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大江東去》:浪花下的半壺濁酒

  司徒華的回憶錄《大江東去》,是今年書展其中一部受注目的作品。

  「大江東去」四字,來自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內裡說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然而在書的附錄,司徒華的好友游順釗卻提到,大江東去的字面背後,雖有一份詩人感嘆,但風雲人物卻如蘇軾的詞句一樣,不但不會被淘盡,反在險曲的激流中,更能濺出精彩的浪花(第500頁)。

  的而且確,司徒華過了精彩的一生,也表現出一份堅韌的毅力和高度的克儉。無論你是否認同他所有政治觀點,香港回歸前後的政治舞台,已留下了他的歷史位置,他的政治涵養也值得肯定和尊重。而這部《大江東去》,便把司徒華一生的政治經歷,帶到讀者的眼前,當中包括學友社年代的親共活動、教協的催生、金禧事件、六四與支聯會、五區請辭等等。

  這篇短短的書評,不是準備重複書中的陳述,或是對這些事件作出評語,因為當中涉及太多政治取向和意識形態。總會有人認為司徒華是對,也有人對他提出質疑,這些不太重要。看回憶錄,我覺得更有意義的,是從文字中感受當時人的心路歷程,與及有否提供一些公開材料以外的一手訊息,來填補歷史上的空格。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大江東去》,它便不算是很高質素的回憶錄。從書局買下這部著作,花了兩個晚上,便看完了, 箇中原因, 是內容平鋪直敍, 沒有引人入勝的地方, 速讀已可以。司徒華數年前撰文評論高繼標所著的《羅德丞政海浮沉錄》時,曾說「一本書有可讀性,不代表有可靠性。同樣地,一部回憶錄,有很大的吸引力,卻不一定寫得好看。對《大江東去》整體的感覺,是書的政治味道太重,太著重講述政治事件的發展枝葉和是非剖析,旨在保存司徒華的政治形象,但缺乏自我性格的真情表露,沒有太多感性之處。

  司徒華在書中,承認曾加入中共青年團前身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67頁),也不諱言作為「政治動物」並不可恥(第393頁),但他給初戀情人黃少容的篇幅實在太少了,只佔500 頁著作當中的6頁空間(第420-425頁)和一些相片, 說的,也只是拜祭,而不是交往經過。從游順釗的附錄文章中,看到的黃少容部份,可能還更直接和具參考價值。一個政治人物,也應有感情生活,司徒華真的可以把感情壓得那麼低麼?我不清楚,但若從《大江東去》來衡量,連作古之後的回憶錄,還是不肯說出不結婚的原因,總教人有不透徹的感覺。司徒華透過弟弟司徒強帶出中共對婚姻那套政治觀念(第95頁),卻沒有直接談到中共的無神論,和黃少容的基督徒身份,只說到為了完成黃少容的心願,在黃辭世後的1985年成為基督徒(第424頁)。司徒華放棄了感情生活和不結婚,從側面看,是政治壓倒了愛情。共產黨的唯物主義,確累人不少。

  除個人感情藏得很深外,司徒華也沒有很完整地,把一些坊間可能更有興趣的事情弄清。例如為甚麼他當年要阻擊杜葉鍚恩,為甚麼當年對陳竟明、范國威內閣下封殺令,致令一群改革派退出民主黨,這些都是讀者有興趣知道的。奈何司徒華在這兩件事情上的「回憶」,很短淺。1995年的葉錫恩競選事件,提到的是葉不願意和他握手,與及他不准助選團批評葉的年紀(第389-390頁),這些都不大算是甚麼特別材料,腦海的回憶應遠超這些。又如2006年的「真兄弟」事件,只寫了短短的一段(第289頁),甚至連陳竟明和范國威的名字都沒有提過,這都似乎反映著回憶錄的取材上,有很大的傾斜性,不夠充實和完整。

  而細味品嚐50年代的學友社時期,司徒華其實也是說得很模糊。像在1958年被「奪權」後,為何還甘心處埋社址租約、裝修等社務事情,與及受歐陽成潮指派到《兒童報》當編輯(第84頁),當中的心跡著墨不多。司徒華的妹妹司徒娟,在1959年的大躍進時期回鄉建國,已有不快經歷(第98頁),為何他不在那時已經開始反省中共的功利主義,而要等待1966年向當時香港《文匯報》社長孟秋江申訴失敗後(第90-91頁),才轉為心灰意冷?這些都應該有更深層的內心表述。而看書的,也應懂得在文字的行間中,發掘更多沒有言盡的話語。

  全書的編排,不是扣得很緊,也不是以一絛時間線來貫穿,令讀者有飛來飛去的感覺。像上文提到司徒華向孟秋江申訴失敗,1966年,在書的第90-91頁,但司徒娟在大躍進時期的不快經歷,是1959年,年期更早,但反而在書的第98頁。讀者看書的時候,實在不易掌握司徒華心路歷程的轉變。這份不連貫,也許是由於著作有一些部份,是採用了司徒華在報章發表過的文章,但把它串成回憶錄的話,卻需很大的寫作功力。唐德剛以李宗仁的口述歷史,寫下甚為經典的《李宗仁回憶錄》,便用了很長的時間建構;齊邦媛寫自己的回憶錄《巨流河》,也花了幾年的時間來整理。我相信,若果司徒華親自執筆修改和整理,效果應該會有所不同。李宗仁拿槍不拿筆,找唐德剛操刀,也需跟唐德剛作很多交流和討論。司徒華的親屬靠整理錄音的方式,把回憶錄完成,已有先天性的不足。編排一部回憶錄,像拍一部電影一樣,怎樣使用材料,怎樣說故事,是一種藝術和技巧。是的,有很大吸引力的回憶錄,卻不一定寫得好看。

  「大江東去」四字,也令我想起放在《三國演義》開首的《臨江仙》。楊慎這首詞不比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遜色,也有望水東逝的感嘆。楊慎的《臨江仙》全詞如下: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是非成敗,只是世上的秋月春風。回憶錄沒有必要計較成與敗,但求一份真。沒有盡言的《大江東去》,只能算是白髮漁樵的壺濁酒,不夠盡慶。在浪花下真摯地笑談往事,不應有底線。那條底線早已被淘盡得一乾二淨,想找也找不到。


司徒華的回憶錄《大江東去》,沒有盡言,只能算是浪花下的半壺濁酒,不能盡慶。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被遺忘的書展

  七月,又是書展來臨的日子。

  已經記不清楚,有多少年沒有到書展逛逛。對上一次到訪,也只是來自一位教師友人的贈券。提不起興趣,不是對書感到厭倦,而是害怕那裡的人。賣的,把一本本書當成墟期市集的豬牛雞羊,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對紙張的味道,油墨的質感,作品的內涵,一概不理會。買的,拖著行李箱,像到廟宇攝太歲一樣,一臉人有我有的心態,也不理會買下的書,有沒有看完的一天。每年有幾十萬人次進場的書展,推動了多少讀書風氣,從社會真實的文化面貌,已經有著騙不了人的答案。

  有心看書求知,不用到書展,那只是俗世裡拿走你口袋鈔票的場地。閒來的時候,到不是兵荒馬亂的書店打打書釘,悠閒地感受不同種類書本的氣息,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愛的讀物,和養成讀書的習慣。在深圳和台北的書城,打書釘的小朋友,遠比香港的多。一年才到書展一趟,好比每逢聖誕才到教堂參加子夜彌撒一樣。這便是香港人的特性,總會覺得就算只是一年一度,去了比起沒有去,還是可以獲得一份特別的安慰。

  看不完的書,其實藏在圖書館,也是普遍人遺忘了的書展。在圖書館的書,不是一件件簇新待售的商品,而是累積的學問和知識,讓人吸收。自己住在圖書館附近,有經常到館的習慣借一下書,翻一下有興趣掀一掀但不想花費購買的消費性雜誌,閱讀一下坊間甚少出售的學術期刊,享用從自己稅款負擔的空調和wifi,是相當寫意的事情。科技大學的圖書館,在非考試時期,是不需學生證也能進入,算是一個半公共資源中心。一些較罕有的學術書籍,大家一樣可以閱讀得到。村上春樹也很喜愛在小說帶出圖書館,《海邊的卡夫卡》的少年田村,離家出走後是住在圖書館;《1Q84》的青豆和《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的主人公,都選擇在圖書館找資料;人生不應遠離圖書館,是村上春樹隱藏的語言。很多有意義的社會價值,都存在圖書館內,但世人卻選擇遺忘,是十分可惜。

  到圖書館重拾讀書的感覺,你會感到一份久違的清新,這不是消費型書展所能塑造的味道。


圖書館放滿看不完的書,是普遍人遺忘了的書展。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真抽水 假認真

  還有三百多天任期的曾蔭權,上週在完成歷史任務的立法會大樓內,為場地獻上最後一次答問大會。

  之前多次的答問大會,曾蔭權已鬧出不少風波,「狗噏」事件,「代表香港人」論,「文革是極端民主」論,都帶來激烈的浪花。今次的「抽水」論,程度其實不算特別嚴重,加上被不點名批評的對象梁振英,沒有激烈的反駁,一眾議員也只擺出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態度,以旁觀者的心態隔岸觀戰。

  但平心而論,這道「抽水」論,足以反映曾蔭權狹隘的心胸,與及死不認錯的性格,是一個失敗政治家的鐵証。當曾蔭權理直氣壯對黃毓民的煽動性提問,予以負面的評價,認為坊間和議員應該提出更理性的討論理據,而不是謾罵式的批評;面口一轉,曾蔭權卻可以同時以「抽水」來輕描淡寫地,把梁振英認真理性的詳文論著撇開不理會,明顯地是雙重標準、沒有膽量面對批評、毫無政治風度的劣質表現。

  有胆量的話,曾蔭權應該像之前單挑余若薇一樣,找梁振英一決雌雄。閃閃縮縮,以「抽水」來回應梁振英的批評,這才是真正抽水的言論,也對於把香港事務辦好,毫無襄助。不過我相信梁振英不會介意,曾蔭權挺唐貶梁的言論,很有可能只是蜘蛛女之吻。以曾蔭權的眼光來衡量,看好那樣,想做那樣,到頭來大多是不著邊際的錯誤選擇,進行不了。在這敏感時刻,高調跟隨田北俊挺唐的財閥巨賈路線,是延續曾蔭權一直向商界傾斜、忽視民間疾苦的脈絡,不是出奇事。是的,曾蔭權就是一位可以在馬頭圍劏房大火悲劇後,若無其事到澳洲訪問,然後不發表言論的所謂「代表香港人」領袖。民意、民間疾苦,解釋是留在字典內,不在曾蔭權的腦袋當中。

  曾蔭權跟著更把房屋問題揹上身,要求中央政策組儘快進行研究,並答允在十月的施政報告交功課。曾蔭權不是失憶的話,就是一個玩弄政策的庸人。去年的鄭汝樺,已就資助市民自置居所的問題,進行公眾諮詢,諮詢會我有去過,書面回應也交上政府參考。當日的鄭汝樺,好不容易把焦點聚焦在解決居住問題,坊間有提出過的方案,除了復建居屋外,其實還有再度實施租管,興建只供香港永久性居民購買的房屋,興建供從未置業人士購買的房屋等等。可惜,曾蔭權在一概不理下,籠統地提出了毫無助力的「置安心」計劃,兼且任由林鄭月娥在其後的九個月光景,遲遲不提交合適土地,一於拖得就拖。今天的曾蔭權,在王光亞的教訓下,再度「展示決心」去解決「房屋問題」。但他把「房屋問題」單向定性為中產置業問題,則肯定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想法,也間接否定和浪費鄭汝樺去年所花的時間和功夫。

  很多人對今時今日去置業,其實很有保留。有不少人亦不願意成為樓奴,而長期只租不買。息低樓價攀升,最受害的是租樓一族,他們不單面對上升的租金,還有業主紛紛收樓轉售的壓力。想擁有不用經常被迫遷的安樂居,一就是住公屋,一就是買樓,這是曾蔭權政府迫你走的路。也只有這樣,地產商才會不斷有新力軍接火棒。中產想的安居樂業,只是一個不用被迫遷的合理生活環境,而不是發水樓、假豪宅。這些曾蔭權統統不明白,也沒有嘗試去明白。不同統計報告指出香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積,只有815平方米,比17.5平方米的上海還要差,更遠遠落後於30平方米的台灣和40平方米的首爾。這些差距曾蔭權可有留意和改善的決心嗎?我相信他連提也不敢提。

  其實曾蔭權再說甚麼,我也不會認真看待。上年施政報告建議的「置安心」,九個月後,絲毫沒有寸進。今年的施政報告,就算有甚麼計劃,也不會有人相信,存在執行的可能。曾蔭權的「認真」,只是一種姿態上的語言,也是投射在虛擬螢幕上的假像。觸不到,也看不到。

  從標榜「我會做好呢份工」,到被全港市民圍攻,曾蔭權施政所遺下的教材,能被下任特首讀懂,已成為香港七百多萬巿民僅有的期望。



曾蔭權有沒有「做好呢份工」,香港市民心裡有數。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拉二的魅力

  八十年代的碧麗宮戲院,是一個電影迷的聖地。劇院一樣的空間,寬敞舒適的座椅,一流的觀賞角度,震撼的螢幕,均不是今天的迷你戲院所能比擬。唸書的歲月,零用錢不多,但買下自己和身邊人的戲票,還覺得是很值得的選擇,在碧麗宮看電影,是一種溜走了但很令人回味享受。

  《時代倒流七十年》,是當年碧麗宮長播長滿的電影,在戲院我看了兩次,及後的明珠台和影碟,也不知看了多少篇。電影內的珍茜摩爾,高貴漂亮到難以形容,也是年青伙子的一片夢。珍茜摩爾的美,不單來自來化妝、服飾、氣質,還有一段具魔力的音樂,那便是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 18變奏。畫面和音樂的配合,令美感更具印象和感染力。沉醉在珍茜摩爾的美,也開始迷上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

  沒有互聯網的年代,要找資料沒有那麼容易直接。在唱片店和圖書館找拉赫曼尼諾夫的資料,像尋寶一樣,但找到悅耳喜愛的樂章,還是令人興奮莫名。拉赫曼尼諾夫是1920世紀間,著名的俄國鋼琴家和作曲家。由於家族有地主背景,十月革命成功後,他沒有再踏足蘇俄領土,流落異地,在歐美過著演奏的生涯。拉赫曼尼諾夫作曲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普稱「拉二」),是我聽過的眾多古典樂章中,令人最感動、情緒最高漲的一首,比《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 18變奏更動人。後古典時期的音樂,沒有宮廷貴族的味道,作曲家很愛抒發個人感情,氣氛很戲劇化。音樂沒有界限,拉二大抵在描寫一種甚麼樣的情懷,沒有一個概定的答案,你能想像到、感受到的,就是你的拉二。

  我的拉二,是這樣的:一對互相吸引的戀人在樂章第一節相遇、相愛,但事不如意,在世俗的困難下,兩人分開了;第二節是雙方在腦海中的深處,載滿憂鬱,牢牢地惦念對方,到達不能自控的地步;第三節是久別重逢,雙方充滿激情地再度墮入不會再分開的愛河,大團圓結局。雖然沒有電影畫面塑造氣氛,但第二節樂章的優美,是淳化透徹,令人畢生難忘。鋼琴協奏曲也是一種很有觀賞價值的音樂類別,鋼琴家的動作和技巧,像一個演舞台劇的演員,每一個細節都被細味欣賞。配合交響樂團的演奏,更是營造出一種蕩氣迴腸的氣氛。

  上週五晚上,克羅地亞出生的女鋼琴家Martina Filjak 來到香港,聯同香港小交響樂團一同演出了一場拉二演奏會。原來香港還有不少知音人,全場座無虛席,所有觀眾皆全情投入,觀賞Martina Filjak 的琴技,看著她的手指在鋼琴上跳舞,和陶醉在拉赫曼尼諾夫這段教人感動的樂章。由Martina Filjak 按下第一個琴鍵開始,血管熱度提升,眼眶裡的感情也慢慢豐富起來,現場演奏的魅力,遠超過唱片的音質。能在演奏廳享受優美的拉二,是很大的滿足。

  追尋拉二的魅力,其實不昂貴,一頓豐富一點的午飯價錢已經可以。在芸芸的表演和錄音當中,Deutsche Grammophon 出品,Sviatoslav Richter 配華沙國家交響樂團的拉二是不少人的首選,也是我收藏的拉二錄音中,最完美的演繹。同碟還包括Sviatoslav Richter 配維也納交響樂團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實在是難得的超值。柴一有一段大眾耳熟能詳的開端樂章,也是鋼琴協奏曲中的一首名作,同樣值得欣賞。

  如果你的CD櫃中,希望收藏一隻古典音樂碟,Sviatoslav Richter 的拉二配柴一,是我衷心的建議,而我亦相信,你一定不會失望,優美的音樂是永恆的。

Sviatoslav Richter 的拉二,被視為最完美的演繹,值得收藏。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靜待開花的《花水木》


  純真的初戀,不一定在山楂樹下。

  一位友人大力推介,一定要看這部日本電影《花水木》。電影今年三月時,曾在香港上畫,但錯過了戲院檔期,還是有影碟或其他方法。花水木是一個動人的樹木名字,帶出跟山楂樹不同味道的真摯初戀。愛情,可以是美麗的、苦澀的、容易溜走的、充滿惦掛的,如花,似水,像木。

  《花水木》讓觀眾走進舒坦漂亮、充滿大自然美的北海道。那份美,跟《非誠勿擾》內,那台Subaru Outback勾起的物質美,是不同的性質。導演土井裕泰很著意帶出日本人在北海道鄉間的平實,不沾染城市奢華味道,很是健康。電影也令我想起宮崎駿的《歲月的童話》,女主角妙子願意放棄沉悶的都市生活,投向恬靜怡人、沒有邊界的大自然

  決心當漁民的小伙子康平(生田斗真飾),愛上一個渴望到東京讀大學的小妮子紗枝(新垣結衣飾),也許是一個不匹配的對襯,但感情卻是真摰動人,充滿初戀情人不能抗拒的熱度。繁華的東京,給紗枝帶來了新鮮感,卻沒有帶來快樂的人生。都市的壓迫,也令紗枝沒有勇氣,接受康平一起生活的要求。分手後,兩人在不同的國度繼續生活,結識了不同的伴侶。康平跟北海道友人律子(蓮佛美沙子飾)結婚,紗枝也在國外接受了學長純一(向井理飾)的求婚,只是世俗的經濟難題和殘酷的戰爭,改變了各人的人生道路,也重新修改了各人愛情的起點和終點。

  電影拍得很平易近人,一氣呵成,枝葉豐富,沒有浮誇,把愛情的直率、婉轉、含蓄,家庭的倫理、建構、關懷,處理得自然流暢。一些景物的隱喻運用,如燈塔、海、船等,也甚具詩意,讓人回味。劇中也用上很多不同的對比,來突出主題,漁民和大學生,城市和鄉間,壓迫和舒坦,戰爭和歡笑,執著和祝福,加深了平淡就是美的感染力。電影卻在暗嘆人生是一段段不斷重複的經歷,康平走上父親不成功的道路,親身感受到父親的無力感;紗枝也像母親一樣愛上一個喜歡拿著相機四處跑的男人,藉此才真正學懂已離世父親的教導,和欣賞家中的那棵花水木。沒有物質比純樸的歡欣更有價值,丟掉了的歡欣感覺,只有在注滿愛的地方才能尋回。

  人的確需要歷練才會成熟,沒有擁有和失去愛情,人沒有真正的成長。人生若是沉迷在都市的規律,不去尋找刻骨銘心的戀情,是失去了人的靈性,只能算是白活一場。北海道優美的景致,純樸的生活模式,教人很有去追尋浪漫的衝動。看完電影,想起《歲月的童話》的妙子,卻發現香港連一個讓你充電的鄉間也沒有,想逃也沒有空間。

  這種味道的愛情電影,華語世界還是拍不出來,我們就是缺乏這類高生活質素的鄉間。同樣是北海道,《非誠勿擾》只拍出了消費社會的一面,具文化內涵的面貌還是要在《花水木》,才能找到;同樣是演繹愛情的重量,新垣結衣也比舒淇有說服力,樣子也甜美可人,更具觀賞性

  不想說還是要說,亞洲高水準的談情說愛電影,仍是出自日本人和韓國人的手上,華語片需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

 《花水木》是一部具內涵高水準的談情說愛電影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終於輪到林瑞麟

  曾蔭權的班子,又再出現人仰馬翻的場面,今次輪到人肉出氣袋林瑞麟。

  一直有一種非認證說法,反正在政制事務的範疇上,甚麼議題都會被人圍攻,林瑞麟的處事作風,是故意讓議員出氣和發洩,令曾班子其他司局長避免成為戰靶。自己對這說法,一直抱有懷疑,不認為曾班子有這道聲東擊西的策略,林瑞麟也不似有這份演技。直至立法會議員遞補機制草案交上立法會,幾可否定這個似是而非的說法。林瑞麟只是一名極度平庸的官員,沒有甚麼高深莫測的能耐。

  有關遞補機制草案在選舉政治層面的荒謬,已經有不少學者凜然指出,林的概念,在運作上,沒有站得住腳的地方。選民投了票的當選名單,有可能由另一張落選的選舉名單替上,是怎樣也說不過去。自己也不班門弄斧,不打算在最新修改建議的操作理念上,多加文字。只是從林瑞麟操盤的流程,可以再度看得見曾班子重複又重複的錯誤。常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然知錯而不能改,恐怕惡亦大焉。

  曾班子不斷的錯誤,是第一個建議方案必定爛無可爛,623前的政改方案,邱騰華的慳電胆建議,曾蔭權的「置安心」計劃,張建宗的交津方案,曾俊華的 6000 元注入強積金戶口方案,都是一模一樣的產物,根本是完全沒有用腦去思考的敷衍之作。而每次出台碰釘後,官員便嘗試把撞了板的東西左修右補,然後加碼,幸運的,在建制派的包容下,以49%潰爛程度胡混過關;連建制派也不敢吃死貓的,便索性沒有下文。久而久之,每名議員都可以輕易看清,政府第一次出手的方案,一定不是底線,因為有最好的部份尚未放在枱上。有少少腦袋的議員,都曉得出來「爭取」多一點,來取悅選民。交津方案如是, 6000 元派錢方案如是。

  今次林瑞麟簡直是犯了如出一轍的錯誤。第一個由落選名單直接遞補草案,是爛無可爛;代替品的那個修改草案,先由相同名單內遞補,用完的話,再由落選名單遞補,只是在爛蘋果外,包上國皇的新花紙,裡面爛的東西還是透徹可見。已經有建制派議員出來要求政府壓後二讀、三讀,林瑞麟無論是硬闖或是不闖或是再修改後才闖,都逃不開曾班子的第一個方案,必定是潰爛不堪的模式。看見那麼多的先前失敗例子,林瑞麟還是墜入網中,只能對他說一句:是你自甘墜落。

  曾班子和林瑞麟第二個致命錯誤,是看低既得利益者的反擊決心。誰是補選的既得利益者?泛民也。這不是由於去年他們勝出變相五區公投,而是立法會之前兩次真正的補選,勝出的,是余若薇和陳方安生,賠上席位的皆是民建聯,分別是當選後立即辭職的程介南和過身的馬力。按現時普遍的泛民建制六四之分格局,任何單議席補選,幾乎都是泛民囊中物。

  林瑞麟的草案,縱能捱得過學術和憲制的兩關,實際在政治上,也不可能躲避到泛民的痛擊,事關補選是他們額外的花紅。民主黨和公民黨都是頗為世俗的政黨,每個可能議席都必定寸土必爭。公民黨與大律師公會有深厚淵源,加上今天又已經不是袁政協主政,公民黨有需要,大律師公會出來助陣,是必然的事情。林瑞麟要辦的出缺補選事宜,無疑是一個大蜂窩,捅下去是必然會受傷的。他以為靠一點兒五區公投剩下的怨氣,便可貿然出手,明顯是少看了整個現有補選制度,背後的政治利益是向那邊傾斜,與及對手的實力。這也是曾班子的持續問題,往往看不清問題的核心。無論在技術上和政治上,政府其實都沒有改動補選方法的籌碼。

  新特首準備接收這個曾班子中多少官員,當然是未知之數。但經此遞補機制草案一役,又多一顆人肉炸彈成功製成。且看新特首有多少勇氣,去接收或幹掉這個已被市民完全放棄的爛班子。


林瑞麟硬推遞補機制草案,政治智慧和能力不足,表露無遺。(相片來源:維基百科)

值得尊重的賓得

  七月一日,傳來相機及鏡頭生產商賓得 (Pentax) 的業務,被理光 (Ricoh) 收購的消息。

  對一般人而言,這只是一宗普通商業收購,沒甚麼大不了。商業社會,優勝劣敗,競爭者需接受市場最終的選擇,應該沒有甚麼可以埋怨的地方。只是 Pentax 不是一般的相機品牌,它的滑坡遭遇也反映著現今消費市場一種改變不了的怪異現象。

  Pentax被收購,近年不是首次。數年前,鏡片生產商 Hoya 收購了 Pentax,試圖挽救 Pentax 疲弱的銷路,但不成功。以數十年光境來檢視日本相機生產商,Pentax 的技術、能力和產品覆蓋範圍,應只僅次於 Contax

  Contax有生產Rangefinder point to shoot 菲林機、單鏡反光機、DSLR DC、自動對焦的中片幅相機和鏡頭, Pentax 除了 Rangefinder 沒有生產外,是少數像Contax有實力和能力生產中片幅相機,而且產品網廣闊的日本品牌。Contax 投降停產後,Pentax 算是技術底子最厚的老品牌,在銷量不振下,還能全力開拓中片幅數碼機645D,規格、技術、影像質素皆超越主流品牌N C S135全片幅 (36mm x 24mm) 水平。Pentax 在下游掙扎多年,沒有丟下產品開發,是應該值得尊重。而當135全片幅的發展,大致走到了盡頭,Pentax放棄生產Full Frame DSLR,毅然直上中片幅的645Digital,試圖運用自己中片幅相機生產技術的優勢,也是可以理解的想法。奈何曲高和寡,加上市場普遍像汽車一樣,以二手價來衡量一個品牌的地位,Pentax始終無法返回昔日的光輝。

  大部份人都評價,現今相機品牌的倒下者,是過渡不到數碼的演變和市場的變化。或許這是對,但沒有人可以說得全準。Contax 生產了全球第一部硬件強,軟件超弱的Full Frame DSLR,就告別了「影」壇;而Minolta也是生產了全球第一部防震 DSLR ,才光榮引退;無疑這都似是 The Curse of the First Mover,多於沒有能力過渡,也是過於著重產品本身功能,而忽略了品牌宣傳和消費者感覺。其他主流品牌,在洞悉First Mover的慘痛經驗後,陸續改良產品,再藉宣傳攻勢,成功佔盡商機。這決定了最終勝負的分野。這是製造感覺分野的年代,不是講究產品分野的年代。

  現代的消費市場只是一個感覺市場,一切由堆砌出來的形象建構,銷售量更指揮了人們的腦袋。有人肯消費的,便是好產品,已成了不少人的座右銘。消費者真的完全明白,不同產品究竟有甚麼分別,其實不多。人家用甚麼牌子,自己跟著用,跟紅頂白,自然不會被人取笑。久而久之,品牌像貧富懸殊問題一樣,多人光顧的品牌,會更多人光顧;少人光顧的品牌,會更少人光顧,然後慢慢走向被淘汰的地步,那怕他們擁有光輝的歷史。

  正是這些現象,令我們身邊的小型超級市場少了,有風味和特色的小餐店少了,令人回味的電視節目和電影少了,具真知灼見的報章少了,有抱負的政客少了。生活和文化的一切,往往由很細微的東西開始。要改變大的事情,不應忽略一些小環節,那怕只是一個無關痛癢的相機品牌。


賓得成功生產出中片幅的645Digital,但對公司的營運狀況,沒有明顯幫助。