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第一個甲午年,一齣帶著爭議的日本戰爭電影《永遠的0》在香港上映。
甲午是一個敏感的年份。兩個甲子前的甲午年,腐敗的清室被掘起的日本擊潰,成為一道清晰的歷史分水嶺。中國的軍政經繼續一沉不起,日本的野心延蔓至二十世紀一場更長的中日戰爭;戰事最終由兩枚美國的原子彈結束。然而,日本潛在的武士格鬥精神,以及依靠戰爭分高下的意識,在戰後的日子並沒有完全減滅。不少人已認定中國和日本,總有一天會在戰場上再分一次高低。適逢今年是甲午年,難免出現第二次甲午戰爭的江湖術士式預測。戰爭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只有破壞、離別、傷亡、創痛,和一團團可恥的貪婪欲念。一般民眾,相信不會支持戰爭的發生,但現實往往不是盡如人意。戰爭,從來沒有離開人類的生活圈。
《永遠的0》的主線,是講述一位出色的零式戰機飛行員宮部久藏(岡田准一飾)的故事。宮部由飛行員開始軍士生涯,繼而轉任教官,指導新一輩飛行員;最後卻選擇擔任神風特攻隊成員,襲擊美軍艦隊,殉難於冲繩島戰役,遺下妻女,終年26歲。宮部的故事,一直無聲無息地埋藏在家人心中一個隱藏的角落。直至改嫁的妻子過身之後,才由外孫們逐步發掘和還原。電影以插敍方式帶出故事,對生活感到迷茫的26歲外孫佐伯健太郎(三浦春馬飾),藉著訪尋外祖父的故事,重新理解戰爭和生命的意義。
老實說,日本民間一直不缺乏反戰的聲音,像宮崎駿、村上春樹等,他們的動畫及著作,寫下不少戰爭的創痛。近年的日本電影《戰場上的明信片》及《給親愛的你》,都是這條脈絡的作品。這齣百田尚樹原著、山崎貴導演的電影《永遠的0》,也是打著反思戰爭的旗幟,帶出戰爭對家庭的傷害,對軍士生命的蔑視,教人再三思考戰爭的意義。可是這齣電影儘管有這樣的構作,但內裡的細節卻有不少潛移默化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平的訊息與追求完美格鬥的意念,有點相互對抗的感覺,這也許是電影爭議的由來。
宮部是技術一流戰鬥機師,在軍隊內卻一直採用避戰的態度,不積極作戰,被同袍視為懦夫。他保住性命,本就是為了安全回家照顧妻女。家國也好,國家也好,家和國是有不同的概念。明顯地,宮部一直把家放在國的前面,認為個人比軍隊有更高的價值。他甚至以不同的方法,把這道想法,告訴同袍和後學;故意令學生不及格,避免他們擔任神風特攻隊成員;為了尊重學生的生命,甘願接受上級無道的懲處;這都屬於賢者的行為。
但是這份德行,還是敵不過一位位同袍葬身戰海後的夢魘;眼見自己親手送一眾後學上路,宮部最終還是選擇自裁,擔當神風特攻隊成員,跟他們一起走畢這段從軍之旅,成為海上永遠飄動的風。宮部這份忽然而來的轉變,無疑令人感受到一陣歪風:國家要你一死,你沒有逃避的權利,家庭妻女變得毫不重要。宮部的決定,也許可以讓他避過往後幾十年的自責。但孟子有云: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死不一定是正確的選擇,命是自己的,不一定要付給國家,特別是無道的國家。而《永遠的0》最敗筆的地方,是技術超卓的宮部,駕駛條件不佳的舊款零式戰機,竟能成功達陣,成了真正的神風。這無疑在鼓勵,或者在暗藏訊息:若果軍隊有千千萬萬個宮部,戰爭的結果便可以扭轉。這是否百田尚樹或山崎貴隱藏的意思,不好說。但據報導說安倍晉三看過電影後深受感動,便大略可以想像這齣電影猶如一塊可以搓圓撳扁的泥膠:可以是反戰,也可以是歌頌澟然捐軀的勇士。如果百田尚樹和山崎貴認為《永遠的0》的訊息是反戰,那麼安倍晉三的感動,應該足以讓他們發現故事充滿嚴重的缺憾。
正常來說,充滿暴力畫面的電影,多數的意識,其實都是反暴力。《永遠的0》滲透以身殉國的右傾軍國主義味道,但也可以是一道反面教材,讓人厭惡摧毀家庭的右傾主義。不過,觀眾是否抱有這個想法,似乎是另一回事。事實上,觀眾看了《戰場上的明信片》和《風起了》後,送上讚賞,也不代表日本社會的氣氛會有所改變。26歲的健太郎,知道26歲便殉國的外祖父的故事後,怎樣繼續走他的人生路,是一道選擇的問題。戰爭的畫面,能給予新一代日本人甚麼感覺,恐怕要由歷史作見證。而《永遠的0》內的宮部,看來更似是一個標準日本人的人辦。
說到底,反戰電影不過是百多分鐘的娛樂;反思?教育?未免太沉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