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電影說不完的元素。
甜蜜蜜如軟糖的熱戀,燃燒肉體火焰的情慾,散發厭惡基因的怨恨,無法找出發點的單戀,糾纏不清的三角戀,是愛的不同型態,也是不同的談情說愛方式。導演的故事,總會帶出一些對愛的看法。法國電影《愛》(Amour),名字簡單直接,就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從海報及演員造型看,電影談的,應該是暮年戀者的愛。
法國人向以浪漫飄逸見稱,大部份電影都充滿無拘束的氣息。去年寫過的一篇影評《緣份春色》,盡顯這道無界線的自由。但這齣《愛》,卻沒有一般法國電影的特質,角色和故事都注滿一片片抹不走的現實,而且很出乎意料的沉重。一對當鋼琴教師的暮年夫婦Georges(Jean-Louis Trintigant飾演)及Anne(Emmauelle Liva飾演),原本過著很平儉的退休生活。Anne突然中風,半身不遂,丈夫Georges擔當起看護的工作。Anne害怕住療養院,Georges選擇在家中守候在身旁,無微不至地照顧。但Anne脾氣的變化,以及急劇退化的身體狀況,令Georges及女兒Eva(Isabelle Huppert飾演)感覺很突兀,也各自壓抑一份由愛產生出來、但又無法釋放的不安情緒。無論有多少困難,Georges仍把奄奄一息的Anne留在身旁,直到充滿爭議的最後一刻,Georges把Anne釋放了。因著愛,人才有喜怒哀樂,才能滋生人類獨特的情緒。這份與別不同的愛,究竟屬於那種類別,是否真的只是來自暮年夫婦,倒要觀眾入場親身感受一下。
倒敍的電影劇本,在一開始時已交代了結局,觀眾可以更仔細咀嚼過程。一段暮年的夫婦戀,一百多分鐘的畫面,沒有浮誇,沒有浪漫,沒有記錄華美的景致,沒有珍饈百味,只有洗盡鉛華的生活。那是一籃鄰居的餸菜,水喉的滴水聲,女兒訴苦的聲音,從窗口射進的陽光,一張古典音樂的CD,也就是一個老年人的世界。我還未步入那個境地,卻也能想像那種難言的孤清。導演Michael Haneke透過這些點滴,帶出這段平淡如水的暮年生活,可是這杯清水卻不令人感到輕鬆。從簡約營造出來的重量,一樣令人承受不了。《愛》不單純是Georges和Anne的故事,也是一個社會的議題。醫學昌明,延續了人的歲數,卻同時製造了不停止的孤獨。
《愛》的緩慢節奏,不大適合爽快都市人的口味,老人導演Michael Haneke也不像為了取悅社會,才拍下這齣電影。他希望說的,自然是一些老年人的心底話。故事內裡部份細節,其實有一定的深度,錯過的話,便理解不著導演的心思。Anne要求鋼琴學生為她彈奏的Bagatelles,是貝多芬在人世最後一首鋼琴作品。Bagatelles的意思,是無足輕重的小品。Anne要求學生為她彈奏Bagatelles,似是在暗示一個無足輕重的生命的終結,Michael Haneke在這裡表達得很隱誨。
另外,Georges以猶豫生硬的手勢,靠毛氈捉下白鴿,是他激烈果斷一刻的對照。被蓋的白鴿,最終反而獲得自由,似是暗示Georges和Anne夫婦二人生活,像白鴿一樣,在被蓋後得到釋放。劇終時,女兒重臨父母的住所,甚有新一代接上舊一代,孤獨延續的意味。人的不幸往往不幸地重重複複。法國電影大多含蓄不直接,導演的訊息不一定靠對白說出來,在畫面上尋尋覓覓,其實是看戲的興致。
可是,這杯《愛》的開水,畢竟太沉重。我只能說,不是每個人都會喝得下。
有無睇過几年前的 Away from Her,相近的故事,但沒有 Amour 般淡如水。多了一點性,少了點「扮嘢」的 High Art.
回覆刪除2chanze,Away from Her 我錯過了,有機會要找來看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