己欣賞的足球風格,是性情中人的表現。勝利不代表漂亮和光榮,西班牙人清楚告訴了摩連奴。倘若摩連奴不理會球迷反應,強行接受聘約,他日被高要求的球迷柴台,就不要表示不滿,事關人家沒有希望你到來的期待。

  西班牙人清晰地知道,勝利是足球的一部份,但不是足球的全部的意義。香港人就是沒有西班牙人的熱枕。賺錢成為香港人生命的一切,生命原來的意義,卻已經忘記得一乾二淨了。

  失去的記憶不能被追回來,比不能獲取勝利來得更可怕。

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我的最愛(2) - 就是經典 《月亮代表我的心》

《月亮代表我的心》
作曲:湯尼
作詞:孫儀
主唱:鄧麗君

  簡潔的旋律、淺易的歌詞、動人的情境、清透的咬字、迷人的感情,構成了一首令人百聽不厭的經典。

  在二十世紀的華語歌曲中,找一首比《月亮代表我的心》更經典的,恐怕不是易事。一來是鄧麗君在華語地區,幾乎無人不懂。二來是這歌曲的旋律、以至歌詞、到演繹,都是平易近人般親切,有觀眾緣的情況下,受歡迎是必然的事情了。

  月亮的皎潔,代表純潔的心。簡單直接,也沒花巧。但在鄧麗君的歌聲中,那份甜美和溫柔,更是令人沉醉。說真的,在當今的確再也找不到一位可以接近或相似的歌手。王菲曾有嘗試,再唱鄧麗君的歌,但王菲的後現代唱功,跟鄧麗君的古典味道相比,我還是覺得古典味道優勝一點。

  這樣經典的歌,也不用多作甚麼補充,好好去享受便是。唯一想多談的是月亮。月亮是文人喜歡採用的個體。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這種採用都是沒有停止過,而且可塑性也非常大。鄧麗君另一首名曲《但願人長久》就配上了蘇軾那首《水調歌頭》的宋詞,內裡那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就帶出了不一樣的情感。

  西方人對月亮的看法比較陰沉,其一是月圓之夜會引起人狼出現,其二是月亮代表亂性的象徵。中西的用法有明顯的分別,而村上春樹的《1Q84》中的月亮是西方那個基準,日後有機會談村上春樹時,再詳細討論。

  在後面將介紹的最愛歌曲中,還有一首跟月亮有關連。而那份情感跟《月亮代表我的心》所展現的完整,是完全不相同。文學也好,歌曲也好,多元吸收,才有意義。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我的最愛(1) - 隱喻中的隱喻 《每日一禁果》

《每日一禁果》
作曲:劉以達/黃耀明
作詞:黃偉文
主唱:黃耀明

  這是一首不大為人記起的小品。沒有留意的,不僅是作品本身的創意,更為人忽略的,是歌詞內容所揶揄的盲目,與及隱含的反宗教主義。 

  黃耀明的歌曲,向來都是艱澀和不容易明白。說簡單一點,就是不容易上口,和難以成為大眾掛在口中的流行歌。但明哥的歌,的確是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魅力。像這一首《每一日禁果》,初聽的時候,覺得節奏很輕快,明哥的演繹,也是佻皮,歌詞天馬行空。但聽懂後,你就會發覺,箇中隱喻中再藏隱喻。像甚麼伊甸園的主人(園林內有個人)、釋迦牟尼(葡提下有個人)、牛頓,統統扯進來這裡作個大相見。

  第一層隱喻,比較明顯。明哥是在慨嘆世人只在追求單一標準,每天相信一份報章的報導,而不去多找選擇和比較。為何芒果比蘋果差?為何芒果不能吃?不相信標準的人,反而會受到其他人的壓力,去接受世間上的單一標準。這是可悲的。明哥說的,是蘋果日報,還是專制思想,留待各位自行思考。

  第二層隱喻,是宗教上的。蘋果是伊甸園的水果,代表教條。推銷蘋果要大家接受的,就是那些傳教人士。明哥寧取禁果,是表明不接受宗教主義的規範。牛頓的出現,我猜因為牛頓是虔誠的教徒,他做地心引力的研究時,反覆考慮了自己的信仰才決定繼續。因此才有那一句歌詞,「是牛頓自己想太多」。

  明哥把他反對這兩種主義的態度,巧妙輕鬆以歌曲的方式唱出來。但宗教的事情,不好說,只宜點到即止。但撇開宗教的討論,明哥的才華與創作,應該受到讚揚。

  說回音樂的範疇,像聽歌一樣,大部份人只去追捧那些有口裨的歌、獲獎的歌,而不是細心品嘗箇中味道和情感。重商業性,而不是藝術性。這是香港文化失衡的根本原因。多年以來,亦沒有太多人談起這首高質素的非主流小品。

  黃耀明與劉以達之間,合作與拆夥不知多少次,兩人總是難捨難離。所以這歌是達明一派時期也好、黃耀明個人時期也好,也不是太重要。反而是我對黃耀明的骨子,有很大程度的欣賞。唱一首這樣可能挖苦報章龍頭大哥的歌曲,縱使今天沒有文字獄,吃盡娛樂版的檸檬和被封殺也不是一件小事。黃耀明真的算是一身傲骨。

  或許與寫在前頭,批評專政制度的《天問》和悼念六四的《十個救火的少年》相比,這《每日一禁果》也不算甚麼。但敢言、敢唱、有創意、有內涵,是一名有深度的文化人需要辦到的。

  我深深相信,黃耀明是其中一份子。但在很多人的眼中,因著種種原因,他仍是一個不禁碰的禁果。

  可惜。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我的最愛 - 序言

  早前談起蘋果時,把黃耀明的一首甚少人談的小品,帶到文中。這突然刺激起我去找一找自己多年最愛的歌曲。

  當然,最愛就是最愛,不是最好。最愛是一種主觀的偏愛,不存在絕對的好。偏愛是因應個人的性格和品味,而產生出來的感覺,沒有科學可以解釋,更不可能以坊間甚麼甚麼金曲頒獎典禮、獲獎數目來作判斷。因此,所挑出來的絕對是我的最愛,而不是你的最愛或是大眾的最愛。

  挑了最愛的歌曲出來之後,好像發覺自己跟主流有不少誤差。當然,我不可能所有歌手所有的歌都聽過,但自問有存的CD和黑膠唱片也不少,覆蓋範圍也廣。但是,一大堆偶像派和主流派歌手的歌曲名字,就是並未有出現我的最愛裡面。

  而以年份來分界,21世紀的歌曲佔份甚少,大部份喜愛的歌曲都是十多二十年前,甚至以上的出品,由以可見,整個歌唱界在近十來年的創作,不大有打動我的佳作。

  那是甚麼緣故?我想是數碼化和MP3化使消費者減少直接購買影音產品。創作人收入減少,自然有流失,或由次一級的創作人頂上,質素自然下降。有看過黃霑生前的訪問的話,大可洞悉這些事實。

  那麼我的最愛有甚麼歌曲,暫且賣半個關子,只列出歌手姓名,容後再逐一介紹,和說出自己的感受。但倘是知音人的話,不難猜中歌曲名稱。

    黃耀明 x 3
    許冠傑 x 3
    張宇 x 2
    李克勤 x 2
    夏韶聲 x 1.5
    鄧麗君 x 1
    張國榮 x 1
    林子祥 x 1
    葉蒨文 x 1
    艾敬 x 1
    王菲 x 1
    關正傑 x 1
    謝安琪 x 1
    蘇芮 x 0.5

  個人不大喜歡youtube,覺得有很嚴重的侵權可能,不大鼓勵。因此日後介紹歌曲時,不會加上youtube的連結,網友自己動一動搜尋器,不難找到歌曲,又或者全部歌曲你們都擁有。我自己已測試過,所有歌曲都可以在youtube找得到。(我的最愛也不是很偏門吧!)

  但希望大家聽過後,還是可以以行動支持一下原創者和歌手,買正版 CD 享用。而實際上,CD的音質,還是比 MP3 優勝很多很多。真正享受音樂,不能完全向方便性傾斜,質素還是重要的。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數字神棍

  數字把我們的人生搗亂了。

  學數理的人,一直相信客觀數據是反映事實,甚至乎宇宙間一切不屬於形而上學範疇的東西,都可以被解釋。電腦技術以幾何級數速度發展,使人類每天被迫看見一大堆不知從何而來的數字。製造數據的人士,特別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往往嘗試以數據解釋社會現象。不過他們忽略了,數據能提供的,是數字上的分野,而不是質素上的判斷。倘若把鹿和馬的問題放在趙高把持政局的秦二世年代,以社會科學採用的方法,來訪問朝廷上的官員,便會得出一個非常荒謬的結果。

  銷量好的產品,必然是擁用良好質素,是一般銷售中最慣常使用,但又卻最沒有說服力的手段。最多人光顧的快餐店,普遍是提供營養價值低的垃圾食品。最多人看的電視劇集,多數是煽情不堪,給人指摘到極點,但又不能告訴鄰桌同事沒有追看的雞肋。最多人閱讀的報章,通常會把通俗的社會習慣,不顧道德使命繼續宣揚,從以繼續獲得廣告客戶支持的膺品讀物。單純跟隨數字的啟示,而安排人生的話,恐怕是註定做其奴隸了。

  迷信數字的代表意義,更會令人失去對質量分析的重視。像剛過去的幾天,公社中人和吃蘋果的人士大聲疾呼, 57 萬人投票,比 50 萬人的七一遊行人數還要多,因此是一個勝利。真救命!50萬人願意在同一時間,走到同一地方,花上幾個小時遊行所顯示出來的決心,竟然及不上57萬人,在 18 區不同時段,只花上十數分鐘投票的效應。真的不知是天才還是蠢材,才會想得到出來的解說。說得嚴重點,這是對2003年參與七一遊行人士的一項不大不小的侮辱,他們所付出的汗水原來只是那麼的輕盈。

  不過,政府也好不了多少。整個選舉,缺少了應有政治競爭,出現低投票率,也不是出奇。正如一場巴西對英格蘭的足球比賽,假如巴西只派出一隊十六歲以下青年軍,面對「夫添」的英格蘭國家隊,沒有球迷去搶購門票,不足為怪。實在沒有必要去揶諭英格蘭國家隊沒有叫座力,導致只有疏落的球迷。這個說法,也不是一個根據客觀背景所得出來的合理結論。

  一個議題,各自表述,實在是浪費時間的行為,完全是無甚價值的抽水動作。與其把寄望放在這兩堆人的肩上,倒不如更積極享受自己人生吧!

  一部精彩的小說、一杖原汁原味的黑膠唱片、一杯清香撲鼻的鐵觀音,正充滿期待的等待著我............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歷史探索與文化反思》

  在談歷史時,不時帶出與普遍觀念不同的歷史學觀點。想介紹一本比較容易讀懂的書本,讓大家參考現時主流的歷史學研究方法,最終想到梁元生教授所著的《歷史探索與文化反思》。

  這書集合了梁教授多篇刊登在學術期刊或參與研討會中的論文,出版日期為一九九五年。上半部為歷史探索,下半部為文化反思。此書儘管有較濃厚的學術味道,但行文簡潔,內容容易理解,是一本歷史學入門的不錯選擇。

  書中第一篇文章「史學的終結與最後的中國通  從現代美國思潮談到近年來的中近史研究」,梁教授清楚闡述研究近代中國史的趨勢與變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方向,是為何中國未能走上西方富強之道路。採用的是「挑戰和回應」的基本假設,即是指西方列強在十九世紀起,對中國作出軍事侵略和文化衝擊,而中國則作出了相應的回應。這個史學觀是以西方為中心的研究方式,研究結果用來解釋為何中國不像西方那樣經濟發達。然而,這個史學觀已不是歷史學家主流的研究方法。

  歷史學家所關心的,反而是民間生活的建構和演變,例如宗族、女性地位、民間宗教等,畢竟構成中國的是普通的民眾,而不是在皇宮內的幾千個皇族人士和在官僚架構內的士大夫。朝廷的運作,對遠在千里外,從沒有見過皇帝,甚至不識字的農民來說,是毫不相干的事情。皇帝梃杖大臣也好,犒賞賢士也好,和絕大部份人的生活,都牽不上甚麼關係。故此,研究中國最好的方法是由中國社會出發,這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學術界已普遍認同的方法,梁教授恰當地介紹出這些概括理論。

  書中第二篇「探索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新世界  李約瑟」,梁教授介紹和追思這位奉獻寶貴時間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西方專家。李約瑟的研究深入程度非他人所能及,而李氏的研究時段亦非局限在十九世紀時期的中國,而是追溯中國能發展到四大發明的原因,與及其後科技落後的由來。這種從中國民間作起點的研究方法,比單純一面倒以批判中國專政制度來解釋中國的科技落伍,來得有系統和說服力。儘管我知道,其後有其他學者(現時當今世銀經濟顧問的林毅夫)不完全同意李約瑟的觀點,但作為理解研究歷史的方法,梁教授提到李約瑟,還是有值得參考的地方。

  也許在其他文章中,個人對梁教授給孫中山的評價有點保留,但這點保留僅在文章的觀點上,而不是在整部書所帶出的層次與角度。有興趣以主流歷史學的觀點來讀歷史,而又認識不足的話,這部《歷史探索與文化反思》有一看的價值。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找禁果

  蘋果的iPad大受歡迎,並獲得非常理想的銷售成績,令喬布斯也感到非常意外。消費者的追捧,令蘋果的產品成為潮流一族的象徵。

  然而,優秀跟時髦不一定存在關係。iPad的缺點,早已為使用者所理解,因此購買行為本身不一定是追求功用上的優越。而大家也不要誤會,我沒有打算力數蘋果的不是。事實上,我本身也是 iMac和 iPod的使用者,亦算是很早期已經使用iMac的一群,對蘋果產品的創新意念和可用性十分欣賞。但當產品的潮流性已遠遠超過其合理價值時,持續的追捧是反映消費者失去了客觀的考量,而單向性地相信生產商的一切。

  失去選擇或不去考慮便作出選擇均是危險的。在商品上,損失的或許只是金錢。但在非物質的範疇上,後果是可能完全喪失思考的能力。這等發展軌跡,也不是完全無緣故的。考試上過份追求Marking Scheme的單一標準答案、學術上以為一本課本走天涯的願望、標榜戰無不勝金融必贏法、米芝蓮的三粒星評級、阿蘇的精心推介,全都使人失去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只求跟隨所謂被吹噓出來的最佳。現實中,從來沒有甚麼是唯一最佳,或是絕對正確的觀點。可惜,大部份人都不持有這個看法,因為他們深深地被呆板的考試制度所荼毒。

  香港受關注的蘋果,不只有一個,而且更出現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蘋果,一直手執著發行量的牛耳。新年全盒式的雜錦,是應有盡有。但所包涵的,是經常的性罪案頭版、粗鄙的用詞、政治和報導不分的新聞文字、重視動畫信息而忽略文字的核心價值、指南式的風月消息。把蘋果完全吞下肚子,就像是被村上春樹筆下的那隻羊進入體內一樣,會變得興奮,失去自制能力,更危險萬分。

  面對一個個色澤漂亮而香甜的蘋果,的確不容易抗拒。但讓我想起的,卻是黃耀明那首絕妙之作《每日一禁果》。明哥悠閒地唱著:

    園林內有個人 常常問我要什麼
    根本選擇不多 每日都只有蘋果
    人人話我太傻 完全沒有顧後果
    偏偏選擇芒果 我問芒果有毒麼
    別人那一個 並沒什麼吸引我
    是牛頓 自己想太多
    別人看不過 落力用心感化我
    食蘋果 讓芒果遠離我 

    葡提下有個人 言談類似哲學科
    說青春好像生果 種什麼得到什麼
    旁人望見幼苗 連忙問我種什麼
    假使不是一夥 我就等於怪物麼
    別人那一個 並沒什麼吸引我
    是牛頓 自己想太多
    別人看不過 落力用心感化我
    食蘋果 讓芒果遠離我 

    檸檬 西瓜也是禁果 橙 石榴受到折磨
    提子 香蕉控罪更多 都不妥

    別人那一個 並沒什麼吸引我
    是牛頓 自己想太多
    別人看不過 落力用心感化我
    食蘋果 讓醫生遠離我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寫在火星的背後

  一篇火星論和一篇疑似火星人的回覆,再次把久違了的房屋問題放回香港報章的頭版。

  要寫幾句評論式的說話而又不滲入政治元素,幾乎是沒可能。不過,作為一位香港土生土長的納稅人,說幾句帶有政治本質的說話,也不過是人之常情,畢竟香港對香港人而言,是一條割不斷的根。

  老實說,從本質上,香港的房屋政策從來都未有完善過。不論是原來的公屋、居屋、夾屋以至私人樓的四級制,以至在沙士後把土地供應拱手送讓到地產商,所謂的自由市場勾地制度,都是天殘地缺的政策。坊間現在討論的只是停留在,怎樣從荒謬的現在返回以往相對和諧的過去。然而卻沒有太多人意識到那種所謂和諧,本身也只是一件充滿缺憾美的藝術品。

  政府把居住問題和置業問題掛鈎起來,是令人難以信服的手段。需知生存最基本的權利,除了呼吸外,應該是健壯時可以有棲身的空間,與及生病時得到合適的治療。這些固然不應因貧窮而要受到歧視,而且是一個政府對所有市民需要履行的義務。生有所居,老有所「醫」,不是奢侈的想法。這個義務跟居所是自置還是公家提供,是不同原則的事情。政府把問題的焦點轉移至應否協助、襄助、資助私人置業,是錯誤剖析問題。有身份證市民可以獲得一視同仁的醫療服務,貧富不分,童叟無欺。獲得公共房屋的支援,亦不應存有任何收入歧視。富有的人可以到日費一百元的公立醫院接受治療,而不去選擇昂貴的私家醫院;但月入超過一萬七千元的四人家庭,卻不獲公共房屋的援助,而需像投奔怒海式,在洶湧的私人房屋市場掙扎,任由海浪對其作出無情的攻擊,是原則性的錯誤。為何在居住問題上,政府不像醫療服務一樣,以提供每位市民合理的居所為目標,而是一直採用迴異的政策?兼且還一直以不同的藉口和疏漏的理由,去開脫一個政府應負的責任?這項失誤,是香港房屋政策的原罪。

  引伸而下的,是政府在闡述房屋是自由市場時的幾項基本性經濟學謬誤。自由市場的基本原則是每人都應該可以容易進入或退出。報紙檔、茶餐廳是典型的自由市場範疇。但香港的房屋市場是這樣嗎?恐怕不是。在外國,巿民有權直接向政府要求買下某一塊土地發展自己的房子,這才是自由市場,但香港卻沒有這樣的安排。因著土地珍貴的藉口,香港的房屋供應一直是幾家發展商所壟斷,而不是每一位市民皆有公平的參與機會。在這等傾斜的背景下,難道香港的房屋市場是真的自由市場嗎?政府及一眾概得利益者一直以自由市場的說法,為房屋市場提供掩飾,是愚民的說法。本質上,跟不正確的商品標籤、不足重量的肉類蔬菜、誤導的藥材標價,是一樣的。政府持續以此作盾牌,是不斷把謊言延續,為其公信力作出持續減值的努力。

  配在所謂自由市場的背後,其實還有另一項不太為人注意的身份歧視。那便新界原居民能夠獲得丁屋的權利。以同一樣拿著香港身份證作為基準,實在看不到為何有一批身份證的持有者,可以得到不同的待遇。儘管丁屋在籌建、使用、買賣方面有一定的限制,但一眾專家已使之制度化、規範化,丁屋的轉讓,已是一般的買賣,沒有甚麼大不了。在聲稱自由市場的背後,絕大部份身份證持有人的狀況被人如此歧視,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也不是一個負責任政府的合理表現。

  解決房屋問題,不去處理根本性的問題,只是事倍功半也不能達到的動作。房屋問題是棘手的政治問題、是財富的再分配,沒有毅力和背著被指摘的決心,是不可能做到的。火星人也好、土星人也好、地球人也好,不外乎是名字一個。而真正能為其留名的,是後人的筆,而不是今日所能獲的封號或虛銜。事至今日,有誰會記得昔日慈禧太后那十來個字長的冗長尊稱。著眼今天短暫的平衡安穩,不追求遠大的目標,是缺乏政治家的風範。觀其今天的香港,掌旗者無不採取昔日奕劻、榮祿、載灃式的修修補補策略,他日能得的評價,可有超過諸君的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